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军府制度考论
汉末混乱,分裂势力增多。应时之需,貌似尊贵的将军号亦走下庙堂,被大批量地冠之于那些驰骋疆场之上的将士头上。如此则与将军制相伴随的幕府制度亦在战火中淬变,较之两汉而有诸多新变化,比如就开府形式而言州(郡)与将军之幕府结合,或公府与将军之幕府结合等模式相继出现,如此,军府制度应运而生。从此时起,其机构设置渐完备,僚佐亦趋庞杂,其选拜方式也逐步多元化。故仅就制度而言,汉末军府之遍地开花不仅开启了学者所谓“魏晋南北朝地方政权之军事化”一、光武帝的初官身份六朝时代发展成熟的军府其权限是较为完整的,即拥有行政权和军权。在西汉末期及整个东汉时期,这两大权力随着州制的变化时常呈现聚合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实际上即蕴含着后世军府制度的萌芽。我们知道,西汉武帝设刺史,本意在监察,因其以小制大,秩卑任重,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有一定作用的。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刺史为州牧,理由是“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失位次之序。”东汉时期,州制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动也有着相应的变化,标志即是军权的拥有与剥离。《通典》卷32《职官·州牧刺史》条曾对这一时期的州制的演变有着精到的概括,其云:“后汉光武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外十二州各有一人,其一州属司隶校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是时天下天下大乱,豪杰各欲据有州郡,而刘焉、刘虞并自九卿出领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据杜佑的看法,东汉的州制显然可以建武十八年和灵帝中平五年为界可分为州牧——刺史——州牧三个阶段。东汉初期实行州牧制是不难理解的。刘秀称帝之初,各地仍存在着许多割据势力,仍需用兵去一一荡平,因此加强地方军事力量实属必要之举。故当时光武帝多以武将充任地方长官。此时的州牧所拥有的权力是相当完整的,首先是建武时期的州牧郡守带将军号,军事因素渗入国家行政体制,而州郡成为具有浓厚军事性质的政区。如《朱浮传》云:“光武……乃拜浮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又如《岑彭传》云:“(建武)十一年春,彭与吴汉……凡六万余人、骑五千匹,皆会荆门……诏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辄行太守事。”李贤注引《东观记》曰:“彭若出界,即以太守号付后将军,选官属守州中长吏。”《鲍永传》云:“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击讨,大破之……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扬州牧。”又如《陈俊传》载,“建武二年,乃徙俊为琅邪太守,领将军如故。”《马成传》云:“建武四年,拜扬武将军……八年,从征破隗嚣,以成为天水太守,将军如故。”等等。我们说这一点与王莽时期的州牧制有极相似之处,也是战争状态下地方长官必然具有的特征。其次,有学者认为,东汉末期州牧刺史才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恢复刺史制度,其意图在于恢复汉武帝当初设立的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为其主要职能。史实证明,在光武帝的有生之年,这一措施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的。我们可从两方面有所了解:首先是与西汉末与东汉初期相比,刺史上交军权,将军号也与刺史相剥离。“罢州牧置刺史”就是对州牧军权的处置,州牧改为刺史,关键就是削夺其军权。从建武十八年后至东汉明帝初若干年中,史料中确实未曾见有州刺史领兵作战的记载。征诸史料,这一时期仅有的几次大规模动乱,都是由中央朝廷任用将军率郡兵等平叛,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二十四年,武陵五溪蛮夷”叛乱,光武帝“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驰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武陵属荆州,武陵五溪蛮夷反,未由刺史领州郡兵讨伐,而是由朝廷临时选派将军马援统郡兵等讨伐,这种情况已与建武十八年前不同。其次,刺史恢复了其创制之始本来的监察职能。这一点我们可从建武十八年后刺史僚属之职掌加以印证。《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二年条下注引《续汉书》曰:“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总之,建武十八年光武虽废州牧而行刺史制,意在加强中央集权,但颇有矫枉过正之弊,改制的结果造成刺史既有监察大权而且由于其监察可深入行政事务,而自身少监督,故易以此为罅隙转化为一级行政组织。史籍中载其时刺史威权隆重,守相畏如鸠虎,即是鲜明例证。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在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帝近80年的恢复和发展后,迅速开始走向衰落。王朝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昏暗,吏治甚为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农民大起义的爆发。为了掌控全局,尤其是镇压地方动乱,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东汉政府采纳太常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由中央重臣出任。《后汉书·刘焉传》载,“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三、发兵权与统兵权如前文所述,州牧与刺史之分别即一为行政性质一为监察性质,此外,有否军权亦是二者的重大区别。