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FORMTEXT93.080.01FORMTEXTR18备案号:FORMTEXT备案号:备案号:DB15DB15/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强夯置换墩设计与施工技术FORMTEXTTechnicalstandardfordesignandconstructionofdynamicreplacementpiers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FORMTEXTFORMTEXT2010-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2010-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 次TOC\h\z\t"前言、引言标题,1,参考文献、索引标题,1,章标题,1,参考文献,1,附录标识,1,一级条标题,3"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符号 13.1术语 13.2符号 24基本规定 35强夯置换墩设计 45.1一般规定 45.2地基承载力 55.3地基沉降 66强夯置换墩施工与监测 86.1施工准备 86.2施工 86.3施工监测 97质量检查与验收 107.1质量检查 107.2质量验收 10附录A(资料性附录)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12附录B(规范性附录)本规定用词说明 14附录C(资料性附录)强夯置换墩设计与施工技术条文说明 15前 言强夯置换墩法又称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法,是近年来根据强夯法技术建立发展的地基处理新方法。本标准是以内蒙古自治区交通科技项目《高寒湿地公路软基处治技术研究》的成果为依据,通过对国内外强夯置换墩法处理软土地基技术的总结,并结合内蒙古地区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而编制,本地方标准能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强夯置换墩法处理软土地基技术在内蒙古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主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交通局天津大学上海朗琦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崔琳冯守中刘凤林辛长国侯仰慕杨彩霞闫澍旺叶为民邓卫东辛国树赵清平陈修和陈为成李静王全录张玉强王军辛强强夯置换墩设计与施工技术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强夯置换墩法处理公路软基的设计、施工技术方法和要求、强夯置换墩处理公路软基的施工监测和质量检验技术方法。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J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7-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术语、符号术语强夯置换墩法DynamiccompactionPierReplacementTechnique一种通过向强夯夯击作用形成的夯坑内,填入砂、石混合材料经夯击形成置换墩的方式,在被加固地层中形成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结构,以提高软土地基承载能力的技术。单击夯击能SingleTampingEnergy表征单次夯击能量大小的参数,其数值等于锤重与落距的乘积。有效加固深度EffectiveStrengthenedDepth使经强夯或强夯置换作用的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有明显改善,并能使地基承载力满足工程预定要求的处理深度。夯击次数NumberofTamping在一个置换墩夯点上夯击的有效次数,它影响着地基加固效果、夯击能的利用率和施工效率。符号——单击夯击能(kN•m);——单击夯击能最低值(kN•m);——强夯置换墩深度(m);——附加应力(kPa);——自重应力之和(kPa);——土的承载力特征值(kPa);——第i层复合土上附加应力增量(kPa);——第i层复合土层厚度(m);——第i层复合土的复合压缩模量(MPa);——复合地基土的复合压缩模量(MPa);——置换墩体的压缩模量(MPa);——复合地基置换率;Ppf——墩体实际极限承载力(kPa);q——墩体极限抗压强度(MPa) ;fi——墩周土的极限摩擦力(kN/㎡);Sa——墩身周长(m);Li——按土层划分的各段墩长(m);R——墩底土极限承载力(kPa);Kp——被动土压力系数;Ap——墩身横断面积(㎡);Es——墩间土体压缩模量(MPa);——复合地基置换率;S——沉降量(m);
基本规定强夯置换墩法的设计与施工应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公路等级、工期要求、施工条件、环境等因素,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选择强夯置换墩法处理公路路基前,应明确和完成下列工作:1、搜集拟处理场地的水文、地质详细勘察资料、环境情况,场地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下障碍物及路基设计资料等。2、确定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等。3、掌握了解置换材料的来源、性质。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置换墩处理软土地基的经验和施工条件,以及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强夯置换墩处理软土地基的经验和处理效果等。强夯置换墩法适用于处理高饱和度的砂土、粉土、软塑~流塑状的粘性土或泥炭等地基工程。对处理后要求地基承载力大于350kPa的工程,应慎重使用。强夯置换墩法施工前,应在具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根据试夯结果,调整或完善设计与施工参数。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构筑物规模和类型确定。强夯置换墩施工应精心组织,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做好施工过程的检查和记录,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会同有关人员妥善会商解决,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安排专门监理机构负责工程监理,施工结束后应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强夯置换墩法施工应制订相关安全保障措施,杜绝违章施工,做到安全生产,并应考虑对居民、构造物等周围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减少影响的措施。
强夯置换墩设计一般规定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直径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稳定和沉降的要求确定,应尽量穿透软土层,到达较硬土层上。当单击夯击能低于5000kN•m时,处理深度不宜超过7m。墩位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状土的承载力选定,一般不宜小于2倍锤径。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独立基础或长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尺度的1.1~1.2倍。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强夯置换墩地基处理加固范围应大于上部结构基础范围,具体范围应根据上部结构性质或冻土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于一般路基,处理加固范围宜超出路堤坡脚外1/2~1/3墩长,且不小于3m墩体材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含泥(土)量不宜超过全重的5%,单击夯击能超过2000kN·m时,填筑料的粒径可适当放宽。墩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并应铺设防水土工织物。压实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防水土工织物可采用两布一膜,单位面积质量不小于350g/m2;土工织物刺破强度不小于0.5KN。强夯置换墩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强夯置换墩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和设计处置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必要时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在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根据式(5.1.8-1)和(5.1.8-2)预估。