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需求状况分析_第1页
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需求状况分析_第2页
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需求状况分析_第3页
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需求状况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需求状况分析

及时救援受害者是政府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可以顺利完成的先决条件是建立救灾设施和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中主要的救灾物资有食品、帐篷、板房、棉衣被、移动厕所等生活类必须品及部分救援设备。1998年以来,我国逐渐开始筹备并建立了全国性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到2008年,我国已经在沈阳、哈尔滨等10个城市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点[1-3]。但是2008年的汶川巨震表明,在面对巨灾时,我国各级救灾储备库所储备的物资,尤其是地震后急需的帐篷,缺口也是巨大的[4]。但是,目前的巨灾情景模拟研究,通常是模拟巨灾造成的人口伤亡、经济损失[5]。而在救灾物资储备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储备库选址问题[6]、应急物资调运[7]、存储管理成本[8]等方面。将巨灾情景的模拟结果与储备量需求量相结合,估算储备库物资的缺口,研究应对措施,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山东省是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省份,根据《2011年山东省民政减灾救灾调查报告》[9],山东省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全省现有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111处。但是山东省在当前的储备库体系基础上,是否足以应对郯城巨震?如果不能应对,缺口为多少?哪些区域需要重点建设?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基于灾害情景模拟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救灾储备研究。因此,本文基于《郯城历史巨震情景的山东省灾情评估研究(I)———以需转移安置人口为例》[10],通过该研究所得到的需转移安置人口模拟结果,来估算山东各地所需的储备库面积,为山东省的备灾措施提供决策支持。1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山东省境内没有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距离山东省最近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安徽合肥储备库。山东省的省、市、县3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现状如表1所示。山东全省有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6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94个。其中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济南市,仓库面积5400m2。16个地级市拥有市级储备库(仅莱芜市尚未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市级仓库面积29545m2,占总面积的48.8%。县级储备库现有94处,县级仓库面积29044m2,占总面积的48.05%。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山东省现有的储备库建设格局呈“北高南低”的规律,储备库面积最高的济南市、潍坊市都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区,面积均在万平米以上。烟台、德州等其他北部地区的储备库面积也较高。而南部地区的备灾储备库都较少,例如临沂、枣庄、日照等市,其储备库建设相对落后,储备库面积仅为数百平米。2城市地震模拟下山东省储备库的需求2.1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小时长我国目前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物资大都存储于各地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之中,储备库的面积大小决定了物资量的多少,因此,某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大小就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灾害救助能力。根据《中国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11],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是和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相对应的,如表2所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规模一共有3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范围,通过测算得到3个等级的人均所需储备库面积。人均所需储备库面积根据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规模不同而有相应变化,转移安置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储备库面积越小。这主要是由于转移安置人口规模较大时,说明当地遭受了较大强度的自然灾害,此时人均救灾资源满足程度必然下降,人均所需储备库面积也相应降低。