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亨利米勒的自我重建主题_第1页
试论亨利米勒的自我重建主题_第2页
试论亨利米勒的自我重建主题_第3页
试论亨利米勒的自我重建主题_第4页
试论亨利米勒的自我重建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亨利米勒的自我重建主题

0.开展文学创作威廉泰勒(williamherryer)是美国的一位作家协会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重建自己。1.前引:关于“受压迫”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潮中,米勒最先接触并接受的是无政府主义。1913年,为了摆脱母亲的管束和情人的纠缠,米勒决定到加利福尼亚当牛仔。在此期间,他偶然聆听了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艾玛·戈德曼(EmmaGoldman)的一次演讲,戈德曼宣传的思想和理论立刻吸引了米勒并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其影响持续了米勒的一生。(米勒对无政府主义十分着迷,主要因为它反对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等级制度,特别是那些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相关的等级关系。蒲鲁东(Pierre-JosephProudhon)、戈德曼、克里斯蒂(StuartChristie)等理论家关于无政府主义的有关论述和阐释或许有助于解读米勒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概念。理论家蒲鲁东曾这样解释无政府主义矛头所指的对象:“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政治体系、教堂的神学思想三位一体,彼此间千丝万缕。攻击他们任何一个等于攻击全体……资本对于劳工的控制恰如政府之于自由,教堂之于精神。这三位一体的专制主义体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压迫人们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同时奴役其身体、意志和理性。”(米勒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与上述无政府主义概念既联系紧密又有所区别。他也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力量,但是他的思想与传统无政府主义观点中的政治“暴力”毫无关系。如果说米勒也宣扬某种暴力,那也只是局限在语言上,而非政治上。另外一个区别在于米勒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纯粹以争取个人自由为基础,他反对各种权威,在作品中尽情攻击嘲弄它们。换句话说,米勒的无政府主义完全是个人行为,而非社会行为。米勒本人经常被指责不关心社会,但是批评者很少注意到米勒这一心态背后的无政府主义观念。此外,戈德曼的无政府主义观点促进了米勒世界观的形成并大大影响了他的写作生涯。戈德曼的观点——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对自由和自我表达权力的追求(戈德曼对清教的攻击也引起了米勒的共鸣。在戈德曼看来,清教杀死了真相和个性,否定生活永恒的变化,否定快乐和美以及所有自然而健康的冲动。她还指责清教是一种狭隘的精神和艺术创作的审查官,并列举了雪莱、拜伦、沃尔斯通以及艾略特等作家的遭遇来说明清教的存在如何扼杀艺术和艺术家。她同时指出:如今,清教不再使用拇指夹或者鞭子,但是它仍然约束和控制着美国人的心灵和情感……真相和真诚荡然无存,只剩下阴郁和平庸;清教和整个教会都视肉体为邪恶之物并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对之加以抵制和排斥。戈德曼提醒说,清教现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其邪恶本质丝毫未变;它至今仍然与艺术和艺术家为敌,时刻准备扼杀真相、自由和个性。(除了戈德曼的理论,米勒在思想形成的关键时刻也接触到了其他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比如尼采的思想。实际上,米勒早在父亲的裁缝店帮忙打理生意时,就通过阅读尼采的著作《无政府主义者》了解并接受了相关的意识形态。总体而言,“无政府主义运动所蕴藏的个性主义思想为米勒建立自我提供了一个基础。他后来特别喜欢的作家大多都以某种方式强调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米勒的无政府主义情结与他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成长经历也密不可分。当论及米勒的无政府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性因素时,评论家萨拉西诺(C.Sarracino)指出:“童年时期的生活对于米勒的无政府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其影响力超过任何作家、书籍或者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有关童年生活的回忆铸就了他的无政府主义观”。