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兵戈铁马下的苦难深渊——从《十五从军征》看战争的灾难性(256300)【设计思想】《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具有叙事性。揭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同时也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这首诗通俗易懂,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它的大体内容,即感性认知,但是,如果让他们独立地深入理解诗中老兵的悲凉情感,即达到理性分析的层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课文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举一反三,教学即复习,复习即教学,二者应始终贯穿于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日常。这首诗歌的内容上又恰恰与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其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不同,它的着力点在于战争对留守者而言也是一种苦难,而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短小的一句一笔概括了老兵的从军生涯,对于初四的学生而言,战场上会有怎样的经历,他们并不陌生,因此,走近诗歌的第一个环节我便设计让学生通过补白的方式,从学过的战争题材诗句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象这长达“六十五”年生涯中,老兵可能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这样既能温习旧知,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战争题材诗词句进行整理分析,又能感悟诗歌痛苦的开端,同时加深家对于老翁而言是精神支柱的认知。而后走进诗歌,让学生从感性认知的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从字里行间领悟从征战者到留守者无一幸免于战争带来的苦难,深入理解诗中老兵的悲凉情感。最后通过资料折射映衬出战争和封建兵役制度带给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百姓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战争主题,从老兵的痛苦经历上升到社会的苦难深渊。【创意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之上熟读成诵。2.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归乡老兵的悲凉心境。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1.课前播放胡婷婷的《十五从军征》,并出示诗歌原文,学生欣赏歌曲。2.播放古代战争画面,并配以解说词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刀和弓叙述的征战,或是用剑和心书写的豪情,亦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去听一位老兵的悲吟。请同学们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兵戈铁马下的苦难深渊——从《十五从军征》看战争的灾难性。二、纵情吟诵,了解诗意酝酿情(一)读课题师: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谁去打仗了”“为什么十五岁就要从军征”“打了什么仗”“乐府诗是什么”“为什么这首诗歌没有作者”等问题。1.关于乐府诗:资料: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叫乐府诗。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成“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一生读材料,老师追问:读得非常准确,来谈谈你的收获。预设: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成“南北双璧”。师:你给同学们强调了几处乐府诗的重要知识,刚才有同学问道为什么这首诗歌没有作者,你能帮他解答了么?明确:正因乐府诗收集于民间,反映百姓心声,人民群众即为作者,这就是本诗无作者的原因。2.关于创作背景:资料: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更长。这位老兵身处的两汉时期,匈奴屡犯边境,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双方年年争战不休。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齐读材料,师:你又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发现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所以诗中的“十五”和“八十”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师追问:你的感知很敏锐,还有发现么?预设:他去打了一场正义之战师总结:是啊,匈奴屡犯边境的战况也让夸张的手法不失为实,可见,无论战争的正义与否,百姓都深受战乱之苦。(二)读诗文老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读音、听停顿、听语调,而后学生自由朗读、互读互评。师:现在请同学们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进行展示,并阐述诵读方式的原由。预设:“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我重读了“十八”和“八十”,因为我想强调出年龄差和他征战生涯的漫长。“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我把“累累”的读音拖长,因为我想加深坟墓之多的感觉。(三)读诗意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与屏幕旁批理解诗意,并将诗歌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师:这首诗的内容并不难理解,我仔细听了一下,同学们的内容讲述十分完整。谁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意?预设:这首诗讲了一个老翁出征归家后的所问、所闻、所见、所做、所感。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事件的清晰把握再读全诗,并用一个词谈你的感受。预设:悲凉、痛苦。三、合理想象,联系旧知探苦情诗句映入眼睑的便是一个痛苦的开端,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征,归来已是八十岁的老翁,十五到八十,他经历了“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而诗中这“六十五”年却是空白,这种手法我们似乎熟悉?(留白)哪里学过?(《石壕吏》详写老妇的“前致词”,省略官吏的“一何怒”)那就请同学们通过补白的方式,从学过的战争题材诗句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象这长达“六十五”年生涯中,老兵可能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示例: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所写的苦寒恶劣的军营生活。预设: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杜甫《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所写的哭声震野、肝肠寸断的亲人别离。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写的兵临城下的紧张焦虑。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杜甫《兵歌行》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所写的濒临死亡的痛苦绝望。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写的音信全无的无限牵挂。