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谢灵运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白居易论其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读谢灵运诗》,意谓谢诗乃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谢灵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一天的盘桓,使气候变化、山水清辉的描写,都纳入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又如《七里濑》云:“羁心积秋晨……日落山照曜……”从秋晨写到落日,从而赋予寄寓诗人遭到“迁斥”悲慨的秋色以开阔的意境,既渲染了伤怀之情,亦使诗歌境界不至狭小,与后面借异代前贤以自解的大时空意识相统一。这种时空意识,甚至延长多日乃至一年四季。如《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不只朝夕昏旦,甚至从春至冬,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诗的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其次,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方位词的频繁使用,也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登江中孤屿》开头说“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给后面对江中孤屿的描写提供一个大背景,注入雄阔之气。《田南树园激流植楥》中的“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两句,给诗人幽居的田南园景色展开一个广阔辽远的大视野;既尽诗人幽居之趣,也与最后抒发物我一体超越生死的大境界相融合,无论对诗境阔大的开拓,还是情感深邃的渲染,方位词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不致狭窄和琐碎。再次,数量词的有意使用,也成为谢灵运山水诗境界间大恢宏、情感内涵深厚的主要原因。如《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诗云:“不有千里掉,孰申百代意。”意谓没有千里之游,焉能体会古人远游山水之意,此二句赋予沿途情景以高远雄深之气。又如“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白石岩下径行田》)、“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巍”(《初发石首城》等,都是大手笔的勾勒,给诗中即使是琐细铺陈的描绘,也注入了大气象,驱使它们共同构成诗歌壮阔雄深的境界。最后,以超越时空甚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入诗,也增加了谢灵运山水诗悠远深厚的境界和情感内涵。他在《入东道路》中说:“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很典型地说明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其游赏于山水景色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互相交融,从而使其山水诗的意境,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并非只是眼前一时情景融合的意境而已。此外,谢灵运好以老庄佛教之理入诗,也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过瞿溪山饭僧》,诗中抒写灵鹫净土之想和以大乘智慧分别诸法超拔三界之苦,与开头所写的瞿溪山幽深清雅意境和僧人们简朴生活融为一体。由于老庄佛教中多有超尘脱俗的人物故事和传说,谢灵运喜欢引之入诗,从而也给眼前的山水景色,敷上了一层超世的色彩。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摘编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位词的使用不仅开拓了诗歌境界,还渲染深邃的情感,给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注入雄阔之气。B.山水诗要构成壮阔雄深的境界,应该用大手笔来勾勒,注入大气象,无需对景物展开琐细铺陈的描绘。C.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这使其山水诗作具有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D.谢灵运喜欢以老庄佛教中超尘脱俗的人物故事和传说入诗,使笔下的山水景色有了超世的色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谢灵运诗具有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特点,主体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做到的,各分论点之间呈递进关系。B.文章引用“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一句论证了时间跨度越长,诗的意境也越辽阔悠远,情感也越深厚。C.文章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引用谢灵运自己的诸多诗句加以分析,使论述严谨有说服力。D.