然而刺史是怎样获得军权的,这才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此一问题,才能使人更信服地了解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州牧,州府成为军府,从而导致地方割据局面的必然产生。对于两汉军制,前辈学者对此问题已有涉及,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探讨。我们认为,在两汉时期所谓军权包括两个方面的权力,即发兵权与统兵权。而东汉时期军制的重大变化就是这两个方面权力的地方化过程。下面我们就对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期的刺史州牧的发兵权与统兵权的变化做一分析。东汉初,中央军越界西汉实行郡、国统兵制度,中央有南北军,地方有轻车、材官、楼船、骑士。西汉兵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统兵权属于地方,但调兵权始终握在人主手里。郡国要动用军队自卫或维持治安时,事先须向中央请示,《资治通鉴》卷17: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可见,连边区民族也没有擅自动用兵力的权利。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十一月:“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说明西域地区遇到紧急情况,未经中央批准,也不敢擅自发兵。西汉末期的王莽时候,虎符发兵之制还严格地实行着。《汉书》卷99上《王莽传上》:“哀帝崩……(太皇太后)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资治通鉴》卷38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正月记:“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郡又不得擅发兵,贼由是遂不制。”翼平连率田况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人,予以库兵,王莽下书让之曰:“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其罪乏兴。”次年,莽派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击绿林、下江、新市兵,严尤谓陈茂曰:“遣将而不与兵符,必先请而后动,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从严尤的话中,不难看出,西汉一朝,即使是战争时期,没有兵符也不能擅自发兵。东汉初期,曾一度罢废地方常备兵,《历代兵制》卷2《东汉兵制》:“建武六年,始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法,惟京师肄兵如故,明年,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及军候吏,尽还民伍,唯更践如故。”这种情况下,与西汉调兵郡国不同,东汉发展起中央军出外作战和留屯地方的制度,《文献通考》卷150《兵考二》:“自光武罢都试而外兵不练,虽疆场之间广屯增戍,列营置坞而国有征伐,终藉京师之兵以出,盖自建武迄于汉衰,匈奴之寇,鲜卑之寇,岁岁有之,或遣将出击,或移兵留屯。”与此种形势相应,东汉发兵制度也出现了若干变化,首先是发兵对象多为中央兵、地方的营兵及缘边州郡兵。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冬十月,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北伐匈奴,“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出塞”29。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八月,代郡鲜卑人寇,杀长吏,“发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屯上谷以备之”。冬十月,鲜卑寇上谷,攻居庸关,“复发缘边诸郡黎阳营兵,积射士步骑二万人,屯列冲要”。类似的发兵记录举不胜举。其次是刺史有向郡太守调兵的权利。《资治通鉴》卷52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五月,象林蛮区怜等攻县寺,杀长吏,“交趾刺史樊演发交趾、九真兵万余人救之”。另外,东汉时期刺史统兵打仗,一般都是持节出征,我们知道,节与虎符一样皆是发兵的信物,而且比虎符使用更灵活、更随意。东汉后期,尤其是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州刺史拥节统兵的现象日益普遍,以后魏晋南北朝,刺史不带节,带将军号者,谓之无权的“单车刺史”,为时人所不乐为,这与东汉以来的发展趋势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地方动荡加剧,地方常备兵以后又逐渐恢复,但却出现了州郡长官势力膨胀的趋势,西汉作为监察官的刺史此时逐渐发展为地方最高长官,握有统兵权与调兵权;由于都尉官时设时废,太守兵权加重,与刺史一样,不仅统兵一方,而且逐渐有了发兵权。总之,统兵权与发兵权逐渐合一是东汉兵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中央军队地方化西汉所有的军队最终调遣权都属于中央朝廷,各郡国都尉官也由中央任命。地方郡国在守相之外,另设都尉主持“都试之制”,使军政分为双轨,各行其是,守相掌握治民权,都尉治军权,政军相互牵制。东汉时期则与此军事体制有所不同。《续汉书·百官志五》云,“中兴,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六年条下云,“是岁,初罢郡国都尉官”。建武七年三月条下载,“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用,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光武帝在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使太守获取了领兵权益。这样,郡守掌有兵事的大权,就中央而言,原本掌控于一手的“郡国兵”开始地方化。自然,指挥权丧失了,地方分权亦开始呈泛化趋势,中央集权则无疑受到了侵蚀。其次是中央军队趋于地方化。