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导引》看奥斯丁晚年创作思想的转变
简奥斯丁写了四部重要的小说。《信仰》是他一生的最后一部小说。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在不少地方与她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斯丁的创作思想在晚年的新发展。这种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女性?天观和理性主义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是启蒙主义者主宰的时代。启蒙主义者崇尚理性的力量。他们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现象都要送交理性的“法庭”去审判,如果它们不能证明自己合乎理性,那就要被判处死刑。理性成了当时衡量一切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标准。因此,有的文学评论家将十八世纪称为英国文学的理性主义时代。在十八世纪后期,人们对理性主义失去了信心,出现了感伤主义,即前浪漫主义,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奥斯丁生活的年代(175——1817)正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也就是英国文学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时代。但奥斯丁本人受英国十八世纪的传统思想影响很深,因而她大多数作品都反映了十八世纪前期英国的时代精神——理性主义。尽管她的作品全是在十九世纪初出版的,但人们仍把她的作品誉为“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后的也是最绚丽的鲜花”在英国文学史上的理性主义时代,作品的永恒主题——爱情与婚姻——也受着理智的制约,而不能完全受情感所左右,因为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几乎不可能从事各种职业,为了生存,她们在长大成人后只有出嫁,依靠丈夫生活。因此,在择偶问题上,女性不仅要考虑男方的为人,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男方的家产、社会地位以及当时为上流社会十分重视的教养和风度等,以防一失足成千古恨。奥斯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就是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和玛丽安是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物。姐姐为人谨慎,能用理智来制约情感,而妹妹浪漫,思想和行为全部受着情感的支配。姐妹两人都经历了失恋的痛苦。但埃莉诺能够默默承受内心的这番折磨,还要细心照料母亲和妹妹;玛丽安却痛不欲生,给全家带来了极大的不安。生活中的这一连串挫折终于使玛丽安认识到,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是错误的,因而她舍弃了浪漫的感情,嫁给了一位比她年长二十来岁的既有钱又有势的上校。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是偏爱埃莉诺这个人物的,她让埃莉诺最后破镜重圆,嫁给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玛丽安却被她钟情的男子所抛弃。这部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简·奥斯丁这样的思想:在婚姻和爱情上,人们只有谨慎从事,才会得到幸福,或者至少是成功;感情用事,往往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至于《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蒂,则更是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她明明看到柯林斯先生“一副蠢相”,但她还是愿意嫁给这样一个人。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女性的心态:“她(夏洛蒂)想了一下,大致满意。柯斯先生固然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爱,同他相处实在是件讨厌的事,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空中楼阁,不过她还是要他做丈夫。虽然她对于婚姻和夫妇生活,估价都不甚高。可是,结婚到底是她一贯的目的: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她现在就获得这样一个储藏室了。”这充分反映了十八世纪女性悲惨的命运,她们并不是不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女性不得不理智地求诸于并不幸福但可能是成功的婚姻。当然,在奥斯丁前期的作品中,一些结局良好的女主人公的某些行为并不一定非常谨慎,但这些行为往往得到了纠正和补救。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也曾一度受到韦翰的迷惑,对达西产生误解,但在后来的接触中,她逐渐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她妹妹丽迪雅与韦翰私奔这种丑事,也由达西出钱,迫使韦翰与她正式成婚而加以解决了。小说《爱玛》的女主人公在为女友哈里特择偶时,随心所欲,很不理智,但她在年长的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了态度。