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美学解读_第1页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美学解读_第2页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美学解读_第3页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美学解读_第4页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美学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美学解读

一、音乐重塑心灵的培育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思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研究中,理论家主要关注他的诗歌,其次,关注他的形式因素来解释美的注释,而不涉及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考究古代希腊的音乐教育则一般都把目光投向柏拉图的《国家篇》。但其实同柏拉图相仿,亚里士多德也具有丰富的音乐教育思想。《诗学》中悲剧的六个要素之一是歌曲,可见即使就悲剧而言,音乐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在今日意义上的艺术门类中,如果说除了《诗学》里不厌巨细对悲剧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探讨之外,亚里士多德关心最多的即是音乐,应当不是夸张之辞。古希腊悲剧的音乐文本今已渺不可考,仅存的只有欧里庇得斯悲剧《俄瑞斯忒斯》中的三十首注释,而且这也说明不了什么。但毋庸置疑,希腊文化推崇音乐,以音乐教育为陶冶性格情操之必须的传统,当可视为近代审美教育思想的前驱。本文拟就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音乐思想作一探讨,以显示音乐在古代艺术中久居至尊地位之必然。音乐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娱乐和陶冶性格两个目的并举。而音乐的那一种终归和谐的美,最终可以在作为宇宙大法的数学原理中得到说明。亚里士多德承古代希腊的哲学传统,以音乐作为青年教育的必修课程。就教育本身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种教育体系,其一是为消闲,其一是为性格。这两种教育体系是不是有如柏拉图《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一种是为统治者设置,另一种则是为被统治者设置?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较柏拉图要乐观一些。《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就此有过专门分析。卷七第十四章中他指出,在理想国里,所有的公民诚然是同属于一个自由民和贵族的整一的社会,但是公民之间还是有一个区别,这就是一边是在政府统治之下的年轻人,一边是施行政府统治的长者。年轻人必须学习服从一个自由的政府,因为他们将来也最终会成为这个政府中的一员。但这并不意味纯粹学习怎么样被统治,年轻人同样应当学习统治的学问,以便一旦轮到自己执政,不至于手足无措。所以教育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培育好公民,一个是培育好人。这两个目的亚里士多德说,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政治学》卷八因此集中谈了青年的教育。柏拉图以体育锻炼体格,以音乐陶冶灵魂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大体也渗入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之中。他指出,教育的基础一般认为是四门学科,它们分别是读写、绘画、体育和音乐。前两者是为了实用,第三者培育勇敢的品质,最后音乐则是最好的消闲之道,在消闲中完成心灵的培育。其实即便实用学科,目标也并非仅仅限于实用一端。比如绘画,它不光是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能够锻炼年轻人的视觉,以使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形式和形象的美。具体来说,读写的实用功能自不待言,诸如挣钱、理家、求知以及政治活动等等,莫不需要读写。绘画的实用性在于帮助人准确判断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这样购买的时候就不会吃亏。但是音乐全无以上的功能。它甚至不能像体育那样,增强体质且培养军事技能。那么,它何以位居教育的四门基础学科之列呢?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消闲即心灵的培育,他将之同样列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如此,心灵的培育其本身就是目的,这和实用教育培育职业技能的目的,还不是一回事情。亚里士多德称这就是先辈们何以视音乐为教育之一部分的原因。音乐的价值既然在于消闲中得到心灵的陶冶,那么它就是我们心灵走向自由的必然之路。他引了荷马《奥德赛》里的三段诗文:所以他们自己就不失为丰盛的宴席……他们叫来个行吟歌手,用音乐取悦众人……他们会饮在厅堂,倾耳听歌悄无声一个个正襟危坐音乐的魅力和悠久传统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又当何论?《政治学》卷八第五章里亚里士多德对此不厌其详,作了层层分析。他认为音乐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它有益于娱乐和消遣,其二它还是道德训练的一种手段,其三它导致心灵的培育。