(1974:22)米勒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布鲁克林周围度过的,他尽情地玩耍,享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从来不必为工作、薪水、社会习俗、法律条令所限囿。正是那份纯真使得孩童时期的米勒拥有了自己的伊甸园,从而免受社会既定价值观的影响和腐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一段充满冒险和让人兴奋的生活,日渐长大的米勒正准备探索人生和社会旅途中的无限可能性。布鲁克林对于米勒而言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早期,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批欧洲移民包括犹太人先后到来,将它变成了移民区。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无政府主义传统,这无疑影响了米勒,滋养了他的“街头哲学”。张群指出,米勒“街头哲学”的内核在于:他崇尚那些极端自由、离经叛道甚至违背法律的思想行为,信仰无政府主义甚至帮派价值观。(2.自我重建的梦想无政府主义几乎渗透了米勒的所有作品。米勒试图以这种写作方式颠覆现存的有形和无形的权威,包括城市和政府、资本主义现代经济制度以及教堂。米勒的无政府主义首先体现在他对政府的批评上。米勒认为,政府是纽约市混乱和无序的制造者。米勒笔下的城市是死亡和冷漠之地。叙事者兼主人公米勒写道:纽约市的街道污秽肮脏,到处是人类的垃圾和工厂的烟灰,劳作的人们在工作的重压下喘息。米勒还将城市比喻成一片混乱而毫无生机的石头森林,行走其间的人们感受到的是冰冷、漠然和绝望。米勒的代表作《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所展现的被死亡和混乱笼罩着的城市景象(2004c:98),堪比20世纪初期荒原作家笔下的荒原景象。主人公米勒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典型代表纽约,统治这里的是空虚、虚无、孤独、疯狂、无聊和物质主义。这样的城市腐烂透顶,就像一个患了梅毒的肌体,却能吞噬人的灵魂,又像癌症一样一步步吞食掉自己。面对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城市,为了保持温暖和激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叙事者兼主人公所采取的策略是疯狂地跳舞、饮酒、做爱,这其实是采取无政府主义的行为方式来支撑自己饱受伤害的人性。他每次想起纽约都会很悲伤、很生气,甚至“产生一种盲目的狂怒心情”(2004a:59)。在米勒看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让他饱受鄙视和羞辱的国家。美国所有的街道都汇成“一个巨大的精神粪坑”,“一切都流入其中并化为大粪”。这个巨大的精神粪坑就包括精神病院、监狱以及武器等监禁、杀戮和折磨人的东西。这是一个疯狂的国度,没有几个人能保持身心健全。米勒的所见所闻告诉他,整个国家是“一个带来无限痛苦的梦魇”。(2004c:3)面对噩梦般的美国现实,叙事者将愤怒的矛头指向政府。他质问道: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肮脏混乱、凄惨绝望的局面?作家米勒将此归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西方的整体衰落;然后是直接因素,即那个“宣称在理智和原则基础上确立秩序的”政府。米勒认为,政府不仅没有带来秩序,反而将世界引向混乱和无序;假如没有政府存在,情况可能不会这么糟糕。米勒还想象了这样一个景象:没有政府,人民享受最充分的自由,过着简朴有序的生活。(2004c:241)在米勒看来,那些维持社会和政府正常运转的法律、秩序以及原则恰恰构成了他实现自我和自由意志的障碍,是对个性自由的限制。因此,他主张取消政府以及相关的体制安排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现实的遭遇让米勒失望至极,他找不到理想的世界,于是只能在作品中设想一座荒岛作为精神寄托之地,来供像他一样的现代人实现其鲁滨逊式的自我重建的梦想。(2004b:30)米勒似乎在暗示:“在一个远离政府的荒岛上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没有了政府、警察、监狱和文明,他就成了自己的统治者。”(3.缺乏人格权的原因米勒在独立谋生之初就开始猛烈攻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一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多以失败告终,最后彻底放弃做任何工作。但是,由此获得的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他的亲身经历也让他对资本和劳工制度的批判显得有力且可信。