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质的影响_第1页
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质的影响_第2页
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质的影响_第3页
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质的影响_第4页
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质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学院(系):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年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07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06-10目录第一章地区概况 -4-1宝鸡峡灌区的地理地貌 -4-2水文地质条件与水资源特征 -4-3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农业现状 -6-第二章农业污染物及其对地下水影响的途径 -8-1化肥、农药 -8-2灌溉排水 -9-3污水灌溉 -10-4畜禽养殖 -11-第三章灌区地下水水质调查与分析 -12-1灌区地下水水质现状 -12-2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 -14-3灌区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分析 -19-3.1化肥的使用 -19-3.2禽畜养殖 -19-3.3生活污水 -20-3.4地下水埋深 -20-3.5蒸发作用 -24-3.6农田灌溉方式 -24-3.7地形地貌、土壤植被 -25-3.8社会经济因素 -25-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26-1总结 -26-2建议 -26-3展望 -28-参考文献 -29-附录 -31-致谢 -49-

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质的影响摘要:宝鸡峡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渭河以北,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承现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在宝鸡峡建成后,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紧缺的局面。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灌区需水量不断变化,灌区地下水水质情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心。因此,对灌区地下水污染情况的调查、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农业源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为研究手段,通过水质分析调查,确定农业污染现状,分析水质年际变化和分析确定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提出降低农业污染物的方法与手段。关键词:宝鸡峡灌区;地下水质;农业源污染物;渭北台原ABSTRACT:KEYWORDS:;第一章地区概况1宝鸡峡灌区的地理地貌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母亲河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从中穿越而过,它是中国农业的重要发源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根据地,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陕西的农业收成,主要依靠关中,而在关中,恰恰有着一片相当大的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由于地处渭河河谷以北,人称渭北旱原。由于地处陕西的中部,人称陕西的旱腰带。又由于这里有着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增产潜力很大的条件,人们把它视为陕西的潜在粮仓,第二粮仓。东西长约三百八十五公里,南北宽约二百五十七公里,土地总面积四万零五百八十一平方公里,占全省的百分之十九点七。这还因为,这里的土地具多样性,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是多种农作物的适宜生长地。宝鸡峡工程使渭北旱原不再干旱。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年年丰收。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灌区,由宝鸡市以西林家村建坝设闸引渭河水,西起宝鸡峡口,东至泾河,南北平均宽六点三公里,最宽处二十七点五公里,南邻渭惠渠灌区,北接冯家山、羊毛湾灌区,设计灌溉包括宝鸡市、咸阳市和西安市三个市的十三个县市区农田一百七十万亩。这中间的宝鸡、岐山、眉县、扶风、武功、乾县、兴平、咸阳、礼泉及泾阳等县、市的灌区,多属台地和塬地,长期干旱缺水。灌区地形,在眉县长兴以西渠道沿塬边行走,其下狭窄地带为黄土陡坡和渭河川台地,在常兴以东,渠道上塬后则为开阔的黄土高塬,地面标高五百五十到五百一十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灌区土壤大部分为中壤土和轻壤土,母质为黄色,色淡黄,含盐量很低。2水文地质条件与水资源特征宝鸡峡引渭灌区位于关中西部、渭河以北,灌溉宝鸡、咸阳两市十四个县区的川塬灌区,分塬上、塬下两大灌溉系统,灌溉面积300万亩。灌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壤、气象、农业条件差异明显。灌区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层深厚,覆盖层质地中壤,下伏粘化层质地粘重,由于成土条件差异,土壤覆盖层厚度不一,下伏粘化层厚度、层位不相一致,土壤变种较多,理化性质不同。因此,土壤的保水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黄土台原是指在黄土地区中实际存在的一种台阶状黄土地形,是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地貌特征。具有这种地貌特征的地区,则称其为黄土台原区。黄土台原是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或土石山地区和河谷平原区之间发育的一种过渡性地貌形态。黄土台原是在下伏的古侵蚀面和古堆积面之上堆积的黄土,它以表面的多级台阶及相对平坦完整的台面等外部形态,以及决定这一外部形态的下伏阶梯状古堆积面和古侵蚀面。