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1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2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3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4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1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5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故都的秋》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优美散文。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现代著名3课题释义“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课题释义“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4课文导读课文导读5第一部分:总起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和向往:“饱尝”秋味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第一部分:总起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和向往:“6杭州的秋天杭州的秋天7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8钓鱼台钓鱼台9西山西山10玉泉山(静明园)玉泉山(静明园)11潭柘寺(大雄宝殿外下檐额“福海珠轮”是乾隆御笔)潭柘寺(大雄宝殿外下檐额“福海珠轮”是乾隆御笔)12第二部分:分写记叙: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②槐树的落蕊③秋蝉的残声④秋雨话秋凉⑤秋树的奇景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第二部分:分写记叙: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13第三部分:总括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第三部分:总括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14思考题1、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2、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3、课文中议论的作用是什么?4、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思考题1、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151、本文的“形”、“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1、本文的“形”、“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162、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2、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173、议论的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3、议论的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184、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4、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19内容及写作特点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内容及写作特点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20词语(课文注释之外)凋零混沌陪衬落蕊扫帚细腻平仄歧韵橄榄颓废萧索譬如词语(课文注释之外)凋零混沌陪衬21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补充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补充22二十四桥二十四桥23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24海天佛国普陀山海天佛国普陀山25荔枝湾荔枝湾26课后作业1、课外阅读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2、以“校园风景线”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课后作业1、课外阅读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27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试读秋声赋

欧阳修28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29前赤壁赋

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试读前赤壁赋

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30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明月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1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