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宇宙保持着绝对的“整洁”,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太空整洁,才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初期脆弱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然而,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就连太空也难逃命运。太空垃圾,又称空间碎片或轨道碎片,是宇宙空间中的各种人造废弃物体及其衍生物的总称。这些物体小到固态火箭的燃烧残渣,大到有在发射后被遗弃的多节火箭。太空垃圾的产生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有意或无意爆炸产生的航天器残骸;二是宇航员漫不经心的“过失”;三是卫星和火箭的残骸。有意的爆炸大多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太空战”演习,其中苏联就曾进行了19次卫星拦截、爆炸试验,给太空带来了500~1000块大小不等的碎块垃圾。无意的爆炸一般产生于火箭的发射失败,1986年欧洲发射的“阿丽亚娜”火箭刚进入轨道就发生爆炸,也产生了近3000块大小不一的太空碎片。因宇航员“过失”产生的太空垃圾种类五花八门,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戏剧性。1982年,苏联宇航员瓦伦丁·列勃捷夫在进行例行的太空行走时,刚刚打开“礼炮7号”空间站的减压舱门,近乎真空的太空瞬间产生巨大吸力,把宇航员们留在减压舱内的一些螺栓、垫圈和一支铅笔吸入了太空,成为太空垃圾。卫星和火箭的残骸占了太空垃圾的“半壁江山”。一些失去效用的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飞行,虽然它们最终会因飞行速度减小重返大气层而与大气层摩擦烧毁,但彻底消失恐怕要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初期,并没有认识到太空整洁的重要性。例如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曾在太空执行过疯狂的“西福特计划”,目的是在太空中制造一个稳定可控的“人工电离层”,保持战时通信永不断联。在这项计划中,美国前前后后向太空发射了数亿枚太空针,虽然美国宣称“太空针”只能存在3年,最终会跌入大气层被焚烧,但事实上,至今仍有上亿枚“太空针”成为太空垃圾漂浮着,严重影响着太空安全。太空垃圾如果与运作中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或国际空间站相撞,将会危及设备甚至宇航员的生命。据计算,一块直径为10厘米的太空垃圾就可以将航天器完全摧毁,数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就有可能使它们无法继续工作。即便是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也能让宇航员丧命,一块阿司匹林药片大小的残骸也能让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失去作用。据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披露,2005年1月17日,在南极上空885千米的地方,曾发生过美国雷神火箭推进器的遗弃物和中国发射的长征4号火箭碎片相撞的“宇宙交通事故”。其实这不是偶然事件,毕竟在所有太空垃圾中,卫星造成的垃圾至少占据了70%,它们犹如高速公路上随意乱开的汽车,无法控制何时会刹车、何时会变线,从而成为宇宙交通事故最大的潜在“肇事者”。据了解,自1973年以来,每年有数百块太空垃圾坠落地球。万幸的是,由于经过大气层时与空气产生急剧摩擦,这些垃圾大都在未通过大气层时就自我燃烧殆尽,迄今没有发生过大型的太空垃圾伤人事件。但太空坠落物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个潜在的安全隐患。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随着太空飞行物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保持太空整洁是人类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前提,充满垃圾的太空只会限制人类的发展。各国政府及航天专家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用保持太空清洁、加强探测控制、利用移动雷达等方式,共同维护太空环境,保障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安全。例如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以免同正常工作的卫星发生碰撞;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到地球,以减少空间的大件垃圾;甚至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使用激光武器将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直接焚烧掉的设想。大一些的太空碎片可以用监测导弹和间谍卫星的系统来进行监测。对于太空垃圾,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国际规定。例如,飞行器“寿终正寝”后,有能力离轨即离开有用轨道,到没用的地方去;对已编号的全部碎片,要进行全程跟踪,目的是让航天飞机、空间站、卫星对较大碎片进行避让;在飞行器设计的时候,应考虑如何针对小碎片碰撞进行有效防护等问题。然而,真正要清理太空垃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费用,究竟如何清理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答案。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加快,太空环境的维护必将成为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摘编自珒鑫《太空垃圾——漂浮在宇宙中的“定时炸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指的是宇宙空间中的各种人造废弃物体及其衍生物,产生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其中卫星和火箭的残骸占据了大多数。B.相关的计算表明,太空垃圾无论大小都会给航天事业带来隐患,即便是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也会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C.