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_第1页
美国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_第2页
美国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_第3页
美国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_第4页
美国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电子邮件、新闻、其他网络交流方式的普及,现实生活中对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行为发生了大量的变化,大量地转移到虚拟网络世界。这种行为被定义为一种网络欺凌行为。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其他电子通信方式,年轻儿童继续受到攻击和故意行为的影响,如虐待、威胁、伤害、骚扰和侮辱。一、网络欺凌的成因及防范2008年,美国一名13岁的少女梅根·梅尔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叫乔希·埃文思的16岁英俊男孩。“乔希”通过交友网站表示对梅根有好感,让梅根认为这个叫乔希的男生喜欢上了她。六周之后,“乔希”突然变脸,并不断地羞辱她,说这个世界没有她会更好,梅根不堪忍受,最终选择自杀。可是,这个“乔希”现实中并不存在,只是梅根一个朋友的妈妈劳丽·德鲁为了报复梅根而虚构的。德鲁的女儿曾经和梅根是朋友,但两人后来因吵架分手。德鲁于是在MySpace网站上创建了一个用户,谎称自己是名叫“乔希”的小男生,和她的女儿一直通过网络捉弄梅根,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美国于2009年4月出台《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MeganMeierCyberbullyingPreventionAct)。美国《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将“网络欺凌”界定为“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国交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恶意行为”。其中,“传播”是指在使用者指定的点之间电子传输使用者选定的信息,发送和接收时均不改变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电子手段”指任何依赖电子技术接受信息服务的设备,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博客、网站、电话和短信。网络欺凌一般有四个重要特征:(1)故意,非偶然;(2)重复,非一次性;(3)实际发生损害;(4)利用技术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三种形式:在校园内用学校设备实施的网络欺凌、在校园内用自己的设备(手机等)实施的网络欺凌、在校外实施的网络欺凌。未成年人之间的网络欺凌行为严重性不亚于以往的校园暴力,他们在网络上可以不受师长监督,用言词威吓、欺侮或骚扰同学,甚至有人因此想不开而轻生。至今,美国已有13个州制定或修订了网络欺凌法律,以防范网络欺凌的发生。俄勒岗州是美国唯一在法律中明确使用“网络欺凌”并下定义的州二、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援助以及受害者的法律责任网络欺凌受害者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要求施害者承担法律责任。(一)对网络欺凌的提起根据《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次)》第558条的规定,诽谤责任的产生以下列要件为前提:(1)发布一项涉及他人的虚假、诽谤性言论;(2)在不受特权保护的情况下向某第三人发布该言论;(3)发布者须有过错,至少须存在过失;(4)该言论无论是否导致特殊损害均可被起诉,或者存在因该发布行为造成的特殊损害。网络欺凌不管是通过手机短信还是博客、BBS等方式,一般主要表现为言语的传播,对于残酷、伤害性大的言论受害者可以提起诽谤诉讼。受害者需对以下内容进行举证:(1)被告的诽谤言论;(2)诽谤言论必须是针对原告;(3)被告向第三人散布该言论;(4)对原告声誉造成损害。(二)惩罚性损害赔偿费网络欺凌案件中的直接受害人的心理造成损害提起故意致人精神损害的侵权诉讼是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最佳救济手段《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次)》第46条规定“故意致人精神损害”,如果想适用该条,受害者必须证明以下四个因素:(1)被告故意引起原告情绪错乱,或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行为会引发原告精神严重混乱;(2)被告行为十分极端、暴虐,完全不符合行为规范,无法被文明社会所容忍;(3)被告行为明显造成原告的心理伤害;(4)原告所受的精神痛苦已超出正常人的承受范围。梅耶斯案可以作为此类侵权诉讼的典范。在本案中,被告Czajkowski与原告梅耶斯夫妻的关系紧张,Czajkowski日复一日地对梅耶斯进行言语辱骂,引发梅耶斯夫妻情绪激动,梅耶斯夫人因此而体重骤减,情绪极度紧张,睡眠紊乱;梅耶斯先生感觉受到严重的精神困扰,以致不敢出门,时常小心提防,感觉没有隐私可言。法院认为,被告Czajkowski的持续侵权行为导致原告梅耶斯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极为严重的精神损害,判决Czajkowski承担惩罚性损害赔偿费网络欺凌案件可以参照梅耶斯案,持续的网络欺凌行为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网络欺凌施害者故意引起受害者情绪错乱,达到骚扰或污辱的目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梅根案中,美国法庭还适用《计算机欺诈及滥用法》审理案件(三)已达性骚扰罪刑罚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网络欺凌行为是否触犯刑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认定。2001年,美国豪雷斯高中几名高年级学生在网上公布几名女同学的性历史以及姓名和地址,最初以二级骚扰罪起诉,如果这一罪名成立,将判处1年有期徒刑,并处1000美元罚金,不过几天之后,西区律师称,虽然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是“具有侵犯性、令人厌恶”,但其未达到骚扰的法定标准,刑事控诉因此被撤销。另外,未成年人在刑事处罚方面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如果达不到法定年龄,将无法适用刑法。美国《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对《刑法典》第41章进行修订,增加第881条“网络欺凌”,规定实施网络欺凌将处以罚金,或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两者并处。三、能力处理危险、避免伤害发生的一方有义务承担损害责任在美国司法实践中,最高法院认定有能力处理危险、避免伤害发生的一方有义务承担损害责任。根据这一逻辑,学校应当对网络欺凌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学校安全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各州就已立法建立了校园警察,后来联邦又制定了《校园安全法》。