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社会需要文字吗?费孝通先生认为不需要。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他从乡土社会的特性出发,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进行论证。从空间角度讲,人们天天见面,是“面对面的社群”,表情、动作、声音等沟通语言比文字传情达意更完全,因而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从时间角度讲,乡土社会是定型的社会,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生活方式不变,甚至历经几代,生活方式也不变,“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个人没有“今昔之隔”,社会没有“世代之隔”,因而乡土社会也不需要文字来记载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得出这样结论:“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对于这个观点,陈心想提出反对意见。陈心想认为:“他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他认为,农村人是有识字的需求的,“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陈心想从一般人情常理,尤其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分析,合乎情理。并且,他指出农民不识字另有原因:“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郑也夫也反对费孝通的观点。他认为,费孝通理论的根据是20世纪30年代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那个小时空中文字与教育的衰微情况,而这个情况未能必反映中国历史大时空的特征。清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私塾遍布城乡,费孝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由此可见,费孝通是有意忽略农村曾经有一段时间读书繁盛的现实。这与费孝通的结论不符。郑也夫再进一步推论,费孝通有意忽略历史事实的根本原因是受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理论影响的结果。功能学派只关注文化的功能,漠视其产生的原因,其褊狭恰恰造就了该理论的干净的逻辑性和超强的力度;也就是说,费孝通只片面地关注文字的功能,全然不看历史演化,不顾历史事实。对于陈心想、郑也夫这样针锋相对的言论,我们该当如何辨析?简单地否定费孝通,还是忽视陈、郑的质疑,不可取,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质疑,通过考察这个论争,挖掘背后的价值。陈心想和郑也夫的辩驳有其自洽性。三人结论之所以相异,与他们对讨论对象——农民的限定范围有异有关。费孝通讨论的传统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是1947年以前的最底层的农民;陈心想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是发生变化后的中国社会基层,时代不同,对象当然也有差异;郑也夫所说的苏州私塾就读者,主要是乡村社会的士绅阶层、富裕阶层。陈心想、郑也夫的批驳是有破绽的。还有一个小问题:乡土社会以农耕为主业的富裕阶层,算不算乡土社会基层?依据从事农耕、黏着土地的特点,应当算。而这一类家庭对读书也是很重视的。这在徐复观的回忆录里得到证明:“当时的风气,一个中人之家如有两个以上的儿子,总尽可能地让一个儿子读书。”这使我们认识到一点:费孝通的理论是理想型的,不能包容所有的社会现象。对此,费孝通有清醒的认识:“任何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总难免流于空泛和偏执。空泛,因为中国具有这样唱的历史和这阳光的幅员,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偏执,因为当前的中国正在变迁的过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观察都不易得到应有的分寸。”这是我们透过这个论争获得的最大收获。(选自《论有关<乡土中国>的三个论争》,屈伟忠,《名作欣赏》2021年第31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是一个定型的社会。B.陈心想认为乡土社会需要文字,文字可以增强个体的身份认同,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不时之需,增加生活趣味。C.郑也夫认为费孝通受马林诺夫斯基“功能”学派理论的影响,片面关注文字的功能,而做出了不恰当的结论。D.本文作者认为陈、郑与费所讨论的对象有异,二人的质疑并不足以推翻费孝通的观点,使论争本身失去价值。2.在《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费孝通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结合本文中作者用徐复观回忆录的例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的理论是理想型,不能包容所有的社会现象。B.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C.读书为传统中国家庭必需,乡土社会基层也不例外。D.费孝通忽略了乡土社会的基层,应该包括富裕阶层。3.作者认为陈心想、郑也夫对费孝通的批驳是有破绽的,你觉得“破绽”在哪?请简要分析。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在西方人眼中,20世纪初仍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的西方戏剧已经丧失其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贫乏”。而梅兰芳呈现的中国戏剧,其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包括音乐、舞蹈、对白、动作等在内的各类艺术要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梅兰芳本人以在海外观众眼中“富有表情”的脸、眼睛,“令人信服”的双手,“最激发人想象”的音乐(歌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肢体语言,完美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戏剧唱、念、做、打程式中的审美特性,使得西方观众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历史距离来理解他的艺术,窥探到京剧所表征之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厚度和民族特色。梅兰芳是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在题材上选择中国文学经典故事或民间神话故事,编演古装新戏;在舞蹈上吸收国术中的剑法,创编《霸王别姬》的剑舞;从“长袖善舞”的成语中体悟意境,并根据旦角的水袖动作,研究出《麻姑献寿》里的袖舞;从古代绘画《天女散花图》的形象中创设出《天女散花》的绸舞。因此,创新之后的京剧投射的仍然是戏剧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人熟悉的京剧,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的。这些创新使得新编剧目如《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等成为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亦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也正是这种对戏剧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尊崇及借鉴性创造,使得梅兰芳能够向外国观众呈现出京剧最为迷人、最绚丽的一面。