人们在制造人造卫星探索太空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垃圾已经成为太空交通安全最大的潜在威胁。D.针对太空垃圾存在的威胁,各国政府及航天专家们已经开始积极应对,并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已足以保障航空航天事业的安全。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宇宙保持着绝对的‘整洁’”,这说明在人类踏入太空之前文章所探讨的太空垃圾并不存在。B.为证明宇航员因“过失”而产生太空垃圾的行为是偶然的,作者举了1982年苏联宇航员瓦伦丁·列勃捷夫的事例。C.“卫星和火箭的残骸占了太空垃圾的‘半壁江山’”中,“半壁江山”具有特殊含义,使得科普类文章具有文学色彩。D.迄今为止,每年有数百块太空垃圾坠落地球,虽然均未发生过大型的太空垃圾伤人事件,但潜在安全隐患始终存在。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谈为什么要清理太空垃圾。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关于德的概念,东汉许慎《说文·心部》阐明:“惠(通‘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为对人对己都要把心思放正,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古人还把德的价值与国家施政联系起来,宣扬德教和德化的重要性。关于德教,《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对此,郑玄注曰:“德谓善教。”关于德化,更多的是与重民,爱民联系在一起,如《尚书·盘庚》说:“施实德于民。”《左传·襄公七年》曰:“恤民为德。”《管子·正》曰:“爱民无私曰德。”古人对于德之所以不吝笔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解释,不是偶然的,是和中华民族的特质分不开的。中华民族在严酷的生存斗争、生产斗争中需要借助于“群”的力量抵御外侮和抗拒自然灾害,以维持存在和发展,因而养成了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态。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正是有针对性地体现了这种民族心态,使之易为中华民族所接受。经过漫长的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德由善教逐渐趋向于善治,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道德政治文化,把国家的兴衰与道德的弘扬、人心的向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德治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最终才有可能演化成为德法互补互用、共同治国的方略。(摘编自张晋藩《德法共治: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髓》)材料二:古代关于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德主刑辅。道德法律共治天下,道德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唐律疏议》阐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其二,道德法律各有分工。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方式不同,实施功能有异,分别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道德注重家庭、家族及私人社会的亲情友情,法律则强调权利义务的一体对待。其三,道德与法律相互支撑。道德与法律基于其目标的共同性,保持其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在功能作用方面相互支撑。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某些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直接纳入法典之中;另一方面,在规范实施上,通过道德评价,提倡守法、息讼观念,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敬畏。同时,在各级官员审断案件时,也对案件涉及的道德因素及地方习俗加以考虑。中华文化在设计调整社会关系、规制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时,既坚持道德治理,强调端正人心,导民向善;又坚持法律治理,加强对犯罪及重大失德行为的刑事处罚。一方面,通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启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建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调整社会关系,规制人们行为,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民族需求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治国之道。(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管理智慧》)材料三: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秦汉时期,律的形式日臻完备。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以个人道德修养为起点,扩展到天下治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由专职部门负责核心价值确定、经典注疏正义、官吏选拔考试、税赋标准与征收、学校教育等重大事务。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的重要内容。B.孔子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治理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就会替代刑罚的作用,取得理想成效。C.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体现德治之“则”,而法律条文、司法成案等是法治之“则”。D.由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增强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完善了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实施体系。