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_第1页
《中医药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_第2页
《中医药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_第3页
《中医药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_第4页
《中医药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Ⅰ前言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世界医学之林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药学概论》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以培养药学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药学类专业使用。现将本大纲的使用做如下说明:一为了使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教材,本大纲每章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多媒体教学和中药饮片、腊叶标本、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探索发掘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的热情,认识到作为华夏子孙有责任保护好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有责任加以发扬光大。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诊疗方法,重点讲授掌握内容,介绍一般内容,了解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三总教学时数为20学时,学分1.1。四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建主编,2015年7月。Ⅱ正文上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一、教学目的本章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著作,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史。二、教学要求(一)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著作。(三)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史。三、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二)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三)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病因、发病与病机、四诊、辩证、预防与治则。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一、教学目的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二)熟悉阴阳五行属性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三)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教学内容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含义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含义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三章脏腑经络学说一、教学目的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五脏与体、窍、液、志之间的关系。了解经络的概念以及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二、教学要求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熟悉脏腑学说、藏象的含义。了解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奇经八脉的分布及功能。三、教学内容(一)五脏1、心2、肺3、脾4、肝5、肾(二)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三)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气血津液学说一、教学目的了解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气、血、津液的之间的关系。二、教学要求了解气的生理功能及与血、津液间的生理关系。了解气的运行中的有关概念,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了解血、津液的含义及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三、教学内容(一)气1、气的含义及分类2、气的运行3、气的生理功能(二)血1、血的含义2、血的生成运行3、血的生理功能(三)津液1、津液的含义2、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3、津液的生理功能(四)气血津液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关系3、血与津液关系第五章病因与病机一、教学目的本章学习目的在于熟悉各种病因的概念和致病特点。熟悉中医的基本病机。二、教学要求熟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熟悉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了解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了解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了解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了解疫疠、饮食、劳逸及外伤等病因致病的规律和特点。三、教学内容(一)六淫1、风2、寒3、暑4、湿5、燥6、火(热)(二)疫疠(三)七情(四)饮食劳逸1、饮食不节2、劳逸过度(五)其他原因1、痰饮与瘀血2、外伤第六章诊法一、教学目的学习中医四诊的方法,了解四诊方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二、教学要求掌握正常的面色、舌象、脉象;神的含义。掌握主要的病理舌象、脉象的特征及主病。掌握五色主病的要点。三、教学内容(一)望诊1、望神2、望面色3、望形态4、望头颈肢体皮肤5、望排出物6、望舌(二)闻诊1、听声音2、嗅气味(三)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经带(四)切诊1、脉诊2、按诊第七章辨证一、教学目的了解八纲辨证、气血精液辩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二、教学要求了解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辨证要点。了解阴虚证、阳虚证、亡阳证的辨证要点。了解寒证与热证、实证与虚证的主要鉴别要点。了解气病、血病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及病机。了解脏腑兼证辨证、六经辨证中的三阴病证、三焦辨证。三、教学内容(一)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二)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气血同病辨证4、津液病辨证(三)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辨证2、肺与大肠辨证3、脾与胃辨证4、肝与胆辨证5、肾与膀胱辨证6、脏腑兼证辨证(四)其他辨证1、六经辨证2、卫气营血辨证3、三焦辨证第八章防治原则一、教学目的本章学习目的在于了解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应用。二、教学要求了解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了解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的临床意义中医治疗疾病基本原则的具体应用三、教学内容(一)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二)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三因制宜中篇中药学基本知识第十章中药学基础理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学习目的在于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概念、作用、适应症。熟悉归经的概念、临床意义。了解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二、教学要求掌握地道药材的含义。掌握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掌握中药的四性、五味。掌握配伍的目的及“药物七情”的意义;“十八反”的内容。熟悉药物采集的最佳时间。熟悉用药禁忌的意义及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内容。熟悉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了解几本书的作者及“之最”;药物用量及服药方法。三、教学内容(一)中药的产地与采制贮存1中药的产地2中药的采集3中药的炮制4中药的贮存(二)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归经4、升降沉浮5、毒性(三)中药的应用1、中药的配伍2、用药禁忌3、中药的用量4、中药的用法第十一章常用中药一、教学目的掌握常用重点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了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重点常用中药的功效应用(二)熟悉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三)了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三、教学内容(一)解表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3、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4、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二)清热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3、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兰根、鱼腥草。5、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6、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7、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三)泻下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攻下药:大黄。3、润下药:火麻仁。4、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5、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四)祛风湿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川乌。3、祛风湿清热药:防已、秦艽。4、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5、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五)化湿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3、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六)利水渗湿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利水消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3、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4、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5、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七)温里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行气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橘皮、枳实、木香、香附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止血药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药物分类与配伍,有关止血原理的现代研究。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凉血止血药:大蓟、地榆。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十)活血祛瘀药1、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2、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3、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4、活血疗伤药:土鳖虫。5、破血消癥药:莪术。6、上述各药物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十一)化痰药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桔梗、贝母、栝楼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止咳平喘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十二)安神药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酸枣仁、远志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十三)补虚药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甘草。补阳药:鹿茸、淫羊藿、杜仲、冬虫夏草。补血药: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补阴药:北沙参、麦冬、枸杞子、龟板。6上述各药的来源、采制、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下篇方剂学基本知识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方剂学基础理论,了解常用方剂的组成及应用。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方剂学基础理论。(二)熟悉常用方剂的组成及应用。(三)了解方剂学研究进展。三、教学内容(一)方剂学基础理论。(二)常用方剂。(解表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及其主要代表方剂;泻下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及其主要代表方剂;清热剂的定义、分类、功用及适应证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及其主要代表方剂;补益剂的定义、分类、功用、适应证,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及其代表方;理血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祛痰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及其代表方剂等。)(三)方剂学研究进展。Ⅲ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执行。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辅助现代技术和传统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