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旅蒙商的兴起与蒙古的崛起_第1页
清朝旅蒙商的兴起与蒙古的崛起_第2页
清朝旅蒙商的兴起与蒙古的崛起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朝旅蒙商的兴起与蒙古的崛起

鸦片战争前,蒙古市场长期由贸易集团垄断。这是清代活跃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的“蒙俄旅游企业”。随着旅蒙商的发展,其贸易范围也逐渐广袤:东起黑龙江中上游,西到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天山北麓地区,南至长城延边,北抵西伯利亚俄罗斯辖属的部分边境城镇,即“囊括中国北疆漠南、漠北蒙古各部游牧地带,纵横北疆各地草原约240万平方公里。”旅蒙商不仅活动范围广,而且经营范围亦无所不包。“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应有尽有。大盛魁虽然旅蒙商产生之初,只是随军贸易并零星的贩卖一些货物,其贸易规模十分有限。但是,随着清政府对部票和龙票的颁发、茶叶在市场上的极度热销、《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和海禁政策的实施,加之自身的善于经营与吃苦,旅蒙商的经济势力得到快速发展,并对整个蒙古市场形成了垄断之势,贸易中的绝对地位最终确立。一、传统部票制下的贸易特权旅蒙商兴起于清朝初期,是清朝统治者为征伐蒙古各部需要而建立起的一支随军服务贸易商队,因从事随军赴蒙贸易而得名为“旅蒙商”。显然,旅蒙商在产生之初就与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因此,他们便从清统治者那里获得了在蒙地经商的一系列特权,其中就包括部票和龙票。部票,就是由清政府所发放的在蒙地经商的许可证,即只有持部票的商人才有资格在蒙地经商。这就是清政府赋予旅蒙商在蒙地经商的特权。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对旅蒙商也采取既鼓励又控制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通过部票制度对入蒙商队的规范和调控。清政府发给旅蒙商部票的同时,也对其进出蒙地的路线、期限及相关手续等特别予以了规定:“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归化城、杀虎口和西宁等地为出入蒙地经商贸易的孔道。凡赴内外蒙古和漠西卫拉特贸易的旅蒙商人,须经驻张家口的察哈尔都统、归化城将军、多伦诺尔同知衙门和西宁办事大臣的批准,颁发准入蒙地的部票,在指定的蒙旗境内经商贸易。旅蒙商人登记领取部票时,必须注明人数、姓名、货品种和起程日期。在蒙地,须在当地盟、旗扎萨克衙门监督下进行贸易。”另外,清政府还发给一些大的旅蒙商“龙票”。规定持龙票的商号人员,不但可以自由出入蒙旗境内贸易,还受当地政府保护,并且还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放印票帐,二、“商队茶”优势茶叶不仅是蒙民的生活必需品,还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又因其便于运输成为旅蒙商在蒙古市场贸易的大宗。茶叶运到蒙古以后,一部分被嗜好喝砖茶的蒙民消费,另一部分转售到了国际市场。旅蒙商以商队的形式贩卖茶叶,且获利颇丰,所以他们贩卖的茶被称为“商队茶”。商队茶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蒙古市场上,茶叶是供不应求的商品。在蒙古草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蒙民平常以奶食品和牛羊肉为主,喝茶便有促进消化,消困解乏,滋润咽喉之功效。因此,蒙古人喝茶量大,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可以说,蒙古人嗜茶如命。与蒙古边境相邻的俄国人,也同样钟爱中国茶叶。砖茶在外贝加尔边区的一般居民当中饮用极广,极端必需,以致往往可以当钱用。一个农民或布里亚特人在出卖货物时,宁愿要砖茶也不要钱,因为他确信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以砖茶代替钱用。其二,在欧洲茶叶市场上,“商队茶”具有比“海运茶”更强的竞争力。清代对欧洲的茶叶贸易分南北两路:南方由广州海陆输入欧洲,运输的茶叶被称为“海运茶”;北方由恰克图经陆路贩运到俄国,茶叶也被命名为“商队茶”。关于商队茶的优势,米勒在《西伯利亚的征服和早期俄中交往、战争和商业史》中已经指出:“输入俄国的茶叶在味道上和质量上,比从广州运到欧洲的茶叶好多了。这两种茶叶也许原来一样的好;但是,据说经海洋运输大大损害了茶叶的香味。茶叶现在成为欧洲人最喜好的奢侈品,因而被俄国商人当作最赚钱的进口商品。”旅蒙商的“商队茶”对蒙古地区茶叶供应的垄断,使其占据着蒙古市场贸易的主动权。因此,在鸦片战争前,旅蒙商已基本控制了蒙古地区市场,垄断着与蒙古和俄国的贸易。