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国家的治乱兴衰与百姓的道德素养建立密切联系,是道德政治文化的重要表现。B.虽然道德与法律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但案件审理离不开对道德因素的充分考虑。C.古代儒家对个体正心诚意的强调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道德治理。D.中国古代的大典大政由国家专职部门负责,能为地方自治的实施提供引导和依据。6.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B.《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C.《春秋繁露·基义》:“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D.《后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7.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我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史铁生和他的“地坛”曲令敏未见到史铁生的时候,一直把他想象成一个面带忧戚的朝圣者,一个刚毅得连额角都峥嵘起来的硬汉,甚至带一点洞彻人心的冷傲。今年三月二十五日,我按照朋友的指点,乘115路电车去他婚后的新家,终于在林立的楼群里找寻到了那座楼,那个号。敲开房门,大爷很和善地告诉我:“铁生到外面写东西去了。”听人说他正在写长篇,不由心里一凉,又听见老人说:“你七点钟再来吧,他一准回来。”再次登门,史铁生和他的妻子已经等在那里。这位坐轮椅的小说家比我想象的要显大一些,很魁梧、很健朗,绝无半点病态。他平常又谦和,像个知心知性的兄长,你简直可以伸手给他,听凭他引领你走遍天涯,那种宽厚与担待,是这般可以凭托,都教你无须担心途中的风雨坎坷,这一点使我惊讶。史铁生说他正在与人合作,侃一个电视剧本,目的是挣稿费。全家都是老弱病残,他每月的收入只有民政部门发给的一百五十元,和作协发给的一百二十多元,挣钱养家,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他说:“一个人如果让别人养着,只管自己去清高,这清高本身就值得怀疑。”他现在写电视剧,就是想挣个万二八千的,赢得的时间就可以不着急地去写小说和散文了。他写小说、散文很认真,说:“急不得,只能等它们从心里流出来,一年写出六七万字就很满意了。由于身体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工作五个来小时。长年在床上干活,腿部不能活动,去年出现了血栓,如果让血栓跑到心、肺部,将危及生命……”他说这些时很平静,就像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曾有评论家把史铁生称作东方的西西弗斯。这话也许是对的,但似乎不全面。交谈中,他时时蹦跳而出的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语言,结结实实地打在我心上,叫我感到那个“废弃的园子”——地坛,不是现实存在的地坛公园,是史铁生用他的苦难人生浸透了的心灵的家园。在那里,他借助历尽数百年岁月的殿宇和老树,借助周而复始的晨辉与夕烟,借助生生不息的草木,在一派元气淋漓中完成了他对人生的了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终于在一片凄苦和迷茫中,沟通了流转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心灵:面对有生必死和人生无依的漂泊与困顿,面对“这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终于从容地站立起来,把与生俱来的一切,把生与死、苦难与欢乐都认成必备的节目来体验、来观赏。终于走出一己的困境的史铁生,就在这样的园子里看见了大化。既然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那么充任一世这等角色也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史铁生从这园子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担当起他的人生。置身于大自然涌流不息的变换之中,把生命抛掷成一梭一梭丝光,奔腾为一浪一浪雪白,就像是一场不得不欢畅以对的游戏。没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直面人世,直面众生和自身的正面与反面。告退出来,史铁生在门口合掌相送。握别他的妻子,走进一片月光里,有一种剥落沉重的感觉,清新得让我直想唱歌,直想旁若无人地旋舞一回。文本二:人间史铁生“瘫痪后你是怎么……譬如说,你是——?”记者一时不知怎么说好,双手象是比划着一个圆球。我懂了他的意思,说:“那时我只想快点死。”“哪里哪里,你太谦虚。”他微笑着,望着我。可我那时是真想死,不记得怎么谦虚过。“你是不是觉得不能再为人民……所以才……?”我摇摇头,想起了我那时写过的一首诗: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那你为什么没有……?”记者象是有些失望了。我说,我是命运的宠儿。他奇怪地瞪着我。“您看我这手摇车,是十几个老同学凑钱给我买的……看这弹簧床,是个街坊给我做的……这棉裤,是邻居朱奶奶做的……还有这毛衣——那个女孩子也在我们街道生产组干过……生产组的门窄,手摇车进不去,一个小伙子天天背我……”记者飞快地记着。“最好说件具体的。”他说。我想了一会,找出了那张粮票(很破,中间贴了一条白纸)。“前些年,您知道它对一个陕北的农民来说等于什么吗?”我说:“也许等于一辆汽车,也许等于一所别墅;当然,要看和谁比。不过,它比汽车和别墅可重要多了;为了舍不得这么张小纸片,有时会耽误了一条人命。”记者看看那粮票,说:“是陕西省通用的?”“是。可他不懂。我寄还给他,说这在北京不能用。他又给我寄了回来,说这是他卖了留着过年用的十斤好黄米才得来的,凭什么不能用?!噢,他是我插队时的房东老汉,喂牛的……”“他说,这十斤粮票,我看病时用得着。”“看病?用粮票?!”记者问。看来他没插过队。“比送什么都管用,他以为北京也是那样。后来我才知道,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的。我没见过他的儿子,那时他只带个小孙女一块过。”我和记者都沉默着,看着那张汗污的粮票。“现在怎么样?”记者问我:“你们还有联系吗?”“前些日子他寄钱来。想给他孙女买台缝纫机,他自己想要把二胡。可惜,我只帮他买到了二胡。他说,缝纫机一定得买最好的……”记者笑了,吹去笔记本上的烟灰:“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你是怎么战胜了……?譬如说……”“还有医院的大夫,常来家看我……还有生产组的大妈们,冬天总在火炉上烤热两块砖,给我垫在脚下……还有……唉!我说不好,也说不完。”