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内容,了解晚清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实;2.通过分析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内容和口号理解其性质和意义;3.通过对《辛丑条约》的分析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通过学习晚清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认识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局限性。【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何相继登上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舞台。【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的性质和意义;2.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各阶级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原因。【教学方法】1.活动导入法将涉及本课内容的大事件打乱顺序,由学生重新理顺先后顺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导入新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创设情境法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以黑夜里从梦中惊醒,而后寻找光亮为情景,引导学生了解挽救民族危亡的史实,感悟一代代民族精英克服重重困难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3.历史解释法解释名词“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通过名字帮助学生了解戊戌维新运动发展的始末,加深学生对历史名词的理解。4.史料证实法提供来自《中国教案史》、《近代中国史纲》、《德国人在》等史料证实外国人在中国传教过程中挑起了矛盾,引发了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史料证实”素养。5.探究活动法组织学生探究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跨越式探究侵略战争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关系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唯物史观”素养。6.排查改错法核对有关《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的信息,找出其中的错误进行修正,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中的重点。【课堂导入】展示PPT1~3创设活动项目“时空定位”,将甲午中日战争、公车上书、戊戌维新失败、义和团运动失败、签订《辛丑条约》等大事件打乱时空顺序,请学生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和对本节课的预习,按照时间的顺序纠正错乱的时空,引入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课堂教学】师:加入深夜沉睡时,被一阵阵嘈杂、震动吵醒,四周漆黑不见五指,你想做什么?生:开灯。师:人们都习惯在黑夜中寻找光明,如果按了开关,灯也不亮,你想怎么办?生:找手电或者蜡烛。借助手电、蜡烛等一系列的技术照明。师:如果一切技术都不得以照明怎么办?生:继续想办法。/放弃了,继续睡。师:要么放弃要么继续。但是我想人们追求光明的渴望恐怕要比沉沦睡去强烈一些。我们这一节课讲到的清王朝就相当于一个浓黑浓黑的夜,一次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人从睡梦中惊醒了,很多人要去追求光明,挽救危亡。他们或者开灯、或者点蜡,但是他们发现没有“外力”能够指引自己,有些人沉沦睡去了,可也有些人一次一次冲向了黑暗,去寻找光明,虽然受了伤,但是他们还是前赴后继,一代一代人就是这样把我们中华民族从黑暗中带了出来。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一代代民族精英克服重重困难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展示PPT4第一篇章夜行·天惊地动师:之所以叫天惊地动,就是因为在这一段历史当中,受到惊动的不仅是上层知识分子、官员甚至皇帝,受惊动的也包括社会底层的农民。展示PPT5史料: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长,新思想深层发展,加上人民群众的推动,促成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出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图片公车上书:教学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背景。师:仔细的划分维新变法运动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自下而上的推动,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展示PPT6师: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目的是什么?生:为戊戌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师:在当时的清王朝,向社会抛出基本变法的书籍、刊物,建立几个学堂、学会就能让变法取得成功么?生:不可能。师: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也开始了教学意图:通过学习变法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变法的理论依据,并补充变法在宣传思想、培养人才、成立团体等方面的措施,为学生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做铺垫。展示PPT7~9师生互动,开展活动,解释名词“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教师补充百日维新的内容师:光绪帝自上而下的措施能让中国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么?生:不能,因为皇帝是封建社会最大的代言人,他不可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他的措施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师:光绪帝的措施中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内容,所以君主仍然没有牢笼,君主专制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教学意图:通过学习名词,了解戊戌变法运动的史实。通过补充百日维新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对变法进行评价,掌握改革的意义和局限性,同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展示PPT10史料维新变法运动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这次运动开始,中国人的观念真正从“要不要改变”发展为“要怎样改变”。——《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教学意图:通过学习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展示PPT11探究活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颁布上百条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史称“百日维新”。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康、梁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本页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按照史料的提示,阅读教材中的文本,寻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师:决定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中国的性质,这种客观的社会情况就决定了没有办法通过改良来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资产阶级没法战胜强大的敌人。客观决定主观,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指引着我们观察历史的发展。教学意图:组织学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以此展开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师:本篇章名为天惊地动,刚才学习的都是上层的“天惊”,那么下层的“地动”体现在哪里呢?展示PPT12活动:史料证实十九世纪末,在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沙俄东正教等外籍传教士共有3200多人。至1900年,全省108个州县中,已有72个州县有基督教会的活动,设立总堂达27所。的天主教、基督教设有教堂共大小1300余处,教士150余人。传教士们甚至扬言要在中国“每一个山头和每一个山谷中都设立起光辉的十字架”。——《中国教案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BendorBreak)要求美国出兵,与英、法等国一起占领台湾、舟山等地。伯驾有一句名言:“中国人不服从,就毁灭。”——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897年11月7日德国传教士安治泰对德国外交部副大臣罗登汉说:“我们现在应该利用机会占据胶州,他对我们在各方面是个最好的、最能发展的据点。”——《德国人在》第四章师:很多版本的历史书籍都和我们的教材描述的这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但是提供的材料非常有限,我们通过一些史料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引出义和团运动之后,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始末。教学意图:证实外国人在华传教过程中挑起了矛盾,引发了反洋教斗争,引出义和团运动。展示PPT13探究活动: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师:评价义和团运动关键就是抓住运动的口号。生:扶清灭洋师: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并列短语,分析和评价他的办法就是把他分成扶清和灭洋两部分,分别评价。“扶清”。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减轻了运动的阻力,但是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随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灭洋”。在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吸引了民众参与,但是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师: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义和团运动后,列强认识到直接通知中国人是行不通的,只能从中国选择代理人来统治中国人,这主要决定于中国人爱国的力量。教学意图:解释扶清和灭洋的含义,并传授分段讨论法。师:到任何时候,爱国都会让我们热血沸腾,然我们再来看两则材料。展示PPT14活动:感悟家国情怀史料: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在这个过程中,愚昧会升华为悲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师:为什么愚昧升华为悲壮,那就是因为爱国。教学意图: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展示PPT15第二篇章夜行·群魔乱舞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纪录片,这段纪录片不仅对之前我们讲到的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小结,又介绍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展示PPT16播放视频教学意图:帮助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展示PPT17探究: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师:八国联军侵华,声称保护使馆,同时帮助中国正压义和团运动。你怎么看?生: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展示PPT18师:我们这一个篇章叫群魔乱舞,世界上没有妖魔,比妖魔更可怕的是人。