更何况爱玛对她自己的婚事是十分谨慎并不浪漫的。因此,许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简·奥斯丁非浪漫主义者,甚至是反浪漫主义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生活在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挑战的时代,奥斯丁不能不受到浪漫主义的冲击,她的创作思想随之也产生一些变化,这一点在后期更为明显。《劝导》这部小说就体现了她在这方面的变化。《劝导》与奥斯丁的其他小说有所不同,书中描写的不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相识和相爱,而是描写男女主人公在废除婚约八年以后的重逢。因此有人认为它有点像一部只有下卷而无上卷的小说。那么,是什么造成两人的破裂,又是什么促使两人重修旧好呢?应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占上风的问题。八年前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之所以要解除与海军军官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思的婚约,在客观上是由于父亲和姐姐的反对,尤其是母亲的好友拉塞尔夫人的劝说。拉塞尔夫人认为,安妮只有十九岁,还没有见过世面,就要嫁给一个既没有地位又没有家产的人,等于是糟蹋自己。对于安妮来说,以后还有很多机会,会遇到各方面条件更好的人,所以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这一劝导对一向把拉塞尔夫人视作母亲的安妮,影响极大。在主观上则是因为安妮·艾略特顺从了当时理性主义的思潮,觉得与一个只有热情而没有经济保障的年轻人私订终身,是有害无益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她用理智抑制了奔放的感情,狠心地跟意中人分手了。但是这一理智行动的后果使她整整承受了八年的痛苦。由于她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没有多少社交活动,也没有什么人能帮助她忘却失恋的痛苦。尽管两年以后有一个经济条件比弗雷德里克好的人向她求婚,但她无法忘却弗雷德里克,而去接受别人的求爱。她渐渐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因此,在小说的开始,站在读者面前的安妮是一位青春已逝、人生失意、沉浸在无言痛楚中的女子。只有在弗雷德里克重新出现以后,她才又一次焕发了青春。可是安妮当年的“理智的”行动给他们今日的关系投下了阴影。弗雷德里克一时不能原谅她过去的行为,对她十分冷淡,安妮因此感到异常痛苦。但是她用自己始终不渝的坚贞的爱、高尚的品质和无私无畏的精神赢回了弗雷德里克的感情。经过多年感情上的折磨,安妮懂得当年那种“谨慎”只会马上带来痛苦,而对以后的幸福却毫无保障。她醒悟到,“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的后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奥斯丁已经认识到,那种体现理性思想的谨慎是扭曲人的本性的,而只有发自内心的纯真感情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美国一位文学批评家梅森·库利教授在评论《劝导》时曾说过:“如果心灵在挨饿,那么世上的一切谨慎都是无济于事的。安妮·艾略特从谨慎到浪漫的转变是经过了自我教育的“反劝导”,付出了八年的痛苦代价才得:来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奥斯丁创作思想开始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她在《劝导》中第一次以肯定的语气使用了浪漫(romance)一词,并用浪漫的情调着眼于周围景色的描写,借以衬托女主人公的情感。小说中充满了“秋天”的萧瑟,到处有对逝去爱情的回忆,到处有“纯然是感情的的呼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奥斯丁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已完全放弃了理性主义而转向了浪漫主义。在《劝导》中,作者的理性主义仍有所体现,只不过不那么突出罢了。二、从内容上看,不同的性格都有自己的原因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社会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因此人们对钱财的追求必然十分强烈。他们还认为,除了钱财以外,一个人的举止和教养也是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奥斯丁在大多数作品中化了许多笔墨描述人的举止和教养,并把这一点看作评价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重要标准。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作家就用讽刺的口吻揭示了班纳特太太及其亲戚的举止粗俗和缺乏教养的特点,并认为正是这些特点成了达西和伊丽莎白结合的主要障碍。而伊丽莎白第一次拒绝达西的求爱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达西当时那种颐指气使的傲慢态度、缺乏教养的举止使她感到恼怒。只有达西改变了自己的作风,两人意识到双方家庭中都有这方面的缺陷以后,他们的结合才成为可能。但是,随着社会的进化,在当时英国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没落的贵族地主阶级所推崇的举止和教养渐渐地已不再发挥道德交流的职能,逐渐失去了重要意义。