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编纂取向的再认识_第1页
《汉书》编纂取向的再认识_第2页
《汉书》编纂取向的再认识_第3页
《汉书》编纂取向的再认识_第4页
《汉书》编纂取向的再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书》编纂取向的再认识

(一)父班新末浚国人的前汉班固出生于公元32年。这一年,在王莽的新朝被造反民众颠覆后出现的各路军阀的十年混战,正接近尾声。中国还剩下两个“皇帝”,已控制中原的汉光武帝刘秀,在益州建元“龙兴”的成家皇帝公孙述。夹在两大中间的,是陇右王隗嚣、河西大将军窦融。隗嚣已与公孙述结盟拒刘,因而窦融的向背,便是两帝争胜的关键。三年前,窦融已决策东向。据说“为融画策,使之专意事汉”的,即为班固之父班彪又过四年(36),公孙述亡。依然据守河西五郡的窦融岂能安稳?当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窦氏全族和所有官属宾客,都奉诏入朝。其中就有从事班彪。五岁的班固也随入洛阳。在西汉晚期,班彪的姑母被汉成帝选为婕妤,于是北方大牧主班家,顿成国戚。他的伯父班新末大乱,班彪避难前往天水投奔隗嚣。他的选择并非盲目。隗嚣年青时受新朝国师公刘歆器重,被辟为“士”,是国师的属官,可知颇有学问,或许也曾造访班府,参与名流聚会。有一点是无疑的,就是公元25年隗嚣自称西州大将军,天水立即取代三辅的文化中心地位,吸引了大批名士前往任官入幕,宾客名单里就有班彪。较诸在西州参政的经学名家郑兴、申屠刚、杜林之流,宾客只是备顾问的角色。班彪等了四年,到隗嚣复汉七年这次对话,显然冲击了班彪的信念,以为“狂狡之不息”,因为群雄都抱有隗嚣同样的心态,“乃著《王命论》以救时难”文章呈给陇右王,回应是拒绝。班彪不得不另投主子。他选择了也是前汉外戚世家的河西大将军窦融,时间即在他与隗嚣辩论的同一年。前述班彪任窦融从事,替窦融画策事汉。不过此事初见于五世纪初叶范晔的《后汉书》,这以前三百年里的史著,如班固的《汉书》叙传,袁宏《后汉纪》光武纪等,都没有提及窦融决定支持东帝刘秀,是班彪的建议。司马光《通鉴》,据范晔的班彪传,继言班彪在刘秀与公孙述决斗中,起了扭转双方态势的幕后机括作用,仍属有待证实的疑问。也如前述,班固生于河西,至五岁方为汉臣班彪之子。有一点也很清楚,那就是隗嚣穷饿自杀,公孙述拒降被杀,窦融也因利用价值已尽而被迫举国迁洛,班彪并没有因著《王命论》,或者可能促使窦融附汉,而受汉廷重用。时人已指出光武帝心胸远不如他自认的汉高祖阔略。这个南阳土财主,帮派意识极浓,大者只信南阳宗族故旧,次者但用称帝前后效忠于己的功狗,而对曾拥兵自保或曾事二姓的臣僚,酬庸越厚,信用越薄。窦融便是显例班彪三易其主,而以事汉终,达十八年,大半岁月在坐冷席,带来的意外好处,便是能够潜心研经讨史;由王充拜他为师,可知也曾收徒讲学。他的著述不多,除《王命论》外,尚存的只有一二篇奏事,以及为《后传》所作总叙性的《略论》顾名思义,《后传》就是续写司马迁未及见的汉武帝太初以后的汉史,其实也对司马迁关于前汉史的帝纪列传,作了修补。班彪的目光,专注于从刘邦开国到王莽代汉的前汉兴亡过程。由于刘秀与公孙述争帝,特别借姓氏来宣扬自称汉帝的历史合法性,所谓“吾自继祖而兴,不称受命”(二)《史记》编纂的历史考察历史编纂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中间总有过渡性论著。司马迁整合古典时代各类历史记录,发现不同形式之间,具有结构的内在联系,可以也应该通过扬长避短而交织互补,藉不同形式来分别凸显历史过程的时空连续性和人事差异性。那贯穿的主线,便是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怎样导引着往古来今的历史进程,也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由此司马迁实现了“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纂学创造。人们可以追究《史记》五体的每体都早有范型,可以考证司马迁利用过的种种文献资源,可以批评太史公书的陈述矛盾乃至叙史谬误,却无法否认纪表书世家列传在《史记》中已构成了一种有机组合的全新历史编纂形式。倘说《史记》的编纂形式有缺陷,就是这种形式着眼于“通古今之变”,难以映现自秦帝国为开端的中世纪王朝更迭运动在司马迁以后,西汉帝国每况愈下。但历史考察特有的滞后性,使得西汉晚期作者辈出的现代史著,都因袭《史记》的编纂形式,而以续作司马迁书为满足。