刚才纪录片当中提到的侵略我们的有哪些国家?生: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师:群魔还不只这些国家,让我们看一看“东南互保”,看看还有哪些魔。生:南方的督抚们。教学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侵华的罪魁祸首和动摇根基的因素。展示PPT19师:屏幕中是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慈溪出逃时发布的上谕,一个是镇压义和团运动,另一个是要和外国人和议。但是签约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魔的数量又增加了。生:还增加了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教学意图:通过史料帮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引出《辛丑条约》。展示PPT20师:清政府同这是一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的内容都已经展示在屏幕上了,但是里面有很多错误,需要大家找出来。生:……教学意图:通过阅读纠错,促进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全面了解基础知识,准确把握关键知识点。师: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展示PPT21跨越式探究活动学习游戏:知识连连看教学意图:梳理主要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使学生从更广的视角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教学小结】《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展示PPT22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政府。——《复兴之路》非常屈辱的《辛丑条约》中国最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沦为这种悲惨的深渊,在这个时候,革命的气息愈加浓烈。——张磊广东孙中山研究会师:这两段话我们不陌生,出自刚才的纪录片。张磊同志说:“非常屈辱的《辛丑条约》中国最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沦为这种悲惨的深渊,在这个时候,革命的气息愈加浓烈。”展示PPT22第一篇章夜行·革命风暴师:革命风暴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了,等下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风暴,领略辛亥革命。教学意图:为第19课辛亥革命的教学做铺垫。课后反思课后通过听市区教研员、本校教研组长、区域兄弟学校高级历史教师评课,观看课堂实录,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些新的认识,觉得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授课过程中不够紧张,有手臂扶靠讲台的动作,虽然这样的动作课能让学生感觉亲近,但明显不够严肃,而且有可能因为这样的一个小动作,转移了学生注意力,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重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讲练结合,但是对课堂导入环节、课后总结环节重视的还不够。课堂导入环节直接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一方面检查前两课的学习效果,一方面锻炼学生时空地位的能力,难度不大。因为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救亡图存运动放在了一个“夜行”设计中,所以没有对本课进行小结,计划是在下一刻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之后有一个整体的梳理和比较,从而完成小结。评课过程中,各位评课的教师没有对该设计提出异议,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45分钟左右的授课之后,再进行一次课堂知识的梳理,对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效果比较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没有重视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介绍。设计教学时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期,学生在初中阶段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也知道康有为的“两考”,所以没有作为主线内容讲述,但应该提醒学生关注,这样跟有利于理解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过程。课标分析【课标原文】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一课的教学在整个课程价值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和16、17课的教学连接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的反映晚清列强侵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历史史实,才能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完整的展示出来,才能够让学生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有从维新向革命的嬗变,才能从各阶级的救亡运动中感悟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辛以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存在的阶级局限性。整个课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展示了社会形态有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其中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落后的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任何对落后生产关系抱有的幻想,都没有办法让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一课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这种幻想,也揭示了晚清农民阶级在“爱国”方面的模糊,所以挽救危亡的历史还要有新的进步。整个课程关注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强调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一课注重在全球视野下观察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群众的就往斗争。但是扭转晚清的时局、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需要大勇气、大智慧、大牺牲,更需要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中国历史还需要继续选择革命的领导力量。教材分析【本课地位】教材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是中国古代史向近代史转变的关键,《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又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从徘徊转向革命的关键,他在解释历史为什么会朝向今天的方向发展而来。关于晚清社会性质的变化,各阶级的挣扎或者斗争,成绩或者不足都饱含在其中,欲加深对中国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理解离不开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整合】教材共分四目,依次是“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通过教材整合,将本课内容分成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20世纪初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两部分,前者重点让学生了解晚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时认识其阶级局限性;后者则重点让学生了解外国侵华的史实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资源取舍】以播放历史纪录片的方式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用广东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孙磊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朽和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简化过程性内容,提高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效率,加深对难点知识的认识。【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让学生了解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在挽救民族危亡方面做出的努力;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让学生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对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意义;晚清时期的中国国情决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没有办法领导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课时安排】一课时(新授课)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都有学习,但是初中历史学科为会考学科,中考前一年已经停课,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深入,基本上停留在知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的程度,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了解,时空定位混乱。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对相关历史展现的社会责任和斗争精神印象深刻。《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内容属于政治斗争的范畴,与学生日常生活没有交集,学生很难体会在相同社会背景下,各阶级为相同的救亡图存目标作出的不同反应。施教者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课前需要对本单元前两课的内容进行复习,这样便于把本节课的内容放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认识晚清社会性质的变化,对当时各个阶级进行横向比较。学生需要提前对《辛丑条约》进行预习,提高课堂活动效率。测评练习测评一:结合所学知识,查找材料中的错误。材料1:《辛丑条约》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②禁止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③向各国赔款银元4.5亿,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④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⑤拆北京至廊坊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⑥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居六部之上材料2:《辛丑条约》影响①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社会的境地。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③“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④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参考答案:科举;银元;廊坊;外交部;殖民地测评二:连连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鸦片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