黄土台原区构造体系特征及基底构造格局决定了渭北黄土原区地层岩性的发育、分布、厚度,也是形成该区地貌特征及水文网发育的先决条件,从而也控制着台原地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及其类型。灌区内黄土地层具有堆积广泛、厚度大、地层全的特点。自南向北,厚度由东西两侧向原区腹部由厚变薄。在台原区南侧及东西两侧黄土层厚度在110一125m,贾村原最厚达167m,含20一24层古土壤;而在北部和原区腹部,黄土厚度为80一110m,古土壤层数在12一15层之间。在灌区北部,除了黄土地层分布之外,由于受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影响,特别是气候干湿交替,使得区内第四系黄土地层夹有四次雨期堆积的粘土、淤泥、亚粘土及砂砾石层。而且这四期冲洪积物自下而上,及时代有老到新,埋深愈浅规模逐渐退缩,表现在下部冲积物分布范围广而上部范围变小,厚度变薄。南部为冲积物和上部黄土堆积故而依地层岩相成因和岩性组合,北部为黄土夹冲洪积,南部为黄土堆积。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岩性由粗变细有规律变化如在北部乾县梁村至礼泉县城以北的冲洪积扇区,岩性以砂及沙砾石层为主,且层数较多;而在东西方向上西部颗粒粗大并向西部逐渐变细。灌区位于渭北黄土台原中部,降水具有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仍具有南部和西部大而向北部和东部逐渐减少的特点。西部的武功站降水量最大,多年平均降水量达639mm。同时,降水量在时间上表现在年内各月的分布不平衡,年际各测站降雨量变化大的特点。依据武功、兴平、礼泉、乾县、周陵及咸阳六个气象站资料,灌区降水量在年内连续最大四个月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在338~393灌区内界河径河及漆水河构成潜水的东西边界,而在原区北部在山前河流如甘河、漠西河的上游地段河水位确较地下水水位高,可对地下水进行补给。区内水库有大北沟水库、甘河水库、老鸭咀水库等这些水库由于常年蓄水,可不间歇补给地下水,当库水位高于库周地下水水位时,库水位直接控制周边潜水位的动态,而潜水位的升降幅度、速度、滞后时间等决定于潜水位埋藏深度及距离水库的远近等。根据灌区多年资料分析,日照、蒸发量、风速等,东部大于西部,塬上大于塬下;降水量、相对湿度是西部大于东部,塬下大于塬上;地面温度、气温是东部大于西部,塬下大于塬上。各支的农业生产,由于受土壤、气象等农业条件的限制,农作物产量水平、复种指数均不相同,因而导致各地土壤蒸发量大小不等,故要求灌区不同地区补充的水量也不同。根据灌区用水量资料统计,全灌区年平均用水量215.8m3/亩,地处上游的扶风为199.8m3/亩,下游礼泉为220.83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农业现状近年来灌区人民利用粮果畜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已经形成了以海升鲜果汁、富安果汁等为龙头的果汁加工产业链;以银桥乳业、神果乳业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产业链;以锦丰方便面、华龙方便面等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这些产业链纵向不断延伸,横向不断扩大,已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的产业格局,大大地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壮大农村经济做出了贡献。据调查2010年灌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2亿元,同比增长7.2%。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为粮食、果品、畜牧、蔬菜。粮食总产量209万吨,比上年增长4.9%;水果总产313万吨,增长20.6%;肉类总产量16.7万吨,比上年增长9.4%;奶类产量43万吨,增长6.4%;蔬菜总产达到260万吨,增长7.1%。随着历史的沿革,灌区传统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形式,聚集自然形成的村屯,分散居住。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方面,农民自挖水井较为普遍,部分严重缺水地区的农村居民储存雨水作为生活用水;农作物种植方面,除大田农作物种植外,还在自家庭园种植时令蔬菜、瓜果;禽畜养殖方面,圈养、散养兼有;生活污水垃圾方面,农民在自家庭院自建室外厕所,生活污水多数随意泼洒,部分明渠排放到附近的江河、湖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灌区人民近年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灌区本来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比较安逸,由于宝鸡峡的建成,解决了他们的干旱问题,使农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自足,就有一种保守心态,他们一般一愿意外出,在家里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为调控农作物产量、加快作物生长速度,目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化肥、农药的下渗直接污染地下水,下雨形成的径流携带的农药、化肥污染附近的江河、湖库等地表水。目前,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但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有的尚无污染治理措施,企业生产污水、工业废弃物直接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畜禽养殖中的粪便、屠宰废水等尚无集中处理设施,随意堆放和直接排放污染地下水和附近地表水。农村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和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直接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第二章农业污染物及其对地下水影响的途径1化肥、农药现代农业的一大标志就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据有关统计,现代农业产量至少1/4是靠化肥获得的。氮,磷,钾肥是用于农业的最主要化肥,正是由于化肥在作物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有惊人的增长。