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上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和封建专制的发展,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本课在时间上横跨明至清中叶进四百年,在内容上涉及明至清中叶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科技等的新变化及变化中隐藏的危机。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四个子目之间逻辑关系强烈。首先,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发展,商业的发展促进商人和市民阶层崛起,随着市民阶层在文化生活的需要,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出现一批提倡个性、反对专制、工商皆本的新现象。在科技方面,出现总结性巨著,此时随着传教士来华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虽然明清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一些新现象,但是政治专制、小农经济和文化专制压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中国以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了近代世界,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了有关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对明清时期社会有大致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还不具备抽象思维,因此未能建立起经济发展与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能从时空上把握明清时期的发展特征。教学目标1.根据所呈现的不同史料、图片等信息,学生能提取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新变化的信息,并分析产生新变化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变化并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置于东西方文明的具体时空下进行考查、分析、理解,学生能从全球史观出发,认识在当下的时空背景在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康乾盛世中隐藏的危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比较,学生能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规律,做到以史鉴今,联系当代中国与国际发展关系。(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科技领域的新变化。教学难点明清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出现新现象的原因;明至清中叶面临的危机。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情境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城市记载着时代的记忆,它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通过五张图片趣味引入苏州这座城市,并说明这几张图片史明清时期令苏州闻名于世的几张名片,引导学生跟随这些名片走进明清时期的苏州。(姑苏繁华图)(苏绣)(会馆)(顾炎武)(书坊)听讲、思考。用城市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苏州作为观察明清经济与文化的窗口,通过苏州的四大名片引出教学主题并迅速理出线索,贯穿全文一、“商贾辐奏,百货骈阗”——苏州经济新变化(一)名片一:苏绣1、呈现苏绣照片和苏州纺织业发展情况史料(苏绣)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师设问:明清之际苏州手工业出现哪些新现象?参考答案:这一时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二)名片二:会馆1、教师呈现《姑苏繁华图》中的阊门、胥门,向学生介绍自明代中期起,苏州即以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大体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半城主打丝织等手工业生产,西半城以商品流通、商业贸易闻名。而在西半城中,尤以胥门至阊门之间最为繁盛热闹,这里云集晋商、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商帮,并呈现相关史料。教师设问:明清之际苏州商业出现了哪些新现象?(阊门)(胥门)(岭南会馆)(全晋会馆)(嘉应会馆)材料二:(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里之商贾,骈肩辐转……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参考答案:这一时期,长途贸易和海外贸易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工商市镇,晋商和徽商等实力雄厚的商帮发展兴盛。过渡:如学生们所说,商业上出现了这些新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海外贸易的繁荣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史料教师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材料三: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材料四: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张履祥《补农书》卷上参考答案: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白银大量流入,高产作物也传入中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繁荣。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回答问题。阅读史料,归纳明清商业、农业发展情况。通过第一张名片苏绣,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苏州手工业出现的新现象。通过分析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通过第二张名片会馆,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苏州商业上的新现象。教师通过分析清代的一手史料,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落实教材的知识点。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讲述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在初中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白银货币化和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的理解和认识。二、“群英荟萃,百家争鸣”——苏州思想新变化(一)第三张名片:顾炎武1、教师呈现顾炎武名片,讲述顾炎武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多次拒绝为清朝服务,后来他选择游学著书,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在他生活的时代,由于朝代的更替,使社会剧烈动荡,再加上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活跃,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主张。教师设问: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答案:①追求自由、平等,强调主观能动性;②反对专制制度和重农抑商,具有重商思想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填写:2、呈现史料,思考明清思想“黯然失色”的原因?材料十: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填写表格,整理教材中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分组合作归纳探究。通过表格呈现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明清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新现象,从现象中找出其思想变化的本质,并感知社会变动和经济发展对思想领域的影响。三、“卷帙浩繁,琳琅满目”——苏州文化新变化(一)名片四:苏州书坊1、呈现《姑苏繁华图》中书坊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明清时期苏州的书市十分繁荣,当时的人是这样评价的:材料五:“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其精吴为最。” (书坊)教师叙述:吴就是指苏州,材料说苏州的刻本是最为精美的,因而苏州书市被誉为明清四大书市之一。教师设问:明清时期,时人可能会在苏州书市里买哪些书?你的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时人可以在苏州书市买到经史子集、明清小说、传奇剧本、科技书、农书、医药等有关书籍。根据课本完成书籍分类:教师叙述:由于明清时期在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士人阶层壮大,政治上文化高压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存在,在思想文化层面上的体现在于具有讽刺意味、批判君主专制,表达自由、主张重商等思想的小说戏曲丰富发展。3、呈现史料: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教师设问:明清科技没有转向近代科学技术的原因?参考答案:①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②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③文化上: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科技发展;④科技结构本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过渡:通过上面四张名片,我们了解了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明清时期的苏州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经济上的新变化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那么,新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填写。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落实教材中关于文化科技领域新变化的内容。四、“前因后果,推果溯源”——明清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出现新现象的原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路整理,并陈述。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唯物史观归纳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大历史观和时空背景的角度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出现新现象的原因。“领先”还是“脱轨”?1、呈现清朝军机处和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照片,以及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和同时期英国表现的对比,提问学生此时是“盛世”还是“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完成表格填写。(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材料六:由于土地租佃收益的稳定性和米价的上涨趋势,使许多商人乐于把商业赢利投向土地。商业资本在拒绝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同时,却与封建农业结合起来了。——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材料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材料八: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阅读史料归纳总结,自主填写表格。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全球史观下的中西对比,认识这一时期中西方的差异和世界潮流,辩证地看待明至清中叶的“盛世”和其背后隐藏的“危机”,为后面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六、“以史为鉴,借古鉴今”习近平总书记说:“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完这一课你认为这对当今的国家治理有什么借鉴?第一,协同治理与尊重专业并举,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第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三,协同治理与尊重专业并举,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第四,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感悟、思考。培养学生从历史中吸收教训,立足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课堂小结明至清中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但政治专制、小农经济和文化专制压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于是中国以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了近代化的世界,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今天的中国同样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参与全球治理,争取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从明清的国际形势情境中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学以致用。教学反思关注初高中课程衔接,基于“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