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55.“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56。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57.《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A.目的是“互防”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58.汉桓帝、灵帝时,社会上流行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童谣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十分反感B.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不公极为不满

C.儒家思想和封建伦理制度受到质疑D.士族门阀制度逐步走向腐朽衰落5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应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C.宋朝以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60。《文献通考》载:“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备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私人.及叔季之世,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材料反映了A.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B.选官标准发生变化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6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并指出:“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据此概括孙中山辞职的原因不包括A.履行对袁世凯的承诺B.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C.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D.对袁世凯抱有幻想62、“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63.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

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6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正室)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妾一C、大哥(25)妾二D、二哥(22)65.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A。吏部 B。户部C。礼部 D。工部66.《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67.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68。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A.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B.清政府派林则徐查禁鸦片C.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D.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69.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有力的打击了侵华日军70。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和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B.民族平等思想深人人心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民权意识的增强71.久居中国的西方历史学家傅吾康,曾这样描述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国民党政府监狱中所有的因共产主义或左派活动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回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华民族因抵抗外族人侵而空前闭结

B。国民党承认了红军的合法地位

C。“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人的共同愿望

D.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72.《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73.有爱国人士指出:“今日的国民党应该挺身出来,找寻那些呼唤的声音,去宣传去组织,树起旗帜来让民众——反抗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的民众,是工人、是学生、是农民、是商人,都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下面能够体现该讲话精神的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B.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74.1908年中国政府颁布《结社集会律》规定:(集会、结社)“与政治及公事无关者,皆可照常设立,毋庸呈报”;有关政治者“非呈报有案,不得设立”。此规定

A.形式上承认结社集会的合法性B.成为中国近代最早涉及民权的法案

C.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D.使人民完全获得了政治自由75。《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毒,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思想革命的先声”指的是A。推翻了封建制度与促进思想解放B。促进了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C.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D.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76。右图(图9)为某一时期的“人会须知”,从中可知A。国民革命的发展B. 土地革命的开展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77、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A。 北洋海军的参战B. 战争由朝鲜引发C.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78.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27年1月6日《大公报》在社评中说:“中国有赤化问题之发生,中国之耻也。"由此可知当时A.《大公报》有较浓重的反共色彩B.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广泛支持C.《大公报》反对国民大革命运动D.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彻底破裂7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你认为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

A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B清政府的腐化堕落

C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

D中国军队的武器落后

80.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堡出现,通过剪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表达国民党要求;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81.《顾维钧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民众的爱国热情往往带有非理性成分B.只有相互妥协才能取得成功的外交C.只有“人民外交”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权益D.顾维钧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寻找借口82.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10月11日凌晨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John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5人被处决,昨晚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83.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4.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0分)材料分析(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材料3: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而设的。在近一个世纪中,“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将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推向前进。“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请回答:(1)根据材料1中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性质和特点。(6分)(2)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的含义?(8分)(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谈谈“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6分)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55、B56—60AAABA61—65ADBAC66-70BDBDD71-75ACBAB76—80AAAC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