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文俄罗斯心灵的表达者阿斯塔菲耶夫_第1页
农村散文俄罗斯心灵的表达者阿斯塔菲耶夫_第2页
农村散文俄罗斯心灵的表达者阿斯塔菲耶夫_第3页
农村散文俄罗斯心灵的表达者阿斯塔菲耶夫_第4页
农村散文俄罗斯心灵的表达者阿斯塔菲耶夫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散文俄罗斯心灵的表达者阿斯塔菲耶夫

俄罗斯现代作家和评论家扎雷金就阿斯塔菲耶夫的创作发表了以下声明。“据我所知,维克斯阿斯塔菲耶夫是最传统的作家之一,他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阿斯塔菲耶夫自50年代初就开始发表作品,60年代成名,70年代享誉文坛,至今依然笔耕不辍。他创作题材广泛,写农村、写战争、写道德,因此难以象对其他作家那样把他归入创作某一题材的作家,可是他的创作又是所及题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说农村散文,必然要提到他的《俄罗斯菜园颂》、《最后的敬礼》;说战争文学,人们不会忘了《陨星雨》、《牧童和牧女》、《被诅咒和被杀死的》;说精神道德探索题材,《鱼王》、《悲伤的侦探》均是重要的代表作。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作品都可以让人感觉到他那一颗跳动着的俄罗斯心。在阿斯塔菲耶夫个性鲜明的创作中我们能够追踪到那颗俄罗斯心灵的源泉,能够体验到那颗俄罗斯心灵的渴望,能够听到那颗俄罗斯心灵的呼喊。而这一切在他笔下又得到了独特的表现。俄罗斯有些作家的创作专注于某一题材,并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成就。阿斯塔菲耶夫显然不把自己的创作局限在某个题材范围内,可是同样在所及题材的创作中占有了一席地位。他说过,“一个不认为他是第一个发现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的人,是不应该拿起笔的。所有的作家都应该发现自己的美洲,否则,他就是个墨守成规、重蹈复辙的人,是只粘附在别人船上的贝壳。”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农村题材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被称为“农村散文”这一流派的创作成为文学中突出的现象,拥有着拉斯普京、别洛夫、阿勃拉莫夫、舒克申等一流的知名作家。他们写农村的人和事,写农村的习俗和传统,称颂平凡的农村劳动和生活,赞扬农民的美好道德和品格,表达对农村和土地的爱,也反映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与农村传统生活的冲突,思考了科技进步与农村传统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在“农村散文”这样丰富的内涵中阿斯塔菲耶夫推出了他的《俄罗斯菜园颂》、《最后的敬礼》等作品,如一股清彻、舒缓、纯净的涓涓山泉,发出其独特而清亮的淙淙水声,汇入了文坛的这股巨流。如果说阿斯塔菲耶夫跟其他作家一样显示了农村老一代人的美好品质,那么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所揭示的这种美好品质更为广泛。拉斯普京笔下的安娜(《最后的期限》)、达里娅(《告别马焦拉》)、别洛夫笔下的伊万和卡捷林娜(《凡人琐事》)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对故乡、土地的无限眷恋和热爱,对平凡的农村生活的劳动习以为常。阿斯塔菲耶夫除了描写卡捷林娜·彼得罗夫娜这些品质以外,通过大量的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描写,显示了她的慈祥善良、富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人帮助人、还有她那具有“将军气质”的坚定、严峻……这些已不只是属于农民的而是民族的性格特征。其次,拉斯普京等人主要的注意力用于刻画老一辈农民的优良传统和品质,阿斯塔菲耶夫却不只揭示了民族性格的渊源,而是通过老一辈对下一代人潜移默化、耳闻目濡的日常影响和教育,显示了民族性格中的优良品德得到了继承。“我”从波兰人瓦夏那里懂得:“如果一个人没有母亲,没有父亲,但还有祖国,那么他还不是孤儿。一切都会消逝的:爱情,对爱情的遗憾、痛苦、失去、甚至伤口的疼痛都会消逝的,但是对祖国的怀念是永远永远不会消逝和熄灭的”;“我”从外婆那里领悟到,“树是为大家长的”,“每一棵松树在树林里才是美的,每一棵松树对自己的树林才会喧哗……”“对人,对动物应该怜惜……”“任何事情不是言语而是以手决定一切,不应该怜惜双手”;“我”看到外公怎么筋疲力竭地把人从冰洞里救出来,看到外婆怎么总是在人们中间,总是参与各种事件,总是懂得各种农村的活计;看到村里人非常尊敬老师,因为他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给人带来知识和文明……正是在外婆、外公、村里人的言传身教下,“我”得到了最初的人生教育,优良的传统和品德就这样传到了下一代。第三,农村散文一般都把老人作为直接描写的对象。老人面对着农村的萧条、人口的外流、年轻人的忘却农村以及他们自身的衰老,因此字里行间不免透露出一种哀愁、忧伤。