娱乐本身不能成为目的,假如娱乐本身是目的,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有必要教育儿童怎样演奏乐器吗,是不是让他们去听别人演奏,自得其乐便也罢了?学习本身实在难说是娱乐的事情,学习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它要付出努力,假如说是乐在其中,那么肯定也是苦在其中。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儿童要自己学习演奏乐器,而不是听别人演奏,听熟了自然而然养成欣赏音乐的能力呢?亚里士多德发现后一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斯巴达人所为,他们自己不学习演奏,但是据说他们分辨好音乐和坏音乐的本领相当不错。甚至还可以拉过神来作例子:我们诗人的宙斯自己可没有歌唱,也没有来弹竖琴。但是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说道德训练也是音乐目的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同样会提出儿童是否需要自我体验道德善恶,还是一味听从他人高谈阔论也就够了?再则,以心灵的培育为音乐的目的,是不是还要引出同样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不成其为问题。音乐之所以成为教育的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里的核心是快感,而快感和娱乐不是一回事情。现在回到上面的问题:音乐之见之于教育,究竟是因为一,是在于性格教育呢?还是二,在于娱乐呢?抑或三,在于心灵的培育?二、音乐的目的—音乐的快感这三者应当说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显然其间有一个共通要素,这个共通的要素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快感。对此他解释说,娱乐是旨在消遣放松,消遣放松就其本质而言是工作辛劳的解药,必然包含快感的成分。同样,心灵培育的过程里普遍认为也有一种快感成分,其包含着快感一如它之包含着某种崇高的东西。真正的幸福里就包含着这样两种因素。故此,快感通见于娱乐和心灵的培育。那么,快感于音乐意味着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现在我们全都同意,无论是用乐器演奏还是声音歌唱,音乐是最大的快感之一。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引诗人缪塞厄斯(Musaeus)的诗为证:凡人的甜美莫过于歌。由此我们见出人们何以自然而然视音乐有助于社交和消遣,盖因它具有赏心恬神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儿童应当接受音乐教育,快感即是缘由之一。快感不单是指娱乐所达,而且同样是指精神即性格陶冶之间的快乐,音乐的特征因此毋宁说是寓教于乐。但是诚如娱乐的快感来得单纯而又显见,而使人误认为娱乐就是生活的目的,反之将快感的另一种形式束之高阁。亚里士多德就快感所作分析,也显示了这一点。他指出,成人往往把娱乐当作生活的目的,原因是生活的目的似乎总涉及到某种快感。此种快感不是通常的快感,它本身就是目的,它并不指向未来的什么结果,而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到来,比如过去的艰辛和努力,但是一般人容易把这种超越的快感误以为普通的快感,因为快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亚里士多德故此重申娱乐的快感并不是音乐的单一目的,快感还有一种更高的价值,它自然而然发端于内心,也解释了何以人无分老幼,无分性情,都会喜欢音乐。此一快感即是在于性格和灵魂的陶冶。所以音乐的功能不光在于提供娱乐,同样在于性格培育,对此亚里士多德称我们的性格受到许多种类音乐的影响,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比如奥林帕斯的音乐,大家就一致认为是在灵魂里唤起一种激情,而关涉到灵魂的性格。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即便我们听单纯的声音模仿,无涉节拍和曲调,人也莫不会受感动,进而心境与之共鸣。有鉴于音乐属于快感的范畴,有鉴于善包含着爱憎分明的快感,亚里士多德认为由此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人之所学功课,以及希望获得某种习性,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培养良好判断能力,在筑就美好性格和善行之中体验快感。其次,音乐的节拍和曲调给予我们种种性格状态的形象,诸如愤怒的形象、平静的形象、坚忍不拔的形象等,以及一切它们的反面形象;没有什么比音乐形象更接近这些性情的本性了。故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就可以知道,亚里士多德强调说,聆听这些音乐形象,我们的灵魂是确确实实在发生变化的。音乐因此没有疑问也是一种知识。《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就多次提到“音乐知识”这个概念。如卷二第四章中他在论述“种”和“属”的关系时说,假如知识被某人陈述,那么文法知识、音乐知识或其他门类的知识也一样会被他陈述。卷四第六章中言及如何将属从种当中区分出来时,他又说,“既然人们普遍认为有音乐教养的人通晓音乐之余,必然具备某种知识,那么‘音乐’也就是一个特定种类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围绕音乐还深入讨论了美感经验的问题。他提出美感经验与日常经验有着紧密联系。即人在形象中体味苦痛和快乐,一定程度上密切联系着真实生活中的苦痛和快乐经验。