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6份打包)_第1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6份打包)_第2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6份打包)_第3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6份打包)_第4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6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进阶1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6份打包)

第一单元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进阶一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篇目一|长征胜利万岁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惦念

惦记

消瘦

瘦削

熙熙攘攘

络绎不绝

点击右图进入…

篇目二|大战中的插曲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安置

安顿

彷徨

徘徊

不堪设想

危如累卵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THANK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弗腾将卧其案居念方奔腾

殒1.鉴赏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形象。2.学习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的写法,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鉴赏文章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3.探讨长征的意义,思考文中“插曲”的意义,领悟对敌政治工作以及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力量。战争是残酷的,枪林弹雨,朝不虑夕。所以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长征胜利万岁》讲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大战中的插曲》讲述了别样的战时生活,没有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通过杨成武、聂荣臻两位将军的回忆录,一起走进那个时代吧!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蓝盈盈(yínɡ)窑洞(yáo)衷肠(zhōnɡ)

迂回(yū)慰问(wèi)爽快(shuǎnɡ)

骤然(zhòu)寒噤(jìn)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惦念·惦记

[辨词]两者都有“思念”的意思。“惦念”更倾向思念,更为深刻,多用作惦念某人。而“惦记”是心里想着这件事,多用在某件事上。

[运用](1)陆游一生仕途不顺,临终前却还惦念着国家安危。

(2)从心理上讲,如果一个人总是惦记未完成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负担,由此影响睡眠。

2.消瘦·瘦削

[辨词]两者都可以用来指人瘦。“消瘦”侧重于瘦的过程,一般指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瘦削”表示状态,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运用](1)他戴着浅色棒球帽,身穿黑色T恤露面,对比以往仿佛消瘦了许多。

(2)再看那小子时,却是生得骨瘦如柴,脸上更是异常瘦削。

3.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辨词]两者都有“来来往往”的意思。“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一般只形容人。“络绎不绝”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运用](1)现场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几乎所有摊位前都排起长队,来宾们争相品尝中国美食。

(2)马路绿化带中就有大片的小菊花,公园外面也摆放了很多菊花,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水泄不通。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改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在“迂回敌人左侧”后加“的任务”。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情境活动]

请收集近几年《感动中国》相关人物的颁奖词并仔细品味,然后仿照其风格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杨成武将军的赞颂和敬仰之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投身革命,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他文武双全,英勇无敌,威震敌胆;他忠心耿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为巩固国防、捍卫祖国的领土立下不朽的功勋。伟绩光昭千秋,人民无比敬仰。

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当时的红军只能向经济、交通都比较落后,国民党统治也相对薄弱的中国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转移。这样,红军的战略转移便发展为万里长征。各部红军转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会师,并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最终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

回忆录

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红四军团进入吴起镇之后,依然受到敌人的追击。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设围打击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战斗后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聆听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总结。全文表达了长征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①______②______

[答案]①歼灭二马骑兵战役②毛主席的讲话

任务探究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长征的历史奇迹,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传奇壮举和英雄史诗,这一壮举赢得了各国人民的钦佩,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了解并熟悉那段岁月,见证中国共产党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

[任务设计]

1.在文中介绍吴起镇名字的由来和现状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说明吴起镇的由来,让读者了解吴起镇。②吴起镇“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与“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苏维埃政权在此地的强大。

2.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说说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②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③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④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⑤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结合毛主席的讲话,谈谈红军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③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④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⑤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任务探究二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文中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生动、形象,现场感强。

[任务设计]

4.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面描写:①场面描写。比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时,指挥员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熙熙攘攘”的场面,以及会上欢呼“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场面等。

②人物动作行为描写。比如对指战员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③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2)侧面描写:文中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有力地烘托出指战员长征胜利后的兴奋和激动心情。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襁褓(qiǎnɡbǎo)频繁(pín)

安顿(dùn)无辜(ɡū)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安置·安顿

[辨词]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安顿”则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

如:(1)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

(2)灾变过后首要做的事是安顿灾民,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

2.彷徨·徘徊

[辨词]彷徨: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犹豫不决。徘徊:来回地走。“徘徊”,中性词,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少见。“彷徨”,贬义词,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如:(1)父爱深沉无语,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是彷徨无依的心灵最温暖的港湾。