美国于2009年5月出台《学校及家庭网络教育法》,旨在促进网络安全教育,预防网络犯罪,该法为各州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提供项目资金,支持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研究,其中提到项目的审批单位,项目的期限,项目的申请及优先权,基金的使用以及项目指引。该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参考。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又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因此法律、法规要求学校必须承担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责任,以此来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发生争议的时候,学校应当向法庭提交证明自己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的证据,使法官确信学校已经履行了该项义务,同时还需要明确学校教师采取的教学教育手段与未成年学生的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进行安全教育仅仅是学校减轻责任的事由而不是免责事由。(二)网络欺凌最佳对于协同性的讨论和建议Tinker案现在,美国法院适用Tinker标准来审理发端于个人电脑但影响到公立学校学生的网络欺凌案。在确定经个人电脑上传的网站内容是否由学校管理时,法庭会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法庭必须对门槛标准进行审查,看发端于个人电脑的网络言论是属于“校内”言论还是“校外”言论,可以类比“地下报纸”或其他出版物,在校外印刷,但之后被带入校园。如果查明“网站与校园有充分联系”,言论可视为“校内”言论。如果学生上课时间在学校上网或者网站内容专门针对学生并在校园散布,则满足“充分联系”的要求。多数法官认为校外网络言论不属于学校惩罚范围。学生在家里创建网站,没有使用学校资源和时间,学校作出停课处罚,从法院的角度而言,该言论既不在学校集会上,也不在学校资助的报纸上,它与学校之间没有联系。虽然观众与学校有关,但该言论完全属于学校监控范围之外。在Tinker案及其后的案例中,学生的言论都是在校园内发表的。学校可以根据宪法规范类似于酗酒、吸毒行为或传统欺凌等校外行为,因为“学校比执法部门能更好地判断校外行为是否扰乱了学校秩序。”不过,学校对校外言论的规范范围要窄一些,保护力度却大一些。因为是校园之外,言论自由发挥到极致。将行为与言论的区别适用于网络欺凌案有一些难度,网络欺凌行为有很多就是以言论的形式表现的,网络欺凌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外,几乎不可能迅速界定这是行为还是言论。有学者认为Tinker案中规定学校对言论的管理范围在互联网语境下应该扩展。考虑到网络欺凌者和受害者主要是学生,他们认为立法应允许学校解决网络欺凌问题美国最高法院至今没有就学校规范校外言论的范围作出判决。法院引用Wisniewski案的判决结果,认为“如果可以预见学生的行为会引起校园环境的实质扰乱,至少可以预见该校外行为的影响会波及学校,学校有权规范学生的此类行为”最高法院认定具有威胁性的语言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法庭必须审查言论内容来确定是否不属于第一修正案保护范围。许多网络欺凌案件需要了解网络言论是否构成“真实威胁”(truethreat)。当适用“真实威胁”标准时,法庭应查明:(1)该言论是否故意或明知针对受害人;(2)考虑“言论的全部环境,包括所有影响合理解释言论做出的原因的因素,例如,故意表示恐吓或造成身体伤害的威胁”;如果法庭认定网站内容构成“真实威胁”,则学校对学生的惩罚会得到支持。(四)避免责任学校应当制订防范网络欺凌的制度,这一要求应通过立法予以强制规定。美国佛罗里达州网络欺凌立法的经验四、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络欺诈中的责任(一)明确禁止网络服务提供商“滥用”在网络欺凌案件中,网络服务提供商应承担“诚信善良之人”的注意义务,不能对其施加过重的注意义务。美国法律规定,在满足非故意或知情等条件下,免除网络服务提供商赔偿责任,而不免除其停止或防止侵权的责任。法律基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典型行为规定了四个“安全港”:短暂传播、系统缓存、根据用户需求在系统和网络上存储信息(主机服务)以及信息定位工具(例如搜索引擎)。美国于1996年通过《传播净化法》(CommunicationDecencyAct),最初立法目的是规范网络上的色情资料,该法第230条规定“对于其他信息内容提供者提供的信息,交互式计算机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应视为该信息的发布者或发言人”。当网络欺凌受害者起诉网络服务提供商时,法院一般会适用“三步法”来确定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否免责。提供商应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符合以下三个标准:(1)“交互式计算机服务”的“提供商”或“使用者”;(2)提起诉讼的原告也必须将被告视为有害信息的“发布者”或“发言人”;(3)信息必须是由另一内容提供商所提供,也即,被告不是案件中有害信息的“信息内容提供商”。根据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于散布诽谤言论行为的主要发布者(primarypublisher)承担严格责任,传播者(distributor)承担通知的责任,而充当“通道”或“导管”(conduit)的中介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法律责任。当第三方使用者将内容上传到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时,网络服务提供商本身不属于内容发布者。另外,《传播净化法》第230条还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明确禁止第三方发布资料,不管该言论是否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都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美国国会通过《传播净化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互联网发展为“发布不同政见”的场所,政府干预应当最小化,以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虽然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免责,但《传播净化法》还是鼓励网络服务提供商做到“自律”,否则,对于网上传播的海量信息无法逃避责任。当网络欺凌受害者向网络服务提供商投诉并提出明确的证据时,网络服务提供商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制止侵权行为或阻止损害后果的扩大。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而导致侵权行为发生或损害后果产生的,就可以认为网络服务商有主观过错。(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通知撤销”责任有学者建议在网络欺凌案件中,网络服务提供商应承担“通知——移除”责任,在收到侵权的投诉时有权移除相关内容五、学校的安全教育和反性骚扰诉讼制度网络欺凌问题已日益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如何防范并规制网络欺凌行为是一个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