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所写的九死一生的残酷壮烈。师:兵役之长,战争之久,岁月之艰,思家之苦,归来之难,尽包含在这65年中,所有的痛苦尽融于这10个字之中,一起读。“古来征战几人回”,65年的血雨腥风,九死一生,让这份归来显得尤为艰难,让老翁的心里也多了一丝?(释怀、庆幸、激动)再读。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老翁活着归来,开心地回家。还记得《木兰辞》中“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师:家对于老翁而言应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预设:家应是老翁的精神支撑。师追问:满怀殷切期望的老翁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园,有没有像木兰一样,家人出郭相扶将?师:孑然一身,踽踽独行的老翁,又要去面对些什么呢?请继续读诗,认真揣摩句中字词,感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受老翁归来后所面对的新的痛苦。先自己圈点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预设:1.“有”:切,怯。急知、盼知、怕知。分析:不奢望家人都健在,只求能“有”,哪怕几个,哪怕一个。然而希望瞬间破灭,“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2.“雉从梁上飞”——“雉从梁上栖”(替换法)师:把“飞”改成“栖”好不好?明确:栖,多了一些安静、安稳之感。飞,增添了家里的荒凉、破败之感,烘托了人物的心乱难平。3.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明确:没有哪个亲人磨刀霍霍向猪羊,没有烹羊宰牛,没有接风洗尘的盛宴,没有人帮助老人舂谷采葵,没有正常充饥的粮食,可见羹饭之简!4.“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师追问:试想一下,他想给谁吃?明确:无人可饴,更是无人可依。5.“出门东向看”明确:往事历历,生离竟成死别!师:同学们请看,这是象形文字里的“家”和“冢”,房屋下面一只生机勃勃的小猪充满了富足和希望,而木板下躺着一个人便成了坟墓;“家”上面的一点像太阳给了老翁温暖和希望,当太阳落山,“家”便成了“冢”。这里埋葬了老翁的亲人,更埋葬了老翁的?(全部希望)6.满怀绝望的他只能“泪落沾我衣”师追问:这是一滴怎样的泪呢?(辛酸、绝望)五、追根社会,生灵涂炭盼和平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悲惨的生活呢?资料:两汉时期,无休无止的战争频发(426年,402次大规模战争,其中西汉124次,东汉278次);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敲骨吸髓式的剥削使得农民破产流亡。东汉时,土地大量兼并,苛捐杂税极为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强地主,膏田满野,达数百千顷,农民沦为佃农,雇佣,成为游民,甚至卖为奴婢。出现了“男辍耕耨(nòu),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后汉书》)”的局面。明确:可见,除了战争,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会让百姓水深火热,生灵涂炭。从征战者到留守者无一幸免于战争带来的灾难,这是老兵的痛苦,更是全社会的苦难!师追问: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有什么感受?预设:幸福、温馨、快乐师引导:那就让我们替当时的百姓发自内心的呼唤一句:愿早日铸剑为犁!学情分析这首诗通俗易懂,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它的大体内容,即感性认知,但是,如果让他们独立地深入理解诗中老兵的悲凉情感,即达到理性分析的层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课文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举一反三,教学即复习,复习即教学,二者应始终贯穿于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日常。这首诗歌又恰恰与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其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不同,它的着力点在于战争对留守者而言也是一种苦难。诗歌开头两句,直奔主题,统领全篇,用质朴而简洁的十个字,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遭遇。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这个时间,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主人公在这个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鏖战沙场,披星戴月,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在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对于初四的学生而言,战场上会有怎样的经历,他们并不陌生,因此,走近诗歌的第一个环节我便设计让学生通过补白的方式,从学过的战争题材诗句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象这长达“六十五”年生涯中,老兵可能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这样既能温习旧知,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战争题材诗词句进行整理分析,又能感悟诗歌痛苦的开端,同时加深家对于老翁而言是精神支柱的认知。学习这首诗歌,在尊重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感性认知的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从字里行间领悟从征战者到留守者无一幸免于战争带来的苦难,深入理解诗中老兵的悲凉情感。以前有家难归,如今却无家可归;以前尚能苟且活着,如今却老无所依。这又是苟且活着者与无辜逝者的强烈对比,这里没有硝烟,却是尸骨累累;这里不是战场,却比战场更沉寂。一个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士卒竟成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而那些没有服役的人,竟然死得更早,透过浅显的文字,我们把思考引向文本的深处: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忍受着饥荒,战乱,天灾,人祸等的折磨,这已不是一个家庭的灾难,而是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这就是诗歌主题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要通过资料折射映衬出战争和封建兵役制度带给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百姓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战争主题,从老兵的痛苦经历上升到社会的苦难深渊。效果分析教师能扣着课堂的几个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音频,视频,文字交互出现,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讲解到位,能够抓住课堂新生成的教育契机,效果较好,具体效果如下:一、导入环节音乐旋律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画面配以讲解对战争题材诗歌有初步的认知,引学生入境。二、知识环节紧扣三大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之上熟读成诵。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从读入手,从读诗题、读诗文、读诗意三个环节展开,先读课题,自由发问,学生迅速会关注到“这首诗没有作者”、“为什么十五就要去打仗”这些问题,借机回顾“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并引出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而后读诗文,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读音、听停顿、听语调,后学生自由朗读、互读互评,最后请同学们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进行展示,并阐述诵读方式的原由。