以我国来说,2010年使用化肥5460万t(折纯),比1999年增长32.4%,按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的施用量为448.5kg,淮河流域平均用量415kg/hm,太湖流域为600kg/hm,关中地区肥料用量更胜,又以咸阳地区最为凸出800kg/hm施入土壤的氮肥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先形成NO3—N,因其不被土壤胶体颗粒吸附,很容易随水淋失,进入地下水。当施入的氮素大于作物所需吸收量时,就会出现氮素淋失现象。尤其是当大量硝态氮或铵态氮肥施用于作物生长期,或降雨量大时,以及作物被过量灌溉时,氮的淋溶更为严重。据专家张玉良估计,全世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大约有30%~50%经土壤淋溶进入地下水。另外,NO3—N进入地下水的量受气候、地下水位、土壤孔隙度、氮肥用量、作物种类、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在渭北黄土原地区,独特的阶梯倾斜状地形使淋失作用速度更快,由于地形的影响,农业污染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地汇入地下水中,并沿途迁移扩散,使污染面积增大。另外,渭北黄土土质疏松,土壤的凝结吸附固定能低,不能迅速吸附固定施入土壤中的氮肥,特别是有大的降雨,将会使土壤中的氮肥大量流失。磷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很弱,直接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小,但磷酸盐和过磷酸盐中的常见添加料氟磷灰石中的氟元素,却可以在水分的淋滤作用下进入土壤和地下水。钾肥中大部分钾离子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迁移的只有氯离子,所以,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是氮肥。大量氮肥的使用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某些重金属离子浓度上升。地下水中NO3—N超标问题,普遍存在于全世界。近20年来,全世界各国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增高的速度大约是每年1~3mg/L,丹麦地下水的硝酸盐浓度比20~30年前平均增加3倍。经调查,我们发现在渭北地区NO3—N普遍超标,而且是大大地超标,如礼泉的烽火镇、马庄镇-东正洪村、南寺镇-周便村、药道乡-皇甫村等地区的NO3—N都在4000mg/L以上。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过不多少年我们的地下水将不能被直接饮用。而且,我们发现上面的这几个村镇都是化肥的使用大户,并且都偏重于使用氮肥。不管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还是苹果桃等水果以及蔬菜都大量使用氮肥,而且是灌区作物都是施用两次肥料,在开始把作物种下地的时候要施一次肥,在开花快结果实的时候又要施一次肥料。灌区的作物生长一般在春夏季节,偏偏降雨也都集中在这两个季节,所以所施入的肥料是很容易流失入地下水的。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农民不尽施用了大量的肥料还喷洒了大量的农药。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的产量已超过200万t,品种达1000种以上。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1997年农药总产量为66.6万t,使用量131.2万t,平均每公顷用量14kg,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但利用率不足30%。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大部分农药残留于环境中,造成地下水的潜在的威胁。农药中的二噁英具有致癌、致畸和使男性不育作用,使早期胎儿发育产生严重缺陷,它还能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和白内障。农药对地下水的影响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土壤胶体对其的吸附剂及土壤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很大关系。农药的活性及其残留性也决定了农药对地下水的影响。降雨径流、淋失是农药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水中的农药来自空气飘移、降水、农田林地农药流失、水面上直接喷药等。灌区过去常用的农药有敌敌畏、乐果、氧化乐果、敌百虫、草甘磷、五氯酚钠、甲胺磷、久效磷等。这些农药都属于水溶性农药,这类农药最易发生农药流失,从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尤其是一些非离子型的水溶性农药不能被土壤胶体和土壤有机质吸附而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更严重。灌区的林地农药流失是水体中农药的最重要来源,一是因为林地一般树冠大而叶子稠,一但喷药需喷药量很大;二是使用于林间的农药可通过降雨后造成的地表径流、林地渗滤等进入水体中去。2灌溉排水宝鸡峡灌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大多需要灌溉供水。宝鸡峡未建成之前,经常干旱,人民也是靠天吃饭。在宝鸡峡建成以后水的问题基本解决,灌区常年四季都可以灌溉,而且都是采用的是大水漫灌。长期灌溉,尤其是传统的漫灌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也会对地下水位及水质的变化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水分大量蒸发,灌溉水的盐分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盐渍化,在武功县苏坊镇地区由于地势比较低,有灌区建成开始灌溉的一段时间里,曾地下水位上涨,有上涨到地面以上的,使地上的农作物死亡,后面有技术改进使水位下降,但土壤盐渍化一直都是非常严重的;另一方面,地下水位随灌溉排水过程上升和下降,将积累在土壤中的盐类通过淋溶作用带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中含盐量上升,水质恶化。3污水灌溉污水灌溉主要发生在城区周边,由于城区内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或者处理能力有限,污水未能达到排放标准就河中或者渠中,农民为了使用方便,也不管水质怎么样,只要有水,能灌溉就灌溉。经调查发现,高干渠和渭汇渠在穿过杨凌城区后,水质大大降低。污水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污水中含有的大量营养元素还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但污水灌溉的量过大或时间不恰当,许多污水未经农作物和土壤的自然净化而直接向下入渗,同样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体的污染。