文章虽然是学术小品文,但论述条理清晰,结构明朗,语言深入浅出,使得专业性的文章也能平易近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推崇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因为他的诗既阔大深邃,又深细清丽。B.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具有独创性。C.山水诗不仅要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还可以融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以增加宏大境界和情感内涵。D.谢灵运能够创作出深邃厚重独具特色的山水诗,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被某个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论语》还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告诉另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材料二:“命”在孔子看来,是一个不必然的。我们若明白得外面有一不必然之命,自然肯回向自身那个必可然之仁了。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仁者并不是不愿博施济众,然而这有待于外面一切的形势与条件,纵使像尧、舜般,掌握到人间最高的权力,也未必充尽其量的博施与济众,这便是谓“命”。命限制了人的种种可能,却逼出了一条人惟一可能之路,这一条路,则是尽人可能的,那便是所谓“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只在我们心上一念,外面一切条件束缚不得。一切形势转移不得。只有仁不在命之内。孔子把“命”字来阐述宇宙界,把“仁”字来安定人生界。尽在不可知之宇宙里,来建立必然而可能之人生理想。所以孔子说:“知者利仁,仁者安仁。”(《论语·里仁》)有大智慧的人,认清了宇宙不可必之命,自然感到人生内在必然而可能之仁,是人类理想中最有利的行径了。至于仁者:“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仁本来是人心自然的要求,他早已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满足,又何所怨恨呢?孔子说他自己的心情:“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不知命,所以要怨天尤人。知命了,自能不怨天,不尤人。能近取譬,就在自己心情上,发现了人生大道,这是“下学”。使在此人生大道中,直透到不可知之大宇宙中的最高真理,这是“上达”。在一切不可必之间,却有一惟一可必的。这惟一可必的,虽操之在人,而还是原之于天。孔子“与命与仁”的主张,在此上就一以贯之了。孔子这一种见解,极平易,却还是极高深,所以孔子要说“知我者其天乎”。(摘编自钱穆《中国思想史》)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无所为而为”的观念意味着:人的正确行为纯粹源于非强制性的道德。B.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做到知命,人的每一次行动就都可以取得成功。C.知者与仁者对待仁的态度有相异之处,但他们都高度认可仁对于人的价值。D.即使掌握人间最高权力,人还是做不到博施济众,因此只能走“仁”这条路。5.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孔子从不气馁的生平经历,证明他对天命始终不屈抗争。B.材料一多处引用《论语》的原文来支撑观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C.材料二引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补充说明“仁者安仁”这一说法。D.材料二在阐明“何为命”的基础上分析了“命”与“仁”之间的关系。6.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知命”的一项是(
)A.史铁生双腿残疾后在病榻上完成大量作品,他一直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B.陈毅被困梅岭时自量不能脱险,写下《梅岭三章》表明革命志向至死不渝后准备慷慨就义。C.年近期颐的文洁若早已体悟生命终逝的道理,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活得宁静而幸福。D.祥林嫂捐完门槛仍被四婶呵斥不许碰祭品,她在明白自己的“罪孽”无法洗清后走向死亡。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8.对《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的理解存在多种观点。有人主张将其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并将第一处“与”解释为“赞同”,第二处“与”解释为“和”。请你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分析这种理解的合理性。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陷车扎西达娃我们在草原上陷车了。我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正在考虑寻找安营扎寨的时候,坡上有几个牧人正慢慢朝我们这里移来。我一眼就看出了牧人们的伎俩。草原上视野开阔,能见度极高,草原牧人的视觉能力超过常人。我敢肯定当我们的汽车还没陷入泥淖时,牧人们就在某处高地上看见了我们。甚至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走错方向偏离了道路,也被他们尽收眼底。