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巡游民族的定金与华北路府州郡体制_第1页
蒙古巡游民族的定金与华北路府州郡体制_第2页
蒙古巡游民族的定金与华北路府州郡体制_第3页
蒙古巡游民族的定金与华北路府州郡体制_第4页
蒙古巡游民族的定金与华北路府州郡体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古巡游民族的定金与华北路府州郡体制

一、从汉地制度的应然关系看户籍制度为了分析蒙古草原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干旱稳定社会的传统政治制度如何划分节点,以澄清传统的旅游政治制度如何划分节点。这是因为后两者牵涉所及,更多的是与蒙古黄金家族和草原勳贵等统治集团关系密切,与各征服地区当地的统治阶层则所涉十分有限;相比较而言,千户百户制作为黄金家族对全蒙古部众实行军事行政控制的基本社会组织和游牧国家结构的基础,学界大体同意,蒙古帝国对东西方世界的统治面临着“地方化”趋势。爱尔森(ThomasT.Allsen)针对蒙哥汗时期蒙古帝国在中国、俄罗斯和伊斯兰地区统治政策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帝国的赋税制度融合了蒙古与中亚突厥的税收惯例,户口检括则采纳汉地的经验,军事机构则遵循具有悠久草原传统的模式。尽管帝国的管理制度具有某种匀称性,但绝不意味着整个帝国尤其是其基层制度上的无差异性。它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当地的实际和传统。”以上所述似存悖谬,一方面强调千户百户制度在各地方基层会得到更广泛深入推行,另一方面却又指出它在各被征服农耕定居社会的地方基层不易实行。事实上,这看似悖论的背后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所欲强调的是在蒙古征服初期,统治秩序尚未完全确立前,千户百户制度得以在各地试探性地推行;而后者观点的提出乃是基于蒙古在各地统治逐步深入之后所观察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历经“地方化”过程后,草原因素逐步让位于当地因素,千户百户制度最终被当地制度所取代。它所反映的正是在蒙古草原传统与各被征服地方原有制度接榫的过程中,草原因素逐渐被地方因素所遮蔽的现象。那么,千户百户制度与中原汉地的哪种制度结合得最为紧密呢?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深刻体现草原地区军事、行政区划单元性质的千户百户制度,它与中原汉地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下路府州郡的行政区划体系之间,无疑结合得最为紧密且最具对应关系。这种对应性关系的存在,元代史籍在在可见:张晋亨朝觐,宪宗欲授其金虎符,张氏辞曰:“虎符,国之名器,长一道者所佩,臣隶忠济麾下,复佩虎符,非制也。臣不敢受。”“帝益喜,改赐玺书、金符,恩州管民万户。”上述诸条史料所指向的时间节点大部分是在建元中统后,它所反映的是蒙古人在统治汉地较长一段时间之后的情状。本文欲图通过比对蒙元前期(1210—1260)华北地方统治阶层(汉世侯为主)所系万户、千户之衔与其所领路府、州郡间的对应关系,来揭示金元之际千户百户制与路府州郡体系间的某种关联。二、窝阔台时期“户”的授予蒙古人南下徇地中原以前,女真猛安谋克制度是否对其产生过影响,目前尚无史料能直接证明。早在金太祖时期,女真人就将猛安谋克视作一种地方行政机构,所谓“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金初在猛安谋克之上设路,有所谓万户路、都勃堇路、都统司路和军帅司路。逮至海陵王时期,一度废“万户路”,并诏称:“若旧无千户之职者,续思增置。”当时宋人就已观察到一种现象,即所谓“金人以万户比都总管之职,千户比节度使,百人长比剌史”。猛安谋克制度瓦解后,该制度是否又羼入到汉地州县的军事、行政系统中呢?靖安民于贞祐初“充义军,历谋克、千户、总领、万户、都统,皆隶苗道润麾下。以功遥授定安县令,迁涿州刺史,遥授顺天军节度使,充提控”;严实癸酉岁曾“署百夫长……戊寅六月,摄长清令”。