人们开始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看重一个人的真正的、内在的品质。《劝导》一书也体现了奥斯丁的创作思想在这方面的变化。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的爱与憎主要是通过女主人公安妮的思想和行为反映出来的。安妮喜欢墨斯格罗夫家的父母、赞赏克罗夫特将军夫妇的为人,珍视温特沃思的性格。但这些人的举止和教养都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并不那么完美。墨斯格罗夫先生和太太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举止也不那么文雅。墨斯格罗夫先生在同拉塞尔夫人谈话时,竟然让好几个喧闹的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他的太太极不恰当地将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同温特沃思上校相比;她还当着众人的面,同别人大声耳语,弄得在场的人非常尴尬。克罗夫特将军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当他听到人们的无聊闲谈时,便“背着双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连他妻子都感到这么做不大礼貌。可是当他妻子制止他来回走动后,他又心不在焉地去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谈起路易莎摔伤的情节时,他的谈话也不大得体,不符合注重教养的拉塞尔夫人的心意。这位将军会一个人佇立在版画橱窗前,反复说什么画中的船太陈旧,没有人敢乘坐那种船等,显得过于迂腐。即使书中的男主人公温特沃思上校,在拉塞尔夫人的眼里,也有缺乏教养之处。她觉得温特沃思“才华外露,刚愎自用”,言行有几分“轻率”。在莱姆,上校还同大家一起聚在窗口张望乘坐马车离去的陌生人,并好奇地向招待打听那人的姓名。如果上述这些人物出现在奥斯丁以前的作品中,他们的言行定会遭到作家幽默的讽刺,但在《劝导》中,作者强调的不是这些人所谓举止和教养的缺陷,而是深刻揭示了他们内心的优良品质。作者强调了墨斯格罗夫妇的好客、友爱、善于处理同儿媳的关系。克罗特夫妇的直率、坦诚受到了赞扬,他们的善良心地和朴实性格吸引着正直的人们。对于温特沃思上校,作家更是用了不少谥美之词,称他为“学识渊博、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而又“倜傥潇洒”的年轻人。他那乐观的性格、无畏的精神使安妮“心醉”,他那直率、坦荡、热情、助人为乐的性格受到大家的钦佩。由此可见,在《劝导》中,奥斯丁已抛弃了一些陈旧的价值观念,不再认为举止和教养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标准了。这一点特别明显地反映在作者对艾略特先生在这个人物的刻划上。当艾略特先生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作者一再强调他是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在安妮走路不慎差一点撞着他时,他却“主动表示抱歉,而且分寸适度”。他不爱在旅馆里打听消息,因为他认为好奇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安妮的父亲和姐姐觉得他是个“无懈可击的人物”,他说话的语气、用词、话题的选择以及对分寸的掌握都表明了他是秉性聪颖而又富于洞察的人。在拉塞尔夫人的眼里,他身上“包容了一切良好品质”,他善解人意、见解精辟、通达世故、为人热心,从不因为情绪不好和私心而发脾气。她甚至觉得他是“表里一致”的人。安妮虽然对他接近她父亲的动机有所怀疑,但不得不承认他风度翩翩,一举一动都“得体之至,潇洒之极”。但就是这么一个道貌岸然、行为和举止处处符合某些人所谓的教养标准的人物,实际上却是个十分自私、极端势利、忘恩负义的人。与他交往多年的史密斯太太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的本质。由此可知,艾略特先生年轻时之所以不愿意同沃尔特爵士家来往,是因为他讲究实惠,看不起爵位,只想娶个富有的女人,有钱供他享受和挥霍。婚后,他占有了妻子的财产,但不肯善待她,使她悒郁而死。他怂恿老朋友挥霍浪费,花天酒地,最后弄得对方破产。在朋友逝世后,他甚至眼睁睁看着他的未亡人在贫困线上挣扎,也不肯化点力气,帮她收回一些产业。他贪得无厌,有了钱财,又想有爵位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因此一改过去的态度,主动与沃尔特爵士一家拉关系。而且,他一面想排除克莱太太这个障碍(他躭心的是,如果克莱太太嫁给沃尔特爵士,生个儿子,就会剥夺他的继承权),因而一再向安妮暗示,他看不起克莱太太,可是暗地里他又同克莱太太私下约会。最后当他得知他追求安妮已经无望,而不得不离去时,他就把克莱太太当作情人带走了,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除掉一个对他有威胁的人。在这里,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在这种种得体的外表下面隐藏着极为丑恶的灵魂。三、封建地主阶级的消失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封建势力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工业革命的浪潮没有马上波及奥斯丁所居住的宁静的乡村,因此在早期的作品中,女作家着重描写的是属于封建社会的有闲阶级的生活。她虽然也揭露咖苔琳夫人这样一些贵族的刁蛮势利,但她还是认为有地产的人是“可靠的”,能够成为家庭的支柱,甚至社会的支柱。