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及对京剧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更新和精粹化,呈现出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意义。海外巡演的巨大成功使京剧摆脱了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典范。京剧呈现了中国戏剧传统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强化了中国戏剧文化的本土特色和审美现代性,增强了梅兰芳在对外戏剧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为梅兰芳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的文化担当提供了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梅兰芳京剧表演呈现出的审美独特性,与西方当时的现实主义戏剧之间构成了某种本质的差异,使海外戏剧界人士意识到,中国戏剧比当时西方僵化、刻板的现实主义戏剧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价值。京剧由此获得戏剧人类学意义上的他者意味,激发了日本戏剧界人士探寻他们传统戏剧的自我及保留真正传统的信心,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要是我们立足于当代新锐的艺术人类学学科视野来考察,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所引发的西方戏剧界对本国戏剧文化的反省,其实让中国戏剧的价值获取了某种人类学的文化反思意义。在全球文化艺术交流和竞争空前频繁和激烈的当下,我们只有立足于文化传统,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意识,以互为他者的关系建构为前提,才能构建出真正平等、对称的跨文化交流。(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材料二:跨文化戏剧的样式千变万化,不能只以最早的那批西方先锋实验戏剧作为选择标准。事实上,与“西戏中演”这类文化杂糅感强烈的显性跨文化戏剧相比,中国戏曲里还有一些戏剧形式的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它们往往以“古典”或“传统”名世,却又实则是跨文化的产物。易言之,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化合的完成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它们既同样获得过来自异域的喝彩,同时又是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揭示的,京剧其实是成熟于晚清的近代剧种,表演、布景、服装等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现代性和跨文化特征。尤其是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与日本和欧美现代戏剧之间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影响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跨文化戏剧的案例。再如,成熟于民国时期上海的主流越剧,以《红楼梦》《梁祝》等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为代表。作为现代戏曲,越剧在题材类型、剧本结构、脚色制度、表演方式、编演关系、音乐唱腔、舞台形制、衣箱化妆、观众构成等方面,均已不同于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这不仅是跨文化的产物,而且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处理也更完善,已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超越了所谓“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类似京剧、越剧这样的近代主流戏曲,不同于以文化杂糅为特征的试验性质的西方跨文化戏剧,它们通常很少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在受到某种异质文化的启发后,再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去找寻与之相通但却被忽视了的类似传统,接着在后者的辅助下,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相互融化,从而既完成了更新换代但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摘编自何恬《探寻“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中国路径》)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戏剧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显得肤浅且贫乏,而中国戏剧是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创新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呈现出京剧最迷人绚丽的一面,成就了大批经典剧目,也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喜爱。C.中国戏曲里一些戏剧形式不符合西方先锋实验戏剧的标准,没有“西戏中演”的强烈文化杂糅感,往往带有古典风,却也是跨文化的产物。D.中国近代主流戏曲尽量避免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相互融化,完成创新的同时又不会产生突兀排异。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若没有梅兰芳对京剧的传承创新,就无法让京剧摆脱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我们今天也很难看到迷人绚丽的京剧剧目。B.梅兰芳京剧表演的成功,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由此可见,我们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恋,强化文化担当意识。C.只要将多元文化因子如盐入水般的结合起来,就能成就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的京剧名作,就可以获得来自异域的喝彩。D.越剧超越了“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而成为主流现代戏曲,这个案例鼓励艺人大胆舍弃古老的中国戏曲文化、借用异质文化理念。6.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做“跨文化戏剧的案例”的一项是(
