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课件_第1页
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课件_第2页
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课件_第3页
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课件_第4页
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江苏省溧阳中学郁继刚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江苏省溧阳中学郁继刚1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龙永图:暂且不要讨论中国崛起,先问问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2

有一次,我(龙永图)到日内瓦的一个公园散步。发现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厕所里面“玩”。等我走出厕所,一位40来岁的中年妇女就着急地问:“先生,我的孩子上厕所,进去20分钟了还没有出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你能不能帮我去看看?”我进去一看,小孩正急得满头大汗,我问:“你在干什么?”他说:“我上完厕所以后,不知道怎么冲水。”原来马桶是新式的,他没见过,为了冲水,在里面折腾了二十分钟。我帮他冲掉以后,他说了很多次谢谢。我非常感动,这就是责任心,是他所受的教育带给他的,我想,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很能担当的人。

21世纪,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一次,我(龙永图)到日内瓦的一个公园散步。发321世纪,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立德树人21世纪,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立德树人4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2016年9月13日)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2016年9月13日)一个核心,三个方5课程目标三个版本1.0版2.0版3.0版双基三维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课程目标三个版本1.0版2.0版3.0版双基三维核心素养6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顶层设计(二)基层实施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体框架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7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一)顶层设计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一)顶8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一)顶层设计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要将所认识的史事9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核心理念—唯物史观(文明、近代化、全球等)核心思维—时空观念(辩证、扩散、逆向等)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比较、统计、计量等)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叙述、理解、评价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责任、人文、普世等)(一)顶层设计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一)顶层设计10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ppt课件11中外历史纲要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

史学入门

史料研读(一)顶层设计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选修Ⅱ课程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12

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25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中外历史纲要

1.1.早期中华文明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1.8.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9.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131.10.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12.人民解放战争1.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1.1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15.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6.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17.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1.18.大航海时代1.19.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20.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1.2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22.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23.改变国际秩序的两次世界大战1.24.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1.25.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1.10.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41.1.政治体制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3.法律与教化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6.货币与税收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5.交通与社会变迁2.6.医疗与公共卫生3.1.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3.2.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3.3.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4.战争与文化碰撞3.5.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6.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政治模块经济模块思想文化模块1.1.政治体制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3.1.多样15(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呈现方式,改为通史体例,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精选25个专题,以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整体认识,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识。(一)顶层设计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16

(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

选修Ⅰ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这三个模块中,既可以看到与原高中课标的某些衔接,又凸显了高中历史应注意和强调的重要内容。(一)顶层设计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三个层次17(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本课程标准提供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可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这两个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又要有正确的史观导向,旨在提高学生的史学专业素养。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设。选修II课程:对学生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一)顶层设计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18(2)高中历史的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之间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递进性。

历史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横向发展的扩展性和纵向发展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旨在使学生对历史有基本的整体认识;选修Ⅰ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扩展,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能力;选修Ⅱ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旨在继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各类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一)顶层设计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2)高中历史的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之间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递19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顶层设计1、核心素养概念:2、核心素养内容:3、核心素养分类: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二)基层实施1、唯物史观5、家国情怀3、史料实证4、历史解释2、时空观念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顶层设计1、核心素养概念:(20(二)基层实施——唯物史观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6年上海卷第5题).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二)基层实施——唯物史观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6年上21(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27题)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27题)222.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二)基层实施——唯物史观2.概念界定:(二)基层实施——唯物史观23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低级到高级,分散到整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发展主要力量:人民群众VS英雄阶级分析方法。(二)基层实施——唯物史观3.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低级到高级,分散到整体)(二)基层24(二)基层实施——唯物史观4.教学实施(以近代欧洲为例)(二)基层实施——唯物史观4.教学实施(以近代欧洲为例)25(二)基层实施——时空观念1.高考试题的考察(2017年江苏卷第9题).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右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二)基层实施——时空观念1.高考试题的考察(2017年江苏262.

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二)基层实施——时空观念2.概念界定:(二)基层实施——时空观念27◎◎◎◎◎◎◎◎◎◎◎◎◎例1:辛亥革命的时空坐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民族危机、社会危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潮流辛亥革命……(二)基层实施——时空观念3.教学实施江阴南菁中学马维林◎◎◎◎◎◎◎◎◎◎◎◎◎例1:辛亥革命的时空坐标鸦片战争英28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件1937年七七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列举30年代以来日军侵华的史实和侵华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件29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关键信息石家庄、忻口、五台山、狼牙山、娘子关、阳曲(太原)、清苑(保定)、天津、北平重要史实1.时间:1940年2.指挥者:彭德怀3.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4.特点: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5.涉及主要省份:山西、河北6.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关键信息石家庄、忻口、五台山、狼牙山、娘子30(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2017年全国卷3第27题).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2017年全国卷3第27题).关31(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题)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题)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3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格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7年全国卷1第26题)记述出处“秦王33(2017年江苏卷第4题).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7年江苏卷第4题).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342.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2.概念界定:(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35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

客观的史料: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记录的史料:记录的发生的历史。(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3.原则和方法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