研究表明,污水一次性饱和灌溉虽可突发性的提高土壤肥力,但因挥发、硝化及反硝化作用的强烈进行,易造成氮素的流失,引起亚硝酸根、硝酸根对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即使是符合灌溉标准的污水,在长期灌溉的条件下,也可能影响地下水的水质。有人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溉的污灌区与同样条件下的非污灌区的地下水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历经40年(1960~2000),无论是污灌区还是非污灌区,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含量和含盐量都有大幅度增加,并且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非污灌区的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大量施用化肥导致的;而污灌区则是污水灌溉和化肥共同作用的结果。灌区渠系沿途经过许多城镇,水质相关低劣,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这些重金属随着渠系被灌入田地间并积累在土壤中,一方面危害作物的生长,影响作物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土壤非饱和带向地下水迁移,致使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上升。西安市北郊污水集中灌区,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均大于50mg/kg,最高达600mg/kg;矿化度一般均大于1.5g/L,最高达2.35g/L,比天然水状态增高2~34畜禽养殖我国的畜禽养殖在近20年发展迅速,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咸阳市旬邑县养猪百万头,养牛、养羊也是非常普遍的,现在灌区大规模建大棚、盖草棚,养殖专业户达到20万户,大牲畜存栏数为197.73万头,猪存栏数为515.06万头,羊存栏数为295.01万只,家禽存栏数为4905.91万只。灌区畜禽粪便大部分不经处理或简单处理便被直接排放或随意堆放,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极易随径流或雨水向土壤和水体迁移,严重污染土壤和水环境。尤其是粪便堆放区,其地下水中硝酸盐、硬度和细菌超标往往都和它有关。在灌区的部分地区,来自农场的肥料和动物粪便可能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畜禽养殖特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过去农户小规模散养分布均衡逐步向规模化饲养、分布相对集中转变。畜禽养殖特点的演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施肥由有机肥为主转变为化肥占主导地位,导致养殖业畜禽粪便成为废弃物,由于畜禽粪便含水量大、恶臭,处理、运输、施用极不方便,使畜禽粪污还田难度加大,从而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据调查测定平均1头猪年产粪约1t,尿约2t,如采用水冲式清粪,平均1头猪污水产生量约为10t/年,一个存栏100头的规模猪场,年产猪粪达1000t,年污水产生量约为1万t一个饲养10万羽鸡的养鸡场,年产鸡粪达3600多t。粪便和冲洗粪便废水中含有氮、磷及粪渣等有害物质尤其是在饲料的氨基酸不平衡、可利用养分低的情况下,含量更高。这些氮和磷可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也可以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水中过多的氮、磷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疯长,争夺阳光、空气和氧气,最终将使水体变黑发臭,导致鱼类及水生物死亡,影响生态环境。畜禽粪便过量排放,残留土壤中的N、P等物质渗入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中NO、N、NO浓度的升高,人若长期或大量饮用,可能诱发癌症。第三章灌区地下水水质调查与分析1灌区地下水水质现状为了对灌区水质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杨凌、乾县、兴平、咸阳为代表,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在代表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农民生活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综合以上信息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区,确定水质分析采样点。经分析,确定了27个采样点,经采样、水质分析得出研究区域水质表(见表1)。表1代表地区水质表续表1代表地区水质表分析上面的水质表,按照水质分类(GB2004)规定,可对每个地方不同指标确定水质类型,结果见下表。表2水质分类表ⅠⅢⅡⅠⅢⅡⅠⅢⅠⅡⅢⅠⅠⅣⅠⅠⅣⅠⅡⅢⅡⅠⅢⅠⅡⅣⅡⅢⅣⅡⅠⅡⅠⅡⅢⅠ续表2水质分类表ⅡⅣⅡⅡⅣⅠⅡⅢⅡⅡⅣⅡⅢⅣⅠⅢⅣⅠⅠⅣⅠⅠⅢⅡⅡⅢⅠⅠⅣⅠⅢⅢⅠⅢⅣⅡⅠⅢⅠⅢⅢⅠⅠⅢⅡ经调查分析发现灌区地下水已受到相当严重的污染,有的的地区甚至有好几项指标超标,已不能被直接饮用。我们所采样分析的几个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礼泉的烽火镇和赵镇、贞元镇西岭村、药道乡皇甫村等地区地下水污染最为严重,大部分地区铬离子超标。由于人口的增加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增加,增加了水体的污染负荷,超过了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使水体受到污染。现代工作的发展,是重金属离子泛滥,重金属离子进入水体,严重污染水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由于地下水的污染,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地下水,产生了很多地方性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2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区域地下水水质情况,我们必须了解研究区域的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得出研究区域的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通过多方资料收集,我们得到了咸阳地区1983年~2009年地下水动态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规律分析。