听读给学生营造了诵读的气氛,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通过互读互评的方式提高诵读水平,激发了诵读兴趣,最后再通过读反馈自己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性认知,感悟悲伤基调。读诗意环节我引导学生关注到关键词读懂诗意,并把诗歌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同时锻炼了概括、梳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归乡老兵的悲凉心境。基于此目标,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本节课的导问。第一,请同学们关注到这首诗的内容上与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其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不同,它的着力点在于战争对留守者而言也是一种苦难,而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短小的一句一笔概括了老兵的从军生涯,所以就请同学们通过补白的方式,从学过的战争题材诗句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象这长达“六十五”年生涯中,老兵可能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给出句式:“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并进一步出示示例: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所写的苦寒恶劣的军营生活。这样既能温习旧知,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战争题材诗词句进行整理分析,又能感悟诗歌痛苦的开端,提升语言组织能力。第二,“六十五”年的血雨腥风、九死一生,老翁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园,那他又要去面对些什么呢?所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继续读诗,认真揣摩句中字词,感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受老翁归来后所面对的新的痛苦。主人公在梦想破碎那一瞬间的悲痛,面对家已不家的残败庭院,无人可依的孤苦余生,便都在字词的解读中浮现,撞击心灵。这样的设计做到了在尊重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感性认知的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从字里行间领悟从征战者到留守者无一幸免于战争带来的苦难,深入理解诗中老兵的悲凉情感。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为了进一步理解战争的灾难性,我在课堂的最后设计追问: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悲惨的生活呢?并出示了相关资料。把思考引向文本的深处: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忍受着饥荒,战乱,天灾,人祸等的折磨,这已不是一个家庭的灾难,而是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这就是诗歌主题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生活。这首乐府诗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具有叙事性。揭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同时也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明朝著名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后世言诗,继自两汉,宜也。”《十五从军征》就是最能体现“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这一观点的诗歌之一。一、质而不俚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叫乐府诗。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少年从军的士兵,为国征战了六十五年而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以及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典型意义。诗歌开头以一个“始得归”的“始”字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来的思家之情,也许正因为“归”这一个字,成了他经过九死一生,得以坚强地活着回来的动力。多少个春夏秋冬,做梦都盼着回家,及至归来,竟没有一个亲人在世。仅一问一答,却声情毕肖。到此,我们已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在梦想破碎那一瞬间的悲痛,对他来说,这数十年来可能与家人早已失去了联系,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幸遭遇和变故,应该心里都曾做过假想,或早也有一些心理准备,但现实竟如此不堪入目,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对比。“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家已不家,这几句对家中情景进行白描式勾勒,以哀景写哀情,句式上的对偶,节奏上的明快,都带有民歌的特色。从全诗来看,诗中对主人公的家的描绘所占文字也是最多的,内容上,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情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结构上,它构成了诗歌“起承转合”中的“合”,语气到此也形成一种舒缓,为下面的情感抒发蓄势。无需过多的渲染,没有造作的呻吟,朴素的口语,“质而不俚”。二、浅而能深诗歌开头两句,直奔主题,统领全篇,用质朴而简洁的十个字,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遭遇。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这个时间,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主人公在这个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鏖战沙场,披星戴月,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在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何等的概括,这是“浅而能深”。以前有家难归,如今却无家可归;以前尚能苟且活着,如今却老无所依。这又是苟且活着者与无辜逝者的强烈对比,这里没有硝烟,却是尸骨累累;这里不是战场,却比战场更沉寂。一个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士卒竟成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而那些没有服役的人,竟然死得更早,透过浅显的文字,我们把思考引向文本的深处: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忍受着饥荒,战乱,天灾,人祸等的折磨,这已不是一个家庭的灾难,而是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这就是诗歌主题的普遍性和深刻性。三、近而能远《汉乐府诗集》来自民间,来自黎民百姓口耳相传的民歌民谣,它原始,真实,真切。远古的先民们喜也唱,苦也唱,情动而发,歌词不着雕饰,确传达了老百姓的心声。今天的我们,虽不能还原那朴素的歌谣,但读着《十五从军征》,它如诉如泣,直抵人心;虽跨越千年,但触目可及。短短一首诗歌,将一位老兵的情绪穿越千年,时空已不是距离,让我们慢慢诵读这首诗歌,循着文字的气息和文字间的缝隙,把自己推向那段沉睡的历史。