阿斯塔菲耶夫则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叙述农村的一切。儿童有着天真的心灵,最能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儿童有着纯洁的心灵,最能接受生活的熏陶和教诲。因此农村生活在阿斯塔菲耶夫笔下显得那么自然真切,农村生活中包涵的许多人生真理显得那样浅近质朴。有一种光明向上的情绪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有这样的农村,这样的老一辈人,孩子正在茁壮成长。这里是否与农村散文的基调有些不谐?值得注意的是,拉斯普京等人所写的农村是六、七十年代的当代农村,而阿斯塔菲耶夫的主人公是生活在20年代末——30年代的农村,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城市物质文明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观念,而二、三十年代地处偏远的西伯利亚农村则还保留着一种自然质朴的生活,这里还感受不到城市物质文明对农村的“威胁”,一切仍是那么原始和纯朴,在这种背景下孩子接受的最初的人生教育才显得那么单纯、美好,粗野艰苦的农村才在孩子的心目中显得那么神圣和可贵。在写作《最后的敬礼》等作品时,作家当然已经看到现代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可是他没有重蹈其他作家的复辙,而是另辟蹊径,用孩子的心灵来感受农村中一切宝贵的东西,只是给人一种信心和启示:有着这么深厚的精神道德渊源的农村,抚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农村,是会永远留在后辈的记忆和心中的。拉斯普京等在《最后的期限》、《告别马焦拉》中直接提出了记忆的主题,那么阿斯塔菲耶夫的《最后的敬礼》应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们的农村外表上是粗鲁的,这是从表面看,扫一眼看不到什么好的,应该从里面看它,才能看到纯洁的地下水。”前苏联的战争文学也是令人瞩目的。从邦达列夫、贝科夫、巴克拉诺夫到西蒙诺夫、恰可夫斯基、斯塔德纽克到康德拉季耶夫等,从战壕文学到全景文学,从将军到基层军官、士兵的形象,可谓层出不穷,一浪又一浪。阿斯塔菲耶夫以其《陨星雨》、《牧童与牧女》、《被诅咒和被杀死的》加入了这滚滚浪潮,但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溅起了耀眼的浪花。《陨星雨》和《牧童和牧女》写的都是战争中的爱情故事。这似乎并不新鲜。邦达列夫从五十年代起写的战争文学作品,都有战地鸳鸯的线索。但是不同的是,邦达列夫笔下的爱情描写只是一个插曲,一个连、排长与女卫生员之间的三角恋爱故事而已,从整个作品来看,不过是一个陪衬,而《陨星雨》、(牧童和牧女》却把爱情作为描写的中心对象。作者正是通过叙述爱情来阐发其对战争的感受。战争和爱情两个多么不相容的事物,在阿斯塔菲耶夫笔下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陨星雨》里,“我”和莉达在战地医院相遇了,虽然医院里处处是战争造成的死亡、伤残、痛苦,可是战争却无法遏制人间的美好感情——爱情。作者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展示了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企求得到爱情的那种内心渴望,那种强烈情感。但是现实是无情的,战争又把他们分开了。“我”的爱情之火犹如燃烧、飞溅、照亮苍穹的陨星雨一般熄灭了。《牧童和牧女》就象是继续了《陨星雨》的故事,对于战争究竟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创伤作了进一步的揭示。战争中邂逅相遇的年轻人相爱又分离了。鲍利斯在战斗中“受了一点轻伤”,可是总不见好,竟然死去了。作家别具匠心地为我们显示了伤并非是鲍利斯致死的原因,他只觉得“没有一点力量,也没有一点精神,他的全部精力都已经耗尽,心灵和肉体都尝够了痛苦,他已经十分疲惫了……”置他于死地的是精神上的压抑。战争虽不能遏制人产生美好的感情,可是战争又能扼杀这种神圣的感情,毁灭人的精神,它在精神上给人造成的痛苦甚至比肉体的痛苦更为严重。正如给鲍利斯治病的医生所说:“世上的事要看得现实一些,要不然会孤独得愁闷而死的。这种孤独感比战争还要可怕”,“在行军条件下,精神上的病是治不好的”。如果说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着重表现的是战争在肉体上带给人们流血、伤亡、牺牲的痛苦,那么《牧童和牧女》则竭力要突出战争甚至毁灭人的求生愿望,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也许这样才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这便是阿斯塔菲耶夫为我们提供的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新作《被诅咒和被杀死的》发表在改革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为他说出“自己的话”提供了可能。