他将自己在西联电报公司的工作经历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态度诉诸笔端。小说中对在宇宙精灵电报公司工作的经历的描述集中地反映了米勒的经济无政府主义。这里,读者需要注意米勒的3种身份或者说3种声音:现实生活中的米勒、作家米勒和小说中的米勒。生活中的米勒在电报公司的经历在作家米勒的笔下成为了美国整个经济结构运转状态的象征。实际上,这3种身份在作品中常常融为一体,让人难辨彼此。小说中,米勒是人事部主管,负责招工。他宣称,自己在位的那些年面试了大约10万求职者,平均每个工作日面试约100人,他们都来自社会最底层,而面试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送电报的岗位被填满。这就意味着每天不停地撤换、控制和雇佣员工,竭尽全力保证流动而庞大的劳动力系统正常运转。米勒写道:“在我到达前一小时——我总是迟到——这地方就已经挤满了申请者。我得用胳膊肘开路,夺路走上楼梯,严格讲,是拼了命挤到那里去的。我还没来得及取下帽子,就得回答十几个电话。我桌上有三部电话机,都同时响起来。甚至在我坐下来办公以前,它们就吵得我尿都憋不住了。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得一直等到下午五六点钟……我却忙得像个疯子一样,来堵缺口。如果我在一天里奇迹般地填满了所有的空缺,第二天早上,会发现一切还是老样子——或者更糟。”(2004c:11-12)为了养家糊口,米勒不得不工作在这样一个公司里,每天面对如此可怕而疯狂的情景。他经常宣称自己在一个充满死亡的世界里苟延残喘:“我身上有一个死去了的人,留下的一切都是他的记忆;还有一个活着的人,这人应该是我,是我自己,但是他活着,只是像一棵树活着一样,或者像一块岩石,或者像一只野兽。这个城市本身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人们拼命要在里面挣得一个体面的死,我自己的生活就像这个城市一样,也变成了一座坟墓,我正以自己的死亡来建造这座坟墓。我漫步在石林中,石林的中心是混乱;有时候在这死亡中心,在混乱的真正中心,我跳舞或喝得酩酊大醉,或做爱,或同某个人交朋友,或计划一种新生活,可这全是混乱,全是石头,全都毫无希望,令人难堪。”(2004c:53)米勒过去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西联电报公司的深刻体验加强了他对美国社会生活所持的否定态度。在作品中,他将那时的生活比喻成毫无生机的坟墓和混乱不堪的石林,并说自己急于逃离这种生活。通过揭示日常工作无聊、单调、疯狂的本质,米勒表达了他对整个现代经济制度的反感和厌恶之情。后来,随着第二任妻子梦娜的出现,米勒毅然离开了公司,再也没有回来。这让他避免了被疯狂而强大的现代经济制度吞噬的命运,同时这也象征着他对现代经济制度的藐视和弃绝。4.宗教无政府主义在美国众多的教派中,作为基督教派别之一的清教自17世纪被先民带到北美以来一直主导着美国人的生活。在米勒的时代,它的影响力虽不如从前,却依然牢牢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但是,米勒十分厌恶清教,其直接原因是母亲当年一味地灌输清教思想,期望按照清教模式塑造他,结果激起了他的反感。这种情绪不断地滋生蔓延,最终发展为他对整个基督教甚至所有宗教的厌恶和憎恨。与此同时,米勒坚称,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不是很多人拥有同一种宗教。在代表作《北回归线》的开头,米勒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于清教的观点。他写道:“这一本(笔者注:指《北回归线》)不算是书……不,这是无休止的亵渎,是啐在艺术脸上的一口唾沫,是向上帝、人类、命运、时间、爱情、美等一切事物的裤裆里踹上的一脚。”(2004a:1)一开篇,米勒的矛头就直指清教上帝,以污言秽语攻击万众敬仰崇拜的上帝或者任何与上帝紧密联系的宏大主题和崇高事物,比如艺术、人、命运、时光、美。他同时还嘲笑那些到教堂祈祷求助的人,告诉他们说上帝从不给任何人帮忙。米勒的宗教无政府主义除了表现为他对上帝的否定和谩骂外,还反映在他在实际生活中对清教的反叛和亵渎上。首先,他对清教宣扬的成功哲学不屑一顾。早在纽约生活期间,有人花钱请他写一篇“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以满足主流价值观的胃口。但此时的米勒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挫折,不再相信这样的故事,对这样的写作任务也感到厌恶,于是他写了一篇反映穷人艰难生活和痛苦挣扎的故事。另外,米勒的婚姻生活本身也是对一向被清教视为神圣的婚姻家庭等观念的冲击和挑战。对米勒而言,他第一次结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逃避服兵役,而不是缔结神圣的婚姻和建立稳定的家庭。婚后不久他就离开了妻女与在舞厅结识的琼私奔。后来他娶了琼,但是很快又对这场婚姻极端失望,没过多久就独自一人漂泊到欧洲,彻底放弃了婚姻。在这里,他经常光顾妓院,同时与自己的女赞助人兼缪斯女神阿娜伊斯·宁保持着肉体关系。还有,成年的米勒似乎从不顾及各种清教禁忌,在随第一任妻子回娘家的时候,米勒竟与岳母私通。米勒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有悖清教的伦理。清教传统一直强调个人通过耐心和勤奋工作获得成功。