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课件_第1页
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课件_第2页
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课件_第3页
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课件_第4页
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萨克斯坦狼孩印度狼孩狼孩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哈萨克斯坦狼孩印度狼孩狼孩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人的心智、技能、言语甚至人格,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形成。而个体的发展也同样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基础才得以进行。个体若脱离了社会环境,特别是在个体发展的早期若没有适当的社会环境刺激,就可能无法获得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甚至无法走完正常的生命历程。社会性发展是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内容。人的心智、技能、言语甚至人格,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形成。而2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性发展概述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性发展的经典理论第二节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关情况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措施本章主要内容3第一节社会性发展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亲子依恋(二)同伴关系(三)父亲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四)人格的发展

(五)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三、社会性发展的经典理论第一节社会性发展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4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社会性发展(socialdevelopment)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没有统一的定义,仅限于对研究内容和对象的描述。一些定义: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形成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里联系以及个体人格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他人的心理联系,发展自己的人格。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社会性发展(socialdevelop5齐格勒(Zigler,1988)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墨森(Mussen,1990)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齐格勒(Zigler,1988)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6沙菲尔(Shaffer,1994)社会化是儿童掌握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重要和恰当的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化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1)社会化是调节行为的手段,使人知道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2)通过与别人相互作用,学习到知识、技能、动机、抱负,从而促进人的成长;(3)维护社会秩序。当一个社会化了的儿童成长为社会化了的成年人时,他会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陈会昌(1994)个体由于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社会特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它们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周围人们相处并相互影响,从事学习、娱乐和职业活动,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沙菲尔(Shaffer,1994)社会化是儿童掌握社会上大7一方面,社会群体提供既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另一方面,个体通过学习,使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被整合到这些既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之下.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内部观念的过程称为"内化";依据一定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个体的品质的过程称为"外化"。社会性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发展的内容8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1)社会性发展几乎从个体出生就开始,一直持续终生;一些重要的社会性发展层面主要是在个体成年之前发生的,其中婴幼儿期、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2)社会性发展受到来自于家庭、同伴群体、以及重要他人等重要的社会力量的影响。社会性发展水平与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密切相关,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学校生活和社会成熟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1)社会性发展几乎从个体出生就开始,一9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亲子依恋(二)同伴关系(三)父亲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四)人格的发展(五)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亲子依恋10亲子依恋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方式对儿童的个人发展有长期的影响。亲子依恋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11

动物的依恋——印刻洛伦兹的“印刻现象”动物的依恋——印刻洛伦兹的“印刻现象”12洛仑兹的“印刻”实验

动物习性学的奠基人洛仑兹曾人工孵化了一群小鹅。小鹅孵出后第一次遇到的活动对象是洛仑兹,它们跟在洛仑兹身后走动,而不理睬其他的对象。后来有研究用一只旋转前进的木制鸭子在小鹅孵化后首先出现在它们面前,小鹅则尾随木鸭转动而前进。洛仑兹的“印刻”实验动物习性学的奠基人洛仑兹曾人工孵化了13哈罗的代理母猴实验哈罗的代理母猴实验14动物的依恋动物的依恋15依恋的影响因素激素对依恋的影响:母亲怀孕时对婴儿的兴趣会迅速增加,快速形成依恋。由此产生的高唤醒、焦虑等有助于其担当母亲的角色。生理层面依恋的形成受激素控制,心理层面则受强化影响。人类的印刻现象:新生儿亲子抚触亲子分离对依恋的影响:长期分离会造成持续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损伤。情感依附性抑郁。短期分离不太会造成持续影响。依恋的影响因素激素对依恋的影响:母亲怀孕时对婴儿的兴趣会迅速16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

婴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间舒适的实验室内;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母亲,后与婴儿进行交流;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陌生人返回;母亲再次返回。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婴儿与母亲一起进17依恋的类型安全依恋型反抗型或矛盾型回避型依恋的类型安全依恋型18回避型依恋(avoidantattachment,也叫类型A)当母亲离开,让婴儿与陌生人相处一端时间后,母亲在爱重新返回来时,婴儿躲避母亲或不理母亲。这类婴儿即使母亲在房间里,他也不太理会;而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也不感到焦虑。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也叫类型B)

婴儿在母亲离开后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对重新见到母亲感到非常高兴。这类婴儿可以和陌生人相处得很好,但明显表现出对母亲的偏爱。反抗型依恋(resistantattachment,也叫类型C)

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存在两种相反的情感。母亲回来后,既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比如,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跑向母亲,但是母亲要抱他时,婴儿反而生气的拒绝、挣脱。依恋的类型回避型依恋(avoidantattachment,也叫类型19影响亲子互动模式的因素激素人类的刻板印象长期的分离和短期的分离影响亲子互动模式的因素激素20依恋与人际关系59%的安全型依恋型孩子有较好的同伴关系,青少年时乐于与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较少社交焦虑,成年期婚姻质量高。不安全型依恋型孩子中只有38%同伴关系良好,青少年时有更多的社交焦虑,容易对自己、对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并影响其与同伴和教师的交往,难以调节社交困难所产生的挫败感,成年期婚姻质量差。