)A.据《林海雪原》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京腔京韵、芭蕾曼舞,让人耳目一新。B.上戏学生用陕西皮影戏演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和喝彩。C.王实甫以唐代小说《莺莺传》为蓝本创作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杰作,影响深远。D.曹禺运用欧洲戏剧“三一律”创作的多幕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8.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戏剧文化发展时如何在符合世界的普遍性的同时保存民族独特性。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好的故事鲁迅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文本二: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节选自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所作《<野草>题辞》,有删节)文本三:“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书选自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所作《<呐喊>自序》)注释:①《初学记》类书名,唐代缘坚等舞,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请子、历代诗赋及虚初诸家作品。②地面,比喻黑暗的旧社会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罩很昏暗”“是昏沉的夜”与“昏喑的灯光”“在昏沉的夜”首尾照应,凸显现实环境的黯淡,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B.读《初学记》侧面体现“我”受旧式教育的读书人身份,意味若“我”欲追挽的美梦,乃旧文化思想框架下的好故事。C.“铁屋”是思想文化桎梏的象征。“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可见作者不认同打破铁屋。D.作者“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对野草的死亡、腐朽与烧尽报以“坦然、欣然”“太笑、歌唱”,反映其破旧立新的立场。10.关于梦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整篇的影子”,量词“篇”表明文题中的“故事”可指梦境。B.两处“美丽,幽雅,有趣”运用反复手法,突出故事之“好”,“一天云锦”“万颗奔星”“夏云头”等喻体将美具象化,C.许多“美的人”“美的事”倒映水中,交织、融合、退缩,复近于原形,写出了水中倒影丰富多彩、历久弥新的特点。D.“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蕴含“一切概莫能外”的意味,梦境虽美,却也千篇一律。11.怎样的故事才真的是“好的故事”?请结合文本二与文本三,谈谈你的理解。
12.有学者认为,文学家之最可贵者,在于既披沥了自己的心,也照亮了世界,鲁迅作品就非常符合这一文学的理想。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选自《孟子》)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14.孟子是___________(朝代)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15.写出一个世间流传的与孟子求学经历有关的成语,并指出这个成语说明了什么因素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
16.依据文意,说说孟子认为滕这样的小国谋求自保的方法。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刘景文见寄①苏轼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烈士家风安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②。【注】①刘景文,苏轼友人,仕途不顺。58岁时因苏轼力荐,担任濕州知州职位。②缺唾壶:指击节咏叹,或喻壮怀激烈。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二句“巧将”二字,灵动鲜活,表现了诗人接到友人刘景文书信时的喜悦之情。B.“细看”“想见”两句一实一虚,由眼前遒劲挺秀的笔墨联想到友人写信时的闲适惬意。C.“烈士”“书生”两句意在劝勉友人不能丢了“烈士家风”,要做个有节气有壮志的人。D.诗人用“老骥”这个意象来比喻已经58岁的友人刘景文,体现了其对友人的激励之意。18.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与本诗中的“醉后哀歌缺唾壶”,都写到了“醉”,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
(2)《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_________”,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于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
)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
)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阔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何必不然”,或(
),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的需求,自由创造。______________。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维持
风度
只言片语B.重构
风度
断章取义C.维持
气度
断章取义D.重构
气度
只言片语2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后代的大鹏意象,不但是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的“误读”;而且是就文学创作来说的审美创造。B.后代的大鹏意象,不是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的“误读”;而是就文学创作来说的审美创造。C.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D.后代的大鹏意象,就文学创作来说,是审美创造;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则是“误读”。23.下列与文段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作者相传为春秋时的左丘明。B.庄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我们学过他的《庖丁解牛》。C.《左传》和《史记》都有着高潮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指针式压差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丽雌源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弹力蕾丝花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轴用卡板或止口卡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资金包干合同范本
- 2025年段差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梨洁手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眉笔铝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租房合同范本委托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空调安装验收及保修服务合同
- 急救护理学第十章灾难救护讲解
- 《Maya三维模型制作项目式教程(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美术新课标学习解读课件
- 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
- 邓丽君经典歌曲30首简谱(共33页)
- 园林绿化施工通用表格模板
- 初中《生物》(人教版)实验目录表
- 人民检察院信访案件终结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