较适宜的夯击能:(5.1.8-1)夯击能最低值:(5.1.8-2)式中:为置换墩深度(m)。初选夯击能宜在和之间选取。高于则可能浪费,低于则可能达不到所需的置换深度。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土层厚度、表层情况及使用要求确定、必要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一般为5-10击,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达到设计墩长;(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3)前后两击累积沉降差满足式(5.1.9)要求;(5.1.9)式中:⊿S为前后两击累积沉降差(mm);分别为前后两击的累积沉降量(mm);(4)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强夯置换墩夯击成墩时,应在墩位连续夯击,每次夯击结束测量夯坑沉降量,并在夯坑内及时填筑补平墩体材料,并直至达到夯点停锤条件为止。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置换墩的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强夯置换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置换参数。检测项目除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检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外,尚应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波速测试方法等,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地基承载力强夯置换墩单墩承载力除与墩身材料性质及密实程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墩周围土体的侧限能力,破坏模式是以鼓胀破坏为主。其承载力应根据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根据经验或按式(5.2.1)计算。Ppf=σruKp(5.2.1)式中:Ppf——墩体单墩极限承载力(kPa);σru———墩侧土提供的侧向极限应力(kPa);Kp——墩体材料的被动土压力系数。确定软粘性土中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容许承载力时,可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按式(5.2.2)确定。fspk=Qp/Ap(5.2.2)式中:fspk——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KPa);Qp——单墩承载力(KN) ;Ap——单墩面积(m2)。饱和粉土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也可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的墩体和墩间土极限承载力通过下式估算:(5.2.3-1)m=d2/de2(5.2.3式中:fspk——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承载力(Kpa);fpk——强夯置换墩体承载力(Kpa),宜通过单墩载荷试验确定;fsk——处理后墩间土承载力(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m——墩土面积置换率;d——墩身平均直径(m);de——一根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等边三角形布墩:de=1.05s;正方形布墩:de=1.13s;矩形布墩:;s、s1、s2分别为墩间距、纵向间距和横向间距(m)。对小型工程的粘性土地基如无现场载荷试验资料,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也可按下式估算:(5.2.4)式中:n——墩土间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取2〜4,原状土强度低取大值,否则取小值;m——墩土面积置换率。地基沉降强夯碎石置换墩复合地基沉降应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沉降变形的要求。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量由加固区压缩变形量S1、加固区下卧层的压缩变形量S2、褥垫层压缩变形量S3三部分组成。褥垫层压缩变形量S3较小,且多发生在施工期间,故一般不考虑。即复合地基总沉降量S可表示为:S=S1+S2(5.3.2加固区压缩变形量将加固区视为一个复合土体,采用复合压缩模量Esp用分层总和法计算。(5.3.3-1)式中:Ψs——变形计算经验系数,根据经验确定,一般大于1.0。——第i层复合土上附加应力增量;——第i层复合土层厚度;Espi——第i层复合土的复合压缩模量。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5.3.3-2)或(5.3.3-3)式中:Esp——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Es——墩间土压缩模量(M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压缩模量;n——墩土间应力比;m——墩土面积置换率;Ep——置换墩压缩模量(MPa)。公式中的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对粘性土可取2~4,对粉土和砂土可取1.5~3,原状土强度低取大值,原状土强度高取小值。加固区下卧层压缩变形量S2可用分层总和法计算。(5.3.4式中:——下卧层第i层土中附加应力增量(KPa);——下卧层第i层土层厚度(m);——下卧层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强夯置换墩施工与监测施工准备强夯置换墩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设备选择、施工场地整平、控制点放样、检测仪器等准备工作等。强夯锤质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直径不应小于强夯墩设计直径的1.5倍。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为减少界面下沉范围,降低扩散能量,利于墩柱体形成,应采用直径比较大的夯锤。强夯机具设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起重能力应为锤重的1.5~2.0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应备好充足的开山石或碎石材料,其中开山石最大块石直径应小于1/4夯锤直径,含泥量应小于5%。施工前对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应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沟底宽度宜大于50cm,沟深要超过已有构筑物基础50cm,且不小于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应保证强夯设备在场地上行走的方便。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使强夯墩顶部的基面保持基本平整。在平整以后的场地上按设计要求对墩位进行放线定位,其定位偏差不得大于5cm。施工强夯置换墩的施工宜遵循如下步骤:(1)清理、平整施工场地,当场地表土软弱时,应于其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夯填料作为施工垫层,以便于强夯设备的行走移动。(2)测量平整后的场地高程,进行置换墩夯点位置放样。(3)起重机就位。(4)夯锤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启动脱钩器,使夯锤自由下落。利用夯锤的势能,冲切垫层,形成夯坑。(6)在夯坑内用推土机推填进墩体材料块石,直至与坑周原始场地标高持平,记录填料数量,继续夯击,使块石墩逐渐向下延长。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后,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并移位至下一根置换墩墩位。(7)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施工。(8)推平场地,测量场地地面高程。(9)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地选用强夯参数,包括单击夯击能、夯击次数、填充材料、相邻两夯击置换墩之间的间歇时间等。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施工监测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施工监测工作。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按设计要求检查夯坑填料的质量,记录夯坑填料使用数量。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夯坑沉降量及夯坑周边土体的侧向位移量。监测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及消散情况。检查每遍夯击结束并推平后的场地标高。
