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诗的儒家文化解读_第1页
《望岳》诗的儒家文化解读_第2页
《望岳》诗的儒家文化解读_第3页
《望岳》诗的儒家文化解读_第4页
《望岳》诗的儒家文化解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岳》诗的儒家文化解读杜甫在青年(26岁)、中年(47岁)和老年(58岁)时期分别创作了三首《望岳》诗,分别咏颂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每首诗都创作于特定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交汇之处。杜甫以往研究多以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依据杜甫的个人经历考察其心灵轨迹与思想变化,重视时间而忽视了空间,未深入探讨山岳自身的地理特质对杜甫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将从地理空间维度出发,力图还原诗人创作诗歌时的生命现场,讨论诗歌创作的基础——客观存在的地理空间如何影响了杜甫对文学创造空间的营构,再现诗歌与山岳共同建构的、丰盈多维的立体空间。因篇幅限制,仅以杜甫在青年时登泰山时所作的《望岳》为例行文。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话译文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颈联: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一、《望岳》的自然地理空间诗歌的自然地理空间包括客观地理空间与文学创造空间。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空间既影响人文地理空间的形成,也影响诗人的环境认知、心理倾向、思想情感与行为活动,进而影响文学创造空间。.《望岳》创作现场的客观自然地理空间泰山位于华北平原东部,东临大海、西倚黄河。海拔虽不及华山、衡山,但相对高度较高,相较于广阔的华北平原,视觉上尤显伟岸。泰山泰山自然资源丰富,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大多生活在以泰山为中心的物产丰饶的齐鲁大地上。《淮南子•地形训》记载了这一事实:“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位于华夏之东的泰山是古人心目中的山岳之祖、万物之始。.《望岳》文学创造空间中的显性要素——自然景观构建美丽的自然景观能给人们带来视觉快感,视觉神经系统中的兴奋点由此产生,自然山水之美使人们产生了长久的审美愉悦。因此,从视觉角度分析诗人的自然景观营构是合理的。一座山,首先以其自然之美吸引了诗人的注目,《望岳》也正由一个“望”字统揽全篇。诗人望岳的角度、距离不同,文学创造空间中的景观也随之变化。《杜诗镜铨》评泰山《望岳》诗云:“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远望所见,指诗人以山岳为起点,目之所及的最为遥远广阔的空间;近望所见,指诗人将目光从远方收回到山体本身所见山岳的起伏变化、整体轮廓;细望所见,指在客观自然地理空间与诗人情感的共同作用下,诗人为突出山岳与诗歌的个性特征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景观。文学创造空间中的山岳景观要素充分体现了客观山岳的特点。在泰山景观塑造中,诗人完成了自我与自然的互动。二、《望岳》的人文地理空间慎子曰:“山川为天下衣食。”山川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为方便行文,笔者将泰山的客观人文地理空间分为宗教、文化地理与政治地理两个层面。但事实上,二者是互相联系的,宗教经常成为封建帝王巩固统治的思想武器,儒家文化尤与政治密不可分。.《望岳》创作现场的客观人文空间(1)宗教、文化要素首先,泰山以其自然崇高之美呼唤了虚怀博大的儒家精神。李斯《谏逐客书》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与儒家兼容并包、厚德载物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其次,先秦儒家以恢复周礼为目标,主张仁义与礼制相结合,对泰山封禅活动中的礼仪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汉武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泰山儒学得到官方认可后迅速发展。经过东汉时期汉儒的创新,儒学进一步神学化,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在泰山祭祀活动中得以体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沉寂后,泰山儒学又于唐朝复兴。泰山也是道教发展的理想土壤,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泰山即成为道士们的修炼场所。唐显庆六年(661),高宗与武则天曾遣道士于泰山斋蘸造像,道教徒逐渐将泰山作为重要基地,道教在泰山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佛教也一直在泰山立足并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东晋传入泰山。北魏高僧意师建岱阴谷山寺,禅宗北派降魔禅师在西北麓方山建灵岩寺。在高宗与武则天封禅泰山的封禅活动中,祭天前要先于灵岩寺参拜。儒释道文化在泰山碰撞交融,其中儒家文化是泰山的主导文化,以其开拓进取的博大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生命基因。佛教则为泰山增添了一种禅意,道教又赋予了泰山神秘奇异的色彩。(2)政治要素远古先民受惠于山川,因此有了山川崇拜心理与祭祀活动的产生。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经将山川与国运联系在一起,传世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相关内容。《国语》中即有“国必依山川”的提法。祭祀便成了泰山等名山大川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纽带。泰山资源丰富,雄伟高耸,在先民心中形成了原始崇拜,逐渐占据了五岳独尊的政治地位。秦始皇首开封禅泰山之先河,勒石记功,自此,泰山在中国古代王朝中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秦始皇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皇帝祭祀泰山,即是受命于天。故汉武帝、光武帝相继封禅泰山。乾封元年(666),高宗李治携武后封禅泰山。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封禅泰山,并作《纪泰山铭》勒于石壁之上。因此,泰山封禅不仅是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象征,更是李唐盛世的象征。.《望岳》文学创造空间中的隐性要素——思想情感建构(1)宗教、文化渗透下的情感倾向《望岳》前三联均是对泰山自然景观的摹写,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中的云和鸟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内涵。这首诗中的“云”即是表达悠然自在的禅意。杜甫流寓陇右时有较多诗作写及云、鸟。如“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秦州杂诗》其十四)、“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遣兴三首》其一)等。均借云、鸟意象表现恬淡自在的心境。杜甫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早已对以儒家为主导的泰山文化心往神驰。作此诗时诗人虽考试落第、壮志未酬,但仍对致君尧舜的儒家理想充满希望。望见巍巍泰山,杜甫联想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实,受到儒家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的激发,呐喊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希望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强音。(2)政治象征性影响下的心理暗示杜甫少年时期便以十三世祖杜预、祖父杜审言为榜样,继承诗家传统,奉行儒家之道,希望通过做官入仕发扬儒学精神,重振家风,建功立业。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25岁,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彼时社会秩序稳定,水陆交通便利,漫游之风盛行。杜甫参加贡举落榜,遂开始漫游齐赵。期间,杜甫写下了高山与远志相得益彰的泰山望岳诗。开元盛世为正值青春的杜甫带来了无限希望,望见巍巍泰山,杜甫想到了国家的强盛与社会的繁荣,他相信只要积极进取,定会有位列朝班之日。杜甫渴望一展平生之志,泰山便是他凌云壮志的喻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充溢着理想色彩与浪漫气息,又富于开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襟,蕴含着诗人锐意进取的政治豪情与高远理想。三、结语《望岳》创作现场的客观地理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文学创造空间的建构。其中,客观地理空间的自然要素主要影响了文学创造空间中的山岳景观营构:远望视角下,泰山绵延万里;近望视角下,泰山姿态万千;细望视角下,泰山云气弥漫、飞鸟归巢。客观地理空间的人文要素包括宗教、文化要素与政治要素两大方面,主要影响了文学创造空间中的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