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教学课件_第1页
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教学课件_第2页
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教学课件_第3页
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教学课件_第4页
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少遇到抵抗。——塞·约翰逊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伯克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权力不易确定之处始终存在着危险。——塞·约翰逊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莎士比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少遇到抵抗。——塞·约翰逊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伯克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权力不易确定之处始终存在着危险。——塞·约翰逊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莎士比理想气体的性质本章基本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的概念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各种表达形式,并能熟练运用;2.理解理想气体比热容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理想气体比热容的分类;能够熟练利用平均比热容表或定值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3.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的特点,能够进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及熵变化量的计算;4.掌握理想气体的四个基本热力过程(即定容、定压、定温及绝热过程)的状态参数和能量交换特点及基本计算,以及上述过程在pw图和Ts图上的表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环境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性最为密切,地理科目具有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教学因应策略。一、问卷调查分析1.调查对象徐州市初级中学387名初二学生。共发放问卷387份,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8.1%,符合问卷调查标准。2.调查结果环保意识:65%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环保行为: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够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环境。环境教育:6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的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较少,7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环保相关活动不多。3.存在问题(1)学生环境意识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当今乡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缺乏必要了解。同时,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持麻木态度,甚至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环境破坏的实施者。(2)学校环境教育欠缺。调查发现,许多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学往往将学校的升学率放在首位,而忽视对诸如环境问题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不少学校甚至直接将地理课堂让给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学。将学生当作学习机器而一味进行知识灌输,对于学生的实际可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实践迁移及运用能力置若罔闻,极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身心状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在地理课堂开展环境问题教育教学研究,许多学生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思想。(3)社会环境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由于乡村的活动资源有限以及相关单位和个人不够重视,不能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相关宣传工作,使学生失去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机会,极大挫伤了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4)家长环境意识薄弱。由于家长大都生活在环境相对闭塞的农村环境,与外界交流较少,加之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环保意识不强。为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料,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环境问题不仅涉及当代人生活质量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后代人。因此,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势在必行。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因应策略1.明确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目标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总目标要求,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和探究地理基本问题和技术手段等。但同时也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兼顾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地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应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不仅要加强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如通过学习垃圾的危害性,在生活中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带动周围人一起行动,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乡村。2.强化地理课堂环境教育针对性中学地理课堂能够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给学生思考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可能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关注乡村环境的积极性[1]。例如,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状况等进行知识传授;人文地理方面,可以结合农村的农业、交通、人口分布、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特别是突出农村乡土地理特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如“乡村的扶贫开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等。如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开设工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家乡的地形、河流流向、盛行风向、气候等建议工厂的选址,从而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提高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采用常规与现代结合教学方法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农村中学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PPT、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向学生展示当今农村环境现状及面临问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环境意识。也可以进行环境保护相关课题研究并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通过实地观察、监控等手段针对存在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具体办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农村、学校、家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2]。”4.探索开放多元化评价激励方式教学过程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议,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地理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完善地理教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从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教学结果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与评定。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应注意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进行成绩的评定,也要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心理状况、研究能力等进行相应评价。课堂教学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时,需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多层面评价,重视地理师生的自我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地方政府也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强化村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整治力度。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教育,地理课堂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着手,强化环境教育,培养中学生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充分意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农村环境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为了澄清问题,首先要对“低效”和“有效性”加以说明。本文的低效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针对国家近年来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收效甚微的状况而言。“有效性”是相对行为效果与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主要指向教育信息资源的投入与利用所产生的效果。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存在严重的低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错位。1.国家推行的巨大热情与学校参与主体的不信任态度形成错位自2000年以来,国家为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截至2004年底,国家和地方就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投入达22.74亿元,建成2万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08万个卫星接收点、7000多个计算机房,覆盖西部地区25%左右、中部地区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调查显示,投入对象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效果表示满意的占25.7%,不满意的超过46%。相当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当前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行模式存在质疑,对信息技术推广现实效果评价不高,或存在排斥心理。