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式人物塑造与福斯塔夫爵的艺术功能_第1页
窗口式人物塑造与福斯塔夫爵的艺术功能_第2页
窗口式人物塑造与福斯塔夫爵的艺术功能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窗口式人物塑造与福斯塔夫爵的艺术功能

一“窗口式”人物陈燕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由他编剧的一系列秦腔、眉户剧,先后多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2011年,陈彦因在剧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戏曲艺术的重要贡献,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多年来,他始终面向当代生活题材,坚持现实主义风格,在戏曲现代戏的剧作领域进行了许多大胆而有益的探索。《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是陈彦的代表作,因剧情故事都发生在西安,故称“西京三部曲”。在这三部精彩的戏曲现代戏作品中,除却内涵深邃、光彩照人的主人公之外,每一部都还有一个或多个性格鲜明生动、活动范围广泛、在社会关系上具有辐射效应的“窗口式”人物。他们和主人公一样,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剧作功能上,他们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爵士颇有近似和相通之处。剧作家以这些人物为枢纽关节,将复杂的现实关系、生活场景有机勾连,建构了环绕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通过对这些人物,陈彦创造性地拓宽了现实主义戏剧表现生活的广度,强化了作品的深度,大大丰富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的时空结构、人物塑造和环境建构的剧作经验。在1859年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建议他向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学习。马克思建议他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由于陈彦的作品始终坚持现代题材和现实主义风格,反映当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处理好人物与环境关系,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成为他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西京三部曲”中,作者通过具有“背景化”结构功能的“窗口式”人物,富有创意地对此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解答。《迟开的玫瑰》中的许师傅和宫小花、《大树西迁》中的杏花、《西京故事》中的东方雨老人和大杂院里的民工集体,这些“窗口式”人物,就像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爵士一样,以他们具有辐射效应的行动为观众展示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的现实背景,勾连起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精彩的生活场面。更为可贵的,陈彦不仅努力营构中国戏曲现代戏舞台的“福斯塔夫背景”,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这一背景增添了几多当代风采和中国特色。二《权》:从宫东南角到社区文化在“西京三部曲”中,陈彦生动地描绘了西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和进城农民工三个不同群体的当代生活图景,折射出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迟开的玫瑰》讲述了一个名叫乔雪梅的女孩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当面对困难家境和意外变故,她主动舍弃学业和爱情,含辛茹苦扶助弟妹分别实现理想,为瘫痪老父养老送终。经历了17年坚守与等待,乔雪梅在36岁才收获了迟来的爱情和事业。在这部戏中,管道工许师傅和乔雪梅的中学同学宫小花是两个生动、有趣的“窗口式”人物。这两个角色的意义并不在于强化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魅力在“戏外”,即于情节叙事之外传达丰富的社会信息,折射出时代发展的点滴变化。从许师傅疏通的乔家小院下水道气味的变化,观众可以形象地觉察到西京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从宫小花每次来乔家在服饰、谈话内容、语言风格及态度语气的变化,我们既能看到宫小花性格的发展,更能“以此为镜”,感受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足迹”。通过他俩风趣的“舌战”,中国当代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矛盾和价值冲突被立体而灵动地呈现在了舞台之上。《大树西迁》是知识分子题材,叙写了上世纪5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西迁陕西的背景中,一位女教师围绕“回不回故乡上海”这一问题与家人展开了半个世纪的矛盾冲突和情感波澜。本剧剧情跨越半个世纪,如何在如此大的时间跨度里既保持了整体叙事的气韵统一,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情节的社会容载和内容的丰富变化?卖鸡蛋的农村妇女杏花,是剧作的枢纽关键。她性格泼辣、幽默,加上卖鸡蛋的“职业”原因,因而交际广泛,自由穿梭于大学校园内外,与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多有联系。《大树西迁》共六场戏,几乎每场都或由杏花的唱或与其他人的对话来开场。比如“文革”的“斗资批修”、“文革”后的读书热潮、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知识贬值。藉此,作者巧妙地交代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西京故事》描写的是农民工进城务工追寻“西京梦”的故事。曾经做过乡村教师和村长的农民罗天福,举家来到西京城想依凭自己能打“千层饼”的手艺供养儿女完成学业。在这部戏中,背景化的窗口式人物由“一点”和“一面”组成。一点,是看护唐槐的东方雨老人;一面,是文庙巷大杂院的众房客———他们和罗天福一家同住一院,既是西门锁家的房客,又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东方雨是位儒雅、睿智的老者。他的典型动作是给千年古槐挂吊瓶输液和在古槐下拉板胡演奏秦腔。以老人为中心,陈彦巧妙用视觉(老人、古槐、板胡)和听觉(板胡乐曲和幕后伴唱)有机融合,将西安古都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舞台形象。大杂院里的众房客/农民工的群体,其实就是罗天福形象的扩充和拓展。在《西京故事》里,陈彦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力求把罗天福塑造成为一个群体甚或一个社会阶层的代表,把罗天福的家庭故事演绎为时代的象征。通过东方雨老人的“点”和农民工房客们的“面”,《西京故事》在典型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建构上另辟蹊径,将“上通天理、下接地气、中贯人和”三象征与意境的中国特色陈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剧作家,特别注重从生活和读书中汲取营养。仔细审视“西京三部曲”中的“福斯塔夫式背景”,除了明显继承莎士比亚艺术“遗产”外,我们还能隐约瞥见其他西方戏剧家影响的痕迹。比如,作者通过许师傅、杏花、东方雨等窗口式人物展现“五光十色”社会背景的同时,特别强化了这些人物批判、点评社会现象、现实问题和时代变化的功能。这一点,近似于布莱希特戏剧中的戏外评述人。作为本土化的现实主义力作,“西京三部曲”中的“福斯塔夫式背景”具有鲜明的当代印记。“西京三部曲”的三个故事都有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因而陈彦的“福斯塔夫式背景”,超越了莎士比亚主要从空间展开广阔现实社会背景的传统,更注重从时间上囊括时代发展中历史背景的变化。注重开掘东方情韵的象征与写意审美,是“西京三部曲”中“福斯塔夫式背景”的中国特色。这一特色在《西京故事》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象征与写意的艺术思维,不仅增强了剧作的东方魅力和中国味道,而且为导演的二度创作开辟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场面调度灵感。仲呈祥曾高度评价《西京故事》艺术呈现中的鲜明的民族审美气质:不论是台上那株千年唐槐和未在台上显现的乡下罗家老宅里的两株紫薇,还是总在奏鸣着人生旋律并于关键时刻发出人生哲理的东方雨老人,抑或是那支贯注全剧的气血充盈、裂帛向天的秦腔民谣,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意象。不论是农民工群体的场面调度,还是旺春嫂等的舞蹈设计,抑或是整个舞台美术,都既保留了秦腔的戏曲特色,又吸收消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有用的大学,实现了富于当代风采的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的“美美与共”。通过“窗口式”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背景,“西京三部曲”在中国戏曲现代戏创造出了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