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1页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2页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3页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4页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孙晓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sxj_ccnu@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学孙晓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参考教材1.周宗奎主编:《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参考教材1.周宗奎主编:《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华中师范大推荐读物D.E.Papalia,S.W.Olds,R.D.Feldman.HumanDevelopment(9thedition).McGraw-HillEducationCo.andPosts&TelecomPress,2004(影印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D.R.Shaffer.DevelopmentalPsychology:ChildhoodandAdolescence(sixthedition).ThomsonLearningandChinaLightIndustryPress,2004(影印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纽曼,纽曼(Newman)著,白学军等译.发展心理学(上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美]劳拉·E·贝克著,朱永新等译儿童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5版(Berk,E.L.Childdevelopment(the5thedition).USA:PearsonEducation,Inc.2000)[美]RM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推荐读物D.E.Papalia,S.W.Olds,课程总体安排基本模式:2(讲授)+1(讨论、课辅)分组:3个小组(讨论、课辅)成绩构成:平时(80%,包括作业、讨论、考勤等)+期末成绩(20%)课堂纪律说明班级QQ群课程总体安排基本模式:2(讲授)+1(讨论、课辅)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什么是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简史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什么是发展心理学第一节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的心理发展:心理的种系、种族发展(动物&比较心理;民族心理)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一节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一、心理发展的内涵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一)研究任务揭示毕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稳定性(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修正个体的行为。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二)研究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先天与后天(遗传、环境、教育的作用)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主动与被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又称“敏感期”,儿童在心理发展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也是发展技能、能力最佳的时期,错过了将带来不可逆影响,不是“快速期”(二)研究内容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和生命分期(一)发展领域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三者相互影响三、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和生命分期(二)生命分期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青年期或成人期(18岁—35岁)中年期(35岁或40岁—60岁)老年期(60岁以后)(二)生命分期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思想基础—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基础—福禄贝尔、达尔文等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被人们接受,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取代了儿童心理学。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和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出版《发展心理学》,标志着该学科的诞生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三、研究的伦理学问题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一、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一)(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特点:自然、无干预一、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优点: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缺点:缺少控制;观察者偏差;不深入优点: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观察法常见的偏差类型: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觉察到自己在被观察而引起的行为改变。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些与研究者的期望不一致的现象视而不见。观察法常见的偏差类型:观察者偏差示例观察者偏差示例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二)访谈法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儿童)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以及获得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2.特点: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访谈者与儿童互动;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二)访谈法3.优点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能比较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3.优点4.缺点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访谈者的观点容易影响被访谈者;访谈工作效率低,既花钱又花精力;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4.缺点(三)问卷法1.定义: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2.特点:书面提问(三)问卷法3.优点:(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2)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3.优点:4.缺点不灵活;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4.缺点(四)测验法1.通过测量量表,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数据资料,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2.特点:被试通过测验来测量能力、技能、知识、潜能或生理反应(四)测验法3.优点:测量客观、标准化;避免主观性4.缺点: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高,难以进行定性分析;不能深入考察态度或行为机制;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3.优点:测量客观、标准化;避免主观性(五)实验法1.通过严格控制的、可以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个(些)变量对另一个(些)变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五)实验法2.分类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控制严格,容易重复,但生态效度低(不易推广),随机选择与分配;现场实验:在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条件下有限度地控制条件,控制严格性低,结论可推广。2.分类3.优点:可探测因果关系可重复4.缺点: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探讨的变量有限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3.优点: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常见的四类:

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

双生子研究;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过程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发展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情况研究优点:持续时间短,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缺点:看不到同一个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代际效应和年龄因素混淆横断研究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同时选取不同年龄的被试样本同时选取不同年龄的被试样本纵向研究定义: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样本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同样的青少年民族认同发展,可以用同一批被试,连续测多次。优点:能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组个体,能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缺点:被试流失、反复测量(年龄和练习效应)纵向研究定义: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样本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纵向研究设计样本A样本A样本A样本A2岁6岁10岁13岁纵向研究设计样本A样本A样本A样本A2岁6岁10岁13岁聚合交叉研究定义: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综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可以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的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聚合交叉研究定义: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综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双生子研究对不同抚养条件下(一起抚养或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心理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作用的结论的研究双生子研究对不同抚养条件下(一起抚养或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

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被研究者血缘关系水平生活在同一家庭生活在不同家庭无血缘关系者00.23-0.01成人和收养子女00.20父母和亲生子女0.50.50兄弟姐妹0.50.490.40同性别异卵双生子0.50.53异性别异卵双生子0.50.53同卵双生子1.00.870.75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