质量检查与验收质量检查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包括强夯墩形态的柱长检验、地基承载效果检验。强夯墩形态的柱长检验可以采用直接法测定或间接法测定。直接法宜通过钻探直接获得墩体长度;间接法宜采用雷达检测法测定墩体的长度。地基承载效果检验宜通过配备大型承载板,在现场进行单墩载荷试验,获得单墩承载力,进而推断出复合地基承载能力。有条件时,可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获得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表7.1.4强夯墩质量检查标准项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1强夯墩柱长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2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一般项目1夯锤落距mm±300钢索设标记2锤重kg±300称重3夯击遍数及顺序设计要求计数法4夯点间距mm±500钢尺量测5墩柱顶面直径不小于墩柱设计直径钢尺量测6前后两遍间歇时间设计要求—7停夯标准设计要求测量锤顶高程或记录锤击数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质量验收强夯置换墩处理后的地基的承载力竣工验收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对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21~28d;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可取28d。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可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对墩间土加固效果检验可选用静力触探或十字板,对砂土地层可选用标准贯入方法,对重要工程可进行载荷试验与室内实验进行质量检验。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构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构建筑物,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个;对复杂场地或重要构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应少于3点。
(资料性附录)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墩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静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单墩或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或方形板。板的面积为一根置换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承压板中心应与墩的中心(或形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2倍。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试验过程中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而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试验最大加载压力应不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每级荷载施加后第一小时内,以1’、5’、15’、30’、连续两个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h时,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1.总加荷量达到试验最大加载压力;2.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10%;3.当前级荷载作用下,载荷板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的两倍,且经过24小时尚未稳定。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卸载。每卸一级荷载,维持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回弹测读时间为:1’、5’、15’、30’。最后一级卸载至0后,应测读回弹量至稳定标准,测读时间为1’、5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1.当压力一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2.当压力一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1)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上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2)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规范性附录)
本规定用词说明为了便于执行本规定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或“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规定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行。
(资料性附录)
强夯置换墩设计与施工技术条文说明1范围适用于公路路基软土处理,也可为其它类似工程地基处理所借鉴。2规范性引用文件无。3术语、符号无。4基本规定4.1.1本条规定在确定强夯置换墩法处理软土地基前应明确和完成的工作。4.1.2强夯置换墩法是在利用强夯形成的夯坑内填入块石、碎石、矿渣或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采用多次投料和重复夯击的方法形成连续的柱墩状的置换体即强夯置换墩,由墩体与墩间土组成强夯置换复合地基;而未被置换的下卧饱和土层,也在强夯所产生的冲击波和动应力作用下,通过置换墩良好的透水性实现了加速排水固结,可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减少沉降量,改善地基土层的均匀性,减少工后差异沉降等功效。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是处理淤泥质地基的一种新工艺,应注意以下适用条件:(1)软土层厚度不宜过大,一般为3~8m,且下部分为强度较高的下卧层;(2)具备良好的挤淤空间,对于路基要求两侧无大面积的覆盖层;(3)场地地表水位不能过高,施工前应设置挡水及排水设施。强夯置换墩法是近年来以强夯加固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方法,是强夯法的延续和发展。它既集强夯法和置换法二者的诸多优点,又扩大了这两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能用于强夯法不适宜的高饱和度的粉土、粘性土和饱和的淤泥、淤泥质土及置换法不适宜的深厚的软弱土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4.1.3强夯置换法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施工工期短、施工费用低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堆场、公路、机场、房屋建筑、油罐等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处理范围也由饱和软土、淤泥质土扩大到了泥炭质、有机质、盐渍土等特殊土层。Kruger早在1980年采用此法加固4m深的淤泥质土,中东曾用此法加固4m厚的粉质粘土,沙特则用此法加固盐渍土,南非在1986年用来加固6m深的软土和泥炭,新加坡用来加固有机质土等,处理效果普遍良好。但个别工程因设计、施工不当,加固后出现了较大沉降或墩体与墩间土间的不均匀沉降等情况。同时,有关强夯置换墩法的机理研究,至今尚未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强夯置换法的适用性、处理效果也仍在探索中;设计和施工参数的确定以及这些参数与处理效果的关系等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许多工程问题的解决大都依赖于现场的试夯或试验性施工,通过试验验证强夯置换法的适用性、检验加固效果、确定施工参数后再进行设计。因此,本条规定强夯置换墩法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地段上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夯时,试夯区范围应不小于30m☓30m。