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2《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2.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3.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难点: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学习提示《致大海》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但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一、导入新课大海是西方文学中的常见意象。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濒海,因此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王立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普希金笔下的大海。二、作者介绍“俄国文学之始祖”——普希金普希金于1799年6月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擅长诗歌朗诵,和当时文学界、戏剧界都有比较亲密的接触。他的伯父也是一位诗人。受家庭文学氛围熏陶,普希金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诗作多以追求平等、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统治等为主题,普希金多次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流放。1837年,普希金又遭到当局设计,死于一场决斗。普希金的诗歌写作,为俄罗斯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故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三、背景介绍忧郁激愤的诗篇——《致大海》1820年5月,沙皇以调动工作为由,把普希金变相流放到南方的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在此期间,普希金曾多次参加革命党人的秘密集会,并写下了《短剑》等战斗性极强的诗篇。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敖德萨的总督沃龙佐夫发生冲突,又被放逐回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离开敖德萨,离开与他相依为伴的大海时,普希金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于是写下了这首《致大海》。名家评价王立中:“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聂鲁达读过《致大海》后写出评述性诗句“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四、知识支架哀歌普希金称自己的这首诗为“哀歌”。哀歌源于古希腊的挽歌,是由一行六音步句接一行五音步句组成的对局体诗。起初,在古希腊,它只用作葬礼挽歌。在德语文学中,克罗卜斯托克、歌德、席勒等诗人,沿袭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做法,以哀歌体写情诗。举世闻名的作品有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等。《致大海》不仅继承了哀歌诗体真挚流畅、如诉衷情的特点,同时还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的独特风格。普希金的语言特色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抒情诗语言的丰富、简洁。他的抒情诗的语言使用广泛,不仅包容了浪漫的美文和传统的诗歌字眼,还有现实的话语、日常惯用语和乡野民间词汇,甚至还有古斯拉夫语和时髦的外来词等等。尤其是他关于爱情的诗歌,篇幅不大,但结构紧凑、语言精练、十分精致。五、题解①致,向对方表示情意。②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六、整体感知《致大海》全诗共63行、15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而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七、文本探究1、普希金的诗歌充满抒情性,你能说说《致大海》这首诗在抒情上的特色吗?参考提示:《致大海》在抒情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性灵,把大海作为自由与解放的象征,寄托着诗人,亦是人民的理想。此外,诗人还采用移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赋于大海上,用大海的形象来折射内心的情愫,既使主观情感客观化,又使客观景物主观化,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因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2.“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这一节诗歌对大海的描写有何特色和作用?参考答案:(1)特色:视角和听觉相结合,先写壮观的美色不会被遗忘,再写大海的涛声已融入血脉;选择“美色”“轰响”这两个概括性较强的词语能较好地统摄诗歌前面对于大海景象与特性的具体描绘。(2)作用:与诗歌开篇“蓝色的浪头”遥相照应,做到首尾呼应;升华自己对大海的深厚情意,大海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无法分割。3,全诗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请比较诗歌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你”有何差异。参考答案:诗歌第一节先赞颂大海是“自由的元素”,再描绘大海的外在形象,此时,诗人虽心怀不舍,但大海还只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到了最后一节,诗人已将大海装进心间,要带着“山岩”“海湾”“光影”“浪花”一起逃离,显然诗人此刻已与大海融为一体。4、结合诗人背景分析。诗人为什么要礼赞大海?通过大海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他是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和十二月党运动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俄国第一代革命家——贵族革命家的政治理想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他借着他的著名诗篇《致大海》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理想的热烈向往和追求。5. 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感情呢?请再读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诗歌的开头,诗人在向大海告别,“自由”二字奠定了“大海”象征意蕴的基础,也成为大海与诗人之间亲密情感关联的源头所在。接着诗人运用了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与大海的对话。他两次运用“最后一次了”,第一次从视觉的角度,“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第二次从听觉角度,“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反复的吟咏慨叹,表达对大海的依恋不舍之情。大海像一位老朋友,对诗人的告别表达着恋恋深情。此刻的诗人和“大海”,好像一对心意相通的挚友,因此诗人才把自己内心的苦痛向朋友倾吐。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诗歌中间的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大海”热烈的爱,并向“大海”倾诉着自己的烦恼。6.《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7.《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8.试分析《致大海》一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抒情,诗情贵真,唯有真情能感动人心。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9、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①大海是自由、勇敢、热烈、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处桎梏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与信念。②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10、总体上,普希金的这首政治抒情诗,运用了“哀歌”的创作体裁,试分析。“哀歌”是源自于古希腊的一种古老的诗歌体裁。内容上为“哀伤之歌”,聚焦于诗人的内心,抒发伤感之情;结构上讲究格式和韵律;技巧上则多用譬喻,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具象化。著名作品包括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等。普希金对哀歌这一体裁情有独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哀歌。他没有拘囿于哀歌原有的形式和主题,而是将个人悲喜、生命哲理、人生追求等等各种感情融于其中,极大的丰富和发扬了这一诗歌体裁。《致大海》就是一首出色的哀歌,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形式的铿锵有力和情感的激情勃发相得益彰。果戈理普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八、写作特点1、象征的手法。诗人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景仰。2、虚实相间。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这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图画:激情奔涌的大海与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与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斗争精神。3、拟人手法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将“波光”写成“容光”等等。4、浓厚的抒情气氛。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九、小结全诗本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