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语法规则看语言现象
所有沟通都是语言交流,语言是最有效、最广泛的沟通工具。所有已知的人类集团都拥有语言。语词系统与其它符号系统不同,由于其语法和语义结构的精巧的安排,它能够用来指称多种多样的客观事物和概念。语词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根据社会所公认的规范和期望来选择话语。因此,语言现象既可以在语言自身的上下文(context)内,又可以在更为广泛的社会行为的环境内进行分析。在语言的形式分析中,人们注意的对象是一大批特殊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是从语言所赖以产生的环境中抽象出来的,人们主要是从语言的所指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这些材料。但是,在分析那些发生于明确限定的社会范围内的语言现象时,研究对象则是语言的运用,因为语言运用反映了更一般的行为规范。这种明确限定的社会范围就是言语共同体,即人类的任何一个集体,其特点是通过一些共有的语词符号而有规律地、频繁地相互作用,并依靠语言运用上的重大差异跟其它类似的集体区别开来。绝大多数具有一定持久性的集团,不管是由面对面的接触联系起来的小团体,还是可以划分为更小区域的现代民族,甚至是职业团体或邻居,都可以看作是言语共同体,只要这些集团表现出值得专门研究的语言特点。这类集团的言语行为总是构成一个系统。言语行为必须依靠一些有限的语法规则,这些规则是产生合格的句子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信息就无法被理解。对这些语法规则进行描写,是研究一切类型的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不过这种描写只是对语言行为进行社会语言学分析的第一步。语法规则规定了语言上可接受的东西的界线。例如借助于语法规则,我们能够确定“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你好!)和“Hi!”(你好!)是正确的美国英语句子,同时拒绝接受象“Howdoyou?”和“Howyouare?”这样的句子。然而,讲话不仅仅受语法规则制约。在一段具体的话语中,个人对各种可用的语言形式所作出的选择,能揭示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意图,可以表明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属于受过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阶层,甚至可以告诉我们他愿意显得友好还是疏远,随随便便还是毕恭毕敬,高人一等还是低人一头。正如可理解性要以基本语法规则为前提,社会信息交流的前提是语言运用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在我们就一个讲话者的社会意图作出判断以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些规范,这些规范能确定某种类型的说话人所选择的语言上可接受的交替形式是否恰当。这些规范随着小集团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只要语言的选择与确定社会上是否适当的那些规则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地表述出来,我们就可以把相关的语言形式归类为不同的方言、语体以及职业的或其它专门的用语。对言语共同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这些言语变体在语言上的相似和差异。在具有同一语言的社会里,社会差别的言语标志倾向于局限在语音、句法和词汇的边缘结构特征方面。而在具有不同语言的社会里,社会差别的言语标志还包括标准文学语言和语法上不同的地方方言。在许多多语种的社会中,选择一种语言而不是另一种与具有同一语言的社会里对词汇交替形式所作的选择有同样的意义。在这类场合,可能需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法,以便囊括所有用来传递社会意义的语言上可接受的表达形式。一个言语共同体内部所使用的言语变体尽管存在着语言差异,这些变体仍然构成一个系统,因为它们与一套共有的社会规范有关。因此,言语变体可以根据它们的用法和来源,根据它们所反映的言语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来分类。不同的言语变体标志着言语共同体内相互作用的不同社会模式。其他特殊语言系统的语言实地调查工作始于19世纪中叶。1940年以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研究涉及方言、专门用语、民族语言以及语言上的文化移入(Linguisticacculturation)和扩散。方言学最早对言语共同体进行研究的学者中有方言学家。在德语、法语、英语、波兰语以及其它主要的标准文学语言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方言学家画出了口语形式的分布图。