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无相生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有无相生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一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别句式。
2、把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育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
把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别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任何事物的进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行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有无相生》
二
走近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行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家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阅历,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安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见“小国寡民”,他憧憬淳朴的民风,憧憬公平和平的社会状态。三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自读课文
2请同学诵读课文,老师纠音
3老师引导同学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
(1,2)——熟悉世界
(3,4)——熟悉自己
(5,6)——熟悉人生
(7)——生存之道四
同学争论解析课文
1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
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
4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明确:1,2——熟悉自然——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3,4——熟悉自己——不自以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5,6——熟悉人生——从细小出做起,善始善终7——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五、课堂小结
“中国有最当留意的两部书: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一读;并非号称特地的学者,才查配去讨论。由于《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
六.作业
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
板书设计:
1.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2.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3.有无相生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4.人贵自知自胜
5.无为而无不为,大难于细易6.防患末然,大生于小,善始慎终7.处弱贵柔
有无相生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二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张胜载
联系电话/p>
【课标分析】
《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同学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喜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行,形成健康美妙的情感和奋勉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同学成长的联系,引导同学乐观参加实践活动,学习熟悉自然、熟悉社会、熟悉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进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先秦诸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不行估量的作用。同学通过学习先秦诸子,对中华文明会有更深刻的熟悉。老子的有无相生等思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蕴含的哲理,对正处在心理渐渐走向成熟的高中生无不借鉴意义。这些思想,可以使他们性格更加柔韧,对人生的熟悉更加全面,这些深刻的思想,可以关心他们形成更加和谐的性格,同学由此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节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同学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索。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宝。节选的这些内容,并不是特殊浅显,可是特殊深刻,适合高中同学阅读。
【学情分析】
高中同学,文言文功底还不是太深,所以对字面意思的正确理解,在同学仔细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要检查讲授。老子其文章,同学比较生疏,没有过多接触,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同学通过各种渠道还是有所了解,老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同学很感爱好。所以老师应当因势利导,启发同学思索总结,老师予以点拨。
【设计说明】
一、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分为六部分:
一、导入。力争简明扼要,引起同学的学习爱好;
二、介绍老子及其思想。概括介绍,使同学对老子及其思想有初步印象;
三、诵读课文。要求同学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四、翻译课文,消退语言障碍;
五、再读课文,理解思想;
六、举一反三,力争使同学能够学以致用。我的设想是:同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对老子的思想有所了解。所以教学思路大致是读——议——解。
二、节选的这几章,其实浅显易懂,所以对文章蕴含道理的理解,老师不宜和盘托出,而是先让同学思索争论,同学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顺势引导即可,本节课的教学,老师的启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熟读课文,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背诵。2.翻译课文。把握重点字词的用法。3.了解老子及其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
2.翻译课文,把握各个章节的内容。
-11.指名同学朗读课文2.正音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â)(3)共一毂(gǔ)
(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
(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
(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ãi)土
3.老师范读。
四、翻译课文,消退语言障碍
(一)对比解释,分小组翻译课文,遇到疑难点相互争论,把不能解决的疑难点划下来。
(二)同学向老师提问翻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老师答疑解惑。
(三)强调本课文言基础学问: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削减)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简单;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胜利)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顽强(松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3行百里者半九十。失败是胜利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傲慢使人落后。吃一堑,长一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二)探讨:老子的论述对于我们什么借鉴或启示?1.同学思索争论。2.老师补充。
①我们可以从“有无相生”,事物的相辅相成这一方面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家立命、和谐处世的才智。有时不要太计较得失,只要有乐观的心态,得失会相互转化。
②在生活中,人不应当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有道之人,应当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做人切戒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
③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胜己”,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④做事要顺其规律,这就是“无为”,顺其规律,才能做到“有为”。
⑤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我们要重视困难,谨慎行事。同时我们要做事有预见,留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准时处理好大事,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方法处理它。
⑥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我们做事不要时时争强好胜。一味逞强,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同学们,假如人生是一本书,那么《老子》就是人生这本书中布满才智的一章,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的这些布满辩证法的思想,给我们以无限的启示。我们思索问题,处理事情,不但要看它的正面,还要看它的反面,只有这样,我们走的弯路才会少些,消失的失误才会少些。
四、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以“有无相生”这个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事物的对立统一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有无相生
不要自我夸耀,否则会适得其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有无相生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三
有无相生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
2、把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别句式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育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别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支配】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平常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熟悉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走近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行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合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家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任何事物的进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行能有百、千、万。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阅历,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安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见“小国寡民”,他憧憬淳朴的民风与公平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自读课文
学问归纳提示:(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死而不亡者寿(妄)其脆易泮(判)起于累土(蔂)(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削减)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简单;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胜利)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顽强(松软;僵硬)(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2、诵读课文,明确读音、句读