试夯开始前,应在试夯区面积上铺筑一层1m〜2m厚的填料。试夯过程中应严格做好现场量测和记录。基本量测项目包括:夯点(墩位)的喂料量、夯点(锤顶)高程、夯墩周围(四点)隆起量、振动影响范围、夯击次数、夯击遍数等。试夯结束一段时间后,可采用载荷板试验法等进行自检,评价加固效果。如果加固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调整夯击参数,重新试夯。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正式施工。4.1.4〜4.1.6条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施工过程组织、信息记录与及时反馈等工作,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质量是生命、安全是保障,因此,施工时必须制订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生产。5强夯置换墩设计5.1一般规定5.1.1强夯置换墩法对地基土的加固可达9.0m,其中2.0m~5.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加固效果最为显著。置换墩墩长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一般在2~10m左右,垫层厚约0.5~1.0m,具体需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复合地基的加固强度要求确定。对于淤泥、泥炭等粘性软弱土层,因为置换墩底竖向应力较墩间土高,如果墩底仍在软弱土中,会因承受不了墩底较高竖向应力而产生较多下沉;而对于深厚饱和粉土、粉砂,墩身可不穿透该层,因墩下土在施工中密度变大,强度提高有保证,故可允许不穿透该层。目前国内常用夯击能在5000kN·m以下,置换深度一般不超过7m,但在深层软土中地基加固,墩(柱)体已长达6~10m。国外置换深度有达12m,锤的质量超过了40t。表5.1.1-1国内外强夯置换法能级与实测加固深度工程名称被置换土层夯能(kN﹒m)实际置换深度(m)墩下加固范围(m)总加固深度(m)武钢四烧淤泥、厚层35006(平均)612马鞍山钢厂原料堆场淤泥、厚层31306~736~10胜利油田油罐基础粉土30m厚22504.51317.5禹城水泥厂5m以内粘、粉土,5~10m液化砂30004.7~5.0611古交矿11层办公楼10m内粉土、粉砂类粘土15704~55~69~10山西大学化学楼5~6m厚流态粘性土16004(砂墩)~26深圳机场5~6m淤泥,下为粉质粘土25206不详-太原铝材厂粉土、粉质粘土互层,8°液化40004~5(砂墩)510山西太行仪表厂淤泥质粉质粘土16004(砂墩)26南非某工程6m沼泽土与泥炭48007--约翰内斯堡高速公路6m厚淤泥116006--新加坡5.8m泥炭质粘土22506--新乡至郑州高速公路(姬同庚,2007)粉土、粘土,下为液化砂20006.5--秦皇岛某七层商住楼(张凤文,2000)粉土、粉质粘土,中砂,淤泥质粘土11796.3--*除注明外均摘自刘惠珊(1996).**置换材料除注明外,均为碎石或钢渣。影响强夯置换墩地基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1)土的特性及分布。包括地基土的类型、组成、性质;土的分层、不同土层的厚度、埋藏顺序;地下水位情况等。2)施工设备。包括强夯锤的形状、锤底面积(锤底直径)、锤重、锤底静压力、起吊高度等。3)强夯参数。包括夯击能、锤重、落距;置换深度;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墩位布置、间距、处理范围等。4)墩体材料。包括材料性质、级配、粒径、含泥量等。5)施工方式。如:重锤低落距、轻锤高落距;是否满夯及遍数等。6)施工控制标准。如:收锤标准、两遍夯击间隔时间、夯后检测时间等。7)人为因素。如: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责任心等。8)复合地基受力特点。包括基础刚度;是否设置垫层及厚度;墩土应力比;墩土面积置换率、原地基土强度、墩体长度等。5.1.2〜5.1.3夯击点布置是否合理与夯实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进行布置。夯击点间距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置换墩的深度确定。对于细颗粒土,为便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夯点间距不宜过小。置换墩深度较大时,第一遍的墩间距不宜过小,以免夯击时在浅层形成密实层而影响夯击能向深层的传递及引起相邻墩的变松。此外,若各夯点之间的距离过小,在夯击时上部土体易向侧向已形成的夯坑中挤出,从而造成坑壁坍塌,夯锤歪斜或倾倒,而影响夯实效果。5.1.4由于基础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墩复合地基的处理范围应大于构筑物基础范围,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结构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确定。对于一般构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3至1/2,并不宜小于3m。5.1.5墩体材料级配不良或块石过大、过多,均易在墩中留下大孔,在后续墩施工或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使墩间土挤入孔隙,增加地基工后沉降量。因此,本条强调了级配和大于300mm的块石总量不超出填料总重的30%。在内蒙古海满一级公路二卡湿地软基处理中采用的开山石混合料,控制含泥量小于10%,石料主要粒径30cm~40cm,最大粒径不大于1/5的夯锤锤底直径。5.1.6路堤荷载下,铺设一定厚度的垫层可以有效改善复合地基工作性状,提高路堤整体性,增强墩土共同作用,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拱效应:在受荷初期,由于墩间土的模量低于墩体,土体较墩体出现更大沉降,墩顶将向上刺入垫层。垫层经过严格压密,一般具有相对较高刚度,在荷载作用下垫层产生拱效应,将部分应力向墩顶集中,墩间土所受应力则相应减小。(2)调整墩、土应力比:由于墩顶和墩间土的沉降不同,调动了碎石垫层的流动补偿性,逐步调整墩、土应力比,不使墩间土上应力过大而造成过大沉降,墩体承载力亦能得到较好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墩、土应力趋于合理分配,此时复合地基即处于平稳状态。(3)保护表土和改善接触条件:铺设碎石垫层能避免施工机械对完工后复合地基表土的扰动;改善表层排水条件,为地基中孔隙水的消散提供良好的横向排水通道;同时能改善路堤与复合地基的接触条件,防止墩体刺入路基,并且弥补墩土不均匀沉降产生的空隙。垫层厚度小于50cm时,墩土应力比随垫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垫层厚度大于50cm时,墩土应力比随垫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在25~50cm之间墩土应力比随垫层厚度的增加比较缓慢。5.1.7强夯墩置换时地面不可避免要抬高,特别在饱和粘性土中,根据有限资料,隆起的体积可达填土体积的大半。这主要是因为土体在强夯置换中,虽有部分软土被挤密,或因填料吸水而降低一些含水量,但隆起的体积还是可观的,应在试夯时仔细记录,做出合理的估计。5.1.8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试验决定,但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时可按图5.1.8-1中的实线(平均值)与虚线(下限)所代表的公式估计:较适宜的夯击能:(5.1.8-1)夯击能最低值:(5.1.8-2)式中:为置换墩深度(m)。初选夯击能宜在和之间选取,高于则可能浪费,低于则可能达不到所需的置换深度。图5.1.8-1是国内外19个实例工程的实测置换墩深度与单击夯击能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单击夯击能量相同时,软土置换深度略大于砂性土层。图5.1.8-1夯击能与实测置换深度的关系5.1.9累计夯沉量指单个夯点在每一击下夯沉量的总和,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倍以上,主要是保证夯墩的密实度与着底,实际上相当于充盈系数的概念。5.1.10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由粗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强的地基,夯击遍数可少些。反之,由细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弱的地基,夯击遍数要求多些。根据我国工程实践,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夯击效果。对于渗透性弱的细颗粒地基,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必须指出,由于表层土是基础的主要持力层,如处理不好,将会增加构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5.1.11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而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与土的类别、夯点间距等因素有关。