(2)我看见一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在学校门口徘徊。

3.不堪设想·危如累卵

[辨词]两者都有“情况非常危险”的意思。“不堪设想”侧重于表现结果的难以想象;“危如累卵”更强调情况危险的程度之重。

如:(1)高浓度白酒是甲类火灾危险品,一旦遇到火星就会发生爆燃,后果将不堪设想。

(2)现在的俱乐部内部的氛围岌岌可危,危如累卵,不是靠一笔引援或者几个新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改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缺少介词造成中途易辙,在“我”前加“给”。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40年,八路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华北敌后战场数十万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百团大战对日军的打击是沉重的。八路军粉碎了日军的报复“扫荡”。就在这战火纷飞的“百团大战”中,战士们冲进火海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聂荣臻让人精心照料,并设法送到日军营地。

[情境活动]

1980年的一天,美穗子(被救助的小姑娘)终于见到了阔别40年的聂荣臻元帅。她视聂帅为自己的再生父亲,曾三次来中国探望。请设想一下,美穗子见到聂帅时会说什么?聂帅见到美穗子时又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穗子终于见到了阔别40年的聂荣臻元帅,她哽咽着说:“我知道,您就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和照顾我,您是我的救命恩人,谢谢您当年的救命之恩。”聂将军和美穗子一同坐在了沙发上,聂将军颇有回味地说:“美穗子,你还记得吗?你刚见到我,还有些害怕呢!”美穗子说:“是啊,那时候我都不知道我会有怎样的下场呢!但我总觉得你们都是好人。”

本文讲述了战士们在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并给予她们慈父般的关怀和照顾,聂荣臻元帅派人把她们转交给日方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赞扬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答案]①百团大战②送还孤女③捎书一封

任务探究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这篇回忆录记述了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高级指战员救助日本小姑娘,并送回日军部队的事情,表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谱写了一曲中日人民的友好之歌。学习时要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事件的意义。

[任务设计]

1.聂荣臻正在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为什么还要救助两个日本小女孩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他想“孩子是无罪的”。应该让所有人明白,日军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伤害日本儿童。这充分体现了聂荣臻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2.“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试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其中却蕴含了我党我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而这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良好基础。

②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触动了不少日本旧军人的灵魂,促使他们反思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同时,美穗子这件事,使日本人民很受感动,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这个小小的“插曲”恰恰是这一愿望的见证者、承载者,很好地充当了友好、和平的信使,自然就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3.文章中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的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好。①给日军写信是“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了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4.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

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蔽他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

任务探究二鉴赏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

[任务导引]

本文选材得当,详略有致,使得故事有梗概、有细节,为议论留下空间。语言浅显平易、朴实无华,做到了雅俗共赏。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一些深刻透彻的议论性文字,揭示出事件的主旨。学习时要注意鉴赏。

[任务设计]

5.作者在回忆故事的同时,第3段和第7段回忆了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或思想活动,第8段插入了关于日本军队的残忍和中国军队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对比议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和好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回忆故事的同时,作者对自己当时的想法或思想活动的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思想和感受,有利于表现文中人物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

比如第3段,写聂荣臻对部队请示答复时的想法和对日本小女孩“养起来”“送回去”的思想活动,就表现了聂荣臻宽厚仁和的性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第7段写聂荣臻关于给日军写信的“考虑”,极好地体现了聂荣臻等八路军高级将领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战争中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②议论性的内容,可以帮助读者透过故事表象深入故事实质,从更深层面揭示事件的意义,对深化主旨起到积极作用。

如第8段插入了关于日本军队的残忍和中国军队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对比议论,就通过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偶然发生的事件,让读者了解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重大内容,揭示了事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揭示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获得战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6.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和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给日军的信为什么会采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朴实无华,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7.在旧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红军和八路军肩负使命,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探究《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这两篇纪实性的文章带给了新时代的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读了这两篇文章,我们对党的领导、中国革命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都不能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②在旧中国,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和良知从未缺失。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争虽残酷,但人性的美好和正义的良知从未缺席,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展现了善与恶的对抗,人性美与丑的对抗,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③革命的意义在于打破这旧制度,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让人民翻身得解放。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赢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斗争。④继承革命传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⑤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任务探究三理解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

[任务导引]

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全文没有亮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讲述故事,深沉的感情蕴含其中。学习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任务设计]

