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朱德意识形态》的这项工作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它丰富而严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重点考察了分工的产生、分工的发展以及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消灭分工,实现共产主义。一、德国意识形态的分工思想的理论基础(一)柏拉图的分工思想1.色诺芬的社会分工理论。在西方社会早期,色诺芬首次提出了分工理论,关于分工理论色诺芬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2.柏拉图的社会分工理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继承了色诺芬的分工思想,从哲学角度深层次的阐述了分工理论。柏拉图根据人的个人能力和自身的特质进行社会分工,每个人根据个人的不同本性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实际上柏拉图的社会分工只是一种职业分工,这也由此划分了各个不同的社会等级,产生了由分工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柏拉图并没有从分工的根源去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仅仅只把分工当作维护理想化城邦制度的统治工具。马克思正是看到了柏拉图分工思想的弊端从而受到影响,注重从社会分工的根源出发去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并以分工为起点去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二)分工思想的意义古典经济学家们关于分工的系统论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工范畴的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亚当·斯密对分工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在这本著作中,斯密以分工作为研究经济学的开端,主要从三方面阐述了分工理论。首先关于分工的起源,斯密认为分工的动力在于人的利益之心,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需要通过生产交换,贸易往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发展由此产生了分工。其次斯密认为分工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分工的基础上劳动者确定了自己的工作范围,减少了频繁换工作的时间并且自身的劳动技能越来越专业化熟练化,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同时大机器的运作也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商品的作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斯密也看到了分工对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斯密认为分工长期地使劳动者重复单一的工作,固定在某个位置循环工作,成为了孤立的部分,丧失了整体联系以及主体能动性,人们变得麻木无知,缺乏努力奋斗的斗志和动力,社会发展变得萎靡消极。在马克思看来,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只是揭示出分工所带给社会的消极作用以及种种表象,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此,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亚当·斯密从经济学角度阐述的分工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超越,推陈出新地从社会分工对历史发展及现实的人的角度研究分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分工产生的根源、实质以及如何发展和消灭分工。二、分散思想在朱德意识形态中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分工的形态在现代意义上,社会分工是指劳动者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劳动行为,每个人分别在某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社会分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旧式分工,旧式分工是由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两部分构成。自然分工是人类分工的起点,它出现在原始社会,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形式,是按照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例如男子从事捕猎打鱼,妇女从事纺织及料理家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分工不能在大范围内和多样化的劳动中发挥作用,逐渐失去了其作用,可见自然分工并非是真正意义的分工。社会分工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分工,是指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人类从事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活动并且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表现形式。在这一阶段,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从事的分工是被动的,不是出于自由的选择,人自身的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成为了压迫和奴役人的客观力量,同人自身本性对立着。由此可以看出在旧式分工的状态下,社会分工表现为一种异化劳动以及限制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形式,成为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而又表现为发展不足的产物,注定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而消亡。第二阶段是新式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新式分工是指分工只有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二)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分工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决定分工的发展,同时分工又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从而在这循环运动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1.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人为起点,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不是思想上的高低之分,而在于现实的人具有改变和创造物质生活条件活动。历史并不是由思想活动所决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史。由此马克思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为出发点,分析社会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分工与生产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社会分工又是生产力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地区普遍实现了社会分工多样化专业化,这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向前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2.分工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关系特定的表现形式,在劳动过程中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分工决定并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从所有制的关系表明,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社会形态是由分工发展到各个阶段所决定的。因而分工发展阶段的不同所有制被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生产力极不发达阶段,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组织,人们生存需要仅仅靠狩猎或耕作。第二种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是分工和生产力较发达阶段,社会结构从家庭组织逐渐扩大到由几个部落联合产生城市、奴隶制。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海外扩张使得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迅速发展起来。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这一阶段生产力较匮乏,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相分离,使得城乡矛盾艰巨,形成相对立的局面。第四种所有制关系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时代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阶段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普遍发达,大工厂建设以及机械化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大大的提高,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现代化、专业化。但这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矛盾的出现,为此分工注定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而被消灭。社会形态最终走向第五种所有制阶段即共产主义所有制,这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人们全面自由地发展,人们不在受社会分工压迫,自由选择职业。总之,分工同时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属性,一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一定社会分工又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可见分工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分工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但同时社会分工也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分工使得各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地位存在差异,占有生产资料大部分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劳动者进行剥削和压迫,使得社会阶级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社会矛盾激化。(三).分工的深化为劳动者提供了生存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分工理论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马恩认为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点,并将现实的人描述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整体发展较弱阶段,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分工逐渐深化,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人的社会活动被固定化,劳动者自身创造出的产物成为了一种统治和压迫人们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异化,社会出现了阶级对立,劳动者丧失了生存优势,被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统治。只要分工不是劳动者自愿的,劳动者就会成为分工的奴役者,人们无法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无法解放自己的天性。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途径就是消灭分工,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理想化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是一种变革现实、是现存革命化的历史运动,开放的过程。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生活资料按需分配,人们不需要为如何生存而困扰,任何人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部门发挥自己的才能,分工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因此,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对立和私有制,扬弃异化,消灭分工。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期最具有价值的科学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而在这些相互关系中社会分工理论基本形成。社会分工理论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理论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对促进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 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现房定金合同范本
-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白粘土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届高考生物备考教学设计:第七章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之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信号塔合同范本
- 教师会校长讲话稿
- 合同范本游戏签约
- 住宿整栋出租合同范本
- 污水bot合同范本
- 【高考真题】202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义乌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00条(2022版本)
-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必背主观题
- 供电所安全第一课培训
-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教学设计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开展的课外读物负面清单管理的具体措施
- 《国防动员实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