有条件时,宜在试夯前埋设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通过试夯确定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并据以确定两遍夯击之间的时间间隔。当缺少实测资料时,间隔时间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按本条规定采用。强夯置换墩法中,通常用碎石等粗颗粒进行置换,若选用的碎石桩材料符合一定的级配要求,则所制成的碎石桩可在粘土地基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排水通道,起到排水砂井的效果,且大大缩短了孔隙水的水平渗透途径,加快软土的排水固结,使地基沉降稳定加快。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段时间,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5.2地基承载力5.2.1成墩过程中,由于振动、挤压等原因,墩间软土会出现较大的附加孔隙水压力,从而导致原软土地基土强度有所降低。墩体形成后,一方面原地基土的结构强度会随时间逐渐恢复,另一方面孔隙水压力会转移消散,结果是有效应力增大,强度提高和恢复,甚至超过原土体强度,故强夯置换可以提高墩间软土的地基承载力。强夯置换墩承受的垂直荷载有一部分要转化为由墩间土承受的水平荷载,这是其作为散体材料墩复合地基的一个重要特性。当墩体与基础直接接触时,接触面处由于受墩体与基底摩擦作用的限制,侧挤力一般接近于0,在距离基础底面深度约0.5倍~2.0倍墩径处,墩间土承受的水平荷载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因此,目前一般认为,在深度约4倍左右墩径处即可忽略不计。置换墩是由粘结材料和散体材料共同组成的组合墩体粘结材料墩体的承载力大小取决于墩侧摩阻力和墩底端阻力以及自身强度,而散体材料墩体的承载力大小则取决于墩侧土体所提供的侧限力大小及墩下土体的承载能力。如果将置换墩按粘结材料段承载力的计算,则先根据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墩体的承载力:=1\*GB3①根据墩身材料强度计算承载力;Ppf=q(5.2.1-1)式中:Ppf——墩体实际极限承载力(kPa);q——墩体极限抗压强度(MPa) ;=2\*GB3②根据墩侧摩阻力和墩底端阻力计算承载力;Ppf=[∑fiSaLi十ApR]/Ap(5.2.1-2)式中:fi——墩周土的极限摩擦力(kN/㎡);Sa——墩身周长(m);Li——按土层划分的各段墩长(m);R——墩底土极限承载力(kPa);Ap——墩身横断面积(㎡)。再比较以上两式(5.2.1-1)和(5.2.1-2)的计算结果,较小值即为单墩体的极限承载力。5.2.2对淤泥或流塑的粘性土中的置换墩则不考虑墩间土的承载力,按单墩载荷试验的承载力除以单墩加固面积取为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主要是考虑:1淤泥或流塑软土中强夯置换国内有个别不成功的先例,为安全起见,须等有足够工程经验后再行修正,以利于此法的推广应用;2某些工程因单墩承载力已够,而不再考虑墩间土的承载力;3墩体填料为碎石或砂砾,置换墩形成过程中大量填料与墩间土混合,越浅处混合程度越高,因而墩间土已非原来的土而是一种混合土,含水量与密实度改善很多,可与墩体共同组成复合地基。但目前由于对填料要求与施工操作尚未规范化,填料中往往块石过多,混合效果不佳、均匀性不好,墩间的淤泥等软土性质改善不够。因此,目前暂不考虑墩间土的承载力较为稳妥。需要说明的是,式(5.2.2)中单墩加固面积Ap为墩体横截面积加上分摊的加固土体面积。5.2.3〜5.2.4根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成果,实测的墩土应力比多在2~5之间。为此,建议式(5.2.4)中墩土应力比取2~4。若强夯置换墩处理后形成的复合地基存在软弱下卧土层,则按复合地基加固区承载力计算出基础的底面尺寸后,尚需对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进行验算:(5.2.4-1)式中:p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KPa);pc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KPa);fa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KPa)。如果不满足上式要求,应调整加大基础底面尺寸后重新验算;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计算宜考虑扩散角。5.3地基沉降5.3.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制定容许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经近十年来的高速公路建设实践验证是合适的,本规程采纳该标准。5.3.2〜5.3.4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取值。6强夯置换墩施工与监测6.1施工准备6.1.1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如图6.1.1-1。不满足不满足不满足夯前勘察初步施工方案施工准备试夯监测检验正式施工方案夯第一遍监测夯第N遍监测夯后检验场地平整工程验收竣工报告结束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收尾阶段图6.1.1-1强夯施工工艺流程6.1.2~6.1.8由于在成墩工艺上的不同,强夯置换墩墩柱体与碎石桩体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墩体墩径一般较大、形状极不规则。其墩体形状与被加固土体的性质、夯锤的形状、采用的夯击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墩形为鼓状和漏斗状两种,如图6.1.2-1所示。一般情况下,强夯墩的外涨系数(强夯墩的直径和锤径之比)为1.5~2.0,外涨系数和土的抗剪强度及锤的形状有关,土的抗剪强度越小,外涨系数越大,尖底锤的外涨系数比平底锤的外涨系数大。如要求形成的置换墩外涨系数尽量小,宜采用平底锤,相反,宜采用尖底锤。同时选择夯锤直径,其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20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小值。(a)鼓状墩体(b)漏斗状墩体图6.1.2-1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常见的墩体形状6.2施工6.2.1强夯置换墩的成墩过程及成墩影响因素第一击(初夯):夯锤产生的冲击波通过抛石层向下及四周传播,并伴随着能量的衰减,界面变化形成如图6.2.1第二击:取第一击形成的墩体雏形曲线的一半来分析,按曲线斜率变化最大的点(A、B、C、O)构成的三段(见图6.2.1-1(a))。AB段:平缓且长度较大,入射强度相对较低,由A到B入射、反射、透射角逐渐变小,反射及透射强度变大。因透射角较小,AB段界面将发生向下为主的偏转推进而成为A1B1段,界面稳定性加强。BC段:两端附近倾斜度不大,但中间大部分倾斜较大,因此,在两端呈现较大幅度下沉;中间部分入射角较大,透射强度高,且以水平透射为主,反射强度低,界面十分不稳定。因此,此段将发生水平扩张,并产生明显的伸长,造成倾斜度不断增大,界面变为B1C多击:AB段缓倾,B点沿水平外移,长度缩短。由于此段下沉幅度不大,因而在多次夯击下的变化越来越不明显;BC段不断外推拉长,倾斜度越来越大,因而不断增大且水平扩展变缓,界面趋于稳定。BC段墩体近似呈柱状,墩径趋于稳定(2倍)。AAeBCD0OhHC1C1(a)成墩过程示意图(b)实施过程图6.2.1-1墩柱体形成后,由于作用于BC界面的反射强度大、反射角小,因而反射波继续作用于墩体,使墩体加密及下沉。由于墩柱体的形成限制了夯击能向淤泥中扩散,减小了几何阻尼,使墩体中波的传播近于一维波,有利于墩的下沉及加密。由图6.2.在强夯过程中,墩柱体形成的早晚,对成墩质量及成墩效率都有影响。在夯击总能量相同的情况下,如墩柱体形成较早,就有较多的能量消耗于墩体的密实与下沉,有利于提高成墩质量及成墩效率。(1)界面下沉范围D0的影响在初夯时,如界面下沉的范围大,能量扩散的范围也大,对墩柱体形成不利,因此,应适当减小界面下沉范围。界面下沉范围D0可用下式表示:(6.2.1-1)式中:H-锤底作用面到垫层底的距离(m);α-强透射冲击波最大入射角,可取70º;d-夯锤直径(m)。由上式可以看出,为减少界面下沉范围,应尽量减小H和d,即尽量降低锤底作用面到垫层底的距离,采用长径比较大的夯锤。(2)界面下沉幅度Δh的影响界面下沉幅度Δh由透射波强度及淤泥的性质决定,当淤泥性质一定时,由透射波的强度决定。提高透射波的强度可通过加大夯击能、缩短传播途径及提高传播介质的密度来实现。因此,应通过适当加大夯击能、减少锤底作用面到垫层底的距离以及选取密度较大的抛填石料。(3)界面形状的影响界面形状主要反映在墩中心周围界面的倾斜度(即界面突出程度)上,主要由透射波方向决定。根据Snell定律,两种介质的波速比控制透射波的方向,波速比越大,下沉界面越突出,越有利于墩柱体的形成。(4)碎石垫层厚度和采用的夯击能量的影响垫层厚度与碎石墩墩柱体形成早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垫层较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提高第一击的落距,以保证足够的夯击能击穿软土上覆盖的碎石垫层,使墩柱体尽早的形成,以后夯击落距可根据第一击夯击的情况选择,从而达到提高夯击效率,保证碎石墩成墩质量的目的。