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课件_第1页
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课件_第2页
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课件_第3页
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课件_第4页
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1习近平在2018-09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主要是高中课程改革,正是在贯彻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在2018-09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2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二、新课程方案的特点三、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变化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3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1.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基础教育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是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基础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1.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4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从2001年和2003年开始,分别进行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从2001年和2003年开始,分52.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直接背景:(1)21世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4)面对我国基础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已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新形势,以及学生个体发展多样需求;(5)上一轮课程改革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和主要国际组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化与改革之频繁,也对我国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启示并形成了新促进。这就是本论课程改革的直接背景。2.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直接背景:6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主要是对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修订和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各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次修订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一,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在新形势下解决改革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如课程方案和课标实验稿的课程目标表述笼统,有些课程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如历史),内容较深且选择不够系统,等。本次修订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解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第二,充分借鉴国际高中课程改革优秀成果。因此,此次修订工作,既扎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本土化实践和经验,又以开阔的国际视野,站在国际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高度,针对现存问题,进行创新突破。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主要是对200373.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目标:总目标:体现国家意志,充分发挥高中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功能。具体目标: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通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课程考试等系统教学环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因此,立德树人就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历史使命。3.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目标:84.本次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适宜性、可操作性、整体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4.本次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95.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包括哪些重要内容:课程方案的修改(依据高中阶段基础教育需要)课程标准的修改(依据新方案)课程教材的修改(依据新课标)课程考试的修改(依据新课标)即所谓的四个新: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5.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包括哪些重要内容:10二、新课程方案的特点1.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实验版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下联义务教育、上联高等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这一定位,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新课程方案的特点1.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实验版11第二,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要求课程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新课程方案将课程类别从必修和选修课程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高中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要求。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其中,一部分是国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拓展、提高及整合性课程;一部分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设计的校本课程。第二,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22.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2.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133.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学分、选择性必修学分、选修学分组成,保证基础性,兼顾多样性和选择性。如,历史课程方案必修学分从原来6学分改为4学分(意味着必修课将原来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改为现在的1个模块4学分),选择性必修为0-6学分,选修为0-4学分,这与原来规定选修课程4学分有变化,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4.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3.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145.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5.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15新课程方案的目的:更好地立德树人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在要求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增加了选择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解决了以往课程功能定位不够细致、不够准确的问题。三是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自2017年开始,高考改为文理不分,此次课程方案的修订,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学习文科还是学习理工科,在课程学习上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四是解决了以往课程实施的制度建设不够全面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各级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完善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参与的育人机制。新课程方案的目的:更好地立德树人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6三、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第一,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及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所表现的几个方面。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第一,凝练了学科核心素17第二,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核心理念或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如历史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历史学科特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主权等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第二,更新了教学内容。18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级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目的: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学习、评价、考试有机衔接,加强评价和考试的育人导向,形成育人合力。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19第四,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并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强化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第四,增强了指导性。20三、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变化【新理念】

修订后课标的最重要部分,是提出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各门课程都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各学科的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具有本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同时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立德树人的新高度。三、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变化【新理念】21【新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新要求】22【新变化】

五个重要新变化:

1.新增学科核心素养2.新增学业质量要求(标准)

3.新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

4.新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

如历史课程:通史+专题、专题

5.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

新变化集中反映了高中课程新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中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新变化】23主要讲两个问题:(一)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二)如何理解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主要讲两个问题:24(一)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1)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素质+教养核心素养keycompetenceorkeycompetency,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各国对“核心素养”的用词并不完全相同。经合组织OECD、欧盟E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澳大利亚等:Keycompetencies;英法德等国:Keyskills、coreskills、basicskills;韩国:Keycompetencies、criticalcompetencies;翻译为“胜任力”“关键能力”“关键技能”等。(一)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1)什么是核心素养25OECD对“素养”与“核心素养”的界定(2005)

什么是素养: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使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使用了个体的语言知识、实用的IT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

什么是核心素养:确定一个“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必须满足三个要件:

▶能够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

▶满足个体在面对多样化情境时的重要需求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OECD对“素养”与“核心素养”的界定(2005)

什么是素26(2)为什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时代要求

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成为各国的重中之重,各国和各国际组织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因此,“核心素养”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工业4.0)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交流的国际化,各国各地区对国民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2)为什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7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OECD、UE、UK、USA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4C’s: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造性(creativity)这些素养,是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所无法完成的,一定要依靠人类自身的素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OEC28▶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2012.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修养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十九大报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9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29▶个体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机构或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其目标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核心素养,是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基础,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个体发展的要求。30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centuryskills)“核心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DNA。“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课程开发与设计的DNA。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ce31因此,研制中国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务:是为了达到国家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新高度所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务,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研制中国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研制各学科的核心32(3)海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基于终身学习的全民教育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该组织将提高教育质量的着眼点从“教”转向“学”,强调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1996年该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作为一切重大教育行动和变革的指导原则。2003年,形成“终身学习”五大支柱。(3)海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33实际蕴含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际蕴含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34▶OECD:确立三类核心素养:

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自主行动能力▶EU:八大素养: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首创精神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这八大素养“同等重要”,它们“每一个都会对知识社会的成功人生做出贡献”,而且批判性思维、创造性、首创精神、问题解决、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采取决策以及建设性管理情绪,都在这八个核心素养中发挥作用。”▶OECD:确立三类核心素养:35▶日本21世纪能力基础能力(语言技能、数量关系技能、信息技能)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元认知和适应力)实践力(自律、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参与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澳大利亚七大关键能力读写、算术、信息与交流技术、批判和创意思考、个人和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符合道德规范的品行▶日本21世纪能力36

(4)中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2013年启动研究2013年教育部成立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核心素养研制组”,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特点、核心素养的内容及主要表现。

研究成果,见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师大出版集团2016年

(4)中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37▶该研制组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是个体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条件。▶该研制组对核心素养的定义:38▶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39▶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选定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3个方面: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40立德树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课件41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而且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对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的人来说,通过教育具备核心素养,是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基础,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42(5)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学科的课程学习获得

之所以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课程学习来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学科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学习获得。(5)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43▶学科核心素养定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特点: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具有综合性。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强调个体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不良结构问题时创造性运用知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定义:44(6)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继承与发展以往教学大纲“双基”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从学科视角刻画与规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001年课改基本标志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由于认识到“双基”不完整,对“双基”进行发展:从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到强调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三维目标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三维目标开始以人的视角界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和要求。(6)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继承与45▶三维目标的不足之处缺乏对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缺乏对人本身的最终发展程度和发展结果的界定。已有关注,但还不完整,不够清晰。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对关键的素养要求的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三维目标已经发展到以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和要求,它是从“双基”走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要求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的不足之处46▶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素养是素质+教养的产物,完全属于人,使人成为其人,决定人的发展取向,是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定位教育。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成长最重要的东西,是教育的根本。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即人的成长。▶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47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对发展人的核心素养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和贡献,是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界定与描述各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各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能够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抓住学科核心素养就抓住了学科教育的根本。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48▶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重建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亮点是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重建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条主线,统领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难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课程的实施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魂”,也是课程标准的“魂”,使“人”的身影出现在课程标准中,与学生的发展融于一体。学科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双基)到内容标准(三维目标)走向了成就标准(核心素养),即以学生应该达到的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标准的纲领。▶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重建课程49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体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是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5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唯物

史观历史学科组凝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时空家国历史唯物历史学科5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依据▶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基本点中,几乎都与历史学习相关。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依据▶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52▶基于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认识和要求历史学科的本质:历史学是什么基于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

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规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上述这些对历史学的认识,是我们凝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基于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认识和要求53从历史教育本质: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要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地说,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能够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历史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取得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这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历史教育本质:54历史教育要回答的问题:历史,到底要学什么?▲要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形成具有历史特征的品格,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能力、品质和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这是历史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真正回归。历史教育要回答的问题:历史,到底要学什么?55我们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历史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吸收国内国际历史课程目标不断探索的实践经验和积累

我们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在尽5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基本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基本学科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和方法(基本方法途径);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看法的主要体现(基本能力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基本价值观)。

历史课程旨在通过核心素养诸方面的培育,使学生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中国特色、国际水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57(二)如何理解学业质量(标准、水平)1.教育部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二)如何理解学业质量(标准、水平)1.教育部对研制学业质量582.学业质量(learningQuality)内涵:学业质量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学业质量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具备的各种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学业质量的指向是“学生学得怎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某学科课程学习之后,应该形成的学习结果表现。高中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后应达成的核心素养表现的总体描述。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水平。2.学业质量(learningQuality)内涵:593.对学业质量的具体说明: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指向的是学生通过某一学科的课程学习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涉及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了多少;质——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好不好。学业质量要体现发展程度、行为变化、量和质,所以学业质量要划分水平,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历史为例:高中历史学业质量要体现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程度、行为变化、量和质等方面的不同层次的不断提升的变化。3.对学业质量的具体说明:60举例:以“时空观念”的水平2和水平4为例举例:以“时空观念”的水平2和水平4为例614.学业质量层级划分依据: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中对学业质量的表述: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的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4.学业质量层级划分依据: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中对学业质量的表62▶对核心素养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学业质量对历史核心素养进行4个层次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学业质量要求(标准)。在划分核心素养水平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通盘考虑。纵向:每个核心素养自身的划分1-4层次,即水平1-水平4,其中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水平1和水平2的要求一样,水平3和水平4的要求一样;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别划分水平1-水平4四个层次。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水平划分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的表现。▶对核心素养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学业质量63以“时空观念”为例,说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纵向连续性和递进性以“时空观念”为例,说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纵向连续性和递进性64连续性与递进性:水平1:辨识、理解、个别史事的运用水平2:某一史事定位、描述、认识与理解水平3:相关史事、较长时段、概括与说明水平4:历史与现实问题、时空框架和尺度、分析并论述连续性与递进性:65横向:五个核心素养的每一个层次,处于同样水平上;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量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