关于草原蒙古国的千户百户制度,前人已有十分深入的探讨。由于蒙古人并不晓谙中原官制,署僚任命随所自欲,各种职衔授予混乱。“既定中原,取四方,豪杰之来归者,或因其旧而命官,若行省、领省、大元帅、副元帅之属者也;或以上旨命之;或诸王大臣总兵政者承制以命之……盖随事创立,未有定制。”那么蒙元前期万户和千户授予状况究竟如何?“万户”、“千户”授予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考量呢?从现有史料来看,万户、千户直接由成吉思汗授予的较少见及,大部分是由木华黎承制封授。木华黎所授万户、千户,混乱无序,一些职位较低级的投诚官员,亦可得授万户、千户。如赵秉温“署为百户,从攻蠡州。……论功,授冀州行军都元帅,佩金虎符”;王义“金季为万户,镇赵州。太师、国王木华黎下中原,玉率众来附……号长汉万户”,等等。关于萧勃迭初授衔为千户还是万户的问题,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卷八六里早已做过辨析。此处需特别提出的是石抹氏的晋升顺次以及它所反映的蒙元时代军事符节制度的问题。一般而言,万户授金虎符(又径称“虎符”)、千户授金符、百户则授银符。如果说成吉思汗时期尚处于未有规制状态的话,那么进入太宗窝阔台时期后情况则开始发生变化,万户、千户授予渐已规整并趋定型。己丑岁(1229),设汉军三万户,“以黑马为首,重喜、史天泽次之”。甲午年(1234)金亡,窝阔台又推行一系列新制。据《元史·太宗纪》载,甲午年谕条令规范草地诸制度:“诸千户越万户前行者,随以木镞射之。百户、甲长、诸军有犯,其罪同。”与此同时,又进一步调整汉地军制,所谓“甲午中,朝廷更定官称”。历经庚寅符节换授以及甲午军制调整,华北各种制度逐渐完善。那么窝阔台时期万户与千户的设立究竟有何种标准呢?除军功而外,有无其他因素影响万户、千户的授予呢?兹举两例试析之。《元史》卷一五一《石抹孛迭儿》载:岁甲戌,从木华黎觐太祖于雄州,佩以银符,充汉军都统。……乙亥,授左监军,佩金符……辛巳,木华黎承制升孛迭儿为龙虎卫上将军、霸州等路元帅,佩金虎符……庚寅,朝太宗于行在所,赐金符。《元史》卷一九三《任志传》载:岁戊寅,太师、国王木华黎略地至潞州,志首迎降,国王授以虎符,俾充元帅。……[庚寅岁,任志子]存战死。……[辛卯]以存父子死事,子立尚幼,先官其侄成为潞州长官,待立长而还授之。成卒,授立潞州长官,佩金符。从这两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太宗窝阔台时期,原来的“金虎符”(万户)仅能换授“金符”(千户)。一方面它反映出对前代符节授予无序状态的一种重新调整;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万户、千户的授予是根据世侯(或将帅)所领有的路府、州郡的等级。万户对应于中原地区的路或府,千户则对应于中原地区的州郡单元,笔者径将其归纳为“万户路”、“千户州”。此一观点的最好注解,在《元史·张晋亨传》里其实已表达得十分明确:甲午,从[严]实入觐,命为东平路行军千户。实卒,子忠济奏晋亨权知东平府事。……[辛亥,宪宗]欲赐晋亨金虎符,辞曰:“虎符,国之名器,长一道者所佩,臣隶忠济麾下,复佩虎符,非制也。臣不敢受。”帝益喜,改赐玺书、金符,恩州管民万户。所谓“虎符,国之名器,长一道者所佩”,就是说只有“路”(辽金以来的“道”即谓“路”)之长官才得佩虎符。张晋亨为恩州长官,则止佩金符。由此,我们就比较好理解窝阔台时期降等而授的现象:石抹氏于太祖朝为“霸州等路”元帅,到太宗时该“路”已不复存在,代表其地位的自然就已非虎符。任氏世守潞州,其子嗣世袭其符爵,所对应者亦当授千户。济州长官石天禄,孛鲁国王曾承制授其金虎符,甲午岁后则改授“征行千户”,其后嗣亦承继千户。窝阔台时期曾置“七万户”。关于“七万户”的争论,学界聚讼纷纭。关于己丑年、甲午年间李璮是否为万户,黄时鉴已予否定,不过未见有力证据。事实上有则材料较重要,惜未引起注意。耶律楚材曾致信李全妻“杨行省”,谓:“故行省李公,虽稽北觐之期,颇著南伐之绩,时不适愿,天弗假年。”就总体而言,这种榫合蒙古千户百户制度与中原路府州郡体制的“万户路”、“千户州”的形态,应定型于窝阔台时期。宪宗时期,“万户路”、“千户州”的原则继续被推行,它充分地体现在云南地区。