由此可知,提高夯击能、减小锤底作用面至垫层底的距离以及选取密度与波速较大的抛填石料,有利于提高块石墩的成墩质量与成墩效率。6.2.2为达到既有效又经济的目的,应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地选用强夯参数。1.单击夯击能单击夯击能是表征每击能量大小的参数,其值等于锤重与落距的乘积(式6.2.2-1),一般根据地基土类别、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深度等综合考虑(式6.2.2-2),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由于有很大部分的能量要消耗在把大块石击碎上,故要求强夯碎石墩单击夯击能不能过小。锤重一般取10t~40t,锤径应小于1.5m(6.2.2-1)(6.2.2-2)式中:E-单击夯击能(kN·m);M-夯锤质量;g-重力加速度,g=9.8m/s2;H-落距(m);d-修正系数,变动范围在0.35~0.70,一般粘性土、粉土,取0.5;砂土取0.7;黄土取0.35~0.50。2.最佳夯击能实际施工时最佳夯击能从试夯测量中可以大体确定,应满足下列条件:①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mm。当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当测得夯坑底沉降引起的体积增量与坑周围地面隆起体积增量相等时认为夯击能已达饱和,若再继续夯击,则能量消耗在使周围土体破坏上面。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3.夯击次数夯击次数是指在一个夯点上夯击的最有效次数。一般通过现场试夯来确定,以夯坑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确定原则。常通过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的关系曲线确定。对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湿陷性黄土和填土等地基,夯击时夯坑周围往往没有隆起或隆起量很小,应尽量增多夯击次数。对于饱和度较高的粘性土地基,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体积压缩,孔隙水压力升高,但由于此类土渗透性较差,地基土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引起夯坑周围地面隆起,如继续夯击,并不能使地基土得到有效的夯实,造成浪费,有时甚至造成地基土强度降低。张永钧等曾于1980年提出有效夯实系数的概念,并以此来确定夯击次数。若以d表示有效夯实系数,则:(6.2.2-3)式中:V-夯坑体积(m3);-夯坑周围地面隆起的体积(m3);V0-压缩体积(m3)。有效夯实系数表示地基土在某种夯击能作用下的夯实效率,有效夯实系数高,说明夯实效果好,有效系数低,说明夯实效果差。从大量资料来看,砂土和粉土地基的夯实效果要比粘性土地基要好。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夯击次数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以保证夯墩的密实度和着底;(3)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1/10锤高,且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在没有试夯资料时,可根据经验确定,如强夯置换深度为5m左右,夯击次数在9击~13击之间,一般可取10击作为计量控制值。4.相邻两夯击遍数的间歇时间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便于土中空隙水压力的消散。由于碎石墩本身就是一个排水体,超空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短,亦即可实施连续夯击。5.夯击落距落距视软基的土质条件而定,一般为10~20m。通常第一击落距可选20m,以保证足够的夯击能击穿软土上覆盖的人工填土层,第二击则可根据第一击夯沉量选取落距。6.夯击收锤标准及间隔时间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大面积施工时的收锤标准为:(1)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20cm,后一击的夯沉量明显小于前一击夯沉量;(2)在强夯施工过程中,如夯坑周围有大的隆起,要停止施工,间歇一周左右,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继续进行施工或增加夯击遍数以减小隆起,以达到较好的加固效果;(3)每遍夯完后,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进行下一遍夯击,视地基土情况,间歇时间一般控制在8~10d;(4)强夯施工要达到设计击数要求,以满足影响深度要求。6.2.3随着置换墩的加深,被挤出的软土渐多,夯点周围地面渐高,先铺的施工垫层在向夯坑中填料时往往被推入坑中成了填料,施工层越来越薄,因此,施工中须不断地在夯点周围加厚施工垫层,避免地面松软。6.3施工监测6.3.1~6.3.7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监测工作,首先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因为若夯锤使用过久,往往因地面磨损而使质量减少,落距未达到要求,也将影响单击夯击能;其次,夯点放线错误情况常有发生,因此,在每遍夯击前,均应对夯点放线进行认真复核;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认真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量测每击的夯沉量及检查置换深度。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影响置换墩的形成,监测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情况,以确定相邻置换墩施工的间隔时间。7质量检查与验收7.1质量检查7.1.1~7.1.4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包括强夯碎石墩形态的检验、墩间土夯击前后的变化的检验,以及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效果检验。1.碎石墩形态检验碎石墩长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据,可以采用直接法测定或间接法测定。直接法可以通过钻探直接获得墩体长度,也可以在夯坑外围向墩体斜钻,从钻孔中按触到墩体的斜距,得到墩体的长度。间接法可采用电阻率法、雷达检测法等,通过测量波速、电阻等与墩体长度的相关关系,测定墩体的长度。碎石墩砂石结构组成的质量,首先要检验砂石料的质量,如砂石的矿物组成、风化程度、含泥量等,其次要检验颗粒组成级配是否良好,最后要检验夯击后的密实程度,常用的有效方法有动力触探法。2.墩间土性质变化检验强夯过程中或强夯后,墩间土性质如密度、含水量、透水性、压缩性等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墩间土的变化进行检验是必要的。一般可采用钻探取样进行土工试验,测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与夯前进行对比。此外,也可以采用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并且与夯前进行对比。3.复合地基效果检验碎石墩复合地基处治效果检验,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下列三种:(1)理论算法根据现场测定的碎石墩和墩间土的有关指标,利用复合地基理论计算方法,计算出复合地基的强度和变形值,再与设计要求值相比较,检验加固后的地基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单墩载荷试验配备大型承载板,在现场进行单墩载荷试验,获得单墩承载力,进而推断出复合地基承载能力。(3)多墩复合地基堆载试验地基处理完成后,结合工程填筑过程,选取一段进行复合地基多墩现场堆载试验。试验前,在场地上埋设好夯坑内外的地面沉降标和深层沉降仪、水平位移桩和测斜仪、孔隙水压力测头和测压装置,以及压力盒等。当填筑开始后,分别测出填土高度和地基变化的相关测试数据,当堆载到达预定高度时,总结分析测得的各项数据,从而评价复合地基的效果。4.复合地基沉降观测强夯过程中,地基通常要产生较大的变形,因此,复合地基的沉降观测可在地基处理完成后进行。观测方法可采用沉降板或沉降标等方法,通过观测,获得复合地基随路堤填筑的沉降变化,其结果一方面可用于检验地基处理效果,另一方面也为路堤的填筑施工,以及路基设计方案的变更和优化提供依据。5、检测方法:承载力检验包括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常用的方法有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波速试验等。载荷试验适用于强夯地基和强夯置换墩地基;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构筑物,载荷试验检测点不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构筑物地基应增加检测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测和置换墩最低情况检测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少于3个点。