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宇宙中地球
一、宇宙构成物质----天体
类型多样,涉及星云、恒星、巨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
是最基本天体。
二、天体系统层次
'概念:距禽相近天体因互相吸引而互相饶转,构成不同级别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1I地月系
rr太阳系I甘川,一口.
I银河系\其她仃星系
Y------I其她恒星小
级别:总星系河外星系
三、普通性
L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位置及互有关系如下图所示:
近表温逐渐降低,公转周期变长.速度变慢,轨道变引远
^/品巨日月巨离
太\\\\\\\
mY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替木星土星臂管
类地行星含巨行星远日行星
图1-2
2.体现
(1)从运动特性看,地球与其她行星绕日公转
①方向一致
②轨道近似圆形
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从构造特性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四、特殊性
1.体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天体。
2.存在生命条件和因素
(1)宇宙环境①安全宇宙环境②稳定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当,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能使大量气体汇集形成地球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
③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有助于生物生长发育。
五、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核聚变反映(氢和氢)
2.对地球影响
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
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
六、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类型较多,其中最重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详细如图1-1所示:
2.太阳活动影响
年气候平稳)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种恒星日
3.速度
(1)角速度:每小时坨度,除南北极点外,其她地点都相似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一、昼夜交替
1.因素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半
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
2.周期:约小时
二、时差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地点时刻按星
餐义:因经度而不同步刻
2.地方病[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15度一1小时
换算原则:去加理减
3.区时
(1)时区划分:以经度每坨度范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
(3)换算
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小f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1—
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4)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地方时W北京地方时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方向:自西向东
,1M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个恒星年
周期:I
1.公转特性回归年:回5日5时48分46杪
速度[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
远日■慢,时间为7月初
轨道:接近正圆蛔,太阳位于其中一种焦点上
2.与地球自转关系
(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夹角,当前度数23.5。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变化因素: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2)变化规律
①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
节气夏至春、秋分冬至
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达全年最大值地区赤道
地区地区
达全年最小值地区南半球无北半球
4昼夜长短变化
(1)因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
(2)判断①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②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3)规律
①赤道上,长年昼夜等长;春秋分II,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②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浮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③冬半年状况与夏半年状况相反
5.四季更替
(1)因素: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多
少不同。
(2)纬度差别
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步达最大值或
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6.五带划分
地球圈层
1.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内部圈层:
(1)划分根据:地窟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
(2)分层
C地壳
J一一莫霍界面(地下约17KM)
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
地核
(3)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地幔某些和地壳构成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
一、岩石圈构成
三大类岩石:
①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成因:裸露在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砂岩、
页岩、砾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成因:地壳中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构造发生不同限度变化而形
成(石灰岩一大理岩、花岗岩一片麻岩、页岩-板岩、沙岩-石英岩)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矿产资源
②变化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地貌景观
③实现物质互换和能量传播,变化地表环境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
1.内、外力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体现形式互有关系
内力地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重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
作用作用
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
外力重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表趋于平缓
作用辐射
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一一火山、
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影响举例边界类型
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形成高峻山脉和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灭边界
块互相挤压碰撞巨大高原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海沟、岛屿、亚洲东部岛弧消灭边界
块互相挤压碰撞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
2.内力作用“足迹”一一地质构造
常用类型成因地形体现
普通地形倒置
褶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
山岭山沟
皱
向斜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山沟山岭
地堑成或盆itb谷地(吐鲁番盆地.渭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
断层河谷地)、地垒成山或陡崖、或断块
发生明显错动或位移
山(华山。ib我眉山,庐山,泰山)
3.外力作用体现
(I)重要体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重要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作用形式对地貌影响
流水作侵蚀坡面被冲刷,下切成沟谷,水流常形成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用汇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地表
堆积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减山区山口处洪积扇或冲积扇形
少,所携带物质沉积下来成;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和
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侵蚀在干旱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
用地表
堆积风在搬运沙石过程中,当风力减形成沙丘、沙垄等
小或气流受阻时,导致风沙沉积
冰川作侵蚀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冰川对途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在
用径地面刨蚀作用冰川源头形成冰斗、各种冰斗之
间形成角峰
堆枳在冰川融化时,携带泥沙石块等形成冰硬(qi)垄
沉积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直接吸取——很少,且有选取性
3(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关系: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
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例如,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温度低,易浮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能量