依恋与人际关系59%的安全型依恋型孩子有较好21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安全型:人际关系中有很多爱、义务和信任,忽略同伴的缺点,接纳和支持。回避型:害怕亲密,怀疑他人。相信真爱不会长久,电影和爱情小说里描写的那种深爱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很少恋爱。矛盾型:多次恋爱,难以得到他们追求的长久快乐。唯恐失去伴侣,屈从对方;分离焦虑。当人们进入一个安全、持久的人际关系时,他们的依恋类型会改变。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安全型:人际关系中有很多爱、义务和信任,忽22★实践性思考:在你的个人关系中,你认为小时候你与重要他人的依恋类型是哪一种?★实践性思考:在你的个人关系中,你认为小时候你与重要他人的依23

同伴关系

儿童与朋友形成的依恋可能是最重要、最能获得满意感的一种状态,6个月大的婴儿就会对别的婴儿笑。同伴关系良好的儿童有良好的自尊,更容易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游戏,包括儿童自己玩游戏和伙伴一起玩游戏。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正是在游戏中发生的。游戏和友谊的发展反映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关系 儿童与朋友形成的依恋可能是最重要、最能获得24友谊儿童在友谊上表现出来的趋势与儿童在游戏上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也在不断增多。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1)3-7岁,友谊不稳定(2)4-9岁,为单向帮助(3)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4)9-15岁,亲密共享(5)12岁,向高级阶段发展友谊儿童在友谊上表现出来的趋势与儿童在游戏上的发展趋势是相同25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天性和友谊发展模式上是有差异的,这个阶段的儿童都喜欢与同性的同伴交往。但男孩子更愿意集中玩耍,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而女孩子更乐于参加协作性活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天性和友谊发展模式上是有差26游戏游戏使儿童与同伴行为进行互动,扮演社会角色。同时,游戏也使儿童学习攻击,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让儿童探索自己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有助于儿童学会更准确的知觉世界。

游戏游戏使儿童与同伴行为进行互动,扮演社会角色。同时,游戏也27经典的游戏发展模型划分为六种行为:无所事事的儿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们一般会观察其他儿童,也许使在寻找一些线索。独自玩的儿童会从周围寻找可玩的东西,自己一个人玩。再发展一步,儿童成为一个旁观者,他可以观察别的儿童玩耍,但自己仍旧一个人玩。在平行游戏中,该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玩相同的玩具,但并不与其他儿童直接交往。在联合游戏中,儿童能够与人分享玩具,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儿童相互影响,但主要还是自己玩。最后,在合作游戏中,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一起合作,大家一起努力地共同玩一个游戏。经典的游戏发展模型划分为六种行为:28父亲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的性别角色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基础

性别角色: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父亲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父亲的性别角色是儿童性别角色发29父亲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动力

父亲是儿童重要的游戏伙伴,这样有助于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丰富儿童的社交内容,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儿童累积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巧。父亲的积极参与、引导婴儿的游戏,激起婴儿的积极反应和兴趣,使婴儿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父亲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30缺少父亲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如果父亲对孩子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大于智力发展的影响,那么孩子早年缺少父亲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对于缺少父亲这种情况,男孩受到的影响与女孩受到的影响相同吗?缺少父亲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31人格的发展

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内,由于经验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其人格及其各成分随年龄推移所发生的连续变化。强调整体性发展与毕生发展人格的发展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32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环境自我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环境自我人格发展33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因素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成熟是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的、预先决定的生长或身体变化的顺序。研究途径——家谱分析,双生子对比研究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因素34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家谱分析对病态人格的家谱调查表明,此类人的亲属中病态人格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脑电图研究证明,这类人的双亲中脑电图不正常率较高。

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家谱分析35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双生子对比研究对800对双生子进行数十种人格特质的自评测量,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的相关一致高于异卵双生子,其中外向性上同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51,异卵双生子相关为0.18,在神经质上同卵双生子相关为0.46,异卵双生子相关为0.20。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双生子对比研究36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因素胎内环境与出生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因素37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地区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都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育婴院生活的婴儿和在自己家中生活的婴儿,前者与成人的关系有障碍,很少对成人依恋,且言语落后,情绪冷漠等。弃儿有更多的心理疾病,有更多的攻击、反叛和问题行为。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38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常缺乏爱心、耐性和挫折容忍力。经常受到体罚,孩子会变得难以管教、而且会发生更多的攻击行为。只要不惹麻烦,父母便漠不关心的孩子,其成就动机和自我价值感都较低。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容易使孩子形成说谎的不良行为。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39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包姆玲德(Baumrind,1967)的研究威信型父母(管之、望之、教之、爱之)专制型父母(管而不教,严而苛刻

)宽容型父母(自由发展,接纳宽容)马科比等(Maccoby&Martin,1983)的研究八字诀:控制、期望、沟通、关爱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包姆玲德(Baumrind,1967)的40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与人性:狼孩民族文化与民族性:爱斯基摩人vs.塞姆人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41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我意识自我对交互作用的介入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等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42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一个因素的作用取决于另一个因素的水平遗传提供可能,环境教育将其转化为现实已形成的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遗传环境自我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43社会性发展的经典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其他理论观点社会性发展的经典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44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13岁)生殖期(11/13岁以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45