对强夯置换地基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如果载荷板面积较小,荷载影响深度为3~4倍载荷板的直径,因而在确定强夯效果或强夯置换墩的着地情况,可采用载荷试验与其它原位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波速试验)相结合,综合判定强夯地基或强夯置换墩承载力及有效加固深度。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杂填土地基的强夯检测及查明强夯置换墩着地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关系。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一般粘性土、粉土地基或素填土地基强夯后的地基检测,也适合于判断强夯后地基土(砂土、粉土)液化的可能性。波速试验,可采用单孔法,踌孔法测试弹性波在土中传播的波速Vp、Vs,根据波速的变化确定地层分界点,并可计算各层的动力学参数:动弹性模量Ed、动剪切模量Gd、泊松比ν。在无钻孔条件时可用瑞利波法测得深度不太大地层中瑞利波波速确定地层分界点,并利用V R≈V s,进一步求得土层的动力学参数。利用瑞利波对夯前、夯后地基土νR值的变化进行检测,以确定夯击效果,也可以利用νR值确定强夯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但应注意υr与强夯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之间的曲线关系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7.1.5强夯检查方法依据我国《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相关规定。7.2质量验收7.2.1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规定。7.2.2~7.2.3应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规定,结合强夯法处理地基和碎石桩处理地基的具体要求进行质量验收。必要时可用地质雷达仪检测强夯置换墩的墩长和墩径。
预应力砼箱梁预制施工方法一、概述后张法预应力砼预制箱梁,单幅桥面宽B=1275米,跨径30.08米、30.16米,梁高1.6米,梁间距2.55米,单箱边梁顶宽2.375米,中梁顶宽2.20米,底宽1.00米,单片梁吊装重量87吨,单幅桥面横桥向由5片梁组成。全桥共五联,为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二、施工方法箱梁的预制场地安排在0#号台后面的的路基范围内,箱梁预制后,用轨道平台车运至架桥机内,用架桥机架设。1、预制预应力箱梁施工流程图
预制箱梁施工工艺框图砼拌制砼拌制测量控制底模调整侧模整修钢筋制作安装预应力管道钢筋制作顶板钢筋绑扎浇注混凝土混凝土养生钢绞线张拉安装内模移梁检查底板混凝土附着式振捣安装侧模绑扎底层腹板钢筋波纹管制作内模加工压浆垫保护层张拉设备标定随梁试块试压制取砼试块配合比试验钢绞线下料穿入封锚水泥浆配合比试验 2、预制场设置2.1、预制场设置:各修建12个箱梁制梁底座,详箱梁预制场地布置图。2.2、模板制作箱梁预制台座采用固定式制梁台座。台座下部由混凝土基础、梁端混凝土底座组成。底座为C25混凝土,底座面板采用水磨石,底座四周用角钢围固。在靠近梁端2m范围的底座下,加深、加宽混凝土基础,防止张拉后梁体起拱,重力集中压裂底座端部。底模上每隔1m留一个对拉杆预留孔。箱梁的制梁台座应坚固、无沉陷,台座各支点间距适宜,以保证底模平整度不大于2mm。箱梁预应力张拉以后,梁体中部拱起,在预施应力过程中,整个梁体的质量就由均匀分布于底板上的均布荷载转移为支承于两端的集中荷载。因此梁端部的底板、底座均应加强,不得有沉降,满足其预应力箱梁支点受力的要求。底模两端应设活动底模,保证箱梁能够起吊移位。侧模:采用厂制定型钢模,钢模加工时应制作胎具,并整体组拼后一次施焊成形。制作3套钢模板,各模板接缝处使用海棉橡胶条塞紧以防漏浆。内模:采用依图纸设计尺寸制作的组合钢模,钢模之间的连接钢带和面板之间的夹角要做成锐角或钝角形式,以便于拆模。内模底模板顺梁方向应隔块安装,以利浇注时下落砼到底板。立内模时,对张拉顶板束预留孔处做单独处理。模板安装顺序:安装底模→安装侧模→涂脱模剂→贴接缝止浆胶带→安装钢筋骨架→吊装内模→绑顶板钢筋→安装端模。为了箱梁的外观光滑、整洁,线型流畅,模板制造应满足下列要求:(1)具有必须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保证结构的设计形状,尺寸和模板各部件之间相互位置的准确性。(2)尽可能采用组合钢模或大块钢模,提高模板的适应性和周转率。(3)模板板面光滑平整,接缝严密,确保混凝土在强烈振动下不漏浆。(4)便利制作、装拆容易、施工操作方便,保证安全。(5)考虑到施加预应力后混凝土会压缩,梁的底模板铺设时加长1/1000L(L为梁长)。箱梁内模顶部与侧模为铰接,两侧的上下块模板间为斜面联结,两侧模板间用带有正反丝扣的撑杆支撑,便于拆模。为了保证现浇桥面板及沥青铺装层的厚度,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在制梁台座的底模设置反拱,其拱度值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数值为2.4cm,在跨度范围内按圆曲线的变化进行设置。3、钢筋工程3.1、材料(1)Ⅰ、Ⅱ级钢筋分别符合GB13013-91和GB1499-98的规定。凡钢筋直径≥12mm者,均采用Ⅱ级(HRB335)热轧螺纹钢,凡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Ⅰ级(R235)钢。钢板应符合GB700-88规定的Q235钢板。(2)钢筋的选用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钢筋进场后,按不同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存,不得混杂,并设立识别标志。检查其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对所有进场钢筋进行抽样检查,必须满足设计及规范的要求,并将抽样检查结果报告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方可使用。3.2、钢筋制作与安装(1)、钢筋使用前将表面油渍、漆皮、鳞锈等清除干净。使用的钢筋要平直、无局部弯折现象。按设计图纸弯折成型。(2)、钢筋加工严格按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成型。骨架钢筋的焊接应满足设计要求,并保证骨架不变形,在同一平面上。主筋接头采用双面焊接搭接,其搭接长度应满足设计及规范的要求。搭接接头由专人施焊,通过焊接实验经监理工程师在场检查合格,才能实施。(3)、钢筋在钢筋车间预制成型,首先绑扎底板钢筋,然后再绑扎腹板钢筋、顶板钢筋。钢筋的接头应错开布置。(4)、内外侧护栏的锚固钢筋应预先埋入,并注意预留泄水管位置。(5)、为了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规定厚度,在钢筋与模板间设置水泥砂浆垫块,用埋设其中的铁丝与钢筋扎紧,并互相错开,分散布置。(6)、安装顶板、翼板钢筋时,在边梁上同时安装防撞栏的预埋钢筋,并准确、牢固定位。(7)、支座上板的锚固螺栓和钢筋应固定牢,保证泄水孔及其预埋位置的准确性。钢筋与模板间设置垫块,垫块与钢筋扎牢,确保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8)、每片预制箱梁底板设置4个Φ100mm通气孔,若通气孔的位置与普通钢筋发生干拢,可适当挪动普通钢筋的位置。3.3、绑扎底板与腹板钢筋(1)、钢筋在加工棚内严格按设计加工,现场人工绑扎成型。绑扎自下而上依次进行,并采取可靠的临时加固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刚度和稳定性。(2)、钢筋调直、连接、切断、弯曲均采用机械加工,加工好的半成品分类挂牌堆放。钢筋骨架绑扎成型在相应的台座上进行。绑扎前在台座底模顶面标出主筋、箍筋、横隔板、变截面位置及骨架长度。钢筋绑扎完毕核对无误,即可进行下道工序。为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在钢筋骨架外侧捆扎曲面水泥砂浆垫块(曲面朝外)。3.4、绑扎顶板钢筋 模板安装后绑扎顶板及翼缘板钢筋,安装负弯矩波纹管。4、预应力管道安装4.1本工程波纹管采用内径为φ55mm、φ90mm的波纹管。预应力钢束的成孔采用金属波纹管,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波纹管,波纹管在安装前应通过1KN径向力的作用下不变形的试验,同时应作管水试验,以检查有无渗漏现象,确无变形、渗漏现象时始可使用。4.2波纹管的连接,应采用大一号同型波纹管作接头管,接头管长300mm,但接缝数量尽可能保持最少。波纹管连接后用密封胶带封口,缠绕紧密,避免混凝土浇筑时水泥浆渗入管内造成管道堵塞。4.3安装波纹管时,严格按设计坐标进行安装,确保管道位置准确,不发生位移、变形,每隔1m加设一道定位钢筋,并用铁丝绑扎固定,避免管道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移位。并控制好波纹管的平弯、竖弯曲线,接头不漏浆,管道不受损伤。