一九八二年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初见时,“我”觉得坐在轮椅中的史铁生比想象的更显大一些,这种感受不仅来自史铁生的外形,也来自他的精神。B.文本一中,对于史铁生来说写剧本是为了谋生,写小说.散文才是他的文学理想,在他看来维持世俗生活不如坚守理想重要。C.文本一中说史铁生沟通了中国文化的心灵,说明他的凄苦和迷茫并不是他个人特有的,中国文化中不乏对生死困顿的思考。D.文本二中,史铁生记述了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小片段.虽然所述都是点滴旧事,但作家忠实且诚恳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作者先叙述了想象中的史铁生,但现实中的史铁生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让作者惊讶,也让读者好奇。B.文本一中多次引用了史铁生的话,将史铁生的生活状况与人生感悟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读者与史铁生之间的距离。C.文本二中,史铁生回答问题时,语言时有停顿和补充;表现出文章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对话过程,带有访谈录的特点。D.文本二中,记者在采访史铁生的时候.提问简短且时经常欲言又止,表现得很克制,体现了他中立客观的职业立场。11.文本一划线句子中,史铁生所看见的“大化”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分析。
12.史铁生的挚友孙立哲说:“他(史铁生)的文字震颤灵魂,因为那是与生命中苦难、困境周旋而得到的生命体验。”史铁生是如何在与苦难、困境的周旋中得胜而归的?两个文本的理解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美学范围内,“美”字的用法也很复杂。那么,美是什么呢?许多美学家经常把美看成就是审美对象,一处风景,一件彩陶,这些都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出现是需要人在欣赏时的一定条件的。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就是说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霞光、彩虹、维纳斯、《清明上河图》,没有人欣赏,就失去了美的价值。西方近代美学家关于这方面讲的更多。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美和审美对象看成一回事。而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所创造出来的。诚然,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艺术、风景也不能给你以审美愉快,不成其为审美对象。心境不佳,再好的作品似乎一点也不美。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但是,光有主体的这些意识条件,没有对象所必须具有的客观性质行不行?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这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有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观条件或以主观条件为决定因素还不行,总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审美性质。即使艺术家可以在一般人看不到的美的地方发现美、创造美,甚至把现实丑变成艺术美,但是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联系,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所以,如果说“美”的第一种含义是指“审美对象”,那么第二种含义就是指“审美性质”。问题是,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出现或存在,还要有客观方面的条件,即审美性质的存在或潜在。那么,这些客观方面的条件、因素、性质等等,又是如何可能成为审美性质的呢?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某些形式规律,为什么一定的比例、对称、和谐、秩序、多样统一、黄金分割等,就会具有审美性质呢?为什么它们能普遍必然地给予人们以审美愉快呢?亦即这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是如何可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作出解释,由于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力”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从而,人在各种对称、比例……中,产生相互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但事实上,动物也可以有这种同构反应。现在似乎只能从哲学上指出一点,即人的这种生物性的同构反应乃是人类生产劳动和其他生活实践的历史成果。只有把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使“同构对应”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和性质,才能进一步解释美和审美诸问题。审美性质之成为美,某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实另有其根源和来由。总括上面所讲,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也有好几种含义。所以要注意“美”这个词是在哪种含义上使用的。“美是什么”如果是问什么是美的事物,这基本是审美对象的问题。如果是问哪些客观性质、因素构成了对象、事物的美,这是审美性质问题。但如果要问这些审美性质是为何来的,美从根源上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了。“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来追究美。只有从美的根源来探究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材料二:所谓“价值”都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比如说“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美”本来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但是美学家们因为不能寻出美的特殊价值所在,往往把它和“善”混为一事。“善”的最浅近的意义是“用”。