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舒城县族田分布及其成因初探_第1页
皖西大别山舒城县族田分布及其成因初探_第2页
皖西大别山舒城县族田分布及其成因初探_第3页
皖西大别山舒城县族田分布及其成因初探_第4页
皖西大别山舒城县族田分布及其成因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皖西大别山舒城县族田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少数民族是指少数民族共同的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研究看,安徽族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研究成果渗透在专著中,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部,巢湖西浜。东临庐江县,南界桐城、潜山县,西接岳西、霍山县,西北和北部靠六安、肥西县。县域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地势由西南的大别山区向东北的巢湖西浜平原倾斜,表现出山、丘、岗和圩的四级阶梯状地形分布。土地改革时期,全县划分为十一个区和城关,地处西南山区的有晓天、毛竹园、河棚和梅河四个区,地处中部丘岗的有张母桥、干汊河、枫香树和南港四个区。桃溪、千人桥和杭埠三个区属于圩区。城关则坐落于由丘岗区向圩区的过渡地带,主要是商业及行政区,无耕地,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一、清长汀地形区的族田分布舒城县所处的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地表形态增强了该地族田研究的价值,理清该县从西南到东北的族田分布,对皖西大别山地区不同地形区族田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土改调查资料是按区汇总登记,故先从西南到东北对舒城各区的族田分布情况逐一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总体考察。(一)地区记录1.族田的出现土改时期,梅河区共计有十五个乡(1958年,因修建龙河口水库即今万佛湖,该区部分地区成为库区,梅河区更名为龙河区),在进行各乡土地登记时,分别以族田、公堂田、祠田、私学田等名目出现的公田,其实都是本文所说的族田。现将梅河区1950年底到1951年底的族田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制表如表1。梅河区所属的十五个乡中,有十一个乡有族田,占乡总数的73.33%。乌沙、羊山、五桥、湾塘和叶畈五个乡的族田面积较多,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83%、1.93%、5.81%、5.52%和2.15%(本文中的百分数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笔者根据资料算得)。洪畈乡族田虽少,但由于是小乡,族田也占到全乡耕地的2.26%。其它有族田的乡,族田面积都不过全乡耕地的1%。就全区而言,族田的总面积达到1269.296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74%。梅河区的族田分布范围较广,但不均衡,总量较多,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2.中三个乡的族田数晓天区共有族田717.593亩,分布于全区十三个乡中的八个乡,其中三个乡的族田数登记清楚,甘家乡有族田31亩,全乡耕地数是1401.27亩,族田占全乡耕地的2.21%;山七里河乡有族田130.419亩,全乡耕地2486.13亩,族田占全乡耕地的5.25%。3.耕地类型及粒径毛竹园区共有族田912.396亩,分布于全区十一个乡中的七个乡。其中上河乡有族田105.462亩,全乡耕地1744.802亩,族田占全乡耕地的6.04%;杨林乡有族田216.9亩,全乡耕地3740.89亩,族田占全乡耕地的5.80%;汪河有族田125.8亩,全乡耕地5305.39亩,族田占全乡耕地的2.37%;张冲乡有族田达428.8亩,全乡耕地3356.93亩,族田占全乡耕地的12.77%。