三、贸易投资贸易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条约》共十一款,主要内容包括边界、贸易、宗教和越界人犯的处理四个方面。其中第四款对两国的贸易问题作了规定:“按照所议,准其两国通商。既己通商,其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过两百人,每间三年进京一次。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楞额之恰克图、尼布朝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周围城桓、栅子酌量建造,亦毋庸取税。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倘若绕道,或有往他处贸易者,将其货物入官。”俄人曾记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登基以来,俄国对华的贸易方式发生了变革。“女皇1762年下令废除皮货贸易垄断制,而且为了照顾她的臣民,取消了皇室所独享的向北京派遣商队的特权。由于采取这些让步措施,贸易利润大大增加;从西伯利亚边境偶尔向北京运输商品的庞大费用、风险和迟滞现象也减少了。恰克图现在成为中俄两国的贸易中心。”随着中俄贸易中心的转移,由中原地区运往恰克图市场的货物流量增大,赶赴恰克图做生意的旅蒙商也与日俱增。正如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中所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人,由张家口贩运烟、茶、缎、布、杂货前往,易换各色皮张……初时俗尚简朴,故多获利。嗣是百货云集、市肆喧闹,恰克图遂为漠北繁富之区。”据史料记载,《恰克图界约》的签订为旅蒙商开辟了边贸互市的国际市场,大盛魁等旅蒙商号的业务也渐次扩大到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及库伦等地,其营业项目更扩增至印票、日用百货、牲畜、皮毛、药材等。四、保护蒙古市场的需要清政权建立之初曾颁布过禁海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宣布废除海禁。并于次年,开放松江、宁波、泉州、广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好景不长,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颁布了南洋禁令,“凡商船照就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喇吧等处不准商船前往贸易,于南澳等地方截住,令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水师各营巡查,违禁者严拿治罪。”从上述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外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是日趋保守的,并严重地影响到了对外贸易的正常运行。但是,当时外商对中国的茶叶、大黄等商品的需求量依然很大,所以一些商人就将目光转向了陆路贸易。因此,海禁政策便给从事陆路贸易的旅蒙商带来了商机。据载,俄商在恰克图购买中国大黄,一普特价值12-15卢布。但运往欧洲市场后销售价达110卢布。仅从这一项大黄贸易看,俄政府国库每年因此增加利润达150000卢布以上。综合上述,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促进,旅蒙商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垄断了整个蒙古市场。即当时的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环境给予了旅蒙商发展的契机,而旅蒙商也紧紧地抓住了机遇,辛苦经营,快速发展,最终称雄蒙古市场。但是,旅蒙商作为封建商业阶层的一部分,具有传统封建经济的一些局限性。一方面,旅蒙商与蒙民的贸易是出自两种生产方式互补的需要,主要是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而旅蒙商之所以能成为两种经济互补的中介,主要源于控制中原农耕地区的清政府对蒙古游牧地区的政策,所以他们对统治者的依赖性较其它地区的商业团体更甚,可以说,旅蒙商在蒙地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统治者阶层对蒙古地区商贸的态度;另一方面,旅蒙商在贩运商品的过程中,受低下的封建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所贩运的商品大都是手工业个体制造的,与工业制造品相比,生产效率慢,成本高,而且产品还相对粗糙。而以运输货物买卖为主的旅蒙商所拥有的运输工具———“驼队”,贩运的商品数量有限、运输速度也较慢。与欧美的火车、轮船相比,也同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