就广义说,美的嗜好是一种自然需要的满足,也还算是有用,也还是一种善。不过就狭义说,美并非实用生活所必需,与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许多人却把美看作一种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席上谈》里有一段趣事。希腊举行美男子竞赛,苏格拉底说最美的男子应该是他自己,因为他的鼻孔阔大朝天,最便于嗅;他的嘴宽大,最便于饮食。这段故事对于美学有两重意义:第一,它显示一般人心中所以为美的大半是指有用的:第二,它也证明以实用标准定事物的美丑,实在不是一种精确的办法。我们在讨论文艺与道德时,也提到许多人想把“美的”和“道德的”混为一事,我们的结论是这两种属性虽有时相关而却不容相混。“美”和“有用的”“道德的”各种“善”都有分别。(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审美对象的创造有赖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等主观意识条件的作用,这是西方美学家普遍信奉的观点。B.相较于一般人,艺术家能把现实丑变为艺术美,但他同样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凭空发现美、创造美。C.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同构说没有站在人类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等社会历史的层面作出阐释,理论尚存不足之处。D.关于“美是什么”的阐述和探究,行文中论述逐步推进,有条不紊。从审美对象直至美的本质,可见思索的层次不断深化。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感愉快的产生,需要主体情感与具备“比例、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外在对象相互协调,因此,不对称的事物不能给予人们审美愉快。B.“美”和“善”的概念,一者是从艺术观点得出的价值界定,一者是在伦理学等实用观点方面的判定。两者泾渭分明,不容相混。C.苏格拉底的趣事,用以证明一般人常以实用价值多寡来判定事物美丽与否。实则,美的事物鲜少关涉价值评判,而实用的事物也不一定是美的。D.《谈美》举例:海边农夫以为门前海景不如屋后一园菜美。“海边农夫”跟文中的苏格拉底均是基于实用标准的考虑来衡量事物的美丑。1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把美看作有用的善”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美”和“善”往往同义。《论语》讲“里仁为美”。居于仁道,是为美。B.对于文人笔下交口称颂的田园耕作生活,在烈日寒风之中辛苦劳作的农夫却不觉其有多美。C.《说文解字》释美:“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肥大,肉味甘美,即为美。D.美学家吕激认为,一切人格的价值,通常亦谓之曰善,故美之内容常与善不相离。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为美。16.毕达哥拉斯以为美的线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显得对称,《文艺对话集》里的希庇阿斯却认为“美”是漂亮的小姐,也是美的汤罐。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7.好的学术文章应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诗前两句突出竹子的实用性,用词浅显,“不用”“不须”巧设悬念,引出下文。B.白居易诗和黄庭坚诗都以竹作为写作对象,题材不相同,前者是咏物诗,后者是题画诗。C.黄庭坚诗第一句“眼入毫端”表现东坡聚精会神;“写竹真”,即画出的墨竹形态逼真。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的“竹”的精神内涵相同。19.上面两首诗中,对竹的描写,角度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具体描绘了鹏徙南冥时的壮观场面。
(3)《观刈麦》中深入所写对象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异常的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爆火的ChatGPT对人们的思维冲击较大。面对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一方面需要积极去拥抱和应对,不断调整教育观念、内容与方式,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在思考“变化”的同时更需要思考“不变”。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是逐渐的,而非①的,稳定是大于变化的。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英语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2
- 2025届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高考英语二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一中高考数学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 转让地皮出售合同模板
- 个人与个人购房合同书
- 房产买卖兜底合同范例
- 公司兼职保洁合同范例
- 秘书合同范例
- 蚯蚓养殖加盟合作合同范例
- 2024年度大学食堂餐饮服务承包合同
- (中级)数据安全管理员(四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中(多选、判断题)
- 麻醉科数据管理制度
- 2024年秋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四史通讲》期末大作业试题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 幼儿园伙食委员会制度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数据清洗、去标识化、匿名化业务规程(试行)
-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 2025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词性转换训练(含答案)
-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工作计划
- 合肥长鑫存储在线测评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