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学案一、意象与意境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呈现了什么特点?2.请设身处地想想,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请化身杜甫,描述一下面对此时此景的状态,特别是心情?3.颔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杜甫由“无边落木”,想到了什么?诗人又由“不尽长江”,想到了什么?诗人杜甫面对“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分别是怎样的心情?4.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二、知人论世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什么是“登台”?在这句诗中,呈现了诗人几层悲苦?资料链接:(1)杜甫的最后十一年。760年至770年的11年间,杜甫在蜀中八年,在荆、湘三年。760年春,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断续居住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好友严武去世,杜甫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766年暮春迁往夔州。766年至768年,流寓夔州,在创作上形成了一次“最后的高潮”。共创作430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兴八首»766年,«登高»767年,«咏怀古迹»768年)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生命最后两年,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之间,且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逝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2)杜甫当时的身体状况。766年,此时诗人身染多症,疟疾、消渴、肺病,以及因久病而脚废。767年,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768年,身体较之767年更为糟糕,右臂偏枯,耳朵失聪,患慢性肺病及风痹症。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苦”,有人理解为“痛苦”,有人理解为“极度”,哪一种更好呢?“艰难”具体指什么?3.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三秋”?图片​三、诗歌风格1.既然有如此之悲、如此之重的“艰难苦恨”,本诗该有一种非常压抑、沉重的悲哀之情。但你读这诗时,有没有哀音满纸的沉重悲情?那是一种什么格调?2.既然有“八层悲意”,为何反而有一种格调雄浑、深厚博大的崇高感和悲壮美?结合杜甫以下选句赏析。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苍然。(《送韦书记赴安西》)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送远》)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村居》)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拓展延伸】一、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今天,依然有很多像杜甫这样的人,以“杜甫精神绽光芒”为题,写一篇短文。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5.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6.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7.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二、登高这一行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1.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的行为,往往传达出失意苍茫、忧虑难排的心绪。2.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顾随3.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周汝昌4.赏读登高之作。《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临高台》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拟古三首联句》南北朝:何逊家本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九日送别》王之涣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九月八日》司空图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九日寄行简》白居易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阅读以上诗句,查阅“登高”相关资料,以“古人登高”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图片​三、古诗词中的情与景(一)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触景生情:多是先写景,后抒情(述理)。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述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中藏情):多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抒情,一切情感藏于景物之中。即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情中见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述情,但述情之中诗人为读者开拓了一个阔大的审美想象空间:诗人通过情语调动读者已有的知识和情感积累,诱发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在眼前建立起与诗作情感相连的图画。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示儿》等。情景并茂:借景抒情、情中见景的综合运用。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二)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正衬);乐景衬哀情(反衬)。阅读以下诗歌,请分析诗中蕴含的景情关系。1.《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有过,何日是归年?3.《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4.《春日秦国怀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