方言学家把发音、语法和词汇上的相关特征用同言线的形式标示出来,并详尽地追踪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在语言习惯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的范围和扩散过程。方言学家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同言线归并为同言线束,然后在图上画出来;根据这些同言线束的地理形状,有可能把中心区域、残留地带和过渡地带三者区别开来:创新形式由中心区域向周围的地区扩散开来;在残留地带,仍然在运用那些从前仅见于古老文献的形式;过渡地带的内部差异的特点是,能够辨别出一些语言形式,它们同与之竞争的创新中心的语言形式并存。顺着上述几条途径进行的分析明晰地确立了语言变化中的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人们发现农村言语模式的分布与下列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过去一些世纪的政治疆界,传统的市场网,重大宗教运动的传播,等等。这样一来,方言学成了为社会史提供证明材料的重要源泉。专门用语和古典语言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专门职业者的少数集团的语言、手艺人的行话、秘密隐语,等等。在有些场合,比如吉普赛人的吉普赛语和犹太人的依地语,这类专门用语起因于外国移民的流入,其结果是造成一些被其它语言包围的语言岛。讲这类语言的人往往成为双语者,在集团内部进行交际时使用他们自己的惯用语言,而与外人交往时则使用多数人的语言。语言差别也可以由看来是有意的歪曲造成的。在许多部落社会和构成复杂的社会里有一种很常见的秘密语言形式,这种语言的保密性是通过下述手段达到的,即用多数人的语言进行词语游戏,将其语音单位和语法单位都系统地重新加以排列。讲英语的中、小学生把词首的辅音挪到词尾,并添上“ay”,用这种方法构成的黑话(即所谓的PigLatin)是上述词语游戏的一种比较简单的例子。窃贼的隐语,青少年集团的俚语,游艺者和其它职业团体的行话,都是通过赋予一般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专门的意义而获得类似的结果。行政上和宗教仪式上所用的古典语言,比如中世纪欧洲的拉丁语、南亚的梵语和近东的阿拉伯语,并不同专门用语归成一类,尽管这些古典语言同专门的用语有许多类似的地方。这是因为与这些语言相连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威望。这些语言十分不同于民众用的语言,与之往往没有什么联系,使用这些语言时的复杂礼节和仪式,只有通过多年的专门训练才能学到。教学只能通过私人教师进行,而且只限于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财富的特权者。其结果是,在使用这些语言的因袭旧例的社会里,只有数量相当少的上层人士才掌握这些语言的知识。他们力图控制其语言技巧,有点象手艺人行会力图完全控制其手艺一样。另一方面,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准文学语言则往往成为多数人的言语的代表。这些标准文学语言通常产生于新兴的城市中心;由于操各种本地方言的人不受限制地相互影响,结果,标准文学语言与新的城市上层阶级结合在一起,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取代了比较古老的行政语言。具有标准语言的社会,其特征是:用词典确定拼写和语法的规范,通过公立学校系统传播这方面的知识。群众性宣传工具的运用和操标准语者的威望使这些标准语扩散到远离发源地的许多地方,以致最终取代了许多先前存在的本地方言和专门用语。语言的文化移入和语言变换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言语共同体在广泛的交际领域内保持长期接触的地方,都存在着交叉的扩散。结果便形成了语言联盟(Sprachbund),它包括一组共存于某一社会空间中的各种变体,如方言、相邻的不同语言,或专门的用语。长期持续不断的借用在这类变体中造成了语言结构上的许多类似的地方,这些类似的地方往往使得先前存在的这些语言之间渊源上的差异变得模糊;这方面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南亚次大陆,在那里,操印度-雅里安语、达拉维达语和蒙达语的人,在语言习惯上表现出许多相同的地方。看来,单个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最易于扩散,而且往往是受到种种技术革新和文化倾向或宗教倾向的影响。发音和词序也常常受到影响。然而,语音模式和语法模式(即一种语言的结构核心)这两个层次比较能够抵制变化,借词往往会接受所借的语言的模式。不过,影响扩散的语言障碍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广泛运用双语的情况下,即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律地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情况下,甚至语法核心也会受到影响。在包含若干种不同语言的成分的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等语言中,文化交叉的影响达到了最大限度。