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2-2或图1-2-3表达,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备削弱
作用,对地面具备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取、反射、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
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吸取具备选取性,臭氧和氧原子重要吸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重要吸取红外线,
而可见光绝大某些可以到达地面。大气散射具备选取作用,重要散射蓝色光(晴朗天空呈
现蔚蓝色)。反射(有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
大
L气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绝大某些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取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步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其中绝大某些被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大气在增温同步,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某些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某些
热量还给地面。
举例:每年秋冬季节国内北方地区人民惯用人造烟雾办法,使地理蔬菜免遭冻害,是加强
大气逆辐射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1.方式
①垂直运动:体现为气流上升和下沉
②水平运动,体现为风
2.热力环流
(1)形成因素: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空气冷却
近地面空气膨胀B高空恚收缩下沉,上空
上升,在高空聚£::::::::::::本同工工w的空气密度减
积,空气密度增曲三闸散万向小,形成低气压
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的收缩下‘
告用近地面空气
近地面空气上升沉使近地面空
向
后,使近地面空超港气密度增大,形
气密度减小,形近地面之滁;成高气压
成低气压
受热冷却
(2)形成过程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影响形成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气压减少(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
大陆形成“海风”:夜晚状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
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0
山沟风:白天,因山坡上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
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
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
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
都市风:都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都市。
污染严重公司应布局在都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
应布局在都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四、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与压带
I//东北信同q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地堂/
极地高气压带
9()f
图5-2
1.形成因子①型电硕对不同地表纬度加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分布
气压带、风带在全球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
5-2所示:
3.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体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五、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风
2.成因
(1)海陆热力性质差别
特点
3.典型季风
比季
源地风向性质气候类型成因分布
较
东冬蒙古、西伯利寒冷国内东
西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
亚季亚F燃海陆热力性质部、日本
候,南部为亚热带
季夏副热带太平温暖差别和朝鲜半
东南季风气候
风季洋湿润岛等地
南冬蒙古、西伯利低温海陆热力性质印度半
东北
亚季亚F燥差别岛、中南
执带至风
季夏赤道附近温暖气压再风带李半岛和国
西南
风季印度洋湿润节移动内西南
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
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影响
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性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冬季温和多雨,夏季
地中海气候
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炎热少雨
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西南全年高温,旱、雨两
热带季风气候
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东北风季
七、锋面系统
1.概念:冷气团与暖气团交界面
2.特性:水平范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分类:依照锋面两侧冷暖气团运动㈱况分为三类
定义:冷气团积极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锋
冷锋过境时天气:阴天、刮风、下雨
过境后天气:气温、湿度减少、气压升高,天气转
好
定义:暖气团积极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锋
暖锋过境时天气:阴雨天气
过境后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
天气:多形成持续性多云或降水天气
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国内北方夏季暴雨;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
八、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气旋(低压)I垂直气流:上升
气旋与反气旋天气: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反气旋(高压)I垂直气流:工远
天气:晴朗天气
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北半球气旋南半球反气旋
图1-2—9
水圈和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循环、邂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环节:密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3曾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更新,维持了全球水动态平衡
Y
3.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互换
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动力过程之一
一、洋流概念及分类
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稹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现象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类型工—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二、洋流分布规律
"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大洋环流
Y
分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三、洋流地理意义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增进高低纬之间热量输送和互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
,»-J*Z=?m曰/nr^if
(寒流:降温、减湿
意义J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生物影响L
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秘鲁渔场
对航运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对海洋污染物影响:污染范畴扩大;污染限度减少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形成、摩尔曼斯克港长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澳大利亚、
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别性
地理环境差别性
一、自然带形成与分布
1.形成
陆地自然带:
①形成条件:地球上不同地区级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热量和水分组合不
同,形成不同类型气候
②产生:不同气候产生了与之相适应、有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
③特点:具备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分布模式(以北半球为例)
陆地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带分布具备相相应关系,即不同温度带气候相应不同自然带
类型,当前以北半球为例相应如下:
表4“理建大陆”的气候与自然带关系对照表
气候类型温度带自然带
极修冰原气质察极魏冰原帝
极地苔原气候帚极地苔原带
亚寒带大砧性气候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带草所
髀温带喇温带旗叶
温带大陆性潟带
闾时林带荒漠带阔叶林帝
气候弋候
蟹______普髓季亚状带常绿卜执得堂0
」=候亚热带1
丽坪林带话所用
热带沙厘JI热带热带荒漠带也帝李
季风生南林带
带
冬带雨林气,更热带雨林带
二、地理环境地区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级地区分异(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热量)
(2)体现:形成大体与鳌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亶北方向更替热量带及相应
植被、土壤。
(3)实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
亚寒甦t吐林黄三个自然带。它们具备一定宽度,大体沿纬线方向平行伸展,