3、引导同学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明确:(1,2)——熟悉世界;(3,4)——熟悉自己(5,6)——熟悉人生;(7)——生存之道
四、课文第1则研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参考译文】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相互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解读】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当是丑的意思。美与丑、善与恶原来都是相对而生的。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
高和下是相互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2、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即: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这8组概念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等等。可“难易相成”应当怎么理解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简单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
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专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简单解决。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3、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育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看正面的涵义。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肯定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朴实辩证法的详细运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家立命、和谐处世的才智。
但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进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视人的制造性,强调回避,退隐。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熟悉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熟悉上的局限。
4、本则在理解上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解释众说纷纭。课下解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此外,还有别的解释。(我们姑且“以本为本”)
【小结】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相互转化的道理。总结了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是冲突对立相互依存的永恒规律。
五、作业
熟读全文,择要背诵。
其次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课文第2则研读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筑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解读】
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2、本则是用譬喻说理。首先是“三十辐,共一毂”。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毂,它能活用不休、轮转无穷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宏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其次,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是捏土。埴,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需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形状,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值。
再次,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子。要建筑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需要开拓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
最终重复强调,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都必需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
3、老子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简单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殊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老子举的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假如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4、应当留意的是,本则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假如是实的,水怎么装进去呢?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假如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究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假如原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小结】本则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课文第3则研读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似乎)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白,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解读】
1、本则的字词较为简单,比如“企”、“跨”、“自见”、“自伐”、“不长”、”“赘形”等,应结合课文解释理解;特殊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解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
2、详细内容解说: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方。“企”就是踮起脚跟。“跨”指跨步行,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这是比方的喻体。“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自是”即自以为是。“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看法,却往往不能使人明白自己的看法;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这是比方的本体。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当选择后一种。由于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他的人生才智。
3、在本则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方,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长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踮脚而立,跨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常的运行,是不行以长期的。在现实生活中,如宣扬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以及电视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那种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
【小结】本则阐述了对待生活中的冲突对立项如何辩证地把握和持守。指出要达到”“明”“彰”“功”“长”的目的,就不能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态度。要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等浮躁心态,在今日应有乐观意义。
四、课文第4则研读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慧,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毅(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意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丢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期。死得不荒唐的人就是长寿的。
【解读】
1、两个难点:
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的理解。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坚韧坚持的,才是有志。
其二是对于“死而不亡”的理解。任继愈先生认为说,“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而张松如先生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扬“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逝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课本中列举了两种的解说,可择善而从。
2、详细内容解说:(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两组句子,每组前后两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他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慧,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超、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推断,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毅。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推断,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意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由于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假如不知道满意,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准备就意味着他有志了,可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由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耽于空想。老子认为,不丢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期,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站在他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艳羡的呢?全部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小结】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他主见人们要“自知”、
“自胜”、“知足”、“强行”,丰富自己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一个人如果能省视自己、坚决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五、作业
熟读全文,择要背诵。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课文第5则研读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味道。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简单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肯定产生于一件件简单的事,天底下的大事肯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简单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宏大。轻易向人许诺肯定缺少诚信,把许多事情看得简单肯定会遭受许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解读】