对此他举例说,假如一个人看一尊某样物事的雕像,纯粹观照它的内在形式,而不是质料有多美或者多么昂贵,由此感到了喜悦,那么真实生活中他看到雕像所模仿的原型时,必然也一样感到喜悦。值得注意的是,人的五官感觉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能够表征性格的是听觉,而不是视觉。他指出有一些感觉是同性格状态没有关系的,比如触觉和味觉。视觉有涉性格,但也是浅尝辄止。视觉无论在柏拉图还是在亚里士多德,都被一再重申是最高贵的感官,何以在性格表征方面稍逊一筹?亚里士多德作了如是说明:的确,有一些形状和形象与性格状态有所相似,但这相似性并不很大。我们别忘了,各式人等,谁都具有视觉。不仅如此,视觉艺术展示的形状和色彩并不是性格状态的表征:它们不过是在指示。这些指示只有当被雕刻的形体处在某种情绪影响之下,才会发生。这里可以见出视觉的弱势,其一在于视觉对象与性格状态的相似性是有限的,其二在于人人都有视觉,所以这一有限的相似性,也就给淹没在各式人等的形形色色的视觉里面。这意味雕像无以表征性格状态,比方说勇气,而只能指示它,即只有当被雕塑的人体身处险境,勇气陡生时,指示方能生效。但是音乐就不同,音乐可以直达灵魂,在灵魂中与勇气交游。三、音乐的和声性音乐可以直达灵魂,音乐本质上就是性格状态的种种表征,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指出,由于音乐的调式千变万化,听者聆听不同的调式,便也体验不同的情感。有一些悲怆,如吕底亚混合调(Mixolydian);有一些曲调让人松弛,有一些苦心孤诣表征中庸节制的情感,比如多利亚调;而弗里几亚调则给出如火的热情。这和柏拉图以吕底亚调和伊奥尼亚调为表征哀伤和轻松的情感,以多利安调和弗里几亚调为表征勇敢,是息息相通的,可见音乐和性格情感的联系,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认知模式。这就是多利亚调庄严朴素,变格多利亚调表现自豪和欢乐,伊奥尼亚调是宴饮之乐,吕底亚调悲伤,弗里几亚调勇敢。音乐对于情感和道德的影响,由此看来已经是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了。音乐表征性格状态,不光见于调式,节拍亦然。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些节拍表征相对稳定的性格,有一些表征活泼的性格,而后者又可以进而分为低俗和高雅的节拍,当然只有高雅的节拍才适合自由民。故此,音乐之所以为青年教育之必不可少,说到底是因为它可以打动我们的灵魂。《政治学》论述音乐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是以下面的话作结的:既然音乐能够产生这一效果,那么它就必须成为年轻人教育的一门课程。我们还可以说,音乐教育与年轻人的自然禀赋是相一致的。他们既然年少,自然不甘忍受一切不甜不美的命运。而音乐,其天性里就具有一种甜美的性质。不光是这样,音乐除了天生甜美,它的调式和节奏同灵魂有种亲和关系。这可以解释何以许多思想家把灵魂同和声联系,有些人说,灵魂就是一种和声或者说和谐,另一些人则说,灵魂具有和声或和谐的属性。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念从他的《论灵魂》来看,基本上是处在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柏拉图的观念之间,先者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和谐,后者认为灵魂就是精神。灵魂于亚里士多德固然是为精神,同样也具有某种实体的成分,乐音的和谐是灵魂的本质也好,属性也好,音乐最终是在伦理的层面上建树起了自己的形象,就此一形象可以激发的快感而言,无疑是要高过纯粹娱乐的快感的。音乐的和谐表征灵魂的和谐,最终表征的是宇宙的和谐。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学虽然不同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宇宙学图式,甚至柏拉图乐此不疲的灵魂不死说,他也满不以为然。但是音乐的美最终在数的比例中寻求解释,而数的和谐原是宇宙和谐根本所在的思想,也一样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对音乐的此一数学阐释传统并不是柏拉图的专利,它毋宁说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给予希腊哲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形而上学》卷一第五章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毕达哥拉斯学派投身于数学研究,最先推进了这门科学。数既为万物之源,万物便皆可以数的原理来说明。故无论是灵魂、理性、机运,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可见之于数的原理,同样是音乐:他们又见到了音律的变化和比例可由数来计算,由此想到万事万物的全部本性似乎莫不依凭数来构成,数似乎成为宇宙天地中第一义。他们认为数的要素也就是万物的要素,天整个儿是一个音阶,是一个数。虽然这是引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本人对此是认可的,认为它们是柏拉图哲学的先声。柏拉图的音乐造诣同对诗一样,绝不陌生。《国家篇》里柏拉图还提到了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音乐家戴蒙(Damon),显示他对音乐熟悉程度,并不亚于当年他对诗的迷恋:因此我们必须把戴蒙给拉进来,他会告诉我们什么节奏相宜卑鄙、傲慢、狂怒或者其他恶德,什么节奏相宜相反的内涵而应予保留。我觉得戴蒙好像提及过一种长短长音步的复杂节奏,以及一种长短音步的英雄格,他们排列它们的方式我不甚了了,音步时高时低,时长时短,节奏总能跟上。除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