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被研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三、研究的伦理学问题(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三、研究的伦理学问题(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没有伤害性后果。(四)保证隐私权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第四节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Questions:教育万能吗?早期教育是否越早越好?应对发展,个体是被动的吗?第四节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一)单因素论(20世纪初)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2.环境决定论华生(一)单因素论(20世纪初)高尔顿“个体的能力乃由其生理遗传决定,其作用与遗传决定个体的身体器官及机能相似”——《遗传的天才》,1869家谱研究“优生学之父”启示?高尔顿“个体的能力乃由其生理遗传决定,其作用与遗传决定个体的霍尔受冯特影响,创办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美国心理学之父”“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霍尔受冯特影响,创办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华生教育万能论“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恐惧训练人人皆可成尧舜,望子成龙选**华生教育万能论人人皆可成尧舜,望子成龙选**(二)二因素论(20世纪中叶)强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构成比例斯腾:“遗传和环境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又称“合金论”(二)二因素论(20世纪中叶)(三)成熟势力说格塞尔“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三)成熟势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启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启示?51局限性机械的共同决定论,以折衷的路线回避问题,并未深入阐明遗传与环境二者对个体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局限性机械的共同决定论,以折衷的路线回避问题,并未深入阐明遗52(四)相互作用论(辩证观)1.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或生物前提先天愚、苯丙酮尿症;(四)相互作用论(辩证观)选择性交配研究选择性交配研究(四)相互作用论(辩证观)1.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或生物前提先天愚、苯丙酮尿症;2.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现实性(四)相互作用论(辩证观)现实性的例证1.狼孩卡玛拉&阿玛拉;现实性的例证1.狼孩启示?启示?现实性的例证2.巴登大公国王子的生存报告启示?即使先天遗传再优越(王子血统),但环境和教育的匮乏,导致其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甚至不如一般的普通人群)环境和教育甚至能促进大脑的发育现实性的例证2.巴登大公国王子的生存报告3.“沙袋育儿”研究组别智商得分沙袋组儿童77非沙袋组儿童80你想到了什么?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现实水平的决定作用遗传所提供的物质前提是否也较差?现实性的例证3.“沙袋育儿”研究现实性的例证(四)、相互作用论(辩证观)1.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或生物前提先天愚、苯丙酮尿症;2.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现实性主导性:导向、方向性3.主体性对发展起重要作用(四)、相互作用论(辩证观)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其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有争议的理论。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在相互作用中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改进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发展的本质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同化、顺应是适应的基本形式、途径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认知结构的改变。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信息,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顺应是质的变化,创立了新的认知结构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认知结构匹配,引发不平衡,克服不平衡,建立平衡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2.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2.心理发展阶段说(2)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2)前运算阶段(2—6、7岁)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左图是一只猫,右图给猫戴上了狗的面具,3岁儿童会认为戴了面具的猫变成了狗。左图是一只猫,右图给猫戴上了狗的面具,3岁儿童(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具有两个显著特点: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能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想一想?一个男子刮了胡子,戴上假发,化妆,穿裙子,开始做饭和缝纫。对此,3岁儿童会怎么想?为什么?7岁儿童的理解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可能会有什么不同?想一想?(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儿童对假设命题的反应的实验一组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9岁);另一组是进入或即将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12岁),给他们的问题是:假如给你第三只眼睛,你会选择放在身体的那个部位,把它画出来,并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做?儿童对假设命题的反应的实验一组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9岁);所有9岁的儿童都把第三只眼睛放在了两眼中间的前额部位,看上去儿童好像是依据“所有人的眼睛在脸部中间的某处”这样的具体经验来完成这项任务的。而且认为这种想法很愚蠢,因为没人会长第三只眼睛。12岁儿童做出更为多样的反应,这些反应并不依赖于他们以前见过的事物形象,而且他们能考虑到这种假设情境的有利之处,并用很具想象力的理由来解释第三只眼睛所放的独特位置。如把第三只眼睛画在一束头发的顶部,画在手掌心,画在嘴里等。认为这项任务很有趣,并要求老师多布置此类美术作业。所有9岁的儿童都把第三只眼睛放在了两眼中间的前额部位,看上去3.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与感知动作思维和前运算思维相对应。道德认知不守恒,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4、5岁—8、9岁)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动机来判断好坏,刻板地尊重权威。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3.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简评贡献: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尽地描述和解释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成为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当前发展方面与认知因素有关的研究以及很多认知心理研究机构的创立主要归因于皮亚杰的影响。②皮亚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突出并回答了一些重要问题,他富有挑战性的理论激起了同行们做出大量研究和创立新理论的兴趣。正是由于皮亚杰的杰出贡献,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简评贡献: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简评批判:①低估儿童的认知能力。②阶段性质变?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④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形式运算并非最高形式。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简评批判:(二)精神分析的发展观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理论与发展观: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心理防卫机制:合理化、升华、投射、退行等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期、潜伏期和青春期的五阶段(二)精神分析的发展观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人格的发展阶段一:口腔期(0-1岁)1.活动以口腔为主,经由吮吸、吞咽、咀爵等活动,以获得基本需欲的满足。2.婴儿口腔的活动如不受限制,长大倾向开放、慷慨与乐观。3.如口欲受挫折,长大可能偏向悲观、依赖、退缩。人格的发展阶段一:口腔期(0-1岁)1.活动以口腔为主,经