宪宗三年(1253),蒙军攻克云南后,于当地路府、州郡相应地设置万户、千户,以进行军事性权宜统治。三、金朝时期处于“统一”后,各部分人所见即有诸户“万户路”、“千户州”作为一种非具详明制度性规定的惯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推行呢?为更有效地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路径莫若将观察视角,放置到当日华北世侯(以及部分地方官员)所系万户、千户职衔与其所占有的路府、州郡之间的对应性关系上来,即一方面观察世侯势力的分布以及其所占据的路府、州郡的详情,另一方面又需考察这些世侯或其他官员所系万户、千户职衔(或所授符节)的情况。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我们才可判定其基本面貌。在深入讨论前,以下几个问题需加以廓清:首先,有几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万户或千户,需予区分,因为这些万户、千户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领有路府州郡并担任实际地方长官的万户、千户不同。如各专业军种的将帅,即所谓“舟桥万户(或千户)”、“(炮)水军万户(或千户)”等,这些将帅虽得授金虎符(万户)或金符(千户),不过很多将帅实际上并不实际领有州县。其次,即便是领有军民之职的汉地万户及其内部诸千户系统本身亦当有所区分。何种万户或千户才实际领有诸路府州县,应具体分析。众所周知,“罢世侯”前,世侯领有兵民,具世袭之权,一门数人甚至十数人领有兵符,同一路府州郡内有所谓“军民”、“征行(或谓‘管军’)”、“管民”、“奥鲁”、“军民人匠”、“炮手诸色军民人匠都元帅”等诸类型万户或千户。另一方面,万户路系统内部又会出现各有所掌的局面,所谓“是时四方犹未平,例以长官主征伐,民政悉听于倅贰”。最后,我们也不能将“万户路”、“千户州”这种对应关联加以泛化,它绝非严丝合缝,仍有特例。如晋州曾置“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于“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综合以上所述,兹省去繁琐考证,将金元之际整个华北地区路府、州郡所见诸万户、千户的具体状况逐一列于下表。(续表)(续表)由上表我们可作整体性分析。金元之际华北出现路、府建置共27个,它们均由系万户衔者或配金虎符者出任长官。至元初年新升置路,如济宁路,早期虽由千户者出任,不过至元中后期已改由万户出任。另有保安(德兴府)、中山、顺宁、河中、绛州诸府,亦由万户出任,后大部分降为州,亦当改为千户。州郡状况较复杂,需注意两点:第一,雄(霸)、檀、(深)冀、(滨)棣、宁海、绛(解)等六个州级单位,曾由万户出任官长;后因建置发生变化,其中四州又回复到“千户州”的形态,另两州则因其地位突出(宁海为直隶州、檀州则始终由萧拜住家族控制)而置万户,不过这只是特例。第二,共有60余州可认定为“千户州”之形态,统合《金史·地理志》与《元史·地理志》记载,金元之际华北共出现120个州,上述情形证实,金元之际华北各级官员所佩万户、千户之衔与其所占有的路府、州郡间的对应关系十分明显,路府长官为万户(或配虎符),州郡长官则为千户(或配金符)。虽上表所提供的仅是1210—1260年间出现的片断状况,它不能完全揭明贯穿整个时段内的连续性变迁序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作出这样的结论,即“万户路”、“千户州”的形态确曾得到广泛推行。四、第一,“户”的封授均是严格而有序的中统、至元之交“罢世侯”、“行迁转法”前,华北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由蒙古人任命世侯进行间接统治的局面,世侯兼军、民之职,“出征则为队将,回则宰民事”;蒙古千户百户制度进入中原后,广义汉军中的万户、千户的封授都是严格而有序的,它并不像同时期其他汉式封号那样滥授,“万户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