4.有公地的乡中河棚区在土改调查登记时,对大部分乡的公地未作具体分类,因而无法准确得到各乡的族田数量和全区族田总量。但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知道该区的十四个乡中有约三个乡无公地(据土改登记表的说明,公地包括族田、公学产田和庙田等),有公地的乡中,公地分布很是不均,黄河乡有278.7亩,毛岭乡有150.642亩,而关井乡只有53.4亩,沙埂乡更少到只有4.2亩。明确登记公地是族田的有柳林乡和千树岭乡,族田是6.6亩、45.8亩,全乡耕地是2241.006亩、1663.15亩,族田分别占全乡耕地的0.29%、2.75%。5.乡祠田方面张母桥区共有十六个乡。据土改调查,该区的族田主要分布在其中的三个乡,具体情况是:沙家岗乡有祠田60.24亩,秦家桥乡有祠田105.4亩、坟田46.34亩,砂院乡有祠田43.9亩。三个乡的耕地面积分别是6646.828亩、10234.18亩、5434.1亩。6.两个乡的耕地面积干汊河区计有十七个乡,只有两个乡有族田,韩湾乡有族田70.2亩,大塘乡有的是坟田,为150.86亩。两个乡的耕地分别为6222.613亩、7140.35亩,族田占耕地的百分比是0.01%亩、2.11%。该区共有族田221.06亩,耕地是96080.388亩,则族田占耕地的比为0.23%。7.金冲等四乡的基本现状枫香树区的十二乡中,明确登记公地为族田的有四个乡,分别是金冲乡33.6亩、汤池乡9.72亩、三河乡74.87亩和枫香树乡25.94亩(该乡登记时只注明有庙田和祠田,笔者根据调查资料中庙田基本出租于本乡的事实,将本乡业主出租在本乡的28.77亩定为庙田,将外乡业主出租在本乡的25.94亩定为祠田)。其实应该不只是这四乡,因为该区有299.32亩族田,四乡总计只有144.13亩。再从其它八乡的公地情况看,最多的91.2亩,其次是68.6亩,可以说该区有族田的不下六个乡,从这点上看,有分布较广的特征。但若从量上分析,则金冲等四乡的耕地分别为5288.31亩、2291.656亩、5696.04亩和3141.73亩,族田占耕地的百分比则为0.64%、0.42%、1.31%和0.83%。该区有耕地49344.685亩,族田为耕地的0.61%。8.阴河县的区域分布该区共计有十八个乡,有族田的是五个乡,族田量分别为花李山乡4.5亩、夹河2.4亩、山埠乡91.2亩、龙潭乡411亩和枣木桥乡517.46亩。五个乡的耕地分别是6528.529亩、4287.86亩、2174.4391亩、7000.392亩和8724.806亩。9.桃溪区的族田量两区同处于圩区西部,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两区的族田状况列于一个表中。从上表看,无论是两区中的哪个,有族田的乡都只是乡数的小部分,说明族田在两区的分布范围较小。相比较,桃溪稍显分布广一些,但每乡的族田数量总体较少;千人桥的分布面稍小,每乡的族田量总体较多。就各乡的族田数量而言,分布较为不均,桃溪区最多的有120亩,最少的只有4.8亩;千人桥区最多的有124.59亩,最少的只有6.314亩。不均同样体现在族田占耕地的百分比上。有族田乡的分布不均匀是存在的,遑论有族田和无族田乡的区别。两区族田总量及其占耕地的百分比同样有助于我们对族田分布的认识。桃溪区有族田315.5亩(土改统计资料登记是235.1亩,笔者细查后认为:登记时正好少加三沟乡的80.4亩祠田,参看上表),耕地是112377.839亩,族田占耕地的0.28%。千人桥区的族田是354.144亩(土改资料无该区族田总数,但可依各乡族田数算得,参看上表),耕地85200.893亩,族田占耕地的百分比是0.42%。两区都表现出总量较少,发展水平较低。10.桑荒塘、荒塘族田及其他族田杭埠区处于舒城东北端,即圩区的东部。该区共计有十五个乡,其中九个乡有族田,族田状况列表如下:杭埠区十五个乡中九个有族田,可谓分布较广泛。但各乡族田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桑树、荒圩两乡族田达到657.756亩和868.498亩,分别占各自耕地的11.53%和14.63%,而弯腰树、舒三族田只有67.74亩和4.44亩,分别占各自耕地的1.27%和0.11%。总体上看,上表各乡拥有的族田量较多,族田占耕地的比例较高。若从全区族田和耕地量的系来考察,则族田总数是2459.134亩(该区土改资料中缺少族田总量,笔者据各乡族田数算得),全区耕地数是81645.755亩,族田占耕地的3.01%。无论是族田总量还是占耕地的比例,杭埠都居全县各区的首位。