8.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句子中所蕴含的感情。

“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些句子描写了聂元帅对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关爱之情,“抱起”“赶快”“牵着”“拿来梨子”等一系列词语突出表现了元帅对孩子的细心和关爱,细节凸显人品,更加表现了元帅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情感类”词语的语境含义

1.联系上下文语境。这个方法是理解词语的适用方法。理解词义,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不离开包含这个词语的语境。通过这个语境揣摩“情感类”词语的内涵。

2.多角度揣摩“情感类”词语的含义。(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角度去理解这类词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情感产生的原因。(2)从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的角度去理解这类词语的内涵。(3)从该词所在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把握其含义。

9.日本旧军人组织称呼聂帅是“活菩萨”,你怎样理解“活菩萨”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菩萨”比喻心肠慈善的人。“活菩萨”这一词语表现了聂元帅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这是日本人民对聂元帅的高尚品质的形象比喻,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有力见证。

13/14文本对应练(二)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惦念(diàn)迂回(yū)坐骑(qí)相机(xiànɡ)

B.给予(ɡěi)歼灭(qiān)喇嘛(lǎ)追剿(jiǎo)

C.勒马(lè)供给(ɡōnɡ)寒暄(xuān)讹诈(é)

D.帷幄(wò)骚扰(rǎo)筹款(chóu)寒噤(jìn)

B[B项,“给予”中的“给”应读“jǐ”,“歼”应读“jiā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意间,有一种隐隐心动的情绪却似乎依然________心头,不曾随南燕归去。

②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

③没有人比我更________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

A.缭绕推托佩服B.萦绕推托钦佩

C.萦绕推脱钦佩D.缭绕推脱佩服

B[①缭绕:回环旋转。萦绕:萦回。根据语境,应用“萦绕”。②推托:借故拒绝。推脱:推卸。根据语境,应用“推托”。③佩服:感到可敬而心服。钦佩:敬重佩服。根据语境,应用“钦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军人必须以________的紧迫感去练兵习武,否则,打赢未来战争就是一句空话。

②面对网络购物快速崛起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零售企业电商化转型________。

③在用水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却在急剧减少,水资源危机________。

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B.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C.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D.时不我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B[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根据语境,①中“紧迫感”强调时间紧,选用“时不我待”,排除A、C两项;②指网购对传统零售业冲击巨大,传统零售业需要转型,也就是要采取行动,选用“刻不容缓”,排除D项;③句中有“用水量迅猛增长”“水资源急剧减少”,重在强调形势的严峻,选用“迫在眉睫”。故选B。]

4.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盛唐呢?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________。

A.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C[从前文语境看,“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下面应紧跟着说“这里到处是诗”,故选C项。A项,说“到处是梦”,可排除;后面的句子应先分后总,以“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作结句,B、D两项把结句放在前面不妥,可排除。]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________。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________,是由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________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馆时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的伟大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________在路上。”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远征红飘带摧残永远

B.体现胜利路摧残永远

C.远征红飘带摧毁始终

D.体现胜利路摧毁始终

A[“长征”是“远征”,主宾搭配;若搭配“体现”,则定语应为主谓式,故选用“远征”。“红飘带”与“鲜血染成”相对应,更恰当。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层层递进,所以“摧残”更合适。“永远”,即永久、长远,强调长久性;“始终”,自始至终,一直,但暗含有始有终。句子强调长征的长久性,故选用“永远”。]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任何力量动摇理想信念

B.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D.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B[前文是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语意层层递进,后文使用转折句,更具有对比性,排除A、D两项;把“没有”放到“任何力量”前面更能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排除C项。故选B。]

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夸张、比喻、排比B.夸张、对偶、借代

C.双关、对偶、比拟D.比喻、排比、比拟

D[“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比喻句,“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是排比句,“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运用比拟和排比。故选D。]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消息惊动了偏僻的村落。向往红军的农民们开始秘密开会。地主的深宅大院门户紧闭,护院的民团兵丁拿起了枪。地主的儿子腰里别着匣子枪在祠堂四周转了一圈,他家的一个佃户正在祠堂里带领穷人开会。晚上,这个佃户在地主家的后院被斧头砍死,尸体挂在院墙上。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红军距离镇子东头不远了,地主全家开始向镇子西头逃跑。青年农民们很快就集中在镇边的土道上,手里的梭镖闪闪发亮。红军的队伍走来了。这是一支衣衫破旧但队列整齐的队伍,一个年龄很小的红军吹着一支小铜号走在前面,身后步伐稳健的红军官兵有的赤着脚,有的包着脚布,有的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

②红军占领镇子之后,在所有的墙上写上了标语:“饥民们!向土豪劣绅要粮!”“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然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把地主家的财物一一分给最贫困的人。广场上挤满了穷人,少年们攀在树上,一个红军干部站在广场中央开始了演讲:“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地主老财、国民党军阀、资产阶级都压榨我们,可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穷人创造的!不打败他们,把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夺过来,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农民协会万岁!红军万岁!”

