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解读《这才是心理学》_第1页
樊登解读《这才是心理学》_第2页
樊登解读《这才是心理学》_第3页
樊登解读《这才是心理学》_第4页
樊登解读《这才是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各位好,我们今天在上海长宁图书馆为大家录制本期的新书。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心理学教材,叫作《这才是心理学》。据版权方告诉我们,这本书在海外的定价大概合人民币近一千块钱。你想想看,听这么一本书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这已经是这个教材的第十一版了,它的核心其实讲的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判断什么是真的心理学,什么是假的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在开篇的时候告诉我们,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个人问:“知道谁是心理学家吗?”那绝大部分的人能够说出的名字,就是弗洛伊德了。你要问排第二位的人是谁,大家就不一样了,可能有人说荣格,有人说弗洛姆,或者其他的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够知道的就是弗洛伊德。所以,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弗洛伊德所引发的麻烦有多大。在今天看来,他所做的研究基本都不可证伪,都能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自圆其说。所以,你没法通过实验、对照组、双盲控制来验证他的假说。但是,这个给整个心理学造成了一个麻烦——它使得大量的人认为心理学就是这样,心理学就是“你能够说出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吗”?所以这个作者在开篇就列出了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不应该被归为心理学的东西。比如说所谓的心理操控、所谓的色彩心理、星座心理、读心术、超速阅读。见过超速阅读吗?就是拿着这本书,这样不停地翻,叫量子波动阅读法,这是骗人的。然后自助录音——就是每天晚上睡觉时,他听一个录音带,听着听着第二天早上起来,烟就戒掉了什么的,这不对。还有通灵侦探等等这些东西。它不是真正地能够被归为科学一类的心理学,科学讲究的是要有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以,对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叫作“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只有你的研究是符合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并且是针对人或者动物的行为来开展的,这个才能够被叫作心理学。那么,首先就要搞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这个东西大家听起来都很熟悉,似乎所有人都经常用到这个词。科学的第一个要素是“系统的实证主义”,也就是说白大褂、显微镜并不代表科学。有很多骗人的机构把自己伪装得特别像科学家,头发弄成白的,戴个眼镜,然后站在一大堆显微镜前面讲话。这些东西跟科学毫无关系,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可以花钱买来的,道具而已,真正的科学是系统的实证主义。那么,整个系统的实证主义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要能够产生公共知识。什么叫作公共知识?第一点,就是要能够有“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我上大学的时候,有的同学读博士,读材料系,那是硬科学,然后他们就发现自己做的这个实验,怎么做都做不出来那些大科学家们做的实验结论,就觉得特别疑惑,甚至都觉得干脆改一下实验数据行不行。你一改实验数据,你就能够做的跟别人一样,但这是肯定不对的,你改实验数据肯定不是科学的。而真正科学的是什么呢?你在这个实验室能够做出来,那我到那个实验室,我控制同样的条件,我也一定能够还原做出来的这个东西,叫作可重复性。比如像《科学》或者《自然》《新英格兰》《柳叶刀》这样的杂志,你要发一篇文章,那是相当困难。我认识那些能够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知道他这几年下来,就是为了应付这一个杂志社整天的质询。杂志社会派全世界的顶尖专家整天来跟他谈话,研究他的每一个数据,最后经过了好几年杂志社对他的研究,才能够决定这篇文章能够发表在这样的杂志上,这叫同行评审。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要验证可解决的问题”。这个东西出来了以后,它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验证。包括爱因斯坦所做的研究,尽管大家觉得那是关于宇宙的东西,但他都能够验证实际的问题,他都能够测算出星星的位置、能够帮你规划航天飞机走的路线、动力,这就是相对论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改变。第四个最重要的点叫作“可证伪性”我在很多本书里面讲过可证伪性,也就是卡尔•波普尔说的这个东西,但是一定还要再强调,因为这个东西对于我们的国民来讲,太重要了。有一个医生,叫作本杰明•拉什,是美国当年的国父之一。他在美国闹瘟疫的时候去帮别人治病,他治病的方法是放血疗法,华盛顿就是被这么放血给放死的。这个放血疗法一定会死很多人吗?你想,人本来就那么虚弱,还放一盆血,可能会死很多人。但是,也有人能真的好,就是放了血以后,过两天好了。所以,当本杰明•拉什的手里边死了无数个病人以后,本杰明•拉什越来越坚定地相信放血疗法是有效的。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些人本来可能会被瘟疫全部带走,经过这样的放血,你看这个人活了,那个人也活了。他只要找到那么十几个人,然后活了,他的信心就会倍增。他满怀着荣誉感、激情、觉得自己特别棒的心情,天天给人放血。你想,这种方法能杀死多少人!但是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呢?就是用证实的方法来证明一个东西是否科学,没有价值,这就是可证伪性的根本。你比如说,问一个算命的人:“你这个算命准确吗?”“当然准了,你开什么玩笑,你看这老张,他们家丢了东西,我跟他说往东找,找着了。这老李,他闺女出了点事,我跟他说怎么破,这破了,多高兴。你看,我这一墙的锦旗。”这一墙的锦旗叫什么?都叫作证实。但是证实无价值。那大家可能会很奇怪,说证实怎么会无价值呢?你来找我,你说你家丢了东西,我就东西南北地跟你胡说,来上一千个人,东西南北我都说,最后至少得有四分之一的人感谢我。有这四分之一的人感谢我,我就足够成为神汉,我就可以挂锦旗了,你看,这就是证实。所以,你用证实的方法来证明这个东西是科学的,没道理。