这些混合语言的典型是兴起于殖民地社会或大规模的贸易中心,在那些中心,劳动者脱离了他们的母语的环境,被迫与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紧密协作的劳动。文化交叉的影响也可能导致语言的变换,即放弃母语而采用另一种语言。这种现象最常见于两个集团合并的时候,比如部落的并吞,或者当少数人集团接受了周围的多数人集团的文化的时候。虽然1940年以前对言语共同体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偏重于回溯历史,这些研究者明显地不同于那些将注意力集中于话语分析的同行,后者倾向于把各种语言看作是按照有规则的语音规律从统一的原始母语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整体。而另一方面,前者却把他们自己主要看作是研究行为的学者,他们关心语言现象是为了他们更加广泛的社会历史的目的。研究言语共同体的学者把方言的界线与定居的历史、政治和行政疆界以及文化区域联系起来,并画出借词随着技术革新或文化运动而传播的路线图,通过这样的办法,他们确立了社会因素在语言演变中的优先地位,并驳斥了早期的那些认为在语言演变中环境因素或生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此外,对社会共同体中语言运用的研究证明,原始母语及其派生的语言并没有人们通常赋予它们的那种统一性;在操亲属语言的人经常接触的地方,我们可以发现语音规律有许多例外。这使得研究言语共同体的学者向跟欧洲19世纪新语法学派相联系的“谱系树理论”提出了挑战,新语法学派所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史的渊源构拟。研究言语共同体的学者主张用一种扩散理论代替谱系树理论,这种扩散理论假定语言演变是以相互交叉的“波浪”的形式传播开来的,这些波浪从不同的创新中心向外扩散,其强度与操这些语言的人的威望成正比。由此可见,谱系论者把现代语言的分布看作是一些更古老的语言分解为较新和较小的语言群,而扩散论者则把言语共同体看作一个动态的行为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音变、借用、语言混合和语言变换,都是由于社会力量而发生的,跟这些力量相比,历史发生上的共同起源则是次要的。近年来,语言学家已开始认识到上述两种理论是互补的。对原始母语中存在着一致性的假设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抽象,它便于解释现存的音变的规律性;而且被认为对于澄清很长时期的史前诸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用的,尤其是因为相互冲突的短时期的扩散趋势往往导致相互抵销。另一方面,对言语共同体的研究看来比较适用于解释比较晚近才发生的变化。社会分布变体与言语、社会的差别:解释还是区别?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研究的重点从历史问题转向共时问题,这带来了语言理论中某些根本的变化,结果创造了一套崭新的分析技术。从这些新观点的角度看,早期言语共同体的研究无论就其语言学的方法论而言,还是就其社会学的方法论而言,都应受到严厉的批评。因此,有一个时期,以形式分析为目的的语言学家对此很少兴趣。然而,较近期的结构研究表明,这一批评并没有影响到下述基本概念:言语共同体是一个行为领域,其中语言变体的分布是社会事实的反映。如果把这些变体根据运用而不是根据纯粹的语言特征加以分类,这些变体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方言的和外加的(superposed)。方言的关系指的是这样一些关系,其中各种差异使得地方集团的土语(例如家乡和家庭的土语)同在具有相同的、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的另一些集团的土语区别开来。既然这一划分所根据的是运用而不是内在的语言特点,少数人的语言与多数人的语言(比如英国的威尔士语与英语或加拿大的法语与英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那些部落内部保持经常接触的地带(比如在现代非洲)所发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方言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跟同一语言的各个方言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相似的。方言变异关系到地理起源和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别,而外加的变异指的是同一集团内所进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之间的差别。前面描述过的专门用语构成语言上的一个极端事例,但是类似的运用上的差别在所有言语共同体中都存在。例如,正式演讲、宗教仪式的言语或讨论技术问题时所用的言语,绝不同于朋友之间进行非正式谈话时所使用的言语,因为每种言语都是一种实现特殊的交际需要的语体。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活动的语言标志直接关系到它们不同的专门要求。