2.2城县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本文以储备库面积作为救灾物资需求量的指标,假定救灾物资储备量和救灾储备库面积成正比,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的估算,见式1。式中:A为救灾物资储备库需求面积,k为政府转移安置系数,Pa为需安置人口数量,r为安置人口的人均储备库面积。我国的因灾需安置人口,除了由政府统一安置外,还鼓励受灾群众投亲靠友,因此通常政府实际转移安置人口只是需安置人口的一部分。政府转移安置系数k通常与受灾强度有关,当地受灾强度越大,可投亲靠友的人口越少。对于郯城地震这样的巨灾,整个山东省几乎都受到地震影响,需安置人口都需要政府统一安置,因此k取为1。由文章《郯城历史巨震情景的山东省灾情评估研究(I)———以需转移安置人口为例》可知,郯城地震如果再次发生,山东省89个县域共需安置安置870.9万人,占所有县域人口6782.8万人的12.8%。其中济宁、泰安、潍坊地区都有较大影响,临沂市、日照市的郯城县、莒县、莒南县、沂水县、苍山县、沂南县、临沭县、费县、诸城县、平邑县,这些县的需安置人口都在20万~40万人之间。由于郯城地震是巨灾,故r均取表2中的最低级别332m2/万人。根据式(1)分别计算89个县域的救灾储备库面积,并与现有面积相比较,计算缺口。将89个县根据所属地市进行加和,得到山东省17个地市的县域救灾物资储备库需求面积和缺口,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储备库缺口面积是指需储备面积与现有仓库面积的差值;可救助比例是指现有仓库面积占需储备库面积的百分比。由表3的总和结果可知,整个山东省仅县级区域,共需救灾物资储备库289172m2。而山东省境内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面积为65896m2。换言之,郯城地震一旦发生,山东省的救灾物资储备仅能满足23%的需安置人口,还有77%的缺口。因此,尽管山东省是我国储备库建设较为完备的省份,但一旦发生郯城巨震,仅仅依靠本省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的。尤其在当前“北高南低”的储备库格局下,受灾最严重的南部临沂、枣庄市等是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由表3可以看到,临沂市由于位于极震区,需救助人口最多、仓库面积缺口最大,枣庄、菏泽、日照、济宁市可救助比例均在20%以下。淄博、聊城虽然不是极震区,但由于原有储备库面积较小,可救助比例也较低。济南、德州、威海的现有仓库面积较大,并且不是郯城地震的主要影响区,因此,这些地区的仓库面积缺口为负,可以援助其他地区。3储备库的功能定位由于山东省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所以目前的山东省储备库是以济南、潍坊为主的“北部双中心备灾”模式。基于上述的储备库面积需求缺口分析,在未来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中,必须大力提高南部地区的备灾能力,在不改变北部双储备中心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南部人口相对较少,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一个南部备灾中心。综合考虑南部各地市的经济能力、位置等因素后,临沂市是最为合适的南部备灾位置。因此,在维持济南、潍坊两个原有的北部中心基础上,应重点加强建设南部地区临沂市的备灾能力,将其建设为与济南、潍坊相同级别的储备库规模,从而形成以济南、潍坊、临沂市3市为中心的“三头备灾”模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山东省备灾格局,见图1所示。临沂储备库建设完成后,不仅可以及时救助本地区的受灾人口,而且可以为菏泽、济宁、枣庄市等鲁西南地区提供救助物资。中部地区的潍坊市,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烟台、青岛、威海市距离较近,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救灾物资需求量更大,因此,潍坊市是山东省救灾储备库仍然需要重点投入的区域。省会济南市主要负责鲁中和鲁西北的德州、聊城、泰安、莱芜、淄博、滨州等6市的救助任务,该覆盖区内各市的备灾能力不均衡,以当前统计数据分析,济南、德州等市救助能力较高,而聊城市、东营市等储备库面积较小。因此该区内的储备库建设,要注意均衡发展。总的来说,以济南、潍坊、临沂3市为中心的“三头备灾”模式在空间上具有救援优势,合理布置了备灾资源,有利于山东省备灾体系发挥最大效率。4设备需求估算《郯城历史巨震情景的山东省灾情模拟研究(I)———需转移安置人口的模拟》文章研究了郯城历史地震如果再次发生,山东省各县域的需转移安置人口。本文基于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估算山东各地所需的储备库面积,为山东省的备灾措施提供决策支持。结论如下:(1)转移安置870.9万人,即郯城地震中的89个县倒塌房屋、严重破坏房屋人口,需要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289172m2,而山东省现有的储备库总面积为65896m2。山东省的救灾物资储备仅能满足23%的需安置人口,还有77%的缺口。(2)临沂市由于位于极震区,需救助人口最多、仓库面积缺口最大,枣庄、菏泽、日照、济宁市等按照现有储备库面积,可救助比例均在20%以下。这些地市是郯城地震一旦再次发生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此外,聊城、淄博的原有储备库面积较小,可救助比例也较低。(3)在山东省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基础上,应采用以济南、潍坊、临沂为中心的“三头备灾”模式,重点加强临沂市的储备库建设,有效提升山东省备灾体系的救灾效率。上述物资储备库面积需求量和缺口计算的意义,并不是要求山东省按照这些需求量来进行物资储备。因为郯城巨震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如果按此标准进行常规备灾,极易造成物资的浪费。同时,即使山东省存在大的需求缺口,但我国还建设有多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一旦郯城巨震真的再次发生,国家民政部会迅速调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