在普通人,尤其是清教徒看来,米勒的工作态度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除了在西联电报公司待了不到5年之外,他在任何岗位上工作的时间都不超过4个月。他似乎缺乏维持任何固定工作所需的品质和精神,比如耐心、勤奋。在米勒的眼中,任何固定工作都是如此乏味、无聊、难以忍受。他宣称宁愿乞讨或饿死也不愿意去辛苦工作挣面包。值得注意的是,米勒对包括清教在内的宗教的亵渎和反叛态度并不意味着他否定所有的宗教。他的宗教无政府主义的实质是要摆脱任何作为权威而存在的宗教。与此同时,他坚称,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并建立自己的宗教——即信仰自我,因为“给我灵感的不是圣心,不是我正想到的基督,是一种胜于一位基督、大于一颗心的东西,是一种超越了我想到的万能上帝的东西——我自己”。(2004b:15)米勒在《宇宙哲学的眼光》一书中曾经探讨过自己的宗教和政治无政府主义并鼓励人们通过信仰自己来实现自我拯救。他认为:“每个人都认识到必须用自己的手拯救自己……没有上帝会来救我们。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没有一种信仰会给我们提供人们死命追求的自由和正义。”(2004d:124)此外,米勒在这本书中经常谈及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精神追求,并表达他希望借助艺术实现对各种权威的否定以及对彻底的自由和健全的“自我”的追求。5.小体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总之,细读米勒的作品不难发现,米勒的性格中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后来他所接触到的戈德曼和尼采的思想更加明确和坚定了他的信仰和行动。米勒的无政府主义体现在他对政府、经济制度和清教三大权威的批判。他有时攻击其一,有时一起攻击。需要注意的是,米勒的反复书写使得他的攻击目标其实已经超越了这三大权威,延伸并涵盖了所有威胁到个人存在的权威。批评家威廉·戈登(WilliamGordon)认为,无政府主义哲学渗入米勒的作品,这种哲学坚决主张个体的崛起和国家等权威的消亡。戈登进一步指出:“米勒对自己的国家缺乏热情,因为他感到一切都已经糟糕透顶,远不是政治权力或者社会行动所能改变的。美国就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尚未意识到死亡的其实是自己。”(无政府主义是唯一能够带给人们自我意识的哲学;它坚信上帝、国家和社会原本并不存在,它们的诺言也是无效的,因为这些诺言的兑现是以要求人顺从为代价的。无政府主义则告诉我们如何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生命的和谐统一。个体生命的本能与社会本能之间没有冲突,其关系应如心脏与左右肺一样相辅相成……个体就像社会的心脏,承载着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精华;社会则像左肺和右肺一样输送着必要的元素以确保本质与精华的存在与延续。(戈德曼认为个体生命本能与社会本能之间存在着统一和谐的关系,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矛盾的双方,个体与社会互相定义,互为依存,一方缺席另一方就不复存在了。然而,从微观角度看,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个体总能感受到被社会驯化和吞噬的危险,因而总是企图通过不断的斗争来消除这种危险。戈德曼有关无政府主义能解放个体生命、达到和谐统一的思想,特别是她关于政府、经济制度和教堂约束和奴化个体的思想,基本上都被米勒接受下来并付诸实际行动和艺术创作之中。米勒之所以选择无政府主义作为其小说的叙事策略,原因在于:他一直感受到被社会力量驯化和吞噬的危险,他也总是企图通过不断的斗争来消除政府、经济制度和教堂的约束和奴化,从而确立自身的存在。同时,米勒将无政府主义视为有力的思想武器,相信它作为非理性主义不仅是“唯一能够带给人们自我意识的哲学”,而且能解放个体生命,告诉人们“如何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生命的和谐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艺术创作中,无政府主义就成为了米勒意图建构自我的叙事策略。米勒童年的生活使他具有了无政府主义倾向,成年后他又选择性地吸纳了戈德曼和尼采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在作品中将个人置于现代社会和政府等各种体制的对立面,通过质疑政府、经济制度以及宗教存在的合理性来建构自我,通过追求绝对的自由来对抗腐朽堕落的现代社会。无政府主义正是米勒重建自我的思想武器,弥漫在他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氛围使得无政府主义转变为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米勒将它融入自己的小说创作,以艺术的形式展现自我,重构并展现那个曾经支离破碎、几乎被强大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