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46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期别年龄发展危机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10-1岁信任对不信任对人信任,有安全感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2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33-6岁主动性对退缩愧疚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4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5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生活缺乏目的与方向而时感彷徨与迷失6成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与人相处的亲密感与社会隔离,时感寂寞孤独7中年期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心有义务感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8老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随心所欲,安享晚年悔恨旧事,悲观失望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期别年龄发展危机发展顺利者的心47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

出生后到一周岁期间个体所面临的第一个危机是对人的信任还是不信任。此时,婴儿处于无助状态,其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才能得到满足。如果婴儿在饮食、安全、爱等方面都得到满足,他就对使他需要满足的人感到信任,如果不能满足,婴儿就会害怕周围世界,对人产生不信任。这种信任对不信任的危机虽然发生在婴儿期,但对其以后人格的发展,将扩展到对其他人的信任和不信任。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48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2、主动行动对羞怯怀疑

1—3岁期间,个体的危机是主动性对羞怯怀疑的冲突。在这个时期,个体将面临能否适时地学到最低限度的照顾自己的能力,如吃饭、穿衣、大小便等基本生活能力。如果父母能帮助鼓励幼儿自主完成这些事情,他们将由此学会独立自主;如果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对孩子生活包办代替,或对孩子自主行动的过错严惩,就会使孩子对自己能力感到怀疑,这种羞怯怀疑的人格将影响其今后人格的发展。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2、主动行动对羞怯怀疑49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3、主动性对退缩愧疚

3—6岁期间,学前幼儿的危机是主动性对退缩愧疚的冲突。幼儿期应以游戏为主。在自然情境中的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感官、智力、行动有方向的性格。而如果家长刻意设计教学活动,提前教幼儿学习知识或技能,将儿童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他们就会形成遇事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的性格。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3、主动性对退缩愧疚50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6岁至青春期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此时小学生正在接受小学教育。如果小学儿童在求学过程中,所经验到的是成功多于失败,他将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敢于面对困难而追求成功;如果所经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只有失败没有成功,则将形成自贬自卑的性格,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51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青年期所面对的危机主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淆的冲突。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如果发展顺利,青年就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寻的方向;相反,如果发展障碍,他的生活就缺乏目的与方向,感到迷惑与彷徨。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52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6、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期的危机是解决亲密感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个阶段的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6、亲密感对孤独感53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7、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

中年期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的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在自己的天地当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7、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54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8、完善感对绝望感

这个阶段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周期获得了最充分的前景,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外,与新的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而为一体的感觉。一个人达不到这一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8、完善感对绝望感55同一性是指将个体动机、能力、信念和经历组成为一个一致和谐的自我形象,它涉及深思熟虑的选择和决策,尤其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对人民和理想的奉献。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56个体积极寻找同一性吗?个体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选择了吗?是否是同一性获得●自我坚定感和安全感●确定了职业、宗教、信仰、性别角色的观念等●充分考虑别人的看法、信仰和价值观,但自己的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同一性延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或正处于转折点上●对于社会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正在积极地争取获得同一性否过早自认●对于自己的职业和各种理念已经有所定位●缺乏自我建构的过程,不假思索和不加怀疑地接纳他人的价值体系●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过早的做出决定同一性扩散●缺乏方向●对政治、宗教、道德或职业问题不关心●做事情不问为什么●对其他人为什么要做那些事情不关心个体积极寻找同一性吗?个体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选择了吗?是否是同57第二节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关情况(一)学生的同伴关系(二)社会接受和拒绝(三)遵从同伴群体促进学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一)规律性(二)全面性(三)协调性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措施(一)开设相关讲座(二)训练社会技能第二节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关情况58一、学生的同伴关系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儿童自幼儿园开始接触大量同伴,之后其指向同伴的行为逐渐增加,而指向父母的行为则逐渐减少。人们早已认识到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有关美国青少年的一项田野研究发现,青少年会又52%的时间与同学和朋友在一起,而只花18%的时间与其家庭成员在一起(Csikszentmihalyi&Larson1984).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早期的同伴关系经验对个体社会技能和自信心的发展又重大意义。研究者对儿童与非家庭同伴、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一、学生的同伴关系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儿童自幼儿59同伴群体的发展功能:首先,同伴群体为儿童摆脱成人的束缚,发展独立性提供了机会。其次,同伴群体为儿童体验自己与别人地位平等提供了机会。第三,同伴群体是儿童地位不再是边缘性的社会场所。第四,同伴群体能够传播某些知识、明间传说、时尚、笑话、谜语、游戏及秘密习惯。同伴群体的发展功能:60同伴关系为什么重要?有力的证据是,那些在孩童时有亲密朋友的成年人比那些度过孤独童年的人有更高的自尊和更有能力维持亲密关系。孩童时被拒绝的成年人倾向于更多问题,比如辍学或犯罪。同伴关系为什么重要?有力的证据是,那些在孩童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