比方说,科学讨论要求有定义精确的术语,并严格限定术语的运用。但在其它场合,比如问候、称呼形式,或者要在“isn’t”和“ain’t”之间作出选择时,首要的决定因素是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交际的必要。在这类场合,语言选择受到社会障碍的限制;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有关外加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言变体与外加变体之间的这一差别消除了地理分布变体与社会分布变体之间常见的语言差别,因为有证据表明,跟社会相互作用的模式和运用相比,实际的居住模式作为决定分布的因素是不太重要的。所以,看来没有什么必要根据这一点在概念上作出区分。对方言变异和外加变异的描写首先跟社会集团有关。在一个言语共同体内,并非所有的人都在同等程度上掌握了整套流行的外加变体。由于个人在社会体系内的地位不同,对交际手段的掌握也明显地因人而异。个人的活动范围越窄,他交往的社会环境中越是单纯,他对语言变异的需要就越小。例如,难得与外人接触的家庭主妇、农民和劳工往往只要有范围很窄的语体就够用了,而演员、演说家和商人则掌握范围最为广泛的语体。这种个人差别在多语种社会和在单一语言的社会里都存在,这一事实表明,一般人把智力测验得分低归因于双语现象,这种论断迫切需要重新加以考虑。这类智力测验事实上主要是以下层社会集团为对象作出的。实际上,近来的研究指出,某些独立自主的集团无法培养起言语运用上的灵巧性,正是这些集团的儿童在公立学校系统里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对语言选择的态度语言选择的社会规范随着情境和共同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在一些社会里对某些言语变体的态度重复表现出一些规律性,值得在此专门加以说明。窃贼的黑话、帮会的行话等是维持这些集团的界线的典型机制,其语言特征是由这些集团非正式地一致采纳的结果,而且为了适应人们态度的变化而发生连续的变化。个人能否被接纳为某个集团的成员,这取决于他的语言运用是否符合该集团当时的语言实践。类似的排外态度盛行于发生文化接触的地区的许多部落语言之中,在那些地方,其它外加的惯用语用作公共交际的手段。这里所说的部落语言有点象秘密的仪式,因为它是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的知识,这样的态度往往使得偶然进行调查的人难于搜集到这类地区中的语言分布的可靠资料。古典语言、宗教仪式语言和行政语言,由于其复杂的语言礼节和与之有关的语体习惯,有点象秘密语言。就赢得社会上的成就而言,掌握这些习惯可能比掌握这些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实际知识更为重要。但是,跟上面提到的各种变体不同,古典语言的明显特点是要求具有合适性的规范,这一点使古典语言有可能经历很多代人而保持不变。与此相反,对洋泾浜语、做买卖所用的语言,以及对集团之间类似的交际手段的态度往往是宽容的。在这些语言中,很少注意社会合适性的语言标志。这些语言的功能只是为了使各个集团的人便于接触,而并不把说这些语言的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结果,用这些语言所进行的交际往往严格限制在一些特殊的话题上或限制在若干类型的相互交往上。这些语言通常不用作表达私人友情的工具。如果一种文学语言变体作为某个民族集团或社会运动的象征而获得了威望,我们便涉及到语言忠诚(Languageloyalty)问题。语言忠诚往往把不同的地方集团和社会阶级连接起来,尽管其成员在家庭的圈子里可以继续讲自己的土语。人们用这种文学语言进行阅读和公共交往,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其中的某一方面。人们选择运用文学语言作为他们表示忠诚的象征:忠于比体现在家庭或亲属集团中的观念更为广泛的一套政治思想。在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里,如果迄今为止处于社会孤立状态的少数人集团被动员了起来,语言忠诚可能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他们要求更直接地参加政治事务,这些要求常常伴随着另一类要求,即进行语言改革或用他们自己的文学语言重写旧的官方法典。对于其地位业已确立的社会上层来说,这样的要求往往代表了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威胁,这是因为社会上层可以通过建立在官方语言基础之上的考试制度,来控制行政职位的分配。因此,在正走向现代化的社会里,用另一种文学语言代替旧的官方语言,可能意味着一个上升的集团取代一批其地位业已确定的上层人士。如果几个少数人集团之间的社会经济竞争导致几种新的文学标准语相互竞争,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就是这样。在这些地方,语言冲突引起了国内骚乱和政治上的不稳定。虽然人们常用交际的需要去解释对语言改革的要求,有趣的是,这样的要求并不一定表明相互竞争的语言之间有什么重大的语言差别。印度北部两种相抗衡的文学标准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或者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在语法上几乎是相同的。