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开原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自测模拟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自测模拟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自测模拟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自测模拟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自测模拟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创造、为学术艺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广泛课题和广阔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成为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而文化自信的国家和人民,对自身的文化越是自信,越会积极地敞开胸怀,与其他文明平等开展交流对话,积极接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摘编自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B.历代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华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中国人民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D.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已经非常突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溯,也有对当下世界格局的分析。B.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增添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C.文章列举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和红色精神谱系的构成,使得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当代中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可从四个维度做出努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增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B.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华民族重新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C.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和现实基础。中国在建国后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D.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当代社会国际竞争更看重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文化软实力才是永生不灭、长久留存的,才能为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精华,几千年的孕育最能够代表人民群众在与自然搏斗、追求美好生活中的伟大智慧。在饮食文化中,我国人民重视饮食结构的均衡、餐具的精美、烹饪技术的巧妙、火候掌握的精妙、刀工的纯熟。饮食文化中透露出的是人们不懈追求极致的态度、做事一丝不苟的特质以及追求身心享受的一种文化特征,在文化竞争和传播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现阶段,研究和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文化。因此,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创新就显得极为迫切。饮食文化传承需利用多种渠道来进行传播,增强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其一,当前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诸多的短视频信息传播平台,其内容形式新颖,传播手段便捷,在各阶段人群中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各地区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制作饮食文化系列作品展现当地的饮食文化精华。其二,当前旅游产业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很多地区都开展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双丰收。各地区可以借助这种发展趋势将饮食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搭建饮食文化展览馆、开发饮食文化衍生产品、开办饮食文化节,增添饮食制作体验项目,借助旅游产业人流量大的特点促进饮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杨丽筠、黄学军《中国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研究》)材料二: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以华夏族为中心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华夏族的谷物,常常被供给北方游牧民族,燕国的鱼盐枣粟,素为东北少数民族所向往。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西域的苜蓿、葡萄、石榴、胡葱、胡蒜、胡萝卜等特产,以及西域的葡萄酒,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生活。此外,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又为这些地区的人民所喜食,其烹饪技艺被他们引进,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共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经济交往日趋密切。《宋会要》记载,公元1070年,大食国(今伊朗)“遣使来贡,赐器服,饮食”。这种互相往来的例子,在史书中是很多的,至今在希腊——地中海文化圈内,中式饮食还占有一席之地。从世界范围来看,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日本,早在公元4世纪,就有一些中国人经过朝鲜移居日本,其中有不少厨师和制作食具的工匠。至唐代,鉴真大师又把中国的烹饪文化带到日本。同时,大批日本僧侣也来到中国,随着他们的归国,唐代宫廷与民间美味也传至日本,对日本宫廷与民间的饮食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日本学者森克己在《日宋文化交流诸问题》中指出:“中国和日本之间,从原始时代起,就在进行文化交流。先进的大陆文化不断地流入我国,日本把这些大陆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汲取、日本化。”2013年,日本“和食”被批准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时,对“和食”做了如下推荐:“和食”的食材新鲜多样;装盘贴合自然风物,体现了日本的四季分明、地理多样性以及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营养均衡,有着令人齿颊留香的回味;与正月、插秧等传统节庆密切相关;和食文化代表日本独有的价值观、生活样式和社会传统。“和食”的菜品以特殊的方式被赋予了文化的寓意,从而使“和食”得以继承和发展。其实早在2011年,中餐就以中国传统烹饪技艺进行第一次申遗,由于未符合申遗标准,未获成功。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表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技术层面的要求,更多的是注重制作和食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要求申报主体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一个区域的人文情感。中国饮食文化必须要重视申遗,使某种食物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通过申遗推广,在国际范围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这样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远比孔子学院有效得多。以饮食为切入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非常有效,中西文化交流从饮食开始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因为日常生活老百姓都关心、都喜欢。而且中国饮食资源多,能够为世界所接受,所以在饮食文化交流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外,经济全球化不但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信息、文化交流,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高效的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重视文化交流的当今社会,中国饮食文化一定会在世界各地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也必将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传播与“走出去”的路径》)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切研究和传承创新饮食文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又是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B.先秦时期,饮食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华夏族;从汉代开始,内地和西域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日渐频繁。C.从公元4世纪至唐代,中日饮食文化交流频繁,互学互鉴,促进了中日两国饮食制度及烹饪方法的改善。D.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加快在群众中的普及,促进其大众化。B.从《宋会要》的记载可知,中国的饮食文化曾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古伊朗。C.阐述本民族的饮食特色,强调美食的文化属性,这应当是日本“和食”申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D.如果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出去”,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会在世界各地得到进一步发展。6.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中华饮食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篇》)B.“饪熟之节,必亲调之。”(《魏书·列传第七十四·孝感》)C.“采撷无阙日,烹饪有秘方。”(《食荠十韵》)D.“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内经·素问》)7.2023年4月,国际数字化媒体发展研讨会在福州开幕。海内外媒体及专家学者会聚福州,共同探讨数字中国建设。为增强福州饮食文化的影响力,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写两个推广方案,在数字峰会期间传播福州美食。

8.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试分析其申遗成功的原因。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年容易又秋风孟超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荧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有删改)文本二:野草[注](节选)秦似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有删改)【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10.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11.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12.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

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乙文

鸿门宴(节选)①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③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欲肆其西封

(2)失其所与

14.小杨同学想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两文中“为”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请为其选出对应例句正确的一项(

[为]

①无能为也已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为之奈何

④我为鱼肉

⑤何辞为

⑥公为我献之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为”用作动词“为”用作介词“为”用作语气词(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A.①③④/②⑥⑦/⑤B.①②④/⑥⑦/③⑤C.①④/②⑥⑦/③⑤D.①②④/③⑥⑦/⑤15.将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6.樊哙和张良均为刘邦所用,但性格迥异。请以乙文画线句为例,分析两人性格的差异。

17.小杨同学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发现乙文的情节在《高祖本记》中仅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一笔带过,颇具匠心。于是在《秦本纪》和《晋世家》中分别找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片段,发现对烛之武劝说语言的叙写也各有侧重。请分析以下两则材料的剪裁之妙。郑使人言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穆公乃罢兵归。晋亦罢。(《史记·秦本纪》)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史记·晋世家》)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歌送别唐·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注]鲸鲵:大鱼名,雄曰鲸,雌曰鲵。此处指曹魏与东吴激战的军队。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吴二龙争战,先言“楼船扫地空”之果,再道火烧赤壁之因,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B.诗人将想象中烈火云海的虚景与眼前沧江澄碧的实景相映照,形成时空交错的沧桑感。C.同样是咏怀周郎赤壁,李白抒发了建功济世的壮志,不同于苏轼以樽酒酹江月的慨叹。D.本诗用七言古体,句法、韵脚自由,以夸张恣肆的笔墨书写慷慨雄壮、振奋人心之歌。19.本诗题为“赤壁歌送别”,诗人是如何将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两个内容统一起来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