③最后,广场的土台子上走来一个留着胡子、面色很黑的人——朱德。讲话的语调很慢,他对农民们讲了自己信仰共产党的经过,讲了南昌起义和红军的主张。他长者般的话语赢得了乡亲们的掌声。有人问:“我想当红军,听说当红军给发二十块钱?”朱德说:“当红军没有钱,官兵都没有钱,有一桌酒席大家一起吃,有一个南瓜大家也一起吃。”又有人问:“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什么东西?”站在朱德身边的红军干部说:“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都是阔佬,全世界的穷人都受他们的压迫。全世界的穷人和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当天晚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了,刚出镇子便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不少青年农民。农民们说他们要跟红军走,因为他们对红军很满意,如果能够发给他们一袋干粮和一支枪他们会更满意。

④在不知道什么是梦想的时候,赤贫的农民只求能够活下去。他们常听富人们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他们为此到神庙里祷告过哀求过,但是依旧活得一贫如洗牛马不如。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怕富人们说的那个“天”。各村各寨的贫苦农民开始向有红军的地方奔去,当一面画着他们所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当举着那面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然后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

⑤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在井冈山,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打倒资产阶级吃南瓜。”毛泽东则风趣地说:“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所有的官兵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

(摘自王树增《长征》,有改动)

4.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同时,注重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

B.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C.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这体现了红军官兵平等的优良作风。

D.本文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D[D项,“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错,应该是“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文章先声夺人,这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突出了红军行动的影响力和底层民众对红军的期盼之情,也引出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说明了红军革命力量对敌人的震慑作用。

C.《长征》宏大的叙事、激情的抒写、深刻的见解、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审美的方式感性地触摸长征历史,感悟精神魅力,是一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重虚构的文学类作品。

D.文中多处引用红军战士以及红军领导人的演讲,这既反映出红军的感情、立场、观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真实性。

C[C项,《长征》是一部注重历史真实同时也非虚构的文学类作品。]

6.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突出了红军战士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整体形象。②照应了第⑤段的“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等描述。③侧面表现出红军长征虽艰苦卓绝,但依然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7.文章第④段说“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结合全文与你对长征的认识,谈一谈这“根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往政府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只图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水深火热。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真正为广大遭受残酷压迫、赤贫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奋斗的队伍。③广大人民群众对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社会的由衷向往在红军这支革命队伍里得到了充分的实现。④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4/7文本对应练(二)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惦念(diàn)迂回(yū)坐骑(qí)相机(xiànɡ)

B.给予(ɡěi)歼灭(qiān)喇嘛(lǎ)追剿(jiǎo)

C.勒马(lè)供给(ɡōnɡ)寒暄(xuān)讹诈(é)

D.帷幄(wò)骚扰(rǎo)筹款(chóu)寒噤(jì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意间,有一种隐隐心动的情绪却似乎依然________心头,不曾随南燕归去。

②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

③没有人比我更________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

A.缭绕推托佩服B.萦绕推托钦佩

C.萦绕推脱钦佩D.缭绕推脱佩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军人必须以________的紧迫感去练兵习武,否则,打赢未来战争就是一句空话。

②面对网络购物快速崛起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零售企业电商化转型________。

③在用水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却在急剧减少,水资源危机________。

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B.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C.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D.时不我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4.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盛唐呢?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________。

A.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________。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________,是由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________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馆时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的伟大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________在路上。”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远征红飘带摧残永远

B.体现胜利路摧残永远

C.远征红飘带摧毁始终

D.体现胜利路摧毁始终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任何力量动摇理想信念

B.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D.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夸张、比喻、排比B.夸张、对偶、借代

