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国获奖_第1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国获奖_第2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国获奖_第3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国获奖_第4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国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皇帝的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什么时候?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皇帝制设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君权相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1、汉朝: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瓦解王国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1)背景:(2)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安史之乱”后星罗棋布的藩镇(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皇权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3、宋朝: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措施宋太祖赵匡胤权钱兵军事:______行政:______财政:______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管理,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图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百官志七》4、元朝的行省制度(1)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省、路、府、州、县。

③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归纳]秦(郡县)

汉初(郡国)汉中后期(州郡县)隋(州县)唐(道·州县)

北宋(路·州县)

元(省、路、府、州、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大,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演变特点汉唐朝北宋元朝

小结:汉初郡国二制并存→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西汉的丞相1、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时期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实行中外朝制度。(1)沿袭皇帝制度及三公(中、外朝制结构图)(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决策中心转变)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且布衣为相。补充:“中(内)朝”和“外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

中(内)朝外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学校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2、隋唐:三省六部制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1)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辖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A、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C、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B、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3)影响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BD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隋唐三省六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相权再被分割3、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4、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

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元朝加强皇权新举措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唐三省六部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归纳]秦(三公九卿)汉(中、外朝制)北宋(“二府三司”)

元(一省二院)皇帝分削、牵制相权,皇权得到加强。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阶段措施特点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北宋元朝中、外朝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

不断

削弱皇权

不断

加强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才学

隋唐宋元

科举制

门第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品行

汉朝

察举制

标准

时期

名称举秀才,不读书;举孝廉,父别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考试6.结束--清末(1905年)废科举发展过程:1.开创--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2.形成--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4.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5.僵化--明清:八股取士你如何评价科举制?考试单一,忽视实践性知识,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局限性: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汉唐选拔的方法和途径标准自下而上的推荐科举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卿世禄制阶段(西周)3、科举制阶段(隋唐以后)三个阶段选官标准:血缘军功孝廉2、举荐制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2)察举与征辟制(西汉)(1)军功授爵制(战国、秦)(3)九品中正制(东汉、魏晋南北朝)门第才学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剥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B【课堂检测】2、隋唐时期,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一现象所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