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_第1页
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_第2页
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_第3页
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

自古以来,贵州省一直位于西南边境。由于山海多山、土地贫瘠,当地交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制约着。在近代,贵州各类教育发展略显缓慢。如“1935年,全省共有小学2059所(含短期小学606所),在校学生173746人;中学29所(其中省立10所、县立14所、私立5所),在校学生7043人;高等教育方面,清末贵州有高等学堂4所(法科2所、优级师范2所),在校学生471人”一、抗日战争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推动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面临许多困难,在日本的疯狂侵略下,中国一些城市被日军所攻占。自抗战开始,敌人摧毁我教育文化机关,极尽其残暴之能事,教育部以教育为国家百年大计,不可一日间断,乃积极从事各公私笈院校内迁省外高校先后迁到贵州,充实贵州高校的师资队伍,有效地缓解了贵州高校办学的困难,为贵州今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进而推动了贵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贵州高校发展效果明显,到1945年,“贵州省境内有高等学校9所,在校学生4223人,教员524人”(二)学校规模分布抗战期间,贵州社会相对稳定。虽然贵州受到日军轰炸,但在日军空袭过后,贵州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如“组织公、私各级学校向郊区疏散,在贵阳城区增辟城门,扩展道路,以防日机再度来袭等”由表2可知,在抗战时期,贵州专科以上学校数量、教职员、学生规模大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贵州居于大后方,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明显发展快速、规模扩大。(三)国民政府对贵州社会教育的投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鉴于贵州教育当时所处现状,对贵州教育进行整顿,加大教育经费支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每年拨给贵州教育经费如表3:由表3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贵州省教育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的同时,贵州高校教育经费也被纳入其中,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注重教育经费投入,重视发展贵州教育。此外,针对贵州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继续升学的学生,贵州省教育厅采取相关资助,分别设有“公费生、贷款生与奖励优秀师范生升学”(四)教育政策的制定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制定并颁布《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等法令。1938年国民政府制定“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其中就针对战时教育做出以下规定:“(1)改定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之研究与扩充其设备;(2)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3)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4)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二、贵州无高立教育机关抗战时期,贵州省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省份之一,不仅为国家保存教育实力,而且对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省自前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及贵州大学先后停办后,即无高立教育机关之设置;抗战军兴,内迁院校与新设院校增多、本省高等教育乃日臻发展。”(一)国立贵州学院国立贵州大学(今贵州大学)。1942年8月1日,国立贵州大学正式成立,张廷休担任校长。学校在最初成立时有文理、法商和农工学院,后来分离为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学校还有文科研究所、先修班,并附设工业职业学校。1942年,学校有教授46人,副教授15人,讲师31人,助教16人,职员125人,学生401人国立贵阳医学院(今贵州医科大学)。1938年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在贵阳正式成立,到6月1日学院正式上课。学院学制为六年,设有人文科、数理科、化学科、生物科、病理科等课程。1940年,改为护士科及助产科,1942年改为附设高级护士助产学校。1943年4月统计,学院有学生280人,男生158人、女生122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该学院创建于1941年10月24日,其院长为王克仁,任职两年。1942年有教授22人,副教授8人,学生270人(二)学校的发展和教理队伍在贵州的各学科学院的混合式发展国立浙江大学。1939年,浙江大学迁至遵义、湄潭。文科主要在遵义,理科在湄潭。浙江大学在贵州办学时,主要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各学院下设系。1940年12月底统计,当时浙大全校学生共有1305人,其中遵义680人,湄潭183人,永兴422人私立大夏大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夏与复旦大学联合办学,分别设在庐山与贵阳两地,后来因经费、人事等原因,复旦大学迁到重庆,私立大夏大学迁到贵州。