1、这是谈“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大”与”细”、“轻诺”与”寡信”九组概念的辩证关系。
前三组,有顺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六组,为老子人生阅历之谈。
2、详细内容解说:(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一个“为”、“事”、“味”都要理解成动词,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味道。
老子抱负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方,人要知味,必需首先从尝无味开头,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2)、“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图”即反复考虑。“为”即做、办成。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简单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图难于其易”,是提示人们处理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行轻心。
“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好像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穿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索“图难”“为大”的门径的。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微小)。天底下的难事肯定产生于一件件简单的事,天底下的大事肯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简单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
(4)、“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所说的“圣人”,详细内涵自然跟儒家典籍中的“圣人”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是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他认为,那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宏大。
(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说,轻易向人许诺,就肯定缺少诚信,由于总是践诺并不简单;把许多事情看得简单,就肯定会遭受许多困难,由于没有拿出足够的心神力气去面对那些事情。
(6)、“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是以圣人犹难之”的“难”也要理解为动词。“难之”,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索、细心而为之。这是“圣人”做事、处世的态度和结果。
3、说说议议
引导同学从学习的阅历来,以感性阅历来丰富理性学问。
提示: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需实行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需以安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示人们留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小结】
这一则主要阐发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或处世哲学。
老子所列举的九组对立项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从一系列对立项的规律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索问题,使老子布满了一种特有的才智。也正是由于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经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所以老子在看待问题、应对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亮的前瞻性。
二、课文第6则研读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事物平稳的时候简单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简单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简单分别,事物细小的时候简单散失。要在还没有消失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头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经常是在将要胜利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头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解读】
1、层次及要点:
①“其安易持,„„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留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②“合抱之木,„„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重建设性;此处结合前句,可能是说,严峻后果形成于微小之处,重破坏性。
③“民之从事,„„则无败事”,是说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详细内容解说:(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未兆”指没有显露行迹。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平稳的时候简单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简单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简单分别,事物细小的时候简单散失。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意思是说,要在还没有消失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这就是特别才智的提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问题消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在陷入混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混乱产生的要素,进而实行措施。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头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这可以说是三个比方,也可以说是三个举证。从中人们需要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规律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阅历,并且要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表示特别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这两句话意思是,人们做事,经常是在将要胜利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头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的确,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善始善终。在事物走向胜利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转向失败的可能;在将近胜利的时候,失败往往更简单发生,由于这时候人们往往掉以轻心。
3、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进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消失,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进展的过程,人们应当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害的环节赐予特殊留意,杜绝它的的消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需具有顽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很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胜利的时候失败了。主要缘由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头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忱,缺乏韧性,假如能够在最终关头要像一开头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消失失败的事情了。
【小结】这一则阐发了事物进展变化的辩证法,指出凡事重在观看进展,重在不断积累,重在善始善终。
三、课文第7则研读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顽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顽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松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松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顽强跟死亡是
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毁灭,树木刚毅就简单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解读】
1、详细内容解说: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顽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其一,句子中的“柔弱”和“顽强”、“柔脆”和“枯槁”,指的都是物理层面上的意义;
其二,“万物草木”从后面所用的形容词来看,应当是偏重于植物。(2)“故顽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这是从上一句的一般性现象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尽管这个结论的得出从规律角度来说并不严密。
(3)“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此处,老子进行了又一轮的论证以将结论落实到“治道”上的”柔弱居上”。
2、这一则是老子从事物生存进展的内在状况总结出的一条规律。他通过对现象世界的观看,熟悉到生存着的东西都是处于柔弱状态,如活人的身体、革木生长时的枝条;而死亡的东西都呈坚硬状态,如死人的躯体、干枯的草木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视角下的《窦娥冤》深度解读
- 2024年QE工程师培训教材: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双重提升
- 煤炭化验流程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 东南大学考研备考手册:机械设计及理论
- 四年级语文楚才杯学得最好的VS玩得最棒的16
- 2025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8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 excel-在一个界面中如何同时画出频次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
- 2021年生物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 第五讲-盈亏问题
- GA 1800.1-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1部分:电网企业
- 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课件
-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课件
-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 颈脊髓损伤-汇总课件
- 齿轮故障诊断完美课课件
- 2023年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大班社会《特殊的车辆》课件
- 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讲座课件
- 早教托育园招商加盟商业计划书
- 光色变奏-色彩基础知识与应用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修绘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