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1页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2页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3页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4页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探讨社会性科学议题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够综合应用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探讨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从不同的视角列举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利与弊,收集资料,进行科学论证与决策。1、能够综合应用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探讨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

2、在寻求证据支持观点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查找、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得必要资料;能够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观点、证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条理的阐述。

3、能够从科学、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权衡不同观点的利与弊,有依据地作出决策。

项目学习目标1.社会性科学议题含义

课本P126“社会性科学议题”指由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四步走识议题—寻利弊—论利弊—衡利弊课本P1272.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分析框架涉及的问题有:①环境问题:

汽车尾气成分,雾霾化学成分,汽车尾气与雾霾关系等;②经济问题:汽车限行对经济的发展问题;③社会问题:汽车限行对人们出行的影响等。活动项目1科学认识社会性科学议题,寻找利与弊

P127(1)认识科学分析议题,理清议题中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

问题1:应对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议题涉及哪些科学问题?问题2:“汽车限行”对应的环境问题所涉及的物质及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写出上述转化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④

。2NO+O2=2NO23NO2+H2O=2HNO3+NO4NO2+O2+2H2O=4HNO3NH3+HNO3=NH4NO3(2)(寻找)分别从环境、经济、社会等视角列举应对重污染天气采取“汽车限行”措施的利与弊,填写下表:P128方法导引视角利弊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降低社会总运输成本①

;②造成私家车相关行业就业减少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减轻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促使人们购买第二辆汽车,汽车销量增加,促进经济发展导致汽车保有量增加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增加公共交通压力,导致人们出行不便“汽车限行”能减轻空气污染观点的论证(1)收集相关资料: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

;大量汽车行驶会产生较多的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会

大气,是

、____形成的原因等。氮氧化物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雾霾项目活动2学习科学论证,论证利与弊P128——P130(2)根据资料推理(3)反驳及其证据:汽车中装有净化装置,会将氮氧化物转化为

再排放。(4)再论证再推理:汽车净化装置中的

容易中毒,不能有效的吸收氮氧化物,且我国汽车更换净化装置的比率

。(5)形成最终观点:“汽车限行”措施能够减轻

。氮气催化剂很低空气污染将经过论证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后,分清主次,权衡利弊,作出决策。请结合上述论证中的利与弊,结合现实情况,作出决策。提示“汽车限行”措施能够减轻空气污染,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出行不便是个人问题,汽车保有量是局部问题,增加公共交通压力,恰恰可以促进政府改善公共设施。因此,应该支持为应对重污染天气而采取的“汽车限行”的措施。P131项目活动3权衡利弊,作出决策

1、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C随堂训练2、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B.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应把“爆竹声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发扬光大C.工业上燃烧煤时,加入少量石灰石是为了减少CO2的排放D.“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PM2.5”等都与汽车尾

气排放有关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D3、当前,汽车尾气已成为许多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研究表明,含TiO2的混凝土或沥青可以部分消除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其原理如下:下列关于该“消除”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部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B.消除总变化为NOx+O2+H2O―→HNO3C.消除反应能全天候发生D.使用纳米TiO2的消除效率更高增大接触面积光C4、如图表示汽车尾气净化器处理汽车尾气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CO氧化为CO2所需氧来源于NOxB.汽车安装这种净化器后,能避免铅污染C.Pt­Rh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D.使用该净化器减少酸雨的发生B5、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O2+NO+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现有VL某NaOH溶液,能完全吸收nmolNO2和mmolNO组成的大气污染物。所用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________mol·L-1。6.(双选)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恰好溶解在NaOH溶液中得到NaNO3和NaNO2的混合溶液,反应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若铜片为51.2g,则生成0.2molNaNO3B.常温下,Cu遇浓硝酸发生钝化,不可能发生上述反应C.标准状况下收集的氮的氧化物的体积为20.16LD.Cu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浓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AD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开始后撤去酒精灯,试管a中除可看到木炭剧烈反应直至最后消失外,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将加热至红热的2.4g木炭投入盛有足量12mol·L-1的浓HNO3的试管中,立即塞好塞子,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已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试管b中最终________(填“有”或“无”)沉淀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上部充满红棕色气体无NO2与水反应生成的HNO3(足量)中和了Ca(OH)2Ba(OH)2+2CO2===Ba(HCO3)2(4)集气瓶e中最后收集到的气体为________(填化学式),理论上该气体的总体积为________L(标准状况,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数字)。NO5.978.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然而它们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已知:①室温下,2NO+Na2O2=2NaNO2;②酸性条件下,NO或NO2-都能与MnO4-反应生成NO3-和Mn2+,如5NO2-+2MnO4-+6H+=5NO3-+2Mn2++3H2O。Ⅰ.以木炭、浓硝酸、水和铜为原料生成的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的装置如下图所示:(1)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2)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有红棕色气体生成防止倒吸吸收未反应的NO3NO2+H2O=2H++2NO3-+NO、3Cu+8H++2NO3-=3Cu2++2NO↑+4H2O(4)若无装置D,则E中产物除亚硝酸钠外,还有副产物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Na2CO3、NaOHⅡ.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NO2和Na2O2能否发生反应进行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NO2与Na2O2不反应;假设二:NO2能被Na2O2氧化;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1)实验时,将NO2气体通入盛有Na2O2的玻璃管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白色,说明假设________不成立。NO2能被Na2O2还原一(2)若假设二成立,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