所以她笔下的大多数正派的男主角都是有地产的,女主人公的理想配偶也都是这样一些有地产的富翁,尤其是像达西那样既有地产又有爵位的人。可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奥斯丁对地主阶级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点在《劝导》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作家在该书中突出了贵族地主阶级的没落。具体表现在她对女主人公安妮的父亲沃尔特爵士的揭露和鞭挞。沃尔特爵士一生只有两个癖好:翻阅一本记载着他家史的《从男爵录》和欣赏自己的脸相。他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光辉的门第和一付漂亮的长相,而他自己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就得意非凡。他看不起所有没有爵位的人,认为他们都低于自己一等。而对爵位高于他的人,则大拍马屁,竭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奥斯丁在鞭挞沃尔特爵士的种种陋习和鄙薄的同时,强调了他的无能。妻子在世时,他靠妻子的运筹。妻子一死,他就挥霍浪费,债台高筑,不能自拔。只好将祖传的庄园,租给一位退伍的海军少将,自己跑到外地去租了一幢房子,借以维持其虚假的门面。应该指出,封建地主的统治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庄园进行的。因此,沃尔特爵士出租祖传庄园和举家迁移,不只是一个平常人家的家事和变故,从作家当时写作的历史背景看,可以认为它标志着英国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没落以及这种阶级统治的消亡。如果我们把凯林奇府看作一个社会的缩影,那就不难看出作者的这一创作思想: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应由一些新兴的力量来主宰。奥斯丁在《劝导》中除了从正面叙述地主阶级的没落之外,还从女主人公择偶这一角度来反映这一思想。在安妮刚与温特沃思上校重逢时,上校一心想另觅对象,安家立业。当时,安妮的远房堂兄艾略特先生却相中了她的美貌和人品,一心要追求她。在旁人和家人看来,这门亲事是最合适不过了。当年力劝安妮与温特沃思解除婚约的拉塞尔夫人,这时也一再从旁撮合,但是安妮仍爱着温特沃思,她认为爱情比最珍贵的财产都重要,所以断然拒绝了艾略特先生的追求,成为奥斯丁作品中第一个选择了没有地产的人为终生伴侣的女主人公。由于奥斯丁一向通过女子择偶来反映她的创作思想,所以安妮的这一选择,反映了女作家创作思想中的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她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必然将被取代的信念。四、社会生活的改变奥斯丁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国际上,人们目睹了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衰,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和1812年的美国对英战争、英法战争,此外还有与西班牙、荷兰之间的战争,其中英法战争就持续了二十年之久。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在国内,由于工业革命而激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群众因土地被征用而陷入破产的境地。伴随着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运动也逐渐兴起。1810—1811年就出现了鲁特党人,他们用破坏机床的行动来反抗剥削者。1819年,在英国当时的工业中心曼彻斯特近郊,工人举行集会,结果遭到政府的镇压。后来人们把这场发生在彼得广场的大屠杀讽刺为“彼得卢”(将它同滑铁卢战役类比)。而奥斯丁逝世的日期就在滑铁卢(1815年)和彼得卢(1819年)之间。当时国际和国内的一系列重大变迁不能不使奥斯丁感到贵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的动摇,这对奥斯丁晚年的创作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大变动,也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思潮。在十八世纪前七十年中,启蒙主义,也就是理性主义,主宰着英国的文坛,而衡量理性的尺度又是以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基准的。到了十八世纪后期,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时代和社会生活晴雨表的文学对这个客观进程不能不有所反映。一些作家逐渐摆脱理性主义的羁绊,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群众的情绪。他们把对于感情、热情的崇拜和理性主义者对于理智的崇拜对立起来。他们认为感觉、热情才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表现。到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他们在作品中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阶层的渴望,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正义和理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