诗歌的最后,这神来的一个“看”字,能够把我们的视线牵得很远很远,能够将作为读者的我变换成文中的老兵。出门东向看,久久伫立,看到了什么呢?一看过去:六十五年的兵役生涯,辛酸劳苦,便与何人语?二看现在:家败人亡,孤苦伶仃,无家可归。三看未来:老无所依。何以用残生追忆家人,家园荒败的贫穷尚能忍受,因战乱离家的愧疚何以消解?被冷酷的现实,家园的消亡打击的老兵将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茫然不知所措,于老兵来说,哪怕是剩下短短几年时间的晚年,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一个战争始乱终弃的老兵,一个被战争遗弃的孤魂,哭啊哭,哭自己为何生在这个年代,哭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哭战争的残酷无情,哭人类生存的悲与哭······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可怜的老兵,年老力衰,体弱多病,饥寒交迫,孤独无助,悲凉凄苦,彷徨无措,失落茫然……面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面对着明天,那个无着落的明天,他已悲痛欲绝,全诗就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这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衣衫褴褛,毫无力气地倚在门前,泪眼汪汪地注视远方,一会回想起亲人,一会回想着过去的军旅生活,一会想象着未来,那个不可把握的未来……这是作品的张力,它意蕴悠悠,“近而能远”,给读者无限的深思与遐想。《十五从军征》评测练习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冢累累()松柏()窦()雉()舂()谷二、默写填空1.遥望是君家,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采葵持作羹。3.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_____。三、导学问题1.从学过的战争题材诗句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象这长达“六十五”年生涯中,老兵可能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句式:“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_______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示例:这“六十五”年的生涯,他应是经历过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所写的苦寒恶劣的军营生活。2.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3.读完文章,你有哪些疑问呢?四、巩固练习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E.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2.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形式上的要求:(1)写成记叙文(2)用白话文(3)可改变结构,改为倒叙,插叙都可以(4)可改变人称,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均可内容上的要求:(1)基本上不改内容(2)体现原作精神(3)可对原作酌情变动,但绝不是另外写一篇文章课后反思整堂课中,我能比较好的紧扣着课堂的几个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音频,视频,文字交互出现,等方式方法,适时引导,有效追问;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讲解细致到位;比较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体会文章趣味性这一环节,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新生成的教育契机,进行实时引导和追问,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遗憾,具体反思如下:一、本节课的亮点:1.营造符合诗歌的氛围,创设积极质疑的机会。开始音乐旋律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画面配以讲解对战争题材诗歌有初步的认知,引学生入境。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痛苦基调的基础上,让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担任主角,主持课堂,主动展示自己钻研诗歌的成绩,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点评,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这就改变了由教师完全操控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取代了以往老师常扮演的讲解者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的气息浓厚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了,再辅之以情景还原、替换字词等引导方式,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互动的课堂氛围。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注意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改变由教师唱主角、一讲到底的方式,但为避免教学内容散而乱,又采取了以下做法:教师提前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质疑表格前;学生讨论释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或补充资料,以落实知识点。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对有质量的质疑给予肯定,对尚有不足的质疑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质疑、释疑。二、教学中尚且不足、有待改进之处:1.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琢磨。在小组讨论质疑之前,应让学生先自行独立思考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教师不应为节约时间而省去这一环节,甚至催促他们,要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钻研课文、圈划、批注,比如在感悟主人公在梦想破碎那一瞬间的悲痛时,没有给学生思考时间而直接进行了引导。2.要更多地关注到学生教师在巡视学生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质押贷款专项:二手车质物抵押借款合同
- 企业团结的课件教学
- 餐饮门店装修设计租赁服务合同
- 企业四新教育课件
- 农产品存放租赁及保鲜服务合同
- 旅游度假村场推广运营合同
- 高速铁路站场场地与高铁设备租赁服务协议
- 沉井基础施工劳务合作及施工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青春相关面试题及答案
- 鱼塘捕鱼测评方案
- DB32T 4176-2021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 中俄文一般贸易合同范本
- 不合格品退货处理单
- 国家开放大学2022春(202207)《2624医药商品营销实务》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开放专科
- 大连海事大学毕业成绩表
- 尾矿库模施袋筑坝工艺在施工中的应用
-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同步随堂练习一课一练
- 肺小结节定位和肺段切除规划PPT学习课件
- 精品专题资料(2022-2023年收藏)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知识竞赛题目
- 0上海市康复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推荐病史及记录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