他们很懂得计策,把强烈的动机和目的性非常巧妙地隐藏在一副天真无辜的脸庞后面。在即将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前,他们已经翻身下马,迈着懒洋洋的脚步,吹着口哨,哼着牧歌,给我们表演一幕晚霞牧归、天然美好的场景。当无能为力、又累又饿的车主们望着天色渐渐黯淡,被越来越死一般静寂草原的孤独笼罩,此刻,远处坡地上出现的几个身强力壮高大的牧人身影,难道不是绝望之中出现的神灵般的救星吗?第一个牧人从我们面前走过去,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最后一个年轻的牧人在我们旁边的坡上停了下来,他好像是走累了,站立片刻,然后慢慢从坡上走下来,在离我们不远的斜坡坐下,开始吸鼻烟。也不答话,只是看着我们。过一会儿,加央心不在焉地主动问候一声:“辛苦!”“不辛苦。”他回答。然后是有一答没一答的对话。接着加央又问他,帮我们把车弄出来,需要多少钱。年轻的牧人说,他不懂价格,要去问前面的朋友。也许他们很忙,没功夫来帮忙,也许他们已经走远了,他自己一个人也帮不上什么忙。于是,他又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了。我们知道,过不了多久,他们通通又会折返回来,前面走过去的人就在不远处正焦急地等待最后一个同伴的消息。果然不一会儿,牧人们又牵着马,同样迈着懒洋洋、慢腾腾的脚步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个老者坐在坡上,他并不急于开口,其他的几个牧人把马放在坡地上面。他们走下来,围着汽车像是绕寺庙朝圣一般转了几圈,观察着它的处境,同时也在观察着我们。加央从那个老者身边返回来,他嘿嘿一笑对我说:“你猜猜他们要多少钱?四百五十元。”四百五十元,在拉萨只是我们在麻将桌上放一炮的钱,只是几个朋友在饭馆里小聚一次的餐费,在周末夜总会或酒吧里的一次普通消费。在我们草原之行周游了一月之后返回拉萨的前夕,担任我们账房先生的加央钱包里还剩余几千元的备用现金。但此刻我们中间的任何人包括加央都认为牧人提出的价格高得离谱。四百五十元,相当于在这片草原上一个牧人整整一年的现金收入,而现在仅仅只需工作几个小时就要索取这么高的报酬,无疑是在敲诈勒索,牟取暴利。在谈判交易中,我们从不担心对方第一次抬出的价格,我们关心的是到最后成交时,对方会退让出多少。你猜猜我们这位牧性未改的账房先生加央第一次报出多少?四百元!立刻成交!!错了!!!牧人报出的价是死价,根本就没有一分钱退让的余地。四百元?老者伤心地摇摇头,仿佛那根本不是钱,而是几张毫无用处的风马纸片。牧人老者的脸上露出厌恶和不耐烦,他一点也不喜欢讨价还价。他们甚至不愿意以各种借口来为自己的定价找出合理的解释。这使我想起生活在东部,活跃在拉萨八廓街市场的康巴人。他们做生意的乐趣往往不是在成交之后,而是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双方的报价在相差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悬殊时,并不会感到震惊和愤怒。康巴人做生意爱说一句俗话:高高的山顶如果能低一些,山脚的犏牛就会爬得快一点。“哎,我们牧人就是这样,根本不会讨价。他们怕绕来绕去最后把自己绕糊涂了。”加央说。既然第一个回合就谈崩了,双方便毫不相干,各行其是。但他们并不急于离去,相反,一个个双腿盘缠,一屁股坐下来,像是专程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开始饶有兴趣地观看我们折腾。太阳落下山已经很久了,西藏大草原漫长的黄昏也渐渐褪去,周围变得有些朦胧黯淡,即将熄灭的天幕已经冒出几颗硕大晶亮的星星。当一边的车轮刚刚抬出来时,坐在草地上的牧人们就已经结束了他们的节目观赏。他们知道我们这帮城里来的不肯让价的吝啬鬼已经胜利在望,不会再回到谈判桌上了。于是,他们走到我们面前,很有礼貌地询问他们可不可以拿走我们扔弃在地上的空饮料瓶、塑料袋。这并不是出于他们的环保意识,只是在物质匮乏的草原上,城里人留下的任何垃圾物品,包括柯达胶卷的空盒子,空烟盒、破纸片,都会成为他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很慷慨地把只喝了一两口的矿泉水、吃了一半的巧克力都送给了他们。牧人们揣着那些东西,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获得了一批战利品。他们仍然一脸的若无其事,吹着口哨,迈着悠然散漫的步伐,走进黄昏。茫茫大草原,没有街道,没有酒吧,没有购物商场,没有路灯,甚至没有一所房子,没有一个人影……他们在黑暗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本二这些年,如同战场般残酷的商品市场已经开辟到牧人的家门口,在努力学会那些深奥无情的市场规则和所谓的商业道德之前,他们的经商手段会表现得木讷和笨拙,甚至笨得有些离谱,让人目瞪口呆。可是,正如多数人从没能走进草原深处一样,谁又曾走进牧人的心灵深处?其实,童话世界依然存在,只不过,我们早已不是公主和王子,于是我们再也走不进那座美好的城堡里,一个个成了黑暗中的孤魂野鬼,在这个冷漠无情的世界里同样地迷失和游荡……——扎西达娃《<陷车>创作谈》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们”陷车正迫切需要帮助时,牧人们选择在这恰当的时机悠然自得地出现,这让我们感觉他们充满心机和狡黠的一面。B.牧人们不喜欢讨价还价,可能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技巧,没有能力应付讨价还价的复杂,也可能和他们的民族个性有关。C.“我们”认为牧人的报价并不多,却又认为他们在“敲诈勒索”,体现“我们”态度的摇摆不定,暗示人性的自私。D.牧人们最后请求拿走“我们”扔弃的东西,这表明他们的物质生活仍然较为贫困,和前文他们收入低的现状相呼应。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牧人与我们平时熟悉的纯真质朴的形象不同,这很大程度是将他们放到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审视的结果。B.小说推进叙事的主要矛盾是“我们”与牧人的报酬价格之争,这场“抗争”最终以“我们”胜利、牧人彻底失败告终。C.小说中作者用善于讨价还价的康巴人和“报死价”的牧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某种程度上显示的木讷和笨拙。D.小说始终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白描式的勾勒突显了人物特点,景物描写充满高原风情,议论抒情深刻而富意蕴。11.指出画线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他嘿嘿一笑对我说:“你猜猜他们要多少钱?四百五十元。”