客观的史料:真实发生过的历史;(36一群来自古代的史官崔杼弑其君: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春,崔杼杀了齐庄公,齐史官太史记载“崔杼弑庄公”。崔杼知道后便杀掉了太史。太史之弟接着这样写,也被杀。另一弟仍然这样写,又被杀。又有一弟还这样写,崔杼就由他去了。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着照样写好的竹简前去,听到已如实记载,这才回去。史官秉笔直书,感天动地!司马迁“寻真迹,说真话,写真书”

政治性>历史性一群来自古代的史官崔杼弑其君: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春37史料史实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

求真史料实证(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3.原则和方法史料史实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求真史料实证(二)基层38(1)兰克的“内外考证法”

(内索史料记载者的动机和性格,外比同时代其他史学家的论据)(2)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或者地下考古相结合)(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3.原则和方法(1)兰克的“内外考证法”(内索史料记载者的动机和性格,39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事发当晚,朝鲜与韩国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朝鲜平壤广播的说法是:“无赖叛逆李承晚命令李伪军侵略了北方,人民军为了自卫将其击退,并开始正当进入南方。李承晚匪帮将被逮捕,被判刑。”韩国《京乡新闻》的号外消息是:“北朝鲜军队,今日拂晓,从三八线开始南侵。我军立即与敌交战,正将其击退中。”1.两篇报道有何相似之处,二者有什么不同?2.你如何解释这种不同?3.如果只读到其中一篇报道的人会有什么反应?4.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类似的事件或者报道?5.今后当你读到或者听到一个事件的报道时,应该怎样做?朝鲜战争(二)基层实施——史料实证4.教学实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事发当晚,朝鲜与韩国的新闻40史料史实史论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求真求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史实史论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41

(2015年上海卷第37题)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5年上海卷第37题)(二)基层实施——历史解42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6年全国卷2第41题)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43

2.概念界定: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内涵阐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2.概念界定:(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443.历史学习能力:(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3.历史学习能力: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45历史叙述=客观性+主观性科学性艺术性史料克罗齐: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

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事、文、义三要素历史叙述=客观性+主观性科学性464.历史解释:前世今生唐代刘知几:史才、史学、史识.清代章学诚:史德近代:陈垣——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意大利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4.历史解释:前世今生唐代刘知几:史才、史学、史识.(47(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中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中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481.必须以史料为依据;2.必须以历史理解为基础;3.是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4.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评判"(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5.历史解释的原则成都大学冯一下教授1.必须以史料为依据;(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5.历史解49●中国何以战败——两个皇室中国皇室

光绪大婚庆典,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其终生不欢。日本皇室

1874年,天皇诏令:从即日起,开始撙节内宫开支,什么锦衣玉带,什么钟鸣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一天宁可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海军。(二)基层实施——历史解释6.教学实践——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何以战败——两个皇室中国皇室光绪大婚庆典,耗费50●中国何以战败?

——两国民众民众对于国家的命运毫不关心,对于同样是异族的日本人没有明显的仇恨心理,不愿意替一个异族去打另一个异族,清军对中国民众的残害更是让民众难以对满人统治的国家产生认同感。因此,在战争期间,甚至争相报名应征日军运输夫谋取生计。

战争初期,即便生活贫困也还是从口中省出十个八个梅干钱捐献给前线的士兵,并对战争后可以获得多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国家成功地将民众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日本民众清朝民众●中国何以战败?——两国民众民众对于国家51●中国何以战败?

——两支军队

北洋兵舰合计二十余艘。海军一支,规模略具,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衽席风涛,熟精技艺……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李鸿章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海军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已建立起一支拥有6.3万常备和23万预备对的陆军,和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清朝的北洋海军。中国海军日本海军●中国何以战败?——两支军队北洋兵舰52洋务运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李鸿章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明治维新●中国何以战败——两个改革洋务运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53●中国何以战败——两种准备中国准备

1894年6月9日,日军登陆仁川,进占汉城。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摘编自《盛世之毁》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松阴(1855年)

日本准备●中国何以战败——两种准备中国准备1894年654(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第27题)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二)基层实施——家国情怀1.高考试题中的考察:(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第27题)(二)基层实施——家国552.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二)基层实施——家国情怀2.概念界定:(二)基层实施——家国情怀56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57家国情怀何以传承?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言以蔽之,他们皆利国为民,牺牲自身利益甚至生命,“何惜百死报家国”,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家国情怀何以传承?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58(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被错割一个肾的梁启超为什么没医闹?“战士死疆场,学者死讲堂,死得其所。何惜之有!”(2)辛亥革命:林觉民的《与妻书》(3)抗日战争:中国空军带有十字架的毕业照。(二)基层实施——家国情怀3.教学实施:(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被错割一个肾的梁启超为什么没医闹59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ppt课件60案例:校园的责任:2007年4月21日,纪念遇难者的33个一半足球大小的花岗岩悼念碑按照椭圆形被安放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央广场上。其中还包括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碑。美籍韩裔赵承熙的墓碑上留下自己的纸片,上面写着:“你没能得到必要的帮助,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尽快得到安慰并恢复平静。校园没有仇恨案例:校园的责任:2007年4月21日,纪念遇难者的33个一61案例:情感碰撞——关于爱国主义的对话讨论话题:(1)“怎样区分“本能”爱国与“理性”爱国?”(2)“要用爱国主义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3)“要站在世界视野的高度,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发展。”案例:情感碰撞讨论话题:62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ppt课件63第一阶段:展示教师魅力第二阶段:展示学科魅力第三阶段:展示学生魅力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阶段:展示教师魅力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64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上海李惠军老师的杏坛之旅)

