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_第1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_第2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_第3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_第4页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周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答:《自然辨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答: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答: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周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调控能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打破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使得人类在从自然界获取的同时,也承受着惨痛的代价,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破坏反作用于人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乃至人类的命运。人类若想要长久地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和谐相处。所以说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2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第四周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答: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我认为科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很多方面来考察它,才能看得比较清晰。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通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答:科学知识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因此也不是最可靠的知识,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它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相对正确的解释。而且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是因为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科学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靠的知识,但不一定一直是最可靠的知识,因为社会一直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一直在进步,现在所认为“最可靠的科学”有可能在将来的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成为谬论。换句话说,科学不是应该免于怀疑与批判。科学只是反映当时人们对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接近于规律的本质。只有不断的怀疑和批判科学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以不应该有什么认识论上的特权,而应该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甚至改变,要不我们这个社会将停滞不前,科学将得不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指导人类改造自然。3.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答:应当说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诸如有关当事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经济利益、专业背景、伦理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目标之类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必然会对科学知识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经过科学家的主观努力或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避免或减少,有些则无法避免甚至倒是应当主动予以考虑和加以利用的。当然还有其他几个方面:一、团队的支持。一项科学发现或科技成果的产生虽然离不开个人,但往往更离不开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科学知识的产生是一个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渐变和完善的过程。二、社会经济的需求也会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起很大的作用。三、科学知识的产生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的保证。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四、教育因素也是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因素。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决定了这支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力及其后备力量的培养。五、政治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成为各国“无硝烟战争”的主战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但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而且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说到底,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③政治层面: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科技的发展则能使政治科学化,解决科学地政治决策、科学管理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科学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答:科学技术负面价值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及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损害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现代科技发展也造成对人的异化。现代科技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退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弱化甚至丧失,科技的飞速发展反过来造成了对人的异化。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答:①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②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答:①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②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上层建筑的因素(比如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最根本人的创新因素。上层建筑和人的创新的因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才能发展的,毕竟这一切都是经济结构决定的。而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第九周Q:根据一些有识之士的诊断,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或者分裂。根据他们的理由,在教育体制上,专业教育的分科化已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在学科性质上,科学的日益强势和科学自诩的与价值无涉使得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如此等等。然而,“科学”和“人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又在何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对立或者鸿沟?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存在融通的可能?又该如何融通呢?请自行查阅有关“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或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A:科学就是自然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其形成完全不以人类为基础,泛指一切脱离人类后,仍能够形成的东西。科学的目标是探索自然世界客观规律,有效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世界。人文是指社会科学,指一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些衍生物,它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其集中目标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及爱护人。科学和人文的鸿沟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日益分化,日益扩张,而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二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使人文学科地位进一步下降。三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科学与人文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目标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目标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举例说明,科学与人文是造飞机与开飞机的关系。没有科学精神,飞机造不出来,没有人文精神,不能正确驾驶飞机,方向盘掌错了,用于贩毒、搞恐怖活动,后果不堪设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我们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艺术、人文,它是一个整体。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专业化了,艺术专业化了,人文专业化了,有时候往往反而把它割裂开来了。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与人文不应孤立对待,更不可相互排斥,实际上,只有两者互相促进相互依存才能使人类的文明前进,使人的身心逐渐完善。何谓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分析和缜密思考,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矛盾或疑难。科学问题的发现途径存在于五种矛盾之中,主要有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派的理论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相互协调统一的矛盾、科学事实游弋于已有理论的矛盾、已有理论落后于实践诉求的矛盾。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不是在虚无中产生,而是建立在相关的已有成果交织的背景之上的。提出科学问题需要应用多种思维方法。首先科学问题是指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出现在非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诸如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等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非科学问题.其次即使是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有些问题受目前认识和实践水平的限制,其求解目标和应答域尚不明确,这些问题还不能称为科学问题。但即使各种解决的条件还没有实际地给出,解决的办法也没有立刻步入轨道,但在原理上正确提出的问题,是可以称为科学问题的。何谓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与那些毫无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