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到内陆地区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海陆间水分互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削弱。
(2)体现: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3)实例:国内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随降水量不断减少,自然带
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3.垂直地区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气温和隆水随海拔高度增长而发生变化。
(2)体现:植被、土壤等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3)实例: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分布
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冰雪带;其中永久冰雪带下限称作
雪线。
三、非地带性现象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体现:与地理环境地区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现象。
3.实例:
(1)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狭长
荒漠带
(2)赤道附近东非高原,没有浮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浮现热带草原景观。
四、对地理环境差别性理解
由于不同区域所处蜘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影响,形成了各个区
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差别,区域之间差别性是地球表层最明显特性之
1.影响各地民居建筑特点
(1)国内南方和北方房屋在墙体厚度上差别(北方厚)
(2)国内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房屋在屋顶坡度上差别。(南方屋顶坡度大)
五.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
1.各要素间关系
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了一种有机整体
六、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
1.整体性体现
①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性协调
②环境要素之间互相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互相联系,一种区域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她区域
2.实例: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七.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意义
1.在思想观念方面
(1)某一要素变化会引起其她要素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变化,因而人类应当树立动态
发展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之间联系,规定人类具备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资源综合运用
(1)结识自然环境整体性意义①运用自然资源②修复生态系统③改进环境质量
(2)人类运用自然资源,实际是运用自然地理系统中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影响,如:人类运用煤炭作为燃料,是运用了其中蕴含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
污染。
(3)不可再生资源运用,需要其她资源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运用:由于地理环
境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备联系性。
第四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一、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物质与能量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与人类
①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②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因素
③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含义和鉴别原则变化
土地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因素
4.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开发运用
社会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中弱
对自然资源开发运用
小中大
范畴与规模
对自然资源运用方式单一、简朴中档多样化
对自然资源运用率低中
二.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影响
地表对聚落影响
实例
形态类型分布规模
团聚型、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
平原集中、紧凑
棋盘式人口多区
狭长形、分散、多沿山沟或河流分布,或小、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
山区
团块状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中下部人口少地区、塔里木盆地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地表
工程量及造实例
形态交通线形态限制性因素选线时应注意问题
价
平
原普通呈网状尽量多连接居民华北平原
少<h,低
地地分布点,尽量少占良田东北平原
形区
山公路呈“之”避开某些陡坡、不川西高原、
多大,高
区字形稳定地区云贵高原
地势影响交通线路密度,如国内由第三级梯向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逐渐减少
三.自然灾害与人类一一以洪灾为例
1、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概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事件
2).类型
(1)气象灾害:王是、洪涝、台风、寒潮
(2)地质灾害:地震、猾地、泥石流
(3)生物灾害:虫宏、鼠灾
(4)海洋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重要因素(以洪灾为例)
1).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暴雨范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起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
灾害。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3)水文因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河道弯曲,则其流水畅通限度低,排水速
度慢;与河流相通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这些均会导致流域排水速度低于汇水速度,
使溃决形成洪灾。
2.)人为因素
(1)破坏流域内植被
(2)大规模围湖造田
(3)占用分洪区
四、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1、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1).许多地区增长了资源开发难度
2).导致生态系统调节,生物多样性减少
3).导致海平面上升,还会带来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
4).也许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长
5).全球气候变化对重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为明显
6).对人类健康威胁会增长
2.因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植被破坏。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重要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历史轨迹
(1)人类社会初期
①特点: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②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抗灾害疾病能力很差
(2)产业革命后
①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因素: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增长,生活条件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进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特点:世界人口特别是龙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②因素:科技进步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进;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概念: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规律。
(2)模式转变三个阶段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老式型):为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
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极为低下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2)老式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它与手工劳动为基本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体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
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
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浮现严重人口问
题。
③“低低低”模式(当代型):体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当代人口
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属此类型。
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重要特点
1.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人口增长重要特点: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
0~14岁小朋友比重过大等问题。