当时学校得到王伯群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学校得以发展。在当时,王伯群担任私立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任副校长。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文学院设中文、外文、历史、社会四系;理学院设数理、化学二系;法商学院设银行会计、工商管理、政治经济三系;教育学院设社会教育、教育心理二系。”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39年2月,学院迁到贵州平越(今福泉市),茅以升担任校长。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组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学院迁平越时,设有土木工程、冶金工程、铁道管理3个系,12个班级,学生550多人,教职工100多人国立湘雅医学院。1938年,私立湘雅医学院从长沙迁入贵阳,10月24日在次南门外长郡义园上课。1940年8月,改私立湘雅医学院为国立湘雅医学院。1942年,学校有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国立广西大学。1944年,日军侵入桂林,学校于10月从桂林迁到贵州榕江县,12月18日正式复课。该校设有法商、理工、农学三个学院。随校迁到榕江的学生有1200人,连同教师、家属共4000多人私立之江大学工学院。该学院之前是在杭州办学,在1943年,学院迁到贵阳市郊花溪。学院设有土木、建筑机械、化工等四系,同年招生100余人在花溪开学上课乡政学院。1938年,华北农村建设促进会乡政学院由山东济南迁到贵州,以丁番县(今惠水县)为实验基地,1940年,乡政学院迁回四川北碚。国立中正医学院。在1940年,学院由江西南昌辗转迁到贵州镇宁县城,1941年,迁到昆明。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在1944年迁榕江县,之后迁到平越,1946年迁回广西。三、推动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许多地方沦陷,部分高等院校、军事院校、知识分子等内迁至贵州,贵州在比较稳定的有利形势下,高等教育在抗战时期取得发展。贵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贵州培养了许多人才,带动了贵州发展。尽管抗战结束后,内迁高校迁出贵州,使贵州教育发展陷入低谷,贵州内迁高校所剩无几,但抗战期间贵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当时贵州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推动各类教育的扩抗战时期,随着高校内迁,省外优秀学生、教师、院校等进入贵州,有效弥补贵州省高校师资薄弱、在校学生少、省内人才欠缺等状况。高校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教育,为地方输出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各级教育师资缺少的状况;各类教育规模的扩大,让更多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当地民众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抗战期间,贵州省教育面临很多困难,但通过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大批知识分子来到贵州,有效解决了贵州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师生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贵州教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二)贵州抗日救亡运动概况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宣传抗战,1937年7月2日,贵州全省学生救国联合会在贵阳成立,之后以学生为主的抗日救亡运动相继展开。抗战期间,贵州许多地方出现了“学生从军运动积极展开、广大青年学生纷纷要求投笔从戎的动人场面”(三)创办期刊,开展农村教育培训抗战时期,大夏大学组织的歌咏队,以歌唱抗战歌曲、表演话剧、队员进行学习等形式开展活动;贵阳医学院的学生为进行抗日宣传,在社会上为劳军、赈灾、募捐等义务演出,还有学生组成农村服务队,深入花溪、青岩等农村,为当地群众治病。这一时期贵州高校创办的期刊较多,如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校刊》《浙江月刊》,湘雅医学院的《湘雅医学院院刊》,大夏大学的《大夏周报》,贵阳师范学院的《安徽同学会会刊》《贵阳师范学院院刊》等。1936年至1944年,贵州人口由991.88万人发展到1082.72万人,净增90.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1.3万人,年平均递增率为1.1%(四)法币:资源1935年贵州省仅有工厂3家,资本总额60万银圆,至1937年发展到55家,资本总额为212.38万元(法币),1943年增至154家,资本总额14047.87万元(法币)四、应重视战时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抗战时期省外高等院校,知识分子,教师等来到贵州,推动了贵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培育出许多优秀的人才,保存了教育实力。后来随着抗战胜利,内迁高校逐步迁出贵州省,由于教师、人才等的流失,导致贵州省高等教育甚至贵州省教育事业发展陷入低谷。但是,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也给人以启发。俗话说:“教育乃百年大计,民生之根本。”抗战之前贵州教育发展滞后,经济落后,直到抗战时期,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贵州,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贵州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教育,使得贵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