(2)他们仍然一脸的若无其事,吹着口哨,迈着悠然散漫的步伐,走进黄昏。
12.材料一结尾画线句意蕴深长。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材料二: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燕A兵B独C追D北E入F至G临H淄I尽J取K齐L宝M烧N其O宫P室Q宗R庙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眄,斜着眼睛看,与《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眄”字意思相同。B.涓人,古代宫中担任洒扫清洁的人,文中指亲近的内侍。C.宗庙,指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宗庙之事”的“宗庙”意思不同。D.期,周年之意,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土地狭小、力量薄弱,无法抵抗齐国。燕昭王为了一洗前耻,希望招揽贤才共商国是。B.郭隗认为,天下的贤人听说燕昭王以贤者为师、为友、为臣,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C.求士与求马相似,想要招致天下众多贤才,必先重用贤才,郭隗建议燕昭王先重用自己。D.燕王喜想要攻打赵国,派相国栗腹拿着百斤金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以刺探赵国国情。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7.燕国两次战争,一胜一败,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冬夜赠别友人卢纶①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②未成名。【注】①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一生仕途坎坷。②贡禹:西汉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已经远去,而诗人的相思之愁,却正如这“千家流水”,扰人心绪,连绵不断。B.诗人独自行走在冬夜月色之下,触景生情,心情压抑,更加重了月下独行的愁绪。C.诗人久居他乡、身体多病、生活贫苦,与仕途不畅的友人可谓同病相怜,故离愁更浓。D.诗人面对即将归京的友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抒发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9.有人认为该诗颔联“极富画面感”,请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努力,人人各尽其力,不谋一己之私,正如《礼运(节选)》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以“请缨”自况,抒发立志报国、降服强敌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扣舷”,指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借以抒发主人公的情怀。在唐宋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航天备受世界关注。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九册表格语文教案
-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至六单元(内容含课文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全部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 《扎染工艺设计》教案
- 武汉市攀岩馆租赁合同
- 医疗新技术项目评估指标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 农村改造鱼塘施工合同样本
- 塑料机械库存管理要点
- 畜牧屠宰市场营销
- PurchaseOrder模板
- 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 施工现场环境因素清单(全)
- 县纪委监委2021年度保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
- 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设计
- 脑卒中的康复现状与进展
-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 《Monsters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九年级英语补全对话专项训练题
- 金属构件失效分析精简版
- 水闸工作桥计算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