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系统解读_第1页
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系统解读_第2页
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系统解读_第3页
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系统解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系统解读

生活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河流中的水手通常被称为“难民”。在历史上,难民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生活权利。漂浮的家庭生活在水上,主要依靠海上作业和船只运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咸水歌是疍民的传统民歌,可以说凡有疍民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咸水歌,由于疍民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性,咸水歌自然而然地受到其所在地民间音乐元素、语言腔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变体,并以所流传的地域命名,如“广州咸水歌”、“中山咸水歌”等。咸水歌按照演唱场合、歌词特点又可细分为“古腔咸水歌”、“长句咸水歌”、“短句咸水歌”、“姑妹歌”、“大缯歌”、“担伞调”、“高堂歌”等种类。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地区咸水歌的历史较为悠久,且是各地咸水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许多优秀的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传统咸水歌的腔调一般是随字求腔,有固定的衬词、衬腔,歌词中惯用方言土语,曲体结构简单,多为单乐段的二句体和四句体,倾向于运用徵调式,旋律进行平稳,具有级进和回旋级进的特征,节奏自由,乐曲结尾时具有sol拖腔至mi的典型特征。莫日芬认为咸水歌具有“结构自如、句法不拘、土音俗语、自然入歌、曲调平稳流畅、无大的起伏、清丽活泼、如行云流水,似舟荡漾”一、民的生存生活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是指人们所生活地区的气候、植被、地形、水文、土壤、日照量等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养分和空间,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不同区域拥有别致的形式与风格、独特地域性、人文性、思想性,以及不同审美取向的艺术形式。“民间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类别,受地理背景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地区差异尤为明显。”对于“咸水歌”名称的由来,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其中一种就认为咸水歌与疍民生活在咸水之中有关,疍民赖以生存的海洋与河流都与咸水有关,“中山坦洲镇位于珠江口磨刀门水道东北岸,是咸、淡交汇的中心地带。整个地形是一个经千百年来海水冲积而形成的海滩(坦)地区。”疍民生活与劳作的环境对中山咸水歌音乐的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很多咸水歌的曲调显现出变拍子的特点,如短句咸水歌《对花》中不规律的出现了四二拍、四三拍、八三拍、八五拍的变化,多种节拍的变换打破了重拍与弱拍有规律的周期循环,使整首咸水歌的重音表现出一种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让人联想到疍民在无风三尺浪的大海上生产劳作时的场景,在茫茫大海上的疍家艇是那样渺小,它会随着海浪随意的晃动,上面劳作的人们会因为船只的晃动而产生重心不稳的现象,疍民经年累月在这样摇晃不定的环境中生存,以致上岸后会因陆地上的平稳而出现眩晕的感觉。无疑,这种长期重心不稳的生存环境对中山咸水歌强弱不规律音乐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钱茸在《试论中国音乐散节拍的文化内涵》一文中提出散节拍体现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散节拍更依重人类的心理特质,心理特质的形成过程自然离不开人类的生存方式关于疍民来源的说法不一,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大多数学者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疍民源于古百越民族的一支。在历史上由于阶级压迫、战争动乱、民族偏见等原因,疍民一直过着以艇为家生活,起居作息全部在近海水域或内河上,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革除了不许疍民登岸居住的旧俗,疍民才获得上岸居住和谋生的权利歌词大意为海底的珍珠容易采到,真心的阿妹在世上却很难找到,歌词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上句用疍民熟悉的劳动生产形式———在海底采摘珍珠引出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其他如“打渔”、“虾仔”、“鱼仔”、“钓鱼仔”、“渔网”等内容在歌词中会经常出现。独特生存环境决定了疍民劳动生产方式,劳动作为疍民生活的主题,其生产劳动的形式、内容与中山咸水歌歌曲名称、歌词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出现改编和改革的中山咸水歌,曲目有《千船万艇争上游》《万众一心跟党走》《劈山饮水吐明珠》;改编咸水歌《姐妹巡逻》、创作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改编大缯歌《渔歌唱晚》。作品大多由陈锦昌、何福友作词,黄德尧、许树坚编曲,疍民的近水文化和渔业生产在这些歌曲的歌词中进一步得到体现。由于疍民生存空间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中山咸水歌文化传承的功能性更强,疍民的起居作息、生儿育女全部在船上,加之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后代几乎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为了教授生产生活经验、传承历史文化,疍民将一些实用的、重要的知识编进歌词,如歌曲《对花》通过形象描述农作物外形让对歌的人猜测植物的名称,依此普及生活常识。古腔咸水歌《古人串字眼》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唐三藏(呀)取西经,文有包公,武有狄青”。通过精练简洁的歌词就能让人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口口相传咸水歌发挥了教育后代、传承文化的作用。二、其它要素组成中山咸水歌的文化生态环境系统主要由中山地区的社会组织制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语言、宗教、民风民俗等要素组成。中山咸水歌在中山地区的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中产生、发展,口耳相传,与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民俗活动、方言土语等要素相互影响。