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第一节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的相关性一、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变迁的内容很广泛。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它包括生产力的变迁与生产关系的变迁。其次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它包括阶级结构、阶层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变迁。其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它包括社会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其四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它包括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婚丧嫁娶、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变迁。
◆西方关于社会变迁形式的理论:孔德(A.Comte)与斯宾塞(H.Spencer)提出的“社会进化论”施本格勒(O.Spengler)和索罗金(P.A.Sorokin)等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帕森斯(T.Parsons)等提出的“均衡发展论”达伦多夫(R.Dahrendorf)提出的“冲突骤变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社会进化,二是社会革命。
社会进化,是指社会现象逐渐演变而向前发展的量变过程。社会革命泛指社会变迁中的质变过程,专指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生根本转变的社会变迁形式。
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变迁具有从局部的变迁发展到整体的变迁、从制度外部的变迁发展到制度本身的变迁、从缓慢的量变到激烈的突变等特点,社会变迁的特点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变迁既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也可能导致社会退步。社会进步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也涉及到人们主观的评价标准。今天我们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学研究社会变迁的目的在于:探求社会变迁的规律、促进社会进步的途径与防止社会退步的对策,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教育改革的一般原理改革是指改变旧事物、旧制度,打破旧体制、旧机制,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机制的过程。所谓“教育改革”,就是对落后的教育状态或教育思想,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变革,使其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在一般意义上讲,教育发展主要是指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数量的增长,教育改革则重在观念的变革、结构的调整、体制的转换与机制的创新等;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教育的更好地发展,教育发展既有赖于教育改革,又支持和促进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同的分类:*根据改革的对象,可分为学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法改革等;*根据改革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期教育改革、中期教育改革和近期教育改革;*根据改革的范围,可分为宏观层次教育改革、中观层次教育改革和微观层次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特征:
目的性创造性科学性系统性进步性教育改革必须遵循规律:
一般规律:其一,教育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变革的趋势,既受社会变革的制约,又能促进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其二,教育改革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要求,一切社会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活动,其改革更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其三,教育改革必须尊重教育自身的活动特点与规律,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企图用经济的或政治的规律来推动教育改革,必将造成对教育改革的严重干扰和破坏特殊规律(我国当前必须遵循的):一是教育改革必然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目的在于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二是教育改革必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既要实事求是,又要适度超前三、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的相关性分析
(一)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二)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三)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条件第二节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战略一、有计划社会变迁的涵义所谓“有计划社会变迁”,就是在掌握了社会变迁规律(按我们的理解,社会变迁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预测,计划、调节与适当控制的手段,来达到人们设计的各种预期目标,促进某一社会现象或整个社会按照人们的愿望向前发展的过程。所谓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长期性、根本性与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并提出经过科学论证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
二、教育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教育发展战略既是教育宏观决策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发展周期长,影响深远,开展战略研究尤为重要。教育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几十年后将以全局性的恶果呈现出来,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之中,由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统一进行。三、研究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1.立足社会现实。2.促进协调发展。3.更新教育观念。4.深化体制改革。5.优化教育结构。6.增加教育投入。7.注重办学效益。8.实行分区规划。9.优化教师队伍。10.建立制约系统。第三节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理论,并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对于现代化理论的最初探讨,可追溯到19世纪末叶涂尔干与韦伯等人的研究。涂尔干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第一次提出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个重要概念;韦伯则从思想文化变迁的角度讨论了社会由传统转入现代的原因。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现代化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勃然兴起,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观点与理论。我国是从1965年提出现代化目标的。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应包括下列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科技现代化;以经济高速发展为动力,以经济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以民主化与法制化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以理性原则为基础、以合理分工、合理流动为标志的社会结构现代化;以科层制为起点、以效率为标志的组织管理现代化;以丰富多彩、快速高效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现代化;以现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为标志的人的现代化。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归纳出它的各种特征,但是,最根本的特征是人的现代化。
国外都注重从未来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对现代人的要求,而且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素质,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什么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进程,是在人和物的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人的要求就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及历史条件,人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除了一些带有共性的特征外,还应该根据各国的具体条件确定相应的特征。