面临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压力
对策:实行筹划生育政策,以减少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典型:东非坦桑尼亚、肯尼亚
2.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重要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面临问题: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局限性、青壮年承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策:勉励生育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移民
典型:西欧德、法国等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概念
人口迁移:普通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人口移
动现象。
二、人口迁移分类:(I)国际迁移:是指一种国家居民进入另一种国家定居现象.涉及永么
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2)国内迁移:是指一种国家内部居民从一种行政区进入另一种行政区定居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大趋势是都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都
市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当前人口迁移重要类型。
3、引起人口迁移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美国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与西部)、土壤(北大荒开垦、原始
社会迁移农业)、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重要、经常起作用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经济发展、都市化、区域开
发、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和通信发展能增进人口迁移.普通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
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诲、家庭婚姻、宗教信奉、种族民族等。
主线因素:人口发展经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在互不适应状态,这种人地关系不协调,
导致了人口迁移。
三、世界人口迁移现状:由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
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国家。
四、国内人口迁移现状:总体体现为从农村到都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
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重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重
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因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2.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一定期期内,维持相对稳定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人口规模和经济规
模大小。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运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状况下,一定地
区所能容纳人口数量,即最适当人口数量
3、人口容量:一定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种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最高人口数量。它有
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种国家或地区人口控制目的应当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最后警戒线。
4、影响人口容量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限度、人口文化(正有关)、消费水平
(负有关)。
第二单元都市与地理环境
都市空间构造
①都市自然地理区位是指都市与周边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空间关系。
然因素影响成果因素实例
大多数都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国内都市大多在第
平原
耕、交通、节约建设投资三级阶梯上
热带地区都市多分布在高原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
地形高原巴西利亚
上凉快
都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
山区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
分布
气候都市重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
适度降水、适中气温湿润区都市比例高
适当海地区
气候气候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都国内西北干旱区都
恶
劣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当
市少市少
都市常沿河分布都市需大量生活用水和生产
供水长江沿岸都市
用水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都
货品在此集聚、转运赣州
市
河流运送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都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都市河运、海运转换处、人流、物
上海、广州
流集散
军事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
运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
防卫处建城
②都市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送(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
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
与市中心
的距离
军事、科技教诲(班加罗尔)等。
土地利用
各类土地运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都市功能分区
土地价格高低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④都市空间构造
各功能区位置、构成、特点
都市功位置构成特点
能分区
商业区交通便捷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各种商业街或大商场交通便捷、人员流量大、
地价高、土地运用集约
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受社会因素影响,高档与
务设施低档住宅区有背向发展趋
势
工业区都市外围,沿重要交通干线分布由若干同类工厂构成接近公路等交通便捷地
带,工业选取要考虑环境
因素
⑤中心地理论:是研究都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一种都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
于中心地、服务范畴、门槛人口等概念。
中心地级别服务范畴数量中心地之间距离提供服务职能高低
高大少远高档
低小多近低档
都市化过程与特点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都市化标志都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都市用地规模扩大
f都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rY
(3)都市化新特点],市数量迅速增长,大都市带浮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都市化差别加大
都市化特点原因
发达起步早工业化早
国家都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都市人口
浮现逆都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规定提高
发展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中华都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人民共都市发展不合理都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和国
家
J大量土地被占用,大体耕地面积减少
赢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4)都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农业生产概述
1.概念:农业是人类运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特点: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
二、(1)影响农业三大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
光照海拔高,干旱地区光照光棉花、国内西北瓜果
热量不同温度带栽种不同作物、不同纬度“熟制”不同
土地是最基本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土地,有不同运用价值;土地自身肥力不
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性因素
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②科学技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业主和房东简单合同范本
- 基于物联网的二零二四年度智能农业解决方案购销合同
- 2024版房地产经纪咨询费合同
- 2024年度福州市二手房买卖合同全文3篇
- 2024年度工程市场调研居间合同3篇
- 麻醉相关课件
- 工程总承包中的联合体协议
- 个人投资简单的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云计算服务合同:企业客户与云服务提供商的长期合作协议
- 2024年度租赁合同:办公场所租赁服务3篇
- 单词记忆方法
- 2022年南京市玄武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高校电子课件:珠算教程(第六版)
- 路面施工技术全套课件
- JJF 1321-2011 元素分析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住宅建筑工程施工重点与难点应对措施方案
- 景区玻璃水滑、玻璃滑道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备战2023年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高分必备攻略(全国通用)
- 秋季运动会加油稿50字左右100篇
- 水利专业工程师面试题库
- 初中议论文写作讲解通用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