选择013、034、366、405号井进行具体分析,下面是所选井pH值年际变化图。图1013号井pH变化图图2034号井pH变化图图3366号井pH变化图图4405号井pH变化图由上面几个代表井的pH值年际变化图可以看出pH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这可能与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有关,现代工作多产生酸性污染物,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使很多地区普降酸雨,使地区pH值下降。pH值的另一个变化情况,pH值在前面几年变化波动很大,到后面就越平稳了。这主要是由于观测方法的改进使观测更精确了。下面是代表井矿化度年际变化情况。图5013号井矿化度变化图图6034号井矿化度变化图图7366号井矿化度变化图图8405号井矿化度变化图由上面代表井矿化度年际变化图可以看出,矿化度的年际变化很大,很不稳定。说明研究区域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较大,分析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是研究区域环境变化比较大,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步提高。但在这样的改变情况下,环境污染也就随之而来了。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气候变化较大,导致水环境也根着变化。3灌区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分析经分析,发现灌区农业污染物对地下水影响因素众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下它的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从化肥的使用、禽畜养殖、生活污水、地下水埋深、蒸发作用、农田灌溉方式、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方面加以阐述。3.1化肥的使用建国以来,我国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化肥的使用量的增加,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日益显现出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化肥通过雨水淋溶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因而化肥污染作为农业非点源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有研究称灌区2010年施用的化肥总量为140万t。施入农田的化肥未被作物吸收的部分会通过地表径流、渗透等方式流入到水体,造成水体的富养化。就总体而言,中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0%-35%,磷肥和钾肥分别为10%-20%和35%-50%。按化肥施用量的50%的损失率计算损失量,得到渭河流域每年化肥流失后污染环境的量为70万t,这些未被利用的农用化肥进入水体,就会成为农业污染源,并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威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3.2禽畜养殖研究表明,禽畜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氮、磷、钾等养分,同时也能供给作物所需的钙、镁、硫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多种养分的需要。但是大量的禽畜粪便就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呈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产生的粪便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处理,任意堆放,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农家肥施用量闲置起来,禽畜粪便也不能及时还田,堆放起来对环境形成污染。动物的禽畜粪便污染可以通过排泄系数和排污系数来进行计算。动物的粪尿排泄系数是指单个动物每天排出粪尿的数量,它与动物种类、品种、性别、生长期、饲料甚至天气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波动不会太大。排污系数是指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量。灌区2010年大牲畜存栏数为197.73万头,猪存栏数为515.06万头,羊存栏数为295.01万只,家禽存栏数为4905.91万只。利用上述的数据和参数,根据排污系数进行计算,计算得出灌区禽畜粪便污染的排放情况。禽畜粪便污染以COD和TN为主,分别为69.8万t和16.4万t。3.3生活污水灌区2010年共产生生活污染68.25万t,其中污染物以COD排放为主,其排放量为58.46万t,占总排放量的85.65%;各城市的污染物排放以西安市排放最多,达到22.7万t,占总排放量的33.35%。大量的生活污水都是不经处理就排放入环境,虽然城市里有对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机构,但大量的生活污水已超过了处理能力。3.4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埋深是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之一,能反映地下水的变化规律。下面是代表井1982~2009年间的地下水埋深值。表3代表井埋深埋深井号25.9124.623.4123.223.7121.983.8821.35续表3代表井埋深4.5121.175.0521.154.9921.187.325.3421.178.035.7120.769.075.6120.7310.175.5421.0010.935.8520.9412.635.4421.3714.125.4722.2114.735.6122.8515.276.0924.0214.086.1924.5515.136.6525.9715.857.1127.517.0429.216.2929.9916.124.8431.0116.505.5230.7316.265.2631.6115.4513.3435.2615.4513.3435.2615.2716.5936.92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埋深的变化规律,根据上面的表画出下面的代表井埋深年际变化图。图9013号井埋深年际变化图图10034号井埋深年际变化图图11366号井埋深年际变化图图12405号井埋深年际变化图众观上面四图可以发现,埋深在逐渐增加,表明地下水水位一直在下降。