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一、压轴题1.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为AB,即AB=|a-b|。(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表示1和a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1|。(2)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1和5,有一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从左向右运动,设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对应的数为c。①当电子蚂蚁在点A的左侧运动时,AC+BC的值为(5+c)-(-1-c)=6,即AC+BC=6。②求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使得c1,即电子蚂蚁经过了点B,所以c=5。③在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探索c<1或c>5的情况,发现AC+BC的值均大于6,因此c的取值范围为[1,5],c表示的数是从1到5之间的所有实数。c5的最小值是1。2.如图,已知∠AOB=120°,射线OP从OA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以每秒6°的速度,从OB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旋转,到达射线OA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返回并与射线OP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设旋转时间为t秒。(1)当t=2时,由于OP每秒转动2°,所以OP转动了4°,而OQ每秒转动6°,所以OQ转动了12°。因此,∠POQ=|120°-4°-12°|=104°。(2)当∠POQ=40°时,设OP转动了x度,则OQ转动了3x度,因为OQ的速度是OP的3倍。由于OQ返回并与OP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因此x+3x=120°,解得x=30°。所以OP转动了30°,OQ转动了90°,因此t=(120°-40°)/6°=13.33秒。(3)在旋转过程中,不存在t的值使得∠POQ=0°,因为当OP转动到60°时,OQ已经转动了180°,此时∠POQ=|120°-60°-180°|=60°。因此,∠POQ的度数不可能为0°。3.已知线段AB=m(m为常数),点C为直线AB上一点,点P、Q分别在线段BC、AC上,且满足CQ=2AQ,CP=2BP。(1)如图,若AB=6,当点C恰好在线段AB中点时,则PQ=3。(2)若点C为直线AB上任一点,则PQ长度不是常数,因为当C不在AB的中点时,CQ和CP的长度不相等,因此PQ的长度也不相等。(3)若点C在点A左侧,同时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端点重合),则2AP+CQ-2PQ>1,因为2AP+CQ-2PQ=2BP+2CQ-2PQ=2(BP+CQ-PQ)>2(AB-PQ)>2,所以2AP+CQ-2PQ>1。4.点O在直线AD上,在直线AD的同侧,作射线OB、OC,OM平分∠AOC。(1)如图1,由于∠AOB=40°,∠COD=60°,所以∠BOC=∠AOC-∠AOB-∠COD=80°,∠BOM=∠AOM-∠AOB=20°。(2)如图2,由于∠BOM=1/2∠COD,所以∠COD=2∠BOM=2∠CON,因此∠BOC=∠AOC-∠COD=120°-2∠CON。(3)若∠AOC和∠AOB互为余角且∠AOC≠30°,45°,60°,则ON平分∠BOD,如图3所示。由于∠AOC和∠AOB互为余角,所以∠AOB=90°-∠AOC。又因为ON平分∠BOD,所以∠BON=∠DON,所以∠BOM=∠DON-∠DOM=∠DON-(1/2)∠AOC。又因为OM平分∠AOC,所以∠DON=(1/2)∠AOC,代入上式得∠BOM=(1/2)∠AOC-(1/2)∠AOC=0°。因此,∠BOM=0°,所以∠CON=∠COD/2=∠BOC/2,即∠BOM与∠CON相等。单位,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60t度,记旋转后的角为∠DCE’,则∠DCE’=_________。(1)题目描述了一个三角形ABC,给出了三条边的长度。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ABCA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B沿BCA的方向与点P同时出发。当点P第一次回到A点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求运动时间t。(2)求运动时间t,使得点P是线段AB的中点。(3)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BP=2BQ。(4)当点P,Q是AC边上的三等分点时,求点Q的运动速度a。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尺规作图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它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初中阶段同学们首次接触的尺规作图是“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如图1,在线段AB外有一点C,现在利用尺规作图验证“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B<AC+CB。首先以A为圆心,AC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于点M,则AC=AM。然后以B为圆心,BC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于点N,则BC=BN。因此,AC+BC=AM+BN=AB。故:AB<AC+CB。(2)如图2,在直线l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O,E,O',F,且OE=EO'=4,EF=10。现以O为圆心,半径长为r作圆,与直线l两个交点中右侧交点记为点P。再以O'为圆心,相同半径长r作圆,与直线l两个交点中左侧交点记为点Q。若P,Q,F三点中,有一点分另外两点所连线段之比为1:2,求半径r的长。题目描述了一个数轴上的点A和B,以及一个直角三角形DCE,其中C与O重合,D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1)如图1,若CF平分∠ACE,则∠AOF=135°。