作者称小说是“讲士兵的长篇小说”,这就表明他有意要与苏联文学中描写卫国战争的“将军小说”、“尉官小说”区别开来,竭力要写出“士兵眼中的战争的真实”,因为“了解战争情况最多、最深入、最具体的是士兵。”随着精神道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精神道德题材在前苏联文学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有许多作家把它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揭露当代生活中一些人的利己主义、丧失道德原则、消费主义情绪、缺少善良和同情,探讨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人性、良心等永恒的课题。阿斯塔菲耶夫70年代发表的《鱼王》、80年代发表的《悲伤的侦探》在这一题材中同样显露了独特的风采。《鱼王》在发表后的第二年(1976)就获得了全苏国家奖金。这部获得一致好评的作品被称为“非常及时的作品”与小说同名的《鱼王》篇描写一贯偷猎捕鱼的伊格纳齐依奇终于受到了“鱼王”的惩罚,在与鱼王搏斗奄奄一息之际,他忏悔年轻时曾经凌辱过一个姑娘的事,使他领悟到,“大自然也是一个女性!你掏掉了它多少东西啊?”而他“竟然为了这么条鱼……连应该怎么做人都忘了!让贪欲迷住了心窍!”《在黄金暗礁附近》里的柯曼多尔贪婪成性,不顾渔场稽查员的巡查违禁偷捕,可是等他回到家,心爱的女儿却被陆地上的“偷猎者”——违禁酗酒驾车的司机压死了,从此柯曼多尔一蹶不振。《白色群山的梦》里刻画的戈加·盖尔采夫表面上看似乎是个“凡事喜欢自己动手,靠自己力量生活的人”,实际上是个“光顾着自己,只为自己活着”、“我行我素”、“我才是自己的上帝”的“当代毕巧林”,他对人对物的态度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家在这里似乎并没有去专门描写戈加对大自然的态度,只是片言只语说他“能打鹿、打熊,在浅滩上打折乐鱼”,他着重刻画的正是他的那种处世态度,尤其是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家庭——这是我最大的错误”,“男人最大的幸福是:我需要!”作家有意让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把人放在与世隔绝、荒凉的原始森林中,把人看作自然的一分子。戈加那种对女性只凭“我需要”而不想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一些人对自然不负责任的攫取态度的写照。而阿基姆的态度与他恰恰成了鲜明的对照。面对原始森林里生命垂危的艾丽雅,他只想到“要紧的是把人救过来”,为此他不顾“签过合同、拿过预支”,“丝毫也没有舍不得食品和医药”,还要忍受城市小姐的耍脾气,更不用说他自己几乎不吃面包,“变着法儿让她吃好”,在严寒里去猎取食物、砍柴生火……为了素昧平生的她,他冒着生命危险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他鄙弃戈加那种只为自己生活的人生哲学。“居然想脱离开别人而单独生活?不管你怎样千方百计回避,你总归要骨蚀筋酥,变成碎屑,化为粉末!”戈加是一个“鄙视一切有生之物”的人,那么,连被阿基姆讽刺为“只有自己的痛苦才算痛!只有自己的命最值钱!”的艾丽雅也不得不承认阿基姆“代表着人世一切有生之物”。事实上阿基姆这个自然之子也确实对大自然有着一份宝贵和深厚的爱情。在自己写的讴歌大自然的诗中,他写道:“既然世界无限伸展,没有终极,那么爱也包容一切,无穷无尽!”“什么时候地球上的居民不再持枪进入森林”。阿基姆对人对自然的和谐的人性是对除了自己什么都不爱的孤傲凶狠、企望狮子的自由的戈加的否定。这个缺少人性的孤独英雄终究逃脱不了自然的惩罚,落得陈尸荒野的下场。而阿基姆的爱正来自于自然。“它悉心哺育着你,不仅给你以庇荫之所,而且使你懂得生活的意义和爱,就是在这种爱里面到头来会萌发出对这片大地、对这个荒凉野蛮、然而终究是故乡大地的眷恋之情。”也许,阿斯塔菲耶夫比以前任何人都更明确地阐发了自然与人性的一致关系。揭露社会上道德败坏现象的作品在前苏联当代文学中是屡见不鲜的。《悲伤的侦探》一发表却引起了文坛的强烈反应。小说描写了刑事侦察员索什宁退休后接触到的种种丑恶现象: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大了子女,年老了却遭到子女的遗弃,年轻父母对下一代毫无责任心,酗酒堕落,流氓滋事等等。这些在别的作品中也可看到,那么吸引人的不同之处又在哪里?首先大概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如此集中、如此触目惊心地反映社会上的恶行,比如年轻父母为了自己快活而置婴儿于不顾,竟让他成了蛆虫的噬物;流氓光天化日之下企图对姑娘施暴……等等。其次,小说并不仅仅揭露社会上少数人的劣迹,同时也揭露了民众中的劣性,比如路遇流氓恶行,围观者无人挺身而出;刑警与罪犯搏斗,却有人反而责骂刑警,为罪犯开脱;更有甚者,受污辱者对受到惩罚的罪犯表示同情,后悔揭发了他们。因此作家在揭露这种现实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对整个社会和民族性格的思考。从来还没有哪部作品把精神道德生活中的丑恶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