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_第1页
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_第2页
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_第3页
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_第4页
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经历了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评价。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与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一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选项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帮助学生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从而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知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学生分析】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再次做出解释。最后,学生还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对对比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进行细致地指导。在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科学探究目标1.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难点: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过程】一、聚焦: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它们形成的原因应该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对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直接点明本节课的研究内容,直入主题。二、探索(一)回顾与梳理1.学生先分析自己的活动记录,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2.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进行记录。设计意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带学生回顾和梳理前面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科学概念。3.(教师出示第一节的5幅图片和班级记录表)教师:还记得这几幅图片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还认同当初自己的猜测吗?如果不认同,请你们说一说现在是怎样认为的。4.学生对每一幅图中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解释,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记录和完善班级大记录表。弯曲的岩石:地震作用下岩石受到挤压。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风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水的作用(降水)。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5.小结:通过对这5张图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火山、地震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运动,它们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猛烈的、突然的,可以在瞬间使地形地貌发生较大的改变;风和水的作用则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缓慢的、短时间内不易察觉的。我们把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侵蚀。(板书:侵蚀)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第一课出示的5幅图片再进行解释,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猜测,修正自己的认识,结合本单元所学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最后,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个小结,并给出“侵蚀”的概念。(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1.探讨:侵蚀破坏了地表的岩石和沙土,形成了寸草不生的戈壁和荒芜人烟的沙漠,严重影响了那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办法来减少侵蚀对地表的影响,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呢?2.学生讨论。3.植树造林真的可以减少侵蚀对地表的影响吗?怎样证明你们的观点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4.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和注意事项。不同条件: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相同条件:同样的小山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降雨”高度。5.教师要再次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学生需要收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这个实验所用的器材、装置其实和“水的作用”一课差别不大,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设计两组实验,并且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三、研讨1.比较和交流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当雨水降落到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当雨水降落到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比较和交流两组实验所产生的径流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土壤的天然保护屏障,植物的根系能使土地更为牢固,不易被雨水冲刷,树叶能够减小雨水冲击的力量,也能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3.交流实验想法。通过今天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人类的活动对加剧或减小土地受侵蚀程度有什么影响?小结:下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在地球表面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的活动会加剧或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植树造林,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等,就会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就会加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侵蚀,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哪些新的认识?【板书设计】总结我们的认识火山地震侵蚀植被可以减少侵蚀风的作用侵蚀植被可以减少侵蚀水的作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记录在下面的框内。活动目的: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并记录下来。活动手册说明:在学生填写前,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3.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教材简析】《用水计量时间》是《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计量时间》让学生在观察、研究、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不断深入认识时间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一些事物的周期性可帮助人们计时,并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亲身体验一项工程的基本过程。第一课《时间在流逝》,让学生了解了人们用太阳计时,用燃香钟计时;本课自然提出“古人还曾用什么来计时”的问题,便顺势引出“用水计量时间”的话题。教科书通过图文展示了实验研究的装置,引导学生从“观察水流的速度”“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两方面来研究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匀。很显然,后部分的研究是重点。学生将测量从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预测、实测流出100毫升、15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将从实验中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交流把数据转化成证据,指引他们对“水流速度是否均匀”“水是否能计量时间”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研讨,使学生最终认识到“相同水位的容器中流出一定量的水,时间是一定的”“水位不变,水流速度均匀”,从而为下一课设计制作《我们的水钟》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学生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古人曾利用太阳计时,知道燃香在一定条件下匀速变短,可以大致用来计时,两种计时方法都有缺陷,从而产生探寻认识新的计时工具的愿望。对于“水流速度是否均匀”,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并没有特别留心过,课堂上的测量活动将给他们增加新的直接经验和认知冲突(有孩子凭直觉会认为杯子中的水流出来的速度是均匀的)。而学生要认识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会变化”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在课堂上认真观测,合理分析,不难达成正确认知。相对而言,本课观测活动的操作对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四人小组要分工合作,准确的操作、细致的观测、默契的配合,这些实验素养都需要在平时科学课上的有效训练和养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初始水位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2.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2.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多次观测、记录一定容器中流出一定量的水需要多少时间,并分析水流速度的变化。难点:小组观测活动中各人默契配合,获得准确数据。【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能容纳2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一个200毫升量筒(量杯)、一支记号笔、一个工字钉、一个透明水杯。为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聚焦:水能计时吗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古人曾用太阳钟、燃香钟计时,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他们还有哪些计时方法呢?教师出示古代水钟图片。教师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用水计量时间》。设计意图:简单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出示水钟图片,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核心问题——水真的可以计时吗?二、实验探究:水如何能计时1.组装装置,观察水流教师出示简易水钟(漏杯中盛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水)。问:你能组装一个这样的简易水钟吗?组装好后请观察水流速度是否均匀。学生小组活动,并简要交流。设计意图:测量之前,先组装、熟悉装置并对水流进行观察,以积累直观经验,激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2.观测水流:水位保持不变,从一定容器中流出等量的水,时间相同。教师提问:从杯子里的200ml水中流出50ml水,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四人小组商量,怎样配合进行测量?小组讨论并请一组演示方法,交流后形成活动提示(课件出示)。小组活动,重复两次或者三次测量200ml水流出50ml需要的时间。学生汇报数据并交流。设计意图:从相同水位流出相同的水所需的时间,学生凭直觉认为是相同的,通过实际测量会进一步确认这个认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熟悉实验操作方法的过程,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3.观测水流:水位不同,水流速度变化了。教师提问:同样的漏杯,水量是200ml,分别推测流出50ml、100ml、150ml(根据所需时间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测量从100ml水中流出30ml水、60ml水、90ml水),各需要多少时间?小组活动:重复测量从200ml水中流出50ml、100ml、150ml水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小组汇报数据并交流研讨:水流速度变了还是没变?为什么?设计意图:水位不同,水流速度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学生凭直觉和观察很难确认,通过重复测量和分析数据,能进一步认识水流的特点。4.保持水位不变,水流速度基本不变。教师提问:我们怎样保持水位不变,让水流速度稳定呢?学生实验:给漏杯不断加水,保持水位不变。测量从漏杯中连续流出2个50ml所需的时间。学生汇报交流:水流速度是否改变。设计意图:从前面的研究中,学生注意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也会变化。那么水位保持不变,水流速度是不是不变了呢?再通过实验确认。实验方法相似,学生对水流特点的认识却进一步深化了。三、拓展延伸:怎样制作水钟教师提问:刚才这样用水来计时,方便吗?看看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