由于近年来地下水开采过度,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地面塌陷、道路断裂的消息时有报道。更严重的是地下水水位下降对地下水水质有巨大的影响,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使地下水的自净能力降低,地下水很难抵挡大量进入的污染物,而且地下水的整体性使地下水污染很容易转移,导致大面积污染。3.5蒸发作用蒸发使土壤中水分散失,灌区在灌水充足的情况下,浅埋区地下水由于蒸发量大,容易使土地盐渍化。灌区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层深厚,覆盖层质地中壤,下伏粘化层质地粘重,由于成土条件差异,土壤覆盖层厚度不一,下伏粘化层厚度、层位不相一致,土壤变种较多,理化性质不同。因此,土壤的保水性能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多年蒸发资料,得塬上礼泉、秦都大于扶风、乾县,塬下兴平大于杨凌,其中礼泉最大为414.7mm,扶风最小为368.7mm,从大到小排列为礼西、秦都、礼红、乾县、兴平、杨凌、扶风。全灌区东西以漆水河为界,南北以塬为边界,其蒸发量分布规律为“塬上塬下东部大于西部”,且有东部“塬上大于塬下”,西部“塬上塬下相差基本不大”的规律。渭北台原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下水当然是由北向南、从东向西流动。然而东部地区蒸发大于西部,地下水将东部的盐分、污染物带到西部。西部由于蒸发量大,使大量的盐分、污染物聚集在这里,使东部地区严重污染。3.6农田灌溉方式由于经济原因,灌区现在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这种灌溉方式不但浪费了水量还带来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农田灌溉方式与养分、农药流失密切相关,一般按下列顺序递增:喷灌<淹灌<沟灌。有究表明,夏浇时,由于植物吸收、灌水量小等因素,基本不产生污染,而秋浇期间,由于灌水量大、土地裸露成为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时期。不同土壤、灌溉方式的NO3-N流失不同,前面有说明,灌区黄土对NO3–N的固定能力本就不强。与喷灌和精确灌溉相比,NO3-N无论沙粒土壤区沟灌还是黏粒土壤区沟灌和漫灌方式均将导致更多的养分流失。水肥管理的科学程度同样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如污水灌溉、农田漫灌都可能在农田径流过程中把污染物质转移汇入水体。3.7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形地貌和土壤植被主要是通过改变降雨和地表径流下垫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地形有坡长和坡度两方面因素。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地面有一定坡度,坡长越长,汇流的流量越大,流速也将增加,从而水土流失也越严重,携带的污染物质就越多。渭北台原地区为阶梯状地形,上下阶梯之间的过度阶段坡度较大,极易被冲刷使土壤流失。植被特点决定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径流下垫面条件。植被对降水有一定截持作用,但只作用于降水初期,主要是改变降水性质和土壤表层结构,减小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力,能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悬浮物质。植被覆盖具有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并呈现出林-灌-草递减的规律;植被外在的水土保持功能是其内部各个垂直层次截留降雨、拦蓄径流从而削减降雨侵蚀动能和径流冲刷作用的综合体现。植被的各个垂直层次对其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各具重要的作用。森林植被和土壤系统联合作用,将大量的地表水快速转化为慢速径流,从而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固体悬浮物的产生量;植被还可以吸收慢速径流中大量营养物质,减少对水体营养负荷量。雷孝章等借助大量的观察资料分析表明坡面森林可使固体污染物减少60%以上,林地营养元素损失减少30%~50%,森林覆盖率高的流域水质明显优于覆盖率低的流域。灌区以往称渭北旱原,干旱少雨,植被较少,而且这里都是塬地,以耕种农作物为主,受气候的限制,所耕作的农作物也是比较单一的。即使是果园,也是比较单一的,农民为了增产,将地里的杂草及其它的植物都移除掉了。所以在这种单一的土地上,雨水很容易将土壤中的营养物帯走,使很容易使水土流失。3.8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及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农村庭院养殖集中程度和规模、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等影响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缩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环境意识落后、治理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是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农村人口现状及增长速度直接影响耕地利用方式及利用程度、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总量。在宝鸡峡灌区,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灌区水体水质变化及整个流域的水质环境变化与灌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总结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灌区已受到相当程度的污染,农村中存在很多污染因素,污染情势比较严重,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从大体范围看,原下比原上水质差,东边比西边水质差。礼泉地区农药污染相当普遍,不仅污染本地区地下水,还扩散污染到周边地区,我们发现原下兴平也受到的农药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可能与原上地区有一定的相关性。乾县最突出的是COD比较高,因为乾县的畜牧养殖户比较多,这些养殖户集中养殖,大量的牲畜排放大量的粪便随意堆放在路边或河边。这些粪便在下雨的时候随雨水很容易就进入地下水中了。