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要求_第1页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要求_第2页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要求_第3页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要求_第4页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要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总体要求、生产园区建设要求、生活社区建设要求、生态景区建设要求、长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XX省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9379农村户厕卫生规范DB37/T5112村庄道路建设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农村新型社区newruraIcommunity由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行政村经过合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居住环境优美、社会管理有序等特点的农村社区。3.2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co-constructionofproductionareaIivingareaandecoIogyparks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以生活社区为单元,以生产园区为支撑,以生态景区为底色,通过社区、园区、景区共同建设,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发展模式。4基本原则三生统筹,全面振兴坚持产业为要、宜居为本、绿色为基,统筹特色生产园区、新型生活社区、优美生态景区协同发展,推进农业三产融合、资源要素融合、互利共赢利益融合,全面落实乡村“XX振兴”。坚持以高端规划引领高起点发展,以科学定位引领特色化发展,以资源整合引领规模化发展,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积极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走符合本地实际、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道路。互联互通,多元参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鼓励社区、园区和驻区企业既共享现有资源,又发挥各自优势,统筹规划建设、共同管理运营、共享建设成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励引导社会力量及各类群体多元参与,建立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政策、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产城融合。打破区域界限,构建大区域规模化经营格局,实施平台共建、项目共引、产业共创、收益共享,推进生产园区化、生活社区化、生态景区化全域发展。5总体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完善园区、社区、景区建设规划。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统一建设、共同治理、共享效益。6生产园区建设基本要求园区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及生态的优势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乡村产业结构合理、提质增效。生产园区的经营内容应与当地原产业相结合或者与周边产业相配套,绿色环保,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集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要求2.1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等。2.2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农业标准化、规模化、联盟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宜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或农业产业联盟等模式。2.3园区生产应绿色高效,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灌溉水应符合GB5084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弃物应及时处理并达标排放,避免面源污染。2.4应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生产投入品监管,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宜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培育与保护农产品品牌。产业融合发展要求6.3.1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以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为重点,推动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跨界集约化配置,发展特色经济、合作经济、资源经济、服务经济等类型。培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电商”“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康养”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宜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XX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3产业园区建设应突出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统筹建设。3.4通过美丽经济开发、资金资源盘活、产业发展引领等多种方式,将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参与到园区建设发展,增加社区集体经济和农民资产性收入。7生活社区建设7.1基本要求应根据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建设基础、产业配套、村庄特点类型等因素,结合村庄发展需求和趋势,对生活社区建设科学判断、准确定位。7.2基础设施建设2.1房屋建设整体特色风格,布局科学合理,与环境统一协调。2.2道路实现“户户通”,道路建设符合DB37/T5112的要求。可根据当地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的硬化,方便居民出行。2.3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且应符合GB19379的要求,设施运行良好,实现有效管护。2.4无危房,空置宅基地有效治理。注重保护乡村风情风貌、文化遗产、古树名木村。.2.5应配置符合要求的给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社区无污水乱排、洪涝现象。宜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2.6供电设施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无安全隐患。社区内道路和公共场所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2.7通讯设施、安全设施齐全,宜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条件的社区宜集中供暖。.3公共服务建设3.1应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便利高效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农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3.2应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开展文化XX、新风普及、文化传承等相关活动,培养乡村文化队伍,培育乡村文化作品,打造社区文化品牌。3.3应建设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室,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优质的卫生服务。7.3.4宜实行医养结合,建设具备机构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5宜实行社区公共服务外包,引导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到社区开展服务。.3.6宜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信息资源交互共享。.4乡风文明建设4.1利用道德讲堂等思想教育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法制教育、国家政策、科普宣传等教育活动。4.2应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开展移风易俗,建有规范的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倡导婚事新办、厚养薄葬、文明丧葬,杜绝封建迷信活动。4.3应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开展文明个人、文明家庭、文明组织等评选活动,营造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4.4应培养农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良好风气。7.5社区管理建设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和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共同建设。5.2完善服务发展型功能党支部与区域管理型网格党支部相结合的基层党组织运行模式,推进党组织向园区、市场等组织延伸。宜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信息台账系统,明确责任主体,并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和谐乡村建设,健全社区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机制,社区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实施平XX村建设,推进综治警务、实时监控、城乡联网互通,建立公共安全事件防范与处理机会,做好人民司法调解工作,打击黑恶势力,维护社区稳定。8生态景区建设基本要求应坚持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应按照景区化理念和标准,规划建设社区、园区、村居民宿,体现当地风貌、田园风光、历史文化。8.2社区环境2.1应干净卫生,整洁有序,宜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2.2应合理绿化美化,建设兼顾经济、景观效果,打造花园型社区。8.2.3房屋建设应符合当地的环境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建筑风格应体现当地的地域性并与社区整体特色风格相协调,塑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8.2.4宜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历史传统、民俗风情设置亭台、回廊、墙体彩绘等景观小品或休闲绿色设施。8.3生态环境8.3.1应最大限度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真性,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8.3.2应保护并修复基本农田、林地、山体,不得随意占用或改变其性质,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改善土壤环境总体质量。8.3.3河道、湖泊、坑塘等水域应及时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治理,保持环境卫生。8.3.4应防治大气污染源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各类废气排放、各类扬尘污染、各类露天焚烧。3.5噪声污染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山区退耕还果还林,实施“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治理,对现有防护林实施封育保护,宜打造还果还林三产融合项目。在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等地区宜发展有机农业。开展森林村居建设,宜建设郊野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生态教育等类型的“生态+”产业。宜引进优质的旅游品牌和专业的管理策划团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宜建设生态林带,科学选择生态防护林型、经济林型、苗木花卉型等模式,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山水XX人居”和谐共生。9长效管理1公众参与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发挥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