(2)如图2,将∠DCE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0<t<3)个单位后,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此时记∠DCF=α。①当t=1时,α=45°;②猜想∠BCE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开始∠D1C1E1与∠DCE重合,将∠DCE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60t度,记旋转后的角为∠DCE’,则∠DCE’=150t°。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C为顶点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记∠DCF为α。同时,将点D1C1E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个单位,再以点C1为顶点顺时针旋转30t度,作C1F1平分∠AC1E1,记∠D1C1F1为β。已知|α-β|=45°,求t的值。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在直线AB上。过点O作射线OC、OD,使得∠COD=90°。(1)如图1,过点O作射线OE,使得OE为∠AOC的角平分线。再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BOD。求∠EOF的度数。(2)如图2,过点O作射线OE,使得OE为∠AOD的角平分线。求∠BOD与∠COE的数量关系。(3)过点O作射线OE,使得OC为∠AOE的角平分线。再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COD。已知∠EOC=3∠EOF,求∠AOE的度数。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C为顶点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记∠DCF为α。同时,将点D1C1E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个单位,再以点C1为顶点顺时针旋转30t度,作C1F1平分∠AC1E1,记∠D1C1F1为β。已知|α-β|=45°,求t的值。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在直线AB上。过点O作射线OC、OD,使得∠COD=90°。(1)如图1,过点O作射线OE,使得OE为∠AOC的角平分线。再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BOD。求∠EOF的度数。(2)如图2,过点O作射线OE,使得OE为∠AOD的角平分线。求∠BOD与∠COE的数量关系。(3)过点O作射线OE,使得OC为∠AOE的角平分线。再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COD。已知∠EOC=3∠EOF,求∠AOE的度数。3个单位长度向x轴正半轴运动,当点P到达点C时,点Q到达了哪个点?请在数轴上标出点P、Q、C的位置。10.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摆放了一副三角尺并作出了∠AOC和∠BOD的平分线OM、ON,然后提出了求∠MON度数的问题。兴趣小组通过特例探究,分别按照图2和图3的方式摆放三角尺,并求出了∠MON的度数。接着,他们讨论了图1的情况,其中小明根据∠AOC和∠BOD的和为90°得出了∠MOC和∠NOD的和,从而求得了∠MON的度数;小华则设∠BOD为x°,并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和∠MOC度数,最终也求出了∠MON的度数。智慧小组则尝试了另一种摆放方式,摆放后作出∠AOC和∠BOD的平分线OM、ON,并认为也能求出∠MON的度数。读者可以自行尝试并求解。1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a,BC=b,且a<b。通过特值尝试,我们可以求出当a=10,b=6时,线段MC的长度为2。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特例就认为线段MC的长度一定为2,因为当a和b的取值不同时,线段MC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周密思考,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线段MC的长度。12.已知4a-b+(a-4)=0,对应着数轴上的点A(x1)和B(x2)。在数轴上标出点A和B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a=2,b=10,然后求出点M的坐标为(x1+x2)/2=6。接着,我们可以按照题目要求,求出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x轴正半轴运动时,到达点A的距离是到达点B距离的2倍,从而求出运动时间为4秒。最后,我们在数轴上标出点C的位置,并通过计算得出点Q到达了坐标为20的点。题目描述:P点和Q点同时向C点运动,速度为3个单位长度/秒,当P点到达C点后,立刻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点Q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求点P和点Q运动多少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并求此时点Q对应的数。解析:设P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t1,Q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t2。则P点从C点返回到A点所用的时间为t3=2(t1-t2)。根据题意,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可以列出以下方程:3t1-3t2=43t2=4解得t1=2,t2=4/3。此时,Q点对应的数为C点到A点的距离,即5-3t2=3/3。详解:P、Q两点同时向C点运动,速度为3个单位长度/秒,可以列出以下方程:P点:S1=3t1Q点:S2=3t2其中,S1和S2分别表示P点和Q点到C点的距离,t1和t2分别表示P点和Q点运动所用的时间。当P点到达C点后,立刻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可以列出以下方程:P点:S3=3t3其中,t3表示P点从C点返回到A点所用的时间,根据题意,可得出t3=2(t1-t2)。点Q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即Q点到达点C时,t2所表示的时间即可确定。