C.双关、对偶、比拟D.比喻、排比、比拟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消息惊动了偏僻的村落。向往红军的农民们开始秘密开会。地主的深宅大院门户紧闭,护院的民团兵丁拿起了枪。地主的儿子腰里别着匣子枪在祠堂四周转了一圈,他家的一个佃户正在祠堂里带领穷人开会。晚上,这个佃户在地主家的后院被斧头砍死,尸体挂在院墙上。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红军距离镇子东头不远了,地主全家开始向镇子西头逃跑。青年农民们很快就集中在镇边的土道上,手里的梭镖闪闪发亮。红军的队伍走来了。这是一支衣衫破旧但队列整齐的队伍,一个年龄很小的红军吹着一支小铜号走在前面,身后步伐稳健的红军官兵有的赤着脚,有的包着脚布,有的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

②红军占领镇子之后,在所有的墙上写上了标语:“饥民们!向土豪劣绅要粮!”“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然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把地主家的财物一一分给最贫困的人。广场上挤满了穷人,少年们攀在树上,一个红军干部站在广场中央开始了演讲:“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地主老财、国民党军阀、资产阶级都压榨我们,可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穷人创造的!不打败他们,把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夺过来,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农民协会万岁!红军万岁!”

③最后,广场的土台子上走来一个留着胡子、面色很黑的人——朱德。讲话的语调很慢,他对农民们讲了自己信仰共产党的经过,讲了南昌起义和红军的主张。他长者般的话语赢得了乡亲们的掌声。有人问:“我想当红军,听说当红军给发二十块钱?”朱德说:“当红军没有钱,官兵都没有钱,有一桌酒席大家一起吃,有一个南瓜大家也一起吃。”又有人问:“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什么东西?”站在朱德身边的红军干部说:“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都是阔佬,全世界的穷人都受他们的压迫。全世界的穷人和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当天晚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了,刚出镇子便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不少青年农民。农民们说他们要跟红军走,因为他们对红军很满意,如果能够发给他们一袋干粮和一支枪他们会更满意。

④在不知道什么是梦想的时候,赤贫的农民只求能够活下去。他们常听富人们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他们为此到神庙里祷告过哀求过,但是依旧活得一贫如洗牛马不如。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怕富人们说的那个“天”。各村各寨的贫苦农民开始向有红军的地方奔去,当一面画着他们所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当举着那面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然后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

⑤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在井冈山,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打倒资产阶级吃南瓜。”毛泽东则风趣地说:“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所有的官兵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

(摘自王树增《长征》,有改动)

4.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同时,注重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

B.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C.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这体现了红军官兵平等的优良作风。

D.本文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文章先声夺人,这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突出了红军行动的影响力和底层民众对红军的期盼之情,也引出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说明了红军革命力量对敌人的震慑作用。

C.《长征》宏大的叙事、激情的抒写、深刻的见解、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审美的方式感性地触摸长征历史,感悟精神魅力,是一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重虚构的文学类作品。

D.文中多处引用红军战士以及红军领导人的演讲,这既反映出红军的感情、立场、观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真实性。

6.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④段说“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结合全文与你对长征的认识,谈一谈这“根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7文本对应练(三)大战中的插曲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襁褓(qiǎnɡ)柏树(bǎi)功勋(xūn)肩胛(jiǎ)

B.颠簸(bǒ)霓虹(ní)胁从(xié)锃亮(zènɡ)

C.红契(qì)褡裢(dāliɑn)老鸹(ɡuā)讹诈(é)

D.幡然(fān)包扎(zhā)殒命(xǔn)浩劫(jié)

D[D项,“扎”应读“zā”,“殒”应读“yǔ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北京大学这所蜚声海内外的高等学府,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也________了一代又一代人。

②他不顾朋友的劝阻,________走入钱塘江观潮的禁区。浪头扑面而来,瞬间不见他的身影。

③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________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A.抚育径自越发B.抚育径直更加

C.哺育径自更加D.哺育径直越发

C[①“哺育”和“抚育”都有照看抚养之意,但“哺育”侧重于“喂养”,还用于比喻,而“抚育”侧重于“照料”,不能用于比喻,故选“哺育”。②“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根据句意,他不顾朋友的劝阻,有擅自行动之意,应用“径自”。③“越发”与“更加”都表示程度加深,用于两种事物比较时,必须用“更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她那双眼睛一顾一看,满戏园子里便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D.越来越多的低收入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既不用背井离乡,还能增收脱贫。

B[B项,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视。用于自己的东西,此处用错对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里非常危险,随时塌方有可能再次发生,谁也不能保证你们的安全。你们必须离开,这是命令!