(二)一般研究在掌握了各区族田的基本状况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全县族田的分布自西南向东北在西南山区、中部丘岗区、圩区西部和圩区东部形成各自的特色。1.山区族田分布的状况西南山区的梅河、晓天和毛竹园三区数据较为详实,我们可以据此勾勒出族田分布的特征,即分布较为广泛、各地分布不均和总体水平相对较高。河棚区的资料尽管不够详尽,但从公地以及部分乡的族田分布状况,也足以佐证上述山区族田的分布特征。为了更全面、清楚地了解西南山区的族田分布,我们有必要进行各区之间的对比观察。下表就是根据1950年底到1951年底梅河、晓天和毛竹园三区的土改总结统计资料制作的。从各区族田量及其占耕地的百分比看,三区族田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这就从区的层次上反映了西南山区族田分布总体上较为广泛。但分布的量在各区间存在差异,尤其梅河在族田的总量上分别比晓天和毛竹园多,但占耕地的百分比却少得多,突出地体现了族田分布的不均衡。三区总算,共有族田2899.285亩,族田占耕地的2.08%,这大体可以说明西南山区族田发展达到的水平。2.岗区过渡性的族田分布张母桥和干汊河族田的基本状况共同体现了分布范围小、分布不均和发展水平很低的特征。枫香树的族田从分布范围看较近似于山区,但分布不均、总体水平很低,与张、干两区无本质差异。两类特征的存在正是反映了枫香树区族田分布带有山区向丘岗区的过渡性。南港区的族田分布范围小且不均,但族田总量较上述三区大,占耕地的比例也较高。若和山区各区相比较,除了总量有共同点外,在分布和占耕地的百分比上都显示出较大差异。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南港族田量大主要是由于龙潭和枣木桥两乡族田多造成的(两乡族田多的原因暂不清楚,有待解决)。一方面,单个乡的族田量不要说超过400亩、就是200亩在丘岗区的其它三区都是没有的;另一方面,龙潭乡和枣木桥乡都地处南港的东部岗区,之间只隔落凤岗乡相望,相距不远(笔者曾在落凤岗生活八年,对周围情况较为了解)。由此看,两乡的族田量理应不能作为判断丘岗区族田分布的重要因素,即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整个丘岗区的族田数量大,应从四个区的总体状况着眼,结论只能是分布范围小、分布不均和发展水平很低。3.桥两个与岗草地依托区圩区的族田发展在东西两部分出现较大的差异,西边桃溪和千人桥两个与坵岗地带相邻区的族田分布范围小,数量较少,发展水平很低,与丘岗区无实质区别;东部杭埠区的族田发展出现较大突变,不仅分布较广,而且数量较大,发展水平较其它两区高得多。4.山区和圩区的族田总量及分布范围的特征在对各地形区的族田分布作了一般观察后,我们对全县族田分布的认识似仍有“身在此山中”的感觉。现根据上面的研究制作下表,对舒城的族田分布状况作整体的考察。从上表看,族田分布最为广泛的是山区和圩区的东部,60%以上的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族田,而丘岗区和圩区西部的整个中间地带分布的范围要小得多,有族田的乡分别占乡总数的25.4%和34.48%。全县族田的分布大体呈现西南山区和圩区东部较广而中间丘岗地带和圩区西部较狭的局面。再从各地形区的族田量上比较,山区三个区在总量上达2899.25亩,圩区东部一个区达2459.134亩,而丘岗区和圩区西部六个区共计只有1732.62亩。族田量的大小与分布范围的广狭是一致的。全县族田在量上显示山区和圩区的东部多,中间的丘岗区和圩区西部少。最后,我们进一步比较各地形区上每个行政区的族田平均量及其和耕地面积的关系,将会发现山区平均每个行政区的耕地面积只有丘岗区或圩区的一半、甚至不到,而拥有的族田是中部丘岗区或圩区西部的两倍还多,圩区东部尽管耕地面积与中部差不多,但族田量却是丘岗区的五倍多,是圩区西部的六、七倍多。族田量的单位行政区的这种分布特征也通过各地形区的族田总量占耕地总数的百分比体现出来。从行政区的平均情况看,山区和圩区东部的族田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比丘岗区以及圩区西部多得多,而圩区东部量的优势比山区更加突出。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舒城的族田总量问题。其实这本不是问题,舒城县在1951年秋全县土改调查统计资料的总表中就作了如下登记:祠田7231.9亩、坟田197.1亩。