其结果是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2.巨大资源投入与现实利用率不高形成错位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资金和设备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障碍,而“无人会用”或“使用太少”成为最大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信息化设备成为供人参观的摆设,领导检查完就被封存起来。2004年末,我们对24所农村中小学、1093位教师有关学校可供使用的设施设备(包括信息化和非信息化设备)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微机室和多媒体网络的比例分别为22.0%、28.7%、48.9%和28.7%。在已建成的校园网络中真正使用得好的、能充分运用硬件设施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仅占10%左右。这表明,教师对于现有可用的微机室和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很低。相比于教师,学生的使用率就更低,这就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农村信息教育资源因闲置或使用率低而大量浪费。3.硬件配置与软件建设不同步形成错位在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存储方式的抽样调查中,图书、录像、多媒体课件和光盘等资料所占比例分别为77.6%、52.9%、31.3%和8.9%,这组数据说明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的软件资源的匮乏。调查中还发现,仅有36.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映曾经有使用过多媒体课件和光盘等软件资源的经历。在仅有的一些教学资源中,很多又是针对城市使用者而制作,不大符合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这种软件与硬件不配套的结果,降低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益。4.应试教育观念与信息化教育要求不一致形成错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意志”。在现行的学校评价体制下,校长的升迁和升学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因此,学校最关心的是升学率。很多校长坦言,开信息技术课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应试也无须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而教师也因为原有的信息存储、传播方式的惯性,加上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或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对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类型、频度和水平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采用文字记录、图片、光盘和网页保存的比例分别为62.7%、47.1%、39.45%和18.9%,说明教师仍保持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在使用信息化设备的频度上,26.9%的教师从来不用电脑,还有32.3%的教师每天使用不到1小时,说明教师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比较薄弱。“城乡学校拉手互助”个案1.“城乡学校拉手互助”个案概述目前,农村教育资源,特别是信息化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同时,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如何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信息化资源匮乏等问题势在必行。本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本研究主要完成了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6所农村中小学(小学3所,初中3所)和六所城镇中小学(小学3所,初中3所)手拉手互助进行的“农村与城镇中小学生模拟创业网站建设”项目的行动研究。本研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方法总结了个案行动研究中的资源利用和优化状况、项目完成后形成的系列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和优化状况。最后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数据的分析,提出解决教育资源优化、信息化资源匮乏的方法,找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前期的项目实验,对项目的实验过程和经验的总结则采用的是质化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质化研究具体采用资料分析与访谈方法;量化研究具体以学生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梳理问卷,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2.研究过程2003年3月,“农村与城镇中小学生模拟创业网站建设”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开始。除研究者外,参与行动研究的学校共12所(农村6所,城镇6所),教师和学生共231名。以“模拟创业网站的建设”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步骤大致如下。(1)准备阶段。①实验对象的选取:在四、五年级的10个班级中进行实验,将各种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并将选择相同类型创业主题的学生划分在一个组内,共同完成模拟网站建设。②确定内容:对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分析后,大致的创业内容可分为养殖类、种植类、农产品深加工类、手工制作类等类别。(2)实验过程。①确立主题: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资料收集确定个人创业主题。②创业探索:依据每个学生的模拟创业主题,将学生分类重组,并选定各组负责人,在小组内探讨创业计划,合作完成网站的创建。③完善、提高: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将各小组中的不足部分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进行补充,并让实验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把关。④总结、共享:将各学校形成的成果、资源集中到网络平台上,通过各校的实验成果展示现场会,实现资源共享。发展策略1.提倡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实验表明,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适应性,而且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效果明显。特别是在信息化设备相对薄弱的农村,无法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上位目标――信息素养的现实情况下,侧重对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等层面的能力培养,根据信息设备的现实状况来灵活调整技术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目前最可行的策略。2.农村版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研制与配套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无论是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还是农村学生基础知识和意识上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巨大差异,都使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制定同步的教学目标、采用同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否恰当?我们认为,应该在充分考虑农村教育资源现状以及农村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农村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农村版的教材应该采用目标导向、主题任务驱动、自主协作学习的形式,并立足于现有硬件设施条件。教材编写的宗旨应该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教育环境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困难地区学校学生及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问题。与教材配套的资源库建设也非常重要。本研究的反思、总结以及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与主题相关的资源比较缺乏,例如,学生在对课题的建议中提到:“学校应提供更多资料,开通学生网站,为我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如果有更多的网站让我们浏览,让我们学会自己浏览更多的东西”。3.通过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无论是农村教育资源的现实状况,还是主题式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合理、适当的指导,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基于“行动学习与专业支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多元模式。行动学习法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行动学习类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机会具有普及性;教师自主性发展与小组间的合作支持能够克服农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恐惧感;尊重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基于问题学习和反思实践能够增强农村教师的学习能力;体验式学习循环能够使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得到可持续的发展。4.通过城乡交流和互助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我们的研究表明,城乡“拉手”校的交流和互助,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交流信息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信息的能力。我们的拉手学校实行了名师走教的模式,即为解决农村缺少科学教师,由城市拉手校教师代课的制度;农村的学生周末到城市拉手校集中上微机课等,这不但使教育内部资源得到共享和充分利用,更促进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理想气体的性质本章基本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的概念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各种表达形式,并能熟练运用;2.理解理想气体比热容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理想气体比热容的分类;能够熟练利用平均比热容表或定值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3.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的特点,能够进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及熵变化量的计算;4.掌握理想气体的四个基本热力过程(即定容、定压、定温及绝热过程)的状态参数和能量交换特点及基本计算,以及上述过程在pw图和Ts图上的表示;3-1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1理想气体:是一种假象的气体模型,气体分子是些弹性的、不占体积的质点,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2实际气体:实际气体是真实气体,在工程使用范围内离液态较近,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本身体积不可忽略,热力性质复杂,工程计算主要靠图表。如:电厂中的水蒸气、制冷机中的氟里昂蒸汽、氨蒸汽等。理想气体是实际气体p>0的极限情况。理想气体模型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2分子本身不占容积现实中没有理想气体哪些气体可当作理想气体当实际气体p很小,V很大,T不太低时,即处于远离液态的稀薄状态时,可视为理想气体。个>常温,p<7MPa理想气体的双原子分子O,N,Air,CO,H2如汽车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以空气为主的燃气等三原子分子(H2O,CO)一般不能当作理想气体特殊,如空调的湿空气,高温烟气的CO2,可以提出理想气体概念的意义⊙简化了物理模型,不仅可以定性分析气体某些热现象,而且可定量导出状态参数间存在的简单函数关系。下列情况下,可将实际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温度较高、压力较低、远离液态,比体积较大时。如:在常温、常压下H2、O2、N2、CO2、C0、He及空气、燃烟气等均可作为理想气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