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辽宁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辽宁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辽宁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辽宁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尊重人格。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塑造人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已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天人合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仁”的概念伦理涵义丰富,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B.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C.我们要转化和发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用来提升人格境界与道德修养。D.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区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的观点。B.文章援引《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C.文章在关于自然观的论述中,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D.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可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B.儒家思想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这符合时代要求。C.正因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中华人文精神才是伟大的。D.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性,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特别有意义。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代“龙学”者批评刘勰犯了“文学批评与文章学混杂”的谬误(参见朱荣泉《文心雕龙绪论》)。其实“文章学”正是刘勰论文的基本立场,他是持一种“大文学观”的。但“大文学观”并非取消文章与学术的界限,刘勰明确认识到治学与为文的不同:“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大文学观”并不违背当时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分立的趋势。刘勰论儒家经典为后世各种文体的源头,为后世作文确立标准,但他不是经学家,没有从训诂和义理的角度论经典,而是从文章表达、修辞的角度品评经典,“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刘勰论诸子,也没有阐发各家的义理,所谓“《慎到》析密理之巧,《韩非》著博喻之富;《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泛采而文丽”等,都是从文章表达和修辞的角度给予品评。论史传也没有评论历史事实,而是着眼于撰著史书的体例和原则等问题。可见刘勰始终是一个文章学家,重视文章的修辞,从情理和文采等方面探讨文章写作的表现力与感染力问题;并从重抒情尚文采的立场上对诗赋文体给予更多的重视。后世的文章,文的范围都甚为广博,虽然有畸骈畸散之不同,但“文”一直关涉从社会政治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强调表现力与感染力。诗被推尊为“文之精也”,后来小说、戏曲等逐渐得到重视,被纳入“文”的领域。这些基本趋势,都是与《文心雕龙》的大文学观保持一致的,是中国文论固有的传统。”到了现代“大文学”被“纯文学”所取代,只承认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文学,甚至连散文都一度被排斥在文学之外。中国源远流长的文章学传统就这样被“纯文学”消解了。传统“大文学”观被消解,在学术研究和文化生活领域都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20世纪20-30年代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往往只涉及诗词、小说、戏曲,而忽略散文。散文创作和研究相对较为滞后,不能不归咎于所谓“纯文学”观的褊狭。古代把一切著于竹帛者皆视为文,重视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文学成为一种专业和职业,把日常实用文字排斥在文学之外,轻视文章写作训练,导致普通读书人写作能力低下。钱基博曾经感叹“近世文章道尽,士不悦学”,专治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而于词章语言之妙,罕知吟会”。对词章语言之妙的考校,是中国文章学的传统,但现代的白话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叶圣陶《写作》),消解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放弃了对语言的锤炼。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曾指出:“现在的学生只知注重创作,将创作当作白话文唯一的正确的出路;就是一般写作的人,也很少着眼在白话应用文的发展上。这是错的。”所谓“创作”,专指纯文学的诗歌、小说、戏曲;所谓“写作”,则广泛包括社会日常生活的一切应用文。但一般写作的人很少着眼于白话应用文的发展,这不正是“大文学”传统被消解带来的后果吗?(摘编自周兴陆《文心雕龙)研究须返本以开新》)材料二:王元化先生指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切实分析了历代文体演变的过程以及功能,主要是从教化伦理的观念来分析各种文体”。正因如此,笔者强调《文心雕龙》不只是一部文学理论,更是一部儒家人文修养和文章写作的教科书,这里的文章写作既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创作”,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文字工作。可以说,凡是需要动笔的事情,都属于《文心雕龙》所要研究的范围;而在刘勰的观念中,一张请假条和一篇诗赋同样需要认真对待,都应当精雕细琢而一丝不苟。“动笔的事情”最终所体现出的,正是一个人全部的文化修养。从而,刘勰“论文”的起点和归宿均指向“人文化成”的根本问题。在刘勰的观念中,“文章”之用,显然不同于今天所谓“文学”,正可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摘编自戚良德《从章学诚看“龙学”的回归与还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学”是刘勰论文的基本立场,他的“大文学观”注意到文章与学术的界限,也明确认识到学术与文章的差异。B.到了现代“大文学”被“纯文学”所取代,只承认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文学,连散文都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文学。C.现代散文创作和研究相对较为滞后,跟把日常实用文字排斥在文学之外的所谓“纯文学”观的狭隘,有非常大的关系。D.刘勰所理解的文章写作范围广阔,既包括我们广泛接受的文学创作,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文字工作。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纯文学”观的不足,指出应摆脱所谓“纯文学”观的褊狭,注重文学,也要注意白话应用文的发展。B.材料一先举出反面观点,而后批驳并提出观点,然后指出刘勰“大文学观”的重要性。材料二则是以总分结构进行论述。C.材料一认为现代白话文写作,应重视文章学的传统,强化对词章语言的考校,“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存在不足。D.材料二对王元化“《文心雕龙》主要是从教化伦理的观念来分析各种文体”的认识,并无新的阐发,只是证实王元化的观点。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刘勰《文心雕龙》:“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B.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C.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苏轼《答谢民师书》:“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7.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文心雕龙》的认识有何不同。

8.刘勰的“大文学观”的意义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个材料简要概括。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渡江孟超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祖逖沉吟了一刹:“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文本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10.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1.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注],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注】梠:山芋。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押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房琯布衣时与甫善”的“布衣”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的“布衣”相同。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是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坐具。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身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16.这篇文章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辛弃疾对朋友邀请他同居山间的回复,诗人借李广经历抒发自己感慨。B.此词上片诗人用数十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地勾画李广的性格特征和主要事迹。C.辛弃疾对李广晚年生活充满思慕向往,希望能如他一般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D.结尾“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以景作结,与开篇“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形成呼应。18.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回想“李将军”与高适在《燕歌行》中“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默写

(1)《蜀道难》运用侧面表现的手法,描写飞禽走兽都很难通过,极言蜀道之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海潮》词中的“_______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4)《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

(5)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

七、简答题

22.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