B.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C.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D.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A项,“随时塌方有可能再次发生”语序不当,应将“随时”放到“塌方”的后面。B项,“近年来”与“将”不合逻辑。C项,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删去“随着”。]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聂荣臻曾外孙王佳口述的《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开国元勋,聂荣臻的人生故事许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这本书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________,许多还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书中特别________了聂荣臻如何支持科研工作之事。1958年冬,大雪________,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已经开始,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有不少被冻伤,聂荣臻派人给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挨个儿看手。此外,聂荣臻还向周恩来倡议,“向各大军区、海空军募点捐”,为一线科研人员弄到了猪肉、黄豆、海带、鱼、豆油等。当时聂荣臻还宣布,全部分配给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我们领导要是吃了一两,就开除我们的党籍”。

这是一本少儿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口吻,形式也是讲故事的形式。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让小读者在充满历史画卷的故事情景中,带着________的求知欲快乐阅读和感知。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

B.“最近人人喜欢听这首歌,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隔壁班的班主任下海经商去了!”陈骏小声说道。

C.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D.“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小战士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C[“我的老爷爷——聂荣臻”中的破折号起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的作用;C项,“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中的破折号的作用也是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中的破折号表示插入语。B项,“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D项,“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中的破折号表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内幕披露沸沸扬扬浓重

B.内幕揭露纷纷扬扬强烈

C.细节揭露沸沸扬扬浓重

D.细节披露纷纷扬扬强烈

D[内幕:外界不知道的内部情况(多指不好的)。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语段指书中所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细小的情节,应用“细节”。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披露:发表,公布;表露。语段说的是书中公布了聂荣臻支持科研工作的事情,应用“披露”。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语段中是形容大雪,应用“纷纷扬扬”。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鲜明的,程度很高的;强硬激烈。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修饰“求知欲”,应用“强烈”。]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以及独具匠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B.作者独具匠心地在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C.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被其独具匠心地体现于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D.作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小链接”,并将其放入与之相关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B[结合语境可知,所填语句主要说的是“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作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主语应为“作者”,而A、C两项中的“作者”分别是“故事”和“‘小链接’”的多重定语中的一个定语,不做主语,可先排除这两项。比较B、D两项,B项更突出“‘小链接’”,与后文的衔接更顺畅。故选B。]

二、阅读鉴赏题

(2022·全国甲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来。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文本一是根据生活原型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文本二是纪实作品中经历者真实的回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

A[A项,“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无中生有。这几处景物描写,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并没有和主人公的心理相关联。]

5.下列对文本一细节描写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用神态描写交代了老胡的伤势。

B.“我求你”“厉声说”“哀求似的说”“我命令你”,老胡为了说服战友,软硬兼施。

C.“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运用正面描写手法表现“手术”给老胡带来的痛苦。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老胡这一英雄形象的铮铮铁骨和不屈意志,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C[C项,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6.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根据小说内容,找到有关老胡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再根据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和人物的言行分析他的形象特点。①由文中语言“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以及挤伤口脓血过程中老胡、“我”和林大富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可以得出老胡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老胡决定挤掉伤口里的脓血,先努力说服战友,再忍耐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到最后用盐水洗净伤口,包扎好,这一过程中他自始至终未有丝毫动摇,从中可以看出他处事的果断。③由文中老胡软硬兼施催促“我”和林大富为他挤伤口脓血,可以得出其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并最终得到应允。

[答案]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

7.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明确两个文本的体裁: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作品。然后分析题目,题目要求紧扣艺术表现来解说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差异。小说和纪实作品在真实性、艺术手法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从真实性来看,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而纪实作品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可信的,由此可得出答案①。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看,文本一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正侧面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而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由此分析可以得出答案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可感,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简洁通俗,由此可以得出答案③。

[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4/9文本对应练(三)大战中的插曲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襁褓(qiǎnɡ)柏树(bǎi)功勋(xūn)肩胛(jiǎ)

B.颠簸(bǒ)霓虹(ní)胁从(xié)锃亮(zènɡ)

C.红契(qì)褡裢(dāliɑn)老鸹(ɡuā)讹诈(é)

D.幡然(fān)包扎(zhā)殒命(xǔn)浩劫(ji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北京大学这所蜚声海内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