口欲综合型性格:从事大量的口唇活动或者与口唇活动有象征联系的活动,如沉溺于吃喝、抽烟、接吻,或者嗜好收集,当一个好听众(吸收知识)等。口欲施虐狂性格:嗜好嚼咬及相关的象征性活动,如贪吃、挖苦、嫉妒等。

人格发展阶段二:肛门期(1-3)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入厕训练幼儿由于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而得到快感的经验。父母如对儿童的训练过于严格,将导致其性格冷酷、刚愎、生活杂乱。如肛门性格:整洁、吝啬、固执。如顺其自然,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有独立能力的性格,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无过分的羞耻感,心理矛盾较少,容易合作等。人格发展阶段二:肛门期(1-3)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入厕训人格发展阶段三:生殖器期(3-6)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的作用,儿童通过可以形成性别角色以及超我的内容(对异性父母的认同模仿)个性发展问题:性别角色问题、性器型特征、女性往往由于嫉妒和自卑,想进行补偿,扮演女强人角色,超越男人人格发展阶段三:生殖器期(3-6)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的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ppt课件人格发展阶段四:潜伏期(6-11)性的发展几乎停滞,相当平静。男孩和女孩子彼此没有兴趣。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如探索自然、文艺体育等,自我和超我得到更大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四:潜伏期(6-11)性的发展几乎停滞,相当平人格发展阶段五:青春期或生殖期

(11-13)性器官的成熟带来性冲动的再次萌发,对异性感兴趣,异性恋稳定下来。儿童重新表现出强烈的性欲。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建立长期性关系。人格发展阶段五:青春期或生殖期

(11-13)性器官的成熟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简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

让人们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改变了传统心理学重理念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本能决定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有谬误,同时将人看得过分消极

缺乏科学依据,难以重复验证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简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埃里克森既考虑生物学影响也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八个有固定顺序的阶段持续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每个任务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端点,个体的发展水平就处于两个端点之间,健康人格倾向于积极的那一端。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2)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3)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此一阶段,如果婴儿能够得到温暖、抚摸、爱和生理的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的信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婴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冷漠或感情上的拒绝,会使孩子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当然这种信任或怀疑要到成年才明显表现出来。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此一阶段,如果婴儿能够得到温暖、抚摸、自主对羞耻感和疑虑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爬行,产生触摸、探索和自己动手的愿望,表现出自控能力的增强,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但如果对孩子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故”,比如摔跤、尿床等,表现出嘲笑,或者一切包办代替,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自主对羞耻感和疑虑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爬行,产生触摸、探索和主动感对内疚感在这一年龄段,儿童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通过让孩子自由地做游戏、提问、运用想象和选择活动,父母可以强化儿童的主动性。如果父母总是严厉地批评儿童,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孩子会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错误的,从而产生内疚感。主动感对内疚感在这一年龄段,儿童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通过让孩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如果儿童在制作、绘画、做饭、阅读和学习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得到赞扬,他们会形成勤奋的倾向。如果儿童的努力被训斥为添乱、幼稚和胡搞,他们会形成自卑的倾向。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个体在这一时期主要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青少年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学生、子女、朋友、恋人等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形成统一的自我,即同一性。如果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青少年会陷入同一性混乱的痛苦中。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信念和重要特征前后一致及连续完整的意识,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感。它既包括自我认识,也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个体在这一时期主要回答一个问题:“我是亲密对孤独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进入亲密的恋爱和正式建立婚姻,开始真正承担社会义务。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上有亲近他人的需要。如果个体无法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的孤独中。亲密对孤独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进入亲密的恋爱和正式建立婚姻,开繁殖对停滞此一阶段,个体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指导下一代的兴趣。繁殖不仅指生育和照料孩子,而且指在工作中创造事物和思想。发展的任务是要形成创造力感,避免自我关注和停滞不前。繁殖对停滞此一阶段,个体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指导下一代的自我完善感对失望这是一个反省的时期。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美感,自尊自重,这样他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如果带着遗憾看以前的生活,老年人会产生一种绝望感,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自我完善感对失望这是一个反省的时期。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艾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简评强调社会影响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抛弃性本能中心