它们的差别只在于书写系统、词汇方面以及句法的细小部分。尽管如此,这些语言的支持者还是把它们看作独立的语言。忠诚语言所引起的冲突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相互之间可理解的程度,比如说话人声称他们互相不理解,他们这样讲主要反映了他们的社会态度,而不是语言事实。在另外一些场合,如果少数人集团的说话人对一种明显不同于他们自己的土语的标准语表示语言忠诚,他们可以不理会语言之间的重大差别。例如在阿尔萨斯-洛林的许多地区,讲德语方言的人似乎不顾语言事实,对法语而不是对德语表示语言忠诚。变体的分布外加变体和方言变体很少在其地理范围上重合。我们发现,在本地人、部落成员、农民或城市下层阶级中间,语言表现出最大的差异。部落区域是不同语言的典型混合物,而在许多现代民族中,地方言语的分布采取方言链(dialectchain)的形式;在方言链上,每个地方的言语同相邻区域的言语类似,地理上相距越远,言语的差别就越大。作为超地方的交际工具,外加变体的传播范围比较广,因而克服了地方变体造成的障碍。中世纪欧洲的拉丁语和近东的阿拉伯语,是超地方传播的极端例子。然而在这类场合,外加变体的一致性是依靠消除内部交际渠道方面的巨大差别而达到的。由于标准语与地方方言的关系,跟古典语言相比较,标准语在地理传播上往往受到多一些的限制。然而,跟使用古典语言作为外加变体的社会相比,使用标准语的社会拥有更发达的内部交际渠道,这部分是因为标准语内部更加统一,部分是因为标准语引起了人们的语言忠诚。事实上,凡是在标准语的地位业已巩固的地方,它们都能作为确定某一地方方言属于某种语言的最终依据。这可能会产生一种异常状态:在一条政治疆界的两侧所讲的两种在语言上类似的方言被视为属于不同的语言,因为说这两种方言的人各忠诚于不同的语言标准,而不是因为两种方言有内在的语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界线部分是由社会的标准,部分是由语言的标准确定的。言语总汇一个共同体内经常使用的全部方言变体和外加变体,构成该共同体的言语总汇(verbalrepertoires)。一种语言的界线正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可以跟一个社会集团的界线吻合或者不吻合,但是言语总汇永远为某一人群所特有。言语总汇是一个可分析的概念,它使我们能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跟共同体的复杂的社会经济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用两个概念来衡量这种联系:语言范围(linguisticrange)和划分程度(degreeofcompartmentalization)。语言范围指的是各组成变体之间的内部的语言差距,也就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三针六线包缝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翻领工装茄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2-2027年中国帽类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钢易拉罐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滋阴清热用药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单克隆抗体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2-2027年中国腹腔镜吻合器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金属电气钢导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打包条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消防检测维修车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建议报告
- 安徽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册)
- DB23T 2656-2020桦树液采集技术规程
- 2023年苏州职业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中国故事英文版哪吒英文二篇
- 2023年中智集团及下属单位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8888-2003重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 GB/T 32685-2016工业用精对苯二甲酸(PTA)
- GB/T 21872-2008铸造自硬呋喃树脂用磺酸固化剂
- 酒店业主代表岗位职责标准(8篇)
- 上海市中小学生语文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
- 新学期幼儿园保育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