(一)咸水歌的演唱文化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的来源之一,它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是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咸水歌作为疍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维系着其族群民俗活动的开展,而民俗活动的举行也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疍民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一些世代沿袭的民间习俗,从恋爱到举办水上婚礼、斗歌比赛等民俗活动中都需要咸水歌。演唱咸水歌的风俗贯穿疍民青年男女相识、恋爱、求婚,以及婚礼仪式的全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前,疍民与陆上居民是不能相互通婚的,自由恋爱是疍民青年促成婚姻一种较为重要的途径。相对封闭孤立的生活环境使疍家的年轻男女“只能在船只的来往之间相遇间,与自己爱慕的人互相用歌声来表达爱恋之情”疍民的整个婚礼仪式伴随着中山咸水歌演唱,新娘在出嫁前的晚上要举行“哭嫁”仪式,家人与亲戚朋友围坐在厅堂与即将出嫁的新娘通宵歌唱,新娘歌唱的内容多是感谢祖先庇佑、父母、兄弟姐妹的恩情。被唱到的人可以回唱,内容以赞美新娘的勤劳善良、贤惠孝道,以及如何为人妻母的忠告为主。最后还会演唱“叹情歌”,互相倾诉别离不舍之情。新郎在新娘“哭嫁”仪式的同一晚则要举行“坐高堂”的仪式,坐高堂仪式有着不同于“哭嫁”的内容,需要举行拜祖先、拜席等祭礼,每一项祭礼都需要演唱“高堂歌”。坐高堂仪式结束后,就要去迎娶新娘,迎新娘时也少不了咸水歌。据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疍民有着赛歌(斗歌)的传统,咸水歌是疍民的精神寄托,他们终日生活在水面上,远离人群,演唱咸水歌可以缓解水上作业时的疲劳,消解孤独与乏闷之情,在遇见其他疍家船的时候,还会对唱咸水歌来增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交流,调剂单调的生活方式。在农闲时节和传统节日里疍家人往往聚集在一起,举行大型的斗歌比赛,中山咸水歌具有见物咏物,见人唱人的特点,可以根据固定的曲调,即兴填充歌词,曲调可一直重复,歌词加以不同的变化。斗歌的形式常为一问一答,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天文地理、虾蟹虫鱼、拆字、对花、猜人名等。斗歌大赛中评判歌手优劣的标准更侧重于歌手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随机应变与即兴创编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咸水歌有一个典型的音乐特征,其每一乐句结尾时具有sol拖腔至mi的特点,不稳定的结束音是为了对歌的人能够接唱而衍生出来,也可认为中山咸水歌的这一音乐特色是基于斗歌需要而不断形成,斗歌习俗不但是中山咸水歌传承的重要媒介,而且影响了咸水歌的音乐形态。总之,疍家的民俗活动与中山咸水歌之间有着积极互动的影响,民间风俗为咸水歌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介质,促进咸水歌的创作与传播,民俗活动也会因咸水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二)民所处区域方言的语音差异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吐露心声、交流思想的工具,各个种族和地域人们的语言会存在着不同的声调与音韵,甚至是迥然不同的语义系统。民歌与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不同、各地区方言的差别,也是产生各民族、各地区音乐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疍民逐水而居散布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受疍民所处地区语言的影响,各地疍民方言在语音上略有变异,但其群体内的交流仍以广府话作为通用语言。庄初升认为:“岭南各地水上居民所使用的汉语方言因地而异,并非一个统一的方言类别,但大部分属于粤语系统则是可以肯定的。”民歌与方言声调的关系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中山咸水歌旋律曲调与方言音调有着密切的联系。杜亚雄认为“在与音乐相关的各个文化门类中,以语言和音乐的关系最为紧密———音乐旋律的起伏直接受到语调的影响。”三、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方式及创作成果“文艺主体系统是指围绕着文艺的创作、传播、接受等一系列活动主体因素组合而成的系统。”“随着疍民逐步上岸,疍民后代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传唱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咸水歌也曾一度停滞发展,传唱咸水歌的人也很少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创作咸水歌不仅仅在比赛时演唱,大部分作品还会在中小学里传承,非遗保护部门与咸水歌传承人在咸水歌学校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咸水歌曲目的选择。他们认为这些新创作的咸水歌才是适合学生的,才是好听的,传统咸水歌只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笔者调查,广州市海珠区传承咸水歌的学校,大多未将传统咸水歌曲目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粤方言声调对咸水歌音调、地域特色的深刻影响在前文中已经论述。可见,传统咸水歌的传承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咸水歌“不仅是越人乡音乡情的活化石,也是传统越风越俗的活的载体”由上观之,中山咸水歌的创作者由集体创作演变为个人,甚至是职业的作曲者,创作者已经不再局限于疍民群体,疍民族群认同也在消散。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方式由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转变为以学校传承为主,在非遗保护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中山地区的一些小学成为咸水歌传承的重要场所,如“中山市胜龙小学咸水歌校本课程开发始于2001年,课程开发成果显著,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课程开发体系。”四、中山咸水歌的主体系统构成通过对中山咸水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文化生态环境系统和主体系统的解读,论证了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中山咸水歌产生与发展的肥沃土壤,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认识了疍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民俗习惯等要素对中山咸水歌名称的来源、音乐特征、歌词内容、旋律发展走向等音乐风格的重要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文化生态环境系统决定了咸水歌之所以为咸水歌,即咸水歌的地域性风格。中山咸水歌创作、传承传播、接受者是咸水歌传承的主体。在这一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