建武年间原为中央军队的将领被任命为地方郡守后,去将军号,上将军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丧失军权,实际上其往往依旧统帅原先的领军,这样无疑就使部分中央军队地方化。《后汉书·马成传》载,建武十年“拜扬武将军”,“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并领建议大将军朱佑营,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侯。在事五、六年,帝以成勤劳,征还京师。边人多上书求请者,复遣成还屯。及南单于保塞,北方无事,拜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故。”马成上将军印拜为地方郡太守后,应不属于中央军体系,但过去的士兵仍隶属于他,这也证明这些军队地方化了。又如《刘隆传》载:“(建武)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刘隆由中央军队将领拜为地方郡守后,虽上将军印绶,原先的军队当亦象马成那样仍属其统领。郡守拥有了实实在在相当数量的兵权,并形成了兵将之间长期的统属关系,这也是中央军队地方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中央集权起了削弱的作用。复次是刺史逐渐掠取兵权而坐大。郡守既治民又统军,一定意义上是军政合一的长官,这一特性在建武十八年前必然要影响到州牧制。如前所述,东汉初年的州牧,也是既统兵作战,又拥有治民行政权。学者曾揭示,东汉时期募兵制逐步兴起,最后,汉末州在帝国中的军政地位迅速上升,将军兼领州牧或州牧加将军号的现象趋于普遍。灵帝中平元年,黄巾大起义爆发后,汉帝国的统治岌岌可危。州刺史的职能在烽烟弥漫的战争中急剧转换,即刺史军职化,州府亦渐军府化。如《后汉书·皇甫嵩传》载,中平元年,皇甫嵩在消灭了黄巾起义军的主力后,因功“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既为将军,又领一州庶政,这是适应大规模战争后善后的需要,须对黄巾起义的中心地区实行“军管”,故以武将重臣兼领地方庶政。后来中平五年刘焉奏言建立较为普遍的州牧制,此时已见端倪。同样在仍有黄巾余部活动的地区,也必须使刺史保有相当的兵力,刺史也军职化,其职能大大改变,由获取拥兵权而干预地方钱粮及郡县行政事务,因而兼管一州军政,虽然名称上仍为“刺史”,其实质上则“州牧化”了,州因此完全演变为军政合一的一级建制,故州的主要性质已地方行政化。当农民起义被暂时镇压下去后,朝廷意欲削夺地方兵权时,重兵在握的州牧、刺史已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暴露出不逊之志,他们既要保有已取得的利益,又要获取新的权益,董卓即为一典型案例。《后汉书·皇甫嵩传》载,中平六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董卓传》亦载,“(中平六年),征卓为少府,不肯就……及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蓄养之恩,为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陲”。董卓既手握重兵,又拥有一州之土,为其势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根据地和资本。董卓就是凭借这些条件,后被何进所召,得以进京,却引起了更大的动乱,这一动乱使各地方州牧郡守为扩大势力寻得了借口和机会。以讨董卓为名起兵的“关东军”,正是州郡长官通过召募军队集结的力量。“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灭”。四、关于军府地位的问题经由以上探讨,我们认为尽管东汉王朝之分崩离析有其内在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不过这种促使王朝解体的离心力之形成亦可于朝廷所定制度之随时随势变异的衍化上的曲折体现,刺史州牧制度即是如此。兹将结论归纳如下:(一)自西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之日至东汉末期,刺史制度经历了诸多变化,而此种种流变的本质则是其职能之转化。从表象上看是刺史——州牧——刺史——州牧的转变,实质则由监察趋向行政进而军政合一,即“州府的军府化”,标志则是州成为一级行政建制,刺史不仅获得行政权而且趋于军职化,亦即发兵权与统兵权的获得。(二)西汉末与东汉末州制的变化,即州牧制的施行与其时的将军制度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政治形态即军府。两汉征伐将军皆开幕府,将军兼领州牧或州牧加将军头衔,皆是州府与幕府联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微生物检验技师考试诊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重点分析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协同工作的要素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考试各科试题及答案
- 突破瓶颈的证券从业资格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的科研与创新结合试题及答案
- 风险管理在财务中的角色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教育的发展改革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考试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学员必做的经典题目及试题及答案
-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
- 有机超市创业计划书
- T-CARM 002-2023 康复医院建设标准
- 车展安保方案
- 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 人工智能行业的智能客服技术人员培训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标准解读护理课件
- 《IPV4地址简介》课件
- 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估模型
- 血液透析发生失衡综合症的原因及预防
- 儿童滑膜炎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