另外当地人民生活污水随意向环境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建议(1)加强地下水系统的跟踪监测,提高预防能力由于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为了及时发现并及早制止污染,长期严格的监测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的动态变化,尽早发现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的来源,尽早采取整治和补救措施,将污染的时空影响范围减少到最小。(2)农业非点源污染源的控制=1\*GB3①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污染生态农业的核心是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提倡减少农业化学品如化肥、农药的投入,对农业废弃物应考虑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化处理,使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途径为:通过淋溶作用,随水分向下移动,威胁地下水;通过地上、地下水体之间的联系,由受污染的地上水进入地下水系统。因此,减少污染应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减少进入地下水的源。首先从治理水土流失上入手,所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都可以减轻地表水体的污染,都对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有效。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在水土流失区建造水土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着力恢复植被,以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降低进入受纳水体的营养物质的量;其次是从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入手,推广科学施肥,平衡施肥,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实行土壤保持耕作等。=2\*GB3②污染源的控制农田投入养分过大,大部分盈余的养分并未在生产上起作用,而是最终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水环境的污染。超量施肥现象在我国的农业区十分普遍,对水环境的威胁也最大。因而,防治重点应在减量提效上。应从技术上指导农民,讲清各种化肥的作用原理,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钾的比例,提高利用率,减少流失量。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最大限度使用起来,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对于农药目前的不可替代性,提倡农业综合防治。包括:①农业防治,即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②生物防治与基因工程,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③物理技术等,如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污水灌溉是废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但污水灌溉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注意。应从影响污染物迁移的因素入手,考虑污水的成分、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农灌标准、控制灌溉定额、充分考虑污灌区的地质状况,保证污水灌溉的安全性。(3)非点源污染转移过程的控制对于这些营养元素随水流渗漏而造成的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应从污染物迁移的载体—水上去考虑。目前有许多研究人员在研究灌水方式、灌水量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的影响时发现,采取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可有效降低这些物质的流失,减少肥料用量,提高植物的利用率。有研究表明,当水田灌溉用水量减少31%~36%时,地表排水减少了78%~90%,氮素负荷减少了76%~80%,渗漏水氮素负荷量减少了34%~40%,而作物减产仅占6.7%~8.1%。(4)综合防治管理从政治、经济、法律各个角度出发,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和防治非点源污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对非点源污染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施肥,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由于农事活动的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中对环境有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的排放。建立健全非点源污染的检测,研究机制,为更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3展望水环境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已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面源污染研究已成为国际上水环境问题研究的活跃领域。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农业面源污染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动态模拟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等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生态条件复杂,面源污染类型多样,关于污染源和污染通量的研究较少更没有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建立特定的面源污染理论和控制理论。特别是在三峡库区这一生态脆弱地带现有研究中没有对其定位、定点的监测研究,以后应加强在这一区域的控制性研究。(2)在今后的研究中注重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污染的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污染的研究,特别是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硝酸盐淋失动态及其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研究。