仍带有本能论色彩,每一阶段的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是否具有普遍性,各个阶段间的关系是否明确确定?艾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简评强调社会影响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的意(三)行为主义的发展观1.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发展心理学理论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3.班杜拉的理论(三)行为主义的发展观1.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华生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巴甫洛夫(IvanPavlov,1870~1932),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华生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巴甫洛夫(IvanP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巴甫洛夫的学习律泛化律辨别(分化)律消退律巴甫洛夫的学习律华生的恐惧习得实验宠物+巨响=恐惧本质上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华生的恐惧习得实验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毒品、香烟学校恐惧症或教室恐惧症广告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举例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举例经典条件反射的教育启示?利用积极面?避免消极面?经典条件反射的教育启示?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斯金纳(Skinner,1904-199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斯金纳(Skinner,1904-斯金纳将个体的行为划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基于上述行为的分类,斯金纳将巴甫洛夫和华生所讲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而用自己发现的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斯金纳将个体的行为划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白鼠压杠杆-反应-食物-刺激,这一过程叫强化,食物来强化压杠杆的反应。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白鼠压杠杆-反应-食物-刺激,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反应的性质早先就有的反应新的有效行为反应类型S-R型R-S型反应的主动性反应是被动的反应是主动的强化的顺序在反应之前在反应之后强化的作用建立刺激物之间的联系奖励有效的行为学习的内容刺激物之间的信号关系特定的反应适合于解释信号学习、情绪学习动作技能学习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反应的性质早先就有的反应新的有效行112核心观点:强化说强化是行为建立的关键;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或程序;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核心观点:强化说喜爱的刺激厌恶的刺激呈现正强化正惩罚撤除负惩罚负强化正负强化与正负惩罚的概念辨析喜爱的刺激厌恶的刺激正负强化与正负惩罚的概念辨析基于强化说,斯金纳将学习定义为“行为发生概率上的一种变化”;基于强化说,斯金纳将学习定义为“行为发生概率上的一种变化”;习得性无助感: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当强化的结果不依赖于有机体的反应时,有机体学会的是“反应是无用的”观念,这将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习得性无助感: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当强化的结果不依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感实验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感实验强化说的教育启示?强化与惩罚的选择?实施的方式?行为塑造程序教学等强化说的教育启示?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说基本思想: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得的;强调个人、行为、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说核心概念: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替代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教育启示?核心概念:(四)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海因茨偷药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救治他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着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遭到药剂师拒绝。海因茨现在必须决定是否去偷出那种药来挽救他的妻子,即决定是遵守社会的规则和法律还是违背它们而满足妻子的需要。这个人该怎么办?为什么?(四)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

柯尔伯格的方法:两难故事柯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男孩进行谈话调查,并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扩展、修正,重新定义了皮亚杰的理论。两难故事法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和利益。1.柯尔伯格的方法:两难故事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3种水平,一共包括6个小的阶段,每一阶段的划分不仅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动选择,而且依据他们作出选择的理由和说明。柯尔伯格认为,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的,但人们并不一定在同一个年龄达到同一个阶段。许多人永远也不能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有些成人仍然停留在遵从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不成熟的前习俗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处于前两个水平;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①水平1—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包括两个阶段: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它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例如,支持偷窃的儿童认为,偷药不是坏事,因为海因茨准备付钱了,也没有造成其他伤害。反对偷窃的个体认为,海因茨拿药没有征求对方同意,偷药会使他成为一个罪犯。

①水平1—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包括两个阶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或怜悯。它很像一种交易:“你让我玩你的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例如,支持偷窃的儿童认为,海因茨没有对药剂师有什么伤害行为,以后可以把钱还给药剂师;还有人说,如果海因茨不想失去妻子,他就应该去偷药。反对偷药的儿童则认为,药剂师没有错,他只是想赚钱。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②水平2—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阶段3: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维持好的名声。比如,支持偷窃的儿童认为,偷窃行为是不好的,但海因茨的行为是一个好丈夫应该做的,如果它不偷药挽救妻子就不是个好丈夫。反对偷药的儿童则认为,如果妻子死了,海因茨不应该受到指责,如果他没有为此去偷药,我们也不能说海因茨无情无义,因为一个好人不能去偷东西,不过药剂师是自私无情的,不是个好人。②水平2—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阶段4: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只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遵从一系列严格规则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好的。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比如,支持偷药的儿童认为,药剂师对生命垂危的人置之不理是不应该的,海因茨的责任就是挽救他的妻子,但海因茨不能因此违反法律,他必须赔偿药剂师,并且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