班彪亲历代汉而立的新朝,目睹成王败寇的刘秀击败群雄而变成唯一“天子”的全过程。他在晚年感到“世运未弘”(三)《汉书艺文志》的写作背景班彪死时,班固虚龄二十三岁,大约已在光武帝之子东平王刘苍的幕府供职。他照例辞职归里居丧。由他上东平王书来看,他将这个皇子比作周公,向这位当代周公推荐精通帝王治术的六人,顺便也显示自己有知人之明,可知此人的确“所学无常师”,预制可附会经传“大义”的多套对策,随时取用。东汉仍行三年丧,孝子需为亡父服丧二十七月。这对班固未免漫长,幸而在居丧初,便发现了父著《后传》遗稿,以为“所续前史未详”,提笔就改,大悖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遗训,岂会不遭报应?不久,东汉发生开国以来的首轮君主易代,新即位的汉明帝标榜孝道,凡光武帝的制度一概不改,特别“好以耳目隐发为明”这时已是汉明帝永平五年(62)或以后,也就是班固三十岁或以后。从此班固文名大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史才,得到汉明帝认可以后,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引发的如下悠久效应。第一,由于汉明帝先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校书郎,负责编撰光武帝一代的本纪、列传,并受命典校秘书,入值东观,即宫廷藏书处,因此开了每轮君主更迭之后便任命史官在东观编撰前代史的先例。从此东汉王朝有了连续不断的官修本朝史,累积而成《东观汉纪》。第二,也从班固开始,兰台令史和校书郎,由临时任命变成专职史官。只是校书郎俸四百石,兰台令史更是秩百石的微员,以后常以他官兼任史官,就统称“东观著作”。于是著作渐成史官专称。东晋南朝的史官,正职称著作郎,副职称著作佐郎,即由东汉为起点。第三,班固获汉明帝特许,完成“断汉为书”的前汉兴亡史,并署名《汉书》。这又开了“隔代修史”的先例,被东汉以后各个大小王朝群起效尤,都要由朝廷组织专官或专门机构给“胜朝”编写一部始兴终亡的断代王朝史,并以前朝国号作为书名。第四,班固是否首创“正统”概念?仍有疑问。然而他将其父对司马迁未能“依五经之法言”的批评,转化为政治谴责,说这名“史臣”(班固明知太史令非史臣,却称司马迁为西汉“六世史臣”,显然指其不忠于汉),竟将本朝帝业的肇建圣人、上承“尧运”的刘邦,“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并颠倒史实,将司马迁著史说成“熏胥以刑”之后才开始的第五,班彪修改《史记》结构,取消世家,将本纪变成只写汉朝刘氏君主在位时期大事记的专用形式,已表露一种意向,就是“非刘氏而王”的政权,在先如陈胜、项羽,在后如王莽、刘玄、隗嚣、公孙述等,都属于“外不量力,内不知命”的所谓神器僭窃者。班固的《汉书》,不仅把班彪区别纪、传的形态固定化,而且大幅度调整司马迁十表八书的结构。表名未改,篇减为八。删除非汉四表,原合断汉为书。但增设《百官公卿表》,已证“汉承秦制”无法否定;又添《古今人表》,更可证班固裁量一切真假历史人物,完全依照东汉统治集团确立的道德名分作为尺度。书改称志,或因班固自署所著为《汉书》,避免篇名干犯总名。然而《汉书》十志,对《史记》八书的体系大加改造,正凸显班固与司马迁处理现行体制源流的认知分歧。司马迁自述:“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四)《后传》成稿本不必然同“窦融”班固是东汉的第一代史官。他奉汉明帝特许而写的《汉书》,也可以称作中世纪中国的第一部官修“正史”。因而,从唐初颜师古为之辩护,而南宋郑樵再度痛诋的班固是否剽窃父书的问题,迟至上个世纪仍属疑案,其实可以理解。班固在服丧期间便改写班彪遗著,一如班彪续补司马迁书,也是私人修史。因此从东晋的袁宏到南宋的郑樵,用西汉中叶开始膨胀起来的“孝道”当作尺度,讥斥班固袭父书而没父名,顶多适用于班固出任帝国史官之前的那几年。然而,今本《汉书》,分明是汉明帝永平中到汉章帝建初中,由班固奉东汉君主旨意而写作的官修史书。虽然它仍由班固个人署名,虽然它的若干篇章表明袭用《后传》成稿,却不可说是剽窃班彪或司马迁的论著。理由呢?很简单,就是两汉经学家夹缠多年才在东汉初勉强趋同的“三纲六纪”教义所指示的,君为臣纲,既为人臣,便需“移孝作忠”,一切功劳归于君主才算尽忠。这不是说班固的个人品格没有问题。袁宏批评他“好附会权宠,以文自通”,又与范晔都揭露他放纵诸子和家奴犯法作恶前面说过班彪追随窦融归汉。那以后,班、窦两个家族,结下不解之缘。两家本是同乡,而在窦融决策东向,被刘秀授凉州牧以后,班彪仍任从事,为窦融起草章奏文书。