因为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所以可以列出以下方程:S1-S2=4代入S1、S2的值,得到3t1-3t2=4。同时,由于Q点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所以可以列出以下方程:S2=5-3t2代入S2的值,得到3t2=4,解得t2=4/3。代入t2的值,可得t1=2。此时,Q点对应的数为C点到A点的距离,即5-3t2=3/3。解:(1)如图所示,连接AC、BC,设AQ=x,则CQ=2x,BP=y,则CP=2y,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AP=BP=CP/2=y,CQ=2AQ=2x,AC=2AP+2CQ=4y+4x,BC=2BP+2CQ=4y+4x,AB=6,故4y+4x=6,即y+x=1.5,又因为PQ是AB的中垂线,所以PQ=AB/2=3,故x+y+PQ=4.5,即答案为4.(2)如图所示,连接AC、BC,设AP=x,则BP=x,CQ=2x,CP=2x,由题意可得AB=m,故AC=2AP+2CQ=4x+4m,BC=2BP+2CQ=4x+4m,故4x+4m=m,即x=m/3,PQ=AB/2=m/2,故答案为m/3+m/3+m/2=5m/6.(3)如图所示,连接AP、PQ、QC,设AP=x,则BP=x,CQ=2x,由三角形APQ和CQP可得2AP+CQ-2PQ=2x+2x-2PQ=2(x-PQ),故2AP+CQ-2PQ与1的大小关系为2AP+CQ-2PQ<1时,x<PQ/2;2AP+CQ-2PQ=1时,x=PQ/2;2AP+CQ-2PQ>1时,x>PQ/2.根据角平分线定理,设∠AOC的平分线为OM,则∠AOM=∠COM=x,由此可得∠COD=180-2x。又因为OM平分∠AOC,所以∠BOM=1/2∠AOC=90-x/2,代入∠COD=180-2x中,得到180-2x=2(90-x/2),解得x=30。因此,∠BOM=45-15=30°,∠AOM=45-30/2=30°,∠DOA=∠DOB=90-x=60°,∠CON=∠DOC-∠DON=90+x-90+30=30°,∠BOM+∠CON=30+30=60°。【点睛】本题考查角的相关计算,难度适中,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和邻补角相加等于180°的知识点;同时,里面的小题从易到难,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5.(1)t=4;(2)存在,t=12/5。【解析】【分析】(1)根据AB的长度和点P的运动速度可以求得;(2)根据题意可得:当BP=2BQ时,点P在AB上,点Q在BC上,据此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两种情况:P为接近点A的三等分点,P为接近点C的三等分点,分别根据点的位置列出方程解得即可。【详解】(1)由题意可得,点P从A点出发,经过AB、BC两段路程,所以t=4秒。(2)设BP=x,则BQ=1/2x,由勾股定理得AB^2+BP^2=(8-x)^2,BC^2+BQ^2=x^2,联立两式解得x=8-4√3,代入BP=8-2t-x中,得到t=12/5秒。(3)当P为接近点A的三等分点时,设AP=a,则BP=2a,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ABC,代入已知数据解得cos∠ABC=1/8,又∠ABP=∠ABC/3,代入正弦定理解得a=8/5√3,代入BP=8-2t-2a中,得到t=32/5秒。当P为接近点C的三等分点时,设CP=a,则BP=BC-2a,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ABC,代入已知数据解得cos∠ABC=7/8,又∠CBQ=∠ABC/3,代入正弦定理解得a=8/5√3,代入BP=8-2t-BC+2a中,得到t=12/5秒。根据题意,已知BC+CQ=24,t=14,求a的值。由于a=BC/AC,可以得到a=24/AC。而AC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算出,即AC=sqrt(16^2+(8+14t)^2)。代入公式,可以得到a的值为512/47。这道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中等。(1)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尺规作图,以A为圆心,AC为半径作弧与AB相交于点M,以B为圆心,BC为半径作弧与AB相交于点N,可得AM=AC,BN=BC。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可以得到AM+BN=AB+MN,进而推出AB<MN+AC+BC。(2)根据P、Q、F的位置关系,分别进行讨论。当P在Q和F之间时,根据勾股定理和线段长度关系,可以得到r=6;当Q在P和F之间时,可以得到r=10;当QF=2PQ时,得到r=2/3;当QF=2FP时,得到r=34。注意理解题意和分类讨论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已知角度为45度,可以直接得出答案。(2)分别证明∠BCE=2α。首先,由角度和的性质可得∠ACE=90-α,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CB=∠ACB=α,进而推出∠BCE=2α。(3)根据题意,可以列出α+β=90和β-α=30t的方程组,解得α=45-15t,β=45+15t。注意理解角度关系和方程的解法。根据∠BOD+∠AOC=90°,设∠EOF=x,则∠EOC=3x,∠COF=4x。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有∠BOE=2∠COE,即∠BOE=2∠AOC,代入∠BOD+∠AOC=90°中,可得∠BOD=180°-2∠BOE。又因为OF平分∠BOD,所以∠BOF=∠DOF=0.5(180°-∠BOD),代入可得∠BOF=90°-∠BOE。由此,可以列出方程:3x+4x+90°-∠BOE=180°-2∠BOE,解得x=67.5°。因此,答案为67.5°。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多个角度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细节。11.题目要求求解线段MC的长度,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可以得到MC=AC-AM。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可以得到AC=10,BC=6,AB=16,点M是AB的中点,因此AM=8/2=4。将这些信息代入公式,可以得到MC=10-4=6。但是题目中还提到B点的位置不确定,因此需要分情况讨论。当B点在线段AC的上时,可以得到AB=4,AM=2,因此MC=10-2=8。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时,可以得到MC=1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