李惠军: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普陀区“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历史教育专业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指导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研究员。是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位中生代学科领军人物。

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上海李惠军老师的杏坛之65出生时间:出生1959年;毕业院校:1982年毕业陕师大历史系;工作单位:从新疆—上海—山东—上海;彪悍人生:35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特级教师;励志人生:从新疆到上海授课风格学生不认可;打过学生被免除职务,记大过,被流放;全国展示课因为观念超前,遭同行质疑;车祸撞断左腿;遭遇高考泄题风波。都成为他成长的垫脚石。个人档案出生时间:出生1959年;个人档案66(一)坚持阅读的习惯大学期间:为两汉西域情况,在学校图书馆和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西域史地方面的文献,抄写整理了4纸箱的资料卡片。“宁可劳而无获,不可不劳而获”。1982年,工作第1年教高三,为了赢得学生的认可。顽强地逼着自己背下了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6本历史教材主干知识,从不带着教材和教案给学生上课。

1986年,工作第3年通过赵恒烈先生介绍历史思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用以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著。

(一)坚持阅读的习惯大学期间:为两汉西域情况,在学校图书馆和6790年代初,开始广泛涉猎有关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论等方面著作和《世界近现代史30讲》等;2003年新课改,为了填补“文明史”概念的不足,从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著的《地中海与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2004年后,遭遇泄题风波,苦学禅思。阅读了关于史学理论、现代性等方面的一些扛鼎之作,还有梁启超、陈寅恪、顾颉刚等大师的著作。最欣赏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陈旭麓的《浮想录》和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一)坚持阅读的习惯90年代初,开始广泛涉猎有关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论等方面著作68

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体验的过程;阅读到达那里教学就到达那里,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

——西安中学郭富斌(一)坚持阅读的习惯(一)坚持阅读的习惯69(二)坚持反思和写作的习惯(二)坚持反思和写作的习惯70(二)坚持反思和写作的习惯(二)坚持反思和写作的习惯71(三)研究学生,为学生而改变

对上海课改反感,只要史学功底雄厚,讲授艺术精湛,就必然赢得学生的共鸣。然而,上海的学生所具有的开放性、独立性和见识广、思维活的特点,加上特有的教材体系和独立的考试评价体系。他的教学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为了改变状况,他走进学生,尝试着改变自己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制造玄机,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平等对话,激起论辩争执。但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热热闹闹,历史稀稀疏疏;发言积极踊跃,偏题离题万里。为了矫正上述偏差,他采用了课前设问、推荐素材、激发求证、鼓励发散和即时调整的策略,实践下来效果非常明显。成为最受欢迎的历史教师。

(三)研究学生,为学生而改变对上海课改反感,只要史72(四)利用平台展示,在质疑中成长1998年,全国历史研讨会在河南南阳举行,李惠军老师执教《彼得一世改革》的公开课。专家和老师的普遍质疑和攻击。就连与会的上海专家也从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甚至有人说,这节课不仅不能代表上海的教改方向,而且是对上海教改方向的曲解。还有老师开玩笑地说,李惠军这节课的最大价值倒是可以作为失败的案例,供大家总结教训,引以为戒。(四)利用平台展示,在质疑中成长1998年,全73(四)利用平台展示,在质疑中成长

1998年,上海进才中学录像课《美国的内战》。作为全校校本课程课观看。校长袁小明教授却尖锐地指出,李老师实际上跟学生玩了一场捉迷藏的小儿科游戏,以自己事先预设的圈套,让学生在并不完整的材料中兜圈子猜测,当学生感到茫然的时候,他才出示了那份被老师事先藏起来的林肯致《纽约论坛报》主编格里莱的书信。这实际上是在愚弄学生,是在一种不公平的情况下建立着一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其结果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四)利用平台展示,在质疑中成长1998年,上海进74(五)意志坚定,困学苦读

1、2000年夏令营活动,因为打日本学生被撤销所有行政职务,记大过处分,被“流放”山东。2、2001年,发生车祸撞断左腿。3、2003年回到上海就职于上海晋元中学,2004年遭遇了上海高考试题泄题风波。4、2005年从普陀山回到讲台,少一僧人,多一名师。(五)意志坚定,困学苦读1、2000年夏令营活动,因为打日75(六)成立工作室,共同发展

工作室致力于构建一个教师学习研究的共同体。营造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合而不同、周而不比的研讨气氛,从而形成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场”。

通过专家引领、团队研讨、示范教学、案例反思、叙事互动等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