我国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应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国情出发。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实现,我们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也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与现代化的知识及意识两个方面的特征。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途径
建立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它是世界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反映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另一方面,它又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教育,必然要受到现阶段中国的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制约。◆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其三,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第四节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是指通过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网络,使教育功能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促进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过程。社会教育化具体表现在:社会有意识地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和定向服务;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为社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社会与学校共同促进社会文化、科技的进步,提升公民素质。
学校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系统,随着整个社会的日益开放及其对教育的广泛参与,也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并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社会功能,这就是“教育社会化”的趋势。教育社会化是当今世界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潮流,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社会教育化的意义与特点社会教育化无论对于教育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终身教育的模式构建。二是有利于实现社会系统的整体优化。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教育化具有下列特点:社会性,教育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二、教育社会化的趋势与阻力教育社会化是当今世界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与学校教育社会功能的不断扩大两个方面。
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社会化的趋势也逐渐显示出来,具体表现在:(1)学校发展社会化的趋势。(2)学校职能社会化的趋势。(3)学校教育过程社会化的趋势。(4)学校教育改革的社会化趋势。我国教育社会化趋势的出现,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道路。其次,有利于促进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三,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的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许多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学校教育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一是传统的教育观念阻碍着人们对教育意义的正确认识。二是滞后的教育体制改革制约着学校教育社会化的快速进程。三是国家统配资源的政策仍在助长学校的依赖思想。四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剧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冷漠态度。三、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的互动发展社会教育化赋予学校教育新的内涵与外延,学校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教育化提供示范和支撑。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是相互演变和相互转化的,有了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就会有社会的教育化,社会教育化使得教育社会化成为可能,教育社会化也促进了社会教育化的发展。社会教育化的实现将使社会和教育逐渐走向一体化,最终形成学习化社会。促进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
就政府而言,首先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次要完善教育的法律制度。其三要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就社会而言,首先要营造教育的良好环境。其次要参与学校的建设管理。其三要引导学校的健康发展。就教育而言,首先要加强学校对社会的开放。第五节社会转型与教育冲突
一、社会转型加剧教育冲突的必然性社会冲突反映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反映在教育领域中即为教育冲突。教育冲突是指社会转型造成的教育系统中不同主体因教育目标或教育价值不同而形成的种种对立状态与斗争过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教育冲突进行不同的分类。
教育冲突是教育与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相适应的表现。社会变化愈快,引发的教育冲突可能愈多。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改革必然引起新旧体制的摩擦,开放必然导致东西文化的撞击,各种社会冲突也会随之而生,教育冲突便是其中之一。一方面,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体制的变革,进而引起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教育难以适应急剧的社会转型,这也与教育自身的特点有关。
社会冲突既会引起社会系统的崩溃或社会的变迁,也能促进社会有机体的团结和统一。教育冲突同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教育冲突的出现容易造成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思想的混乱,教育价值规范选择的困惑和迷茫,甚至使教育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另一方面,教育冲突并非都是坏事,冲突往往孕育着变革的契机,许多教育冲突暴露了现存教育的弊端,给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二、我国现阶段教育冲突的主要表现1.社会转型促进了人们观察、分析事物视角的变化,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冲突。2.社会转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追求富裕的、丰富多彩的未来生活,从而引发了教育目标的冲突。3.社会转型激发了社会对多种层次、类型人才与多种形式教育的新需求,从而引发了教育结构的冲突。4.社会转型加快了社会管理体制变革,引发了教育体制的冲突。5.社会转型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由“关注现在”向“关注未来”的转变,以及对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和“传授什么知识”的思索,从而引发了在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冲突。三、调节教育冲突的基本对策◆就社会而言,调节教育冲突的实质在于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提供完备的法制、健全的体制、正确的政策和充足的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其主要对策有三:一是社会整合,即全心全意发展教育,以社会之合力调节冲突。二是社会规范,即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法制,以完善的制度调节冲突。为了克服现行教育中的人治与法治、行政与学术等方面的冲突,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立法工作,加强教育执法力度。三是社会控制,即通过计划、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调控教育冲突:对于大规模、结构性的教育冲突,政府要通过计划手段予以调整;对于因利益引发的局部间教育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IT技术支持与服务团队优化方案
- 时尚产业流行趋势分析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报告
- 变电站承包合同
- 智慧城市发展框架协议
- 纱线销售合同
- 金融数据资料员工作协议书
- 区块链项目融资服务合同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 医药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无息临时用工借款协议3篇
- 食用碱检测报告
-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
- 12CM27型连续采煤机电气系统
- 招标代理成果文件质量保证措施
- 石油英语词汇
- 《夜宿山寺》-完整版课件
- 沪教牛津版八年级上册初二英语期末测试卷(5套)
-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物理检测试卷及答案
- 家庭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保修单
-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 物业上门维修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