建武六年(30)窦融秉承刘秀意旨,致隗嚣书劝降,遭拒后又上疏请刘秀决定讨伐陇右的出兵日期:“帝深嘉美之,乃赐融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并以长篇诏书,论证刘窦两家先祖早成至戚,勉励窦融再建匡扶刘氏奇功光武、明帝父子都对窦融家族既拉又打,通过联姻平息这个家族对军政权力丧失的不满,就是主要手段。窦融的对策是以柔对柔,越发表示谦恭,保存家族政治实力。当明帝末匈奴通过西域向东汉西疆进逼,皇帝就想起妹夫窦固自幼就随其父熟悉边事,命其率军西征,而窦固也立即想起父执班彪之子班超,召班超为假司马,使班超从此威震西域。班固时年三十八岁,已任校书郎近二十年,骤然跻身“名儒”行列,未免得陇望蜀。他原来崇拜司马相如、扬雄,这时以为相如临终前作赋建议汉武帝“封禅”,扬雄到晚年作文“剧秦美新”,都有缺陷,前者“靡而不典”,后者“典而不实”,唯他才能合二美而达极致,于是“作《典引》篇,述叙汉德”或许由于代天子立言,或许由于续作《尧典》而声名更噪,据说班固在受汉明帝诏以后,“研精积累二十余年”的《汉书》,也不胫而走,开始传播,“世甚重其书,学者靡不讽诵焉。”《汉书》的扬雄传赞,对于扬雄自汉成帝时任郎,历哀、平二帝,“三世不徙官”,深表同情,而叙及扬雄入新朝官擢大夫,又绝口不提是在扬雄作《剧秦美新》一文献给王莽以后(五)固书班昭传:“有汉元祖,未亡”,也未完成章和二年(88)二月,才三十一岁的汉章帝死了,仅十岁的太子继立,即和帝,于是东汉首次出现太后临朝。年轻的窦太后,原是后宫弄权的能手,因而临朝数月,就开创了帝国历史未有的外戚专政局面。但秉政的太后胞兄窦宪,很快树敌满朝,被前朝权贵抓住把柄,逼迫太后绳之以法。正值附汉的南匈奴,愿助汉廷讨伐陷入饥乱的北匈奴,给窦宪提供了立功脱窘的机会,促使太后力排众议,决定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战争在次年(永元元年)夏天开始,窦宪以车骑将军挂帅,原定主帅耿秉改宪副手,而班固也复出了,担任中护军,即行营参谋长。刚被鲜卑击败的北匈奴,怎经得起以南匈奴、鲜卑、羌胡为前驱的汉军打击?耿秉是久防匈奴的宿将,一战便大破北匈奴。窦宪、耿秉一路北追,直登塞北三千里的燕然山(今杭爱山)。这可是足以媲美当年霍去病破匈奴而追至狼居胥山的功业,该由班固显身手了。他当即写出华丽典雅的《燕然山铭》,歌颂“有汉元舅”窦宪建立了奇勋,“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刻石立于山顶班固还是中护军,但大将军的椽属,权势自非昔比。永元二年(90),班固作为汉廷“大使”,出塞迎接愿入朝归顺的北单于,便以大将军中护军“行中郎将”,可知他已位同于朝臣的比二千石当窦太后初窦宪掌机密,崔对于外戚专权的最大威胁,在于小皇帝会长大。和帝原非窦太后亲子,五岁成为皇后养子并立为太子,其生母小梁贵人就被皇后逼死。他十三岁已行冠礼,但太后一党仍然阻遏他亲接朝臣,身傍只有宦官。有名中常侍郑众,职掌安排小皇帝游乐,既亲幸又不遭忌。正是此人向皇帝献策发动政变除掉窦宪,参与密谋的还有被废的太子却与皇帝一起读书的清河王刘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名青少年谋杀部署模仿的“故事”,竟出自班固《汉书》已成的列传,主要是《外戚传》和窦婴等传班固呢?自然不免墙倒众人推,先被免职,继被下狱。“初,固不教儿子,儿子负固势,不遵法度,吏民苦之。洛阳令种兢尝出,固奴干车,诃,奴醉骂辱兢。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宪宾客皆被系,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诏谴责兢,而主者抵罪。”班固死了,留下了一宗疑案,是《汉书》写完没有?照例有二说。一种说法,依据袁宏《后汉纪》和帝永平四年纪、范晔《后汉书》班彪列传附班固传,都曾说其书建初中已成,受当世推重,学者都相传颂。这话应说不假,前述和帝兄弟曾参照《外戚传》等策划政变可证。但袁、范二书,也都曾留下异说,可证《汉书》在班固死时尚未完成,并都说未完成的篇章,是八表和《天文志》。不妨照录范书班昭传的两则记载。其一,“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其二,“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这宗疑案,到上世纪仍有争论。大概地说,《汉书》在班固生前,本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