4.4波经纹管如有反复弯曲,操作时应注意防止管壁破裂,同时应防止临近电焊火花烧伤管壁,若有微小破损或小孔洞及时修补并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5、预应力箱梁浇注混凝土前的检查5.1浇注混凝土前,将模型内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清洗干净,涂优质脱模剂,经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注。5.2为了保证预留孔道的准确,端模板应与侧模和底模紧密贴合,并与孔道轴线垂直。5.3梁内预埋件不能漏埋,位置应准确,特别是锚垫板应与端头模板紧密贴合,不得平移或转动。且锚头垫板的端面应与钢束垂直。5.4垫板处的加固钢筋网尺寸和位置,预应力孔道的外径和各段的座标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牢固固定。顶板负弯矩处的孔口处应封堵严,防止灌注混凝土时,砂浆进入孔内。5.5预应力箱梁的梁长检查、顶板宽度、腹板厚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顶板的拉杆、侧模的斜撑、契块必须牢固可靠。浇注前振动设备检查。6、混凝土施工6.1箱梁混凝土以龙门吊提升转运输送入模。采用插入式振导器和附着式振导器结合振捣。6.2浇筑顺序:箱梁砼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在下层砼初凝前浇筑完成上层砼,但不得出现纵向施工缝。箱梁混凝土分层浇筑时的顺序为:底板→腹板→顶板。顶板上的预留拆模小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0Mpa以上时,拆模后封口。6.3箱梁混凝土的浇注方向采用从一端循序进展至另一端,纵向分段水平分层的方式。在将近另一端时,为避免梁端混凝土产生蜂窝等不密实现象,则改为从另一端反向投料,而在距该端部4m~5m处合拢。6.4腹板浇注时,分层下料、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0cm,上下层浇注时相隔不宜超过1小时(当气温在30℃以上时)或1.5小时(当气温在30℃以下时)。上层混凝土必须在下层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方能浇注,以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密实度。6.5分段长度宜取4m~6m,分段浇注时必须在前一段混凝土初凝前开始浇注下段混凝土,以保证浇注的连续性。混凝土进行中不得任意中断,因故必须间歇时,间歇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凝结时间、混凝土的水灰比及混凝土硬化条件确定。段与段之间的接缝为斜向,上、下层混凝土接缝互相错开,以保证混凝土浇注的整体性。6.6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要设专人跟踪检查模板,及时处理漏浆。混凝土浇注完毕,及时进行整平、收浆,其顶板应表面平整,不露筋。6.7为使现浇桥面板与预制箱形梁整体结合,预制箱形梁的翼缘板表面必须拉毛处理,拉毛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用麻袋覆盖混凝土表面,洒水养护,保证混凝土质量。7、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进行淋水养护。对箱内箱外及预应力孔道内灌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每天洒水次数视环境湿度与温度控制,洒水以能保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准。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即可拆除梁体内、外模板。拆模时用撬棍或钩子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与混凝土脱离,防止撬坏混凝土。拆下的模板经清理、调整、涂脱模剂后倒用。冬季施工采用蒸气养护。8、预应力施工8.1、预应力钢材及预应力锚具进场后,应分批严格检验和验收,妥善保管。8.2、待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90%以上后方可进行张拉预应力钢绞线,采用两端张拉,伸长量和张拉力双控的方式。以张拉力为主,以引伸量进行校核,张拉时,钢束实际引伸量与计算引伸量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8.3、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采用两端同时张拉。8.4、张拉设备的选用张拉采用穿心式千斤顶。根据设计计算出张拉控制应力,来选择张拉设备。张拉设备必须进行标定,标定合格后方可使用。8.5、张拉准备设置张拉操作台和防护板。制作钢支架,张拉前把钢支架紧靠在梁两端,千斤顶用导链挂在钢支架上,并在距离千斤顶1.5-2.0m处安设防护板,以防锚具夹片弹出伤人。8.6、张拉张拉工作是箱梁甚至整座桥梁工程的重点,应予以高度重视,派结构工程师专门负责,保证张拉质量。①先安装工作锚环,然后用钢管将夹片轻轻打入锚环,使夹片均匀,尾部平齐。完毕后安装限位板、千斤顶及工具锚。在进行以上工作时,调整垫圈、垫板及千斤顶位置,使孔道、锚具和千斤顶三者之间轴线一致。③锚固当实际伸长值同理论伸长值相差不超过6%,每束钢绞线断丝或滑丝不超过1丝和每断面断丝不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1%,张拉合格后进行锚固。④记录报告每次预应力张拉均进行现场记录,如:油压表、油泵、千斤顶的鉴定号,张拉各阶段的伸长值及相应的拉力;以及时间、天气、张拉责任人等各种情况。8.8、各束张拉的先后顺序是:N1、N3、N2、N48.9、箱梁预应力的张拉时,油泵加油应均匀,不得突然加载或突然卸载。在张拉时,千斤顶后面不能站人或从其后面穿过,以防万一。张拉时如果锚头处出现滑丝、断丝或锚具损坏,应立即停止操作进行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当滑丝、断丝数量超过容许值时,将抽换钢束,重新张拉。8.10、张拉实测引伸量不应超过设计计算的±6%。当张拉力达到100%σy,引伸量能满足设计要求,持荷5分钟,封锚;当张拉力达到100%σy时而引伸量小于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后进行超张拉,超张拉控制应力为103%σy,加大持荷时间,封锚;8.11、预应力钢束的张拉工艺:(1)钢绞线的下料用砂轮机切割,切口侧要20号铁丝绑扎以免松散,并应梳理直以免缠绕。(2)锚具与千斤项必须配套使用,使用前锚具应作抽样检测,张拉时两端同时张拉,采用应力控制与延伸量同时控制。(3)锚具垫板必须与钢束轴线垂直,垫板孔中心与管道中心一致,安装千斤顶必须保证锚圈孔垫板中心严格对中,防止滑丝,断丝现象。(4)张拉程序如下:0→10%σy→20%σy→60%σy→100%σy持荷5min→σy锚固。在进行初张拉时(10%σy为初应力),在钢绞线上划线,作为测量钢绞线伸长量的参考点,检查钢绞线有无滑丝现象,并检查孔道轴线与锚具和千斤顶是否在一条线上。(5)钢束张拉完毕后,严禁碰撞锚具和钢绞线,钢绞线剩余长度用砂轮机切割切断。9、移梁与存放箱梁吊装可在临时支座中心处采用绑扎吊装,箱梁在移动、吊装过程中要保持主梁轴线垂直,严防倾斜,注意横向稳定。用龙门吊将梁片移出预制区放入存梁区内。存放时,注意下列事项:(1)、存梁场地整平、压实、不积水。(2)、梁片要按起吊及安装次序堆放,并有适当通道,防止越堆吊运。(3)、所有梁片标以不易擦掉的记号,并准确记录混凝土浇筑、张拉的时间及日期。(4)、梁片放置在垫木上,吊环向上,标志向外,层与层之间以垫木隔开,各层垫木的位置在吊点处,上、下层垫木必须在同一条竖直线上。10、孔道压浆施工工艺孔道压浆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10.1、浆体配比设计的基本原则(1)改善水泥浆的性质,降低水灰比,减少孔隙、泌水,消除离析现象。(2)降低硬化水泥浆的孔隙率,堵塞渗水通道。(3)减少和补尝水泥浆的在凝结硬化过程的收缩变形,防止裂缝的产生。10.2、浆体特性要求(1)流动度要求:拌和后的流动度为小于60S。(2)水灰比: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2024-2024学年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的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 辽宁省盖州市2024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 包头市九原区2024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4英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书
- XX县供销社有关计划生育工作计
-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搞好初中生物学教学
- 《健康保险险种分析》课件
- 《无铅压电陶瓷综述》课件
- 癃闭医学课件
- 《商业文化伦理(第二版)》第九讲商业企业管理中的伦理
-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案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家校共育培训课件
- 宠物血液生化检验及其意义课件
- DB37-T 4502-2022-2022滤水模压混凝土板现场制作质量控制规范
- 电梯安全员培训范文通用12篇
- 人工智能(全套课件)
- 实训项目二 汽车底盘大修竣工验收
- 主题班会告别假努力-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