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3春“法学”《犯罪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答案_第1页
东北师范大学23春“法学”《犯罪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答案_第2页
东北师范大学23春“法学”《犯罪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答案_第3页
东北师范大学23春“法学”《犯罪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答案_第4页
东北师范大学23春“法学”《犯罪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北师范大学23春“法学”《犯罪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I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是计算机犯罪产生和增长的唯一原因。()A.错误B.正确2.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最为主要的是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A.错误B.正确3.广义的性犯罪包含如下哪几种行为?()A.性越轨、性骚扰、性罪错行为B.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C.性变态行为D.性淫乱行为4.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A.错误B.正确5.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A.50年代初B.60年代初C.50-60年代D.改革开放后6.宏观犯罪预防里的社会预防同微观犯罪预防里的社区预防,其内涵与外延是不完全一样的。()A.错误B.正确7.社会性流动人口包括因()等原因而流动的人。A.婚姻迁入B.随迁家属C.投靠亲友D.退休退职E.务工求学8.不属于根据行为侵害法益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法定犯罪现象的是()。A.侵害个人法益B.侵害社会法益C.侵害国家法益D.侵犯组织法益9.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且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与特点。()A.错误B.正确10.犯罪学包括()。A.中国犯罪学B.外国犯罪学C.比较犯罪学D.沿革犯罪学11.由于极“左”盛行,青少年作为“革命小将”推到了第一线。从此开始,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我国令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A.错误B.正确12.就青少年犯罪而言,建国后第一次高峰出现在()。A.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文化大革命及徘徊时期C.社会主义改革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以后的新时期13.性犯罪常常成为其他犯罪的“诱发源”,主要表现在()A.性犯罪同财产犯罪、经济犯罪交互渗透与驱动B.性犯罪引发暴力犯罪C.性犯罪助长职务犯罪D.性犯罪是犯罪团伙的粘合剂14.影响财产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以及享乐主义思想。()A.错误B.正确15.犯罪人类学派认为犯罪人在生理上具有天生性,之后众多学者对于犯罪个体与生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出体型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遗传因素与犯罪有着关联。()A.错误B.正确第II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人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小学文化B.初中文化C.高中文化D.文盲2.我国有组织犯罪的最新动态()。A.手段残忍,滥杀无辜,罪恶累累,罄竹难书B.向经济领域渗透,依靠暴力掠夺,迅速增强实力C.向政治领域渗透,黑白勾结愈演愈烈D.登上政坛,披着“红色长袍”大干黑恶势力勾当3.青少年期一般是指14~25岁的年龄阶段。成年期一般是指25~60岁的年龄阶段。()A.错误B.正确4.在犯罪的侦查、起诉、审判、改造环节中,采取的有别于成年人的、目的在于挽救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的方法是()。A.保护性预防B.疏导性预防C.堵塞性预防D.控制性预防5.在年龄方面,26-35岁的青年人是被暴力犯罪加害的重点群体,以此群体为界点,随着被害人年龄的降低或增高,其为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也开始分别减小。()A.错误B.正确6.如下哪一选项不是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A.限制流动人口B.促进城市化建设与推动农村经济化改革并举C.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并重D.强化基本培训辅导7.目前,世界各国犯罪的高发年龄期为()。A.儿童期B.青少年期C.中年期D.老年期8.犯罪学的研究需要融合各种有关学科的知识,()等学科是犯罪学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基础。A.刑法学B.社会学C.心理学D.生物学9.未成年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占据了流动人口犯罪总数的绝大部分。()A.错误B.正确10.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对财产犯罪共有14个条款规定,涉及()个罪名。A.12B.13C.14D.1511.狭义的有组织犯罪,专门指那些组织严密、等级森严、内部分工明确、有严格行为规范、为了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而进行有预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的集团性犯罪。()A.错误B.正确12.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A.错误B.正确13.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A.错误B.正确14.犯罪行为按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A.错误B.正确15.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犯罪的心理现象、原因、对策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犯罪心理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体系。()A.错误B.正确第I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2.参考答案:B3.参考答案:ABC4.参考答案:B5.参考答案:D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ABCD8.参考答案:D9.参考答案:B10.参考答案:ABCD11.参考答案:B12.参考答案:B13.参考答案:ABCD14.参考答案:A15.参考答案:B第II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B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