(3)在今后的研究中,在注重地表径流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同时,应考虑壤中流(侧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作用的研究。(4)面源污染负荷中N的大气干湿沉降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考虑这一因素对水环境的影响。(5)在研究中注重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对面源污染的控制的同时,还应加强工程措施结合生态措施对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1]刘静玲.环境污染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余文涛.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丛刊,1988,9(5):18-24.[3]燕惠民.湖南水稻主产区环境评价与害虫消长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4]王玲杰.农业非点源污染年负荷量估算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5]刘俊民.1992.渭北黄土台原灌区新含水层地下水动态研究.现代隧人氏探索.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谷丰.杭州市农村非点源污染及其神制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5.[7]郑天柱.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分析[J].江苏环境科技,2001,14(4):12-13.[8]王莉玮.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与控制[D].西南大学,2005.[9]刘俊民.1996.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及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业大学[10]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11]陈超.陕西省渭河流域典型区域的农业环境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6.[12]陈厚基.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3]钱秀红.杭嘉湖平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调查评价及控制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14]张爱国.苏南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林带防治模型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2.[15]Frank.J,美国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J].国外农业环境保,1983,(4):34-39.[16]Bijaysingh.J.E.Nitratepollutionofgroundwaterfromfarmuseofnitrogenfertilizers[J].AReviewAgri.andEmviron.1978,(4):207-225.[17]李荣刚.农业污染的由来、危害与内涵[J].当代生态农业,1999,(3-4):63-64.[18]徐岚.东湖农业区非点源污染研究[D].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95.[19]李俊然.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2001.[21]郑玲芳.黄河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5.[22]朱铁群.我国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研究简述[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3):55-57.[23]张学询,吴燕玉,陈涛,等.张士灌区福、铅等重金属迁移分布规律及其治理途径[J].环境科学,1982,3(6):7-10.[24]许嘉琳.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5]薛民琪.农业环境现状与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以盐城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4.[26]金国华.农业非点源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7]赵芳.农村地区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3.[28]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彭近新,陈惠君.水质富营养化与防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30]许书军.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源调查分析及过程评价[D].西南农业大学,2004.[31]LaiREditor2ndedition.Soilerosionresearchmetho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ociety.lowa.Ankeny,1994:344.[32]叶飞.江苏省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33]周健.试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危害[J].农业环境保护,1990,9(1):22-24,45.[34]尹仪民.面向21世纪农药工业[J].化工技术经济,1999,17(6):1-5.[35]曾明荣.农药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D].南开大学,2003.[35]李佩成,刘俊民.1995.论黄土台原的地质地貌特征.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3(4),90-96.[36]钟善锦,黄懂宁.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