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对近代舒城族田有了这样的总体印象:发展水平低,各地发展不均,从西南山区到东北圩区的东部大体呈“凹”型分布。二、原因分析决定族田分布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族田的来源。下面我们以族田来源为切入点,多角度对舒城族田分布状态的成因进行解读。(一)传统思想在舒城的分布本文无意追述族田发展的早期历史,但朱熹的“众存”思想不可不讲。他在《家礼》中特别规定:“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后凡正位袝者,皆仿此。宗子主之,以给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之田,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在实际生活中,众存更多地体现于宗族支丁分家析产时存留一部分田地或山场不分,以此收入维持宗族祭祀等公共活动的长久开展。但按照规定,族田不得典卖,产权受到官府和宗族的双重保护,因而具有长久稳定的特性。朱熹不但有这样的思想,而且将此实行于朱氏宗族。他在给《新安月潭朱氏族谱》所作的序中要求:“熹之会大父五桥府君无他子,其墓在故里者,恃有薄田于其下,得以奉守不废,当质诸有司以为祭田,使后世子孙虽贫无得鬻。”地处皖西的舒城秉承朱子教诲,据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记载,舒城“民气敦朴,文翁朱邑,凡以范俗”[1](奥地·风俗)。近代以来尽管传统思想出现了松懈,但支配的地位没有改变,并且就山区和山外比较而言,山区由于封闭,松解程度比山外小。舒城近代的交通状况加剧了山区和山外的松解差距。解放前,舒城的交通“陆路以驿道、铺路和乡间大小路为通衢,以肩挑、杠抬、手推木质独轮车、黄包车、青布轿运输客、货为主”;“水路以杭埠河为主要航道,以竹排、木盆、木帆船、驳船运输客、货”。[2](交通)就是这样落后的交通条件,其中的驿道、小大路以及能够河运地段都集中在东部的丘岗与圩区,陆路尤其集中在岗圩之间的地带,最重要的是合(肥)安(庆)驿道。杭埠河作为全县能通航的水上要道,它的通航里程主要集中在邻圩区的下游。道路穿过丘岗区后深入山区,想见山区的交通是多么的落后了。道路既是货物流通道,也是思想流通道。也正是这种交通布局的差异,使得山区较少受新思想的冲击。此外,在舒城西南山区,宋代曾有文翁在龙眠山讲学,自然对山区传统思想的固化起到重要影响。让我们先看本文的表1,梅河区族田基本上为本乡业主所有,外乡业主在本乡占地是极少的。一般族田较多的乡诸如羊山、五桥和湾塘才有一小部分为外乡业主所有。这说明族田大多在本乡、甚至本村,为世代众存后积累下来的,购置的只是少数。鉴于舒城的相关具体资料暂未发现,我们试以将舒城西南山区包于其中的六安、霍山和岳西的资料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做的理由是舒城西南和上述三县同处大别山区且紧密相连,自然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小。更为重要的是,岳西县就是划割舒城、霍山等县的一些区域组建起来的。在皖西大别山地区,六安的晁氏族田就是通过众存而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晁廷灿“乐善好施”,“晚年析三子产而存一于公为义田,以所出为族人教养之费。子载策、载简、载典踵而行之”。霍山全县地处大别山的中心区,可以想见这里的耕地是多么奇缺了,以致一般人家,“薄田数十亩,往往子孙世守之”。但该县祭祀,“门族无大小,必有祠庙,族大者有支祠。尤重谱牒,数十年必一再修”。山外尽管传统思想仍处于支配地位,由于松解度比山区高,众存的状况就比山区逊色得多。我们可从张母桥、桃溪和千人桥三区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张母桥区共有16个乡,三个有族田,族田属于本乡业主的2个传统思想发展的不均衡通过众存方式作用于族田的分布,这是山区和山外族田分布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吃穿不暖,无蓄产皖西是一个“贱商贵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