人的身体有自愈的能力,那些人极其强壮,得了瘟疫,放了一盆血,他们也还能活下来。这就是我们说,为什么可证伪性很重要。卡尔波普尔提出这个可证伪性的核心含义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认真地念一下可证伪性标准:“主张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两面兼顾,也就是说这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项理论有问题,它可能需要修正,或者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不管哪种方式,我们最终有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理论。相反,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够把任何可能的观察排除在外,那么它将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我们将被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失去了取得进步的可能。这就是说,一个成功的理论并不是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理论本身就丧失了任何预测能力。”这个书面化的语言就是不容易懂,解释一下。比如说,弗洛伊德认为你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是因为你的性欲得到了压抑,所以才表现出来你今天口吃、抑郁或者自闭,这是因为性欲得到压抑了。然后你跟弗洛伊德讲:“我觉得我的性欲没有压抑,从小到大我觉得我挺放得开的,我都得到了满足,我没有压抑,这不像啊!”他会怎么讲呢?他说:“那是因为你压抑得太深,你自己不知道。”你看,不可证伪。就是你出现了一个他说不准的状况,他认为你不知道你的性欲被压抑得更深了,你没法解决。所以,这就叫作不可证伪性。而科学是可证伪的。可证伪的东西意味着你要冒一个很大的险:如果我这个东西的负面出来了,我得承认我是错的。这叫作可证伪性。就像爱因斯坦说太阳背后有一颗星星,我们在地球上应该能看到那颗星星,它的夹角是一弧秒。你想,如果爱因斯坦敢说这样的大话,结果天文学家怎么看都看不到那颗星星,大家就会产生怀疑,这就是爱因斯坦下了一个极大的赌注:我的理论可以是错的,如果你看不到那颗星星的话,我的理论就是错的。这就是了不起的科学。所以,爱因斯坦告诉你,只有光线扭曲才能够看得到星星,这叫可证伪性。请注意,一个理论满足可证伪性,不代表这个理论永远是对的。科学从来不承诺这个科学永远是对的,凡是说我这个科学永远是对的,它反倒失去了预测性,普遍的真理反倒不对了。科学家能够承认自己的理论不对,就像爱因斯坦,后来他发现量子力学以后,就产生了大量的纠结和矛盾。量子力学、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在我们看来都是符合科学性的,但你说它们三个,哪一个是绝对真理?恐怕都不是。它都可以有错,但它是具有科学性的。而反过来那些没有科学性的东西,反而说自己永远是对的,不会错,不能够得到挑战。这就是科学和伪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点,科学是允许犯错、鼓励犯错,而且你简单地提出一个猜想,简单地提出一个想法,这并不值钱,你能论证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反科学的人士会为科学树立一个“科学无瑕疵的稻草人”形象,就是他说“你不是科学的吗,你怎么犯错了!你看你这事,你怎么解释?要是你解释不了,那么你那个就不够科学”。他这是用一个稻草人来打击科学这件事。科学不可能无瑕疵,科学家从来都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操作主义者。科学家的特点是操作主义者,他用的是可观测的事件。他不会故弄玄虚,他不会跟你讲一个词让你想不明白,然后琢磨,最后觉得好高深、真高级,然后一辈子在那儿较那个劲。这就是关于科学的一系列的定义:要符合可证伪性,要能够完成同行评审,要能够产生公共的知识,具有可重复性,而且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常见的伪科学的心理学都来自哪些方向。第一个就是见证与个案。前面我们讲了,见证是打开伪科学之门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我小时候在西安长大,西安旁边有一个城市,叫作咸阳,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药都。咸阳一开始卖药都是靠卖保健品,很多人都赚到了钱。我那时候就知道卖保健品的方法,就是雇一些人站在大街上发传单,那个传单上全都是“我六十三岁,我什么病,然后治好了!”“我三十二岁,我什么什么病,痛苦了多少年,然后治好了!”传单上还带照片。这个东西已经被现在的广告法完全禁掉了,为什么呢?就是你哪怕说,你必须得上真的案例,都没用,因为假药也能找到真案例。我们之前讲过,就是你碰运气都能治好几个,所以一旦把这些案例一个一个地罗列出来,见证之门就被打开。这里边有一个很鲜活的案例。有一个所谓的心理学家,这个人研究什么呢?研究出生顺序。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顺序,对你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例如,你是老大、老二、还是老三,这对你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个作者还写了好几本书。后来奥普拉•温弗瑞就把他请到节目里来,让他来展示这个研究。结果他在讲他的出生顺序理论的时候,有一个观众站起来发言,说:“我的哥哥也是家里的老大,我的父母把那个笨蛋送到哈佛,而让我去了一个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牙医的两年制专科学校,但他们的神童在一年之后就辍学了,跑到科罗拉多的山顶。我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编篮子。我搞不懂你关于长子善于学习的这个说法。”就是你说长子善于学习,我这儿举出一个反例,你看,不灵的地方来了。这位观众使现场气氛骤然紧张,但是博士见得多了,他早就预计到了这种情况。博士说:“是的,我也曾见过很多像你哥哥一样的个案。是的,我经常可以在我的从业经历中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的期望上旋的动力过程发生了中断,生成潜意识的要求来抵抗父母转化到他们身上的期望。这样的话,个体的生活规则会朝着与传统成就标准相反的方向发展。”一阵肃然的沉默之后,讨论转向了下一个案例。这就是你永远没法证明他说得不对。信的人就会越信,会信得不得了,因为他就会觉得,你看多准,特灵!这都是对的!这些朋友呢,我倒不建议拉黑他们,没必要,咱们互相不要拉黑,大家都是好人。我们可以去读一本书,有一本书叫作《伪科学与超自然现象》,你把这本书好好地读一读。这是我们所说的“见证是打开伪科学之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大量的伪科学的心理学是通过见证来推广的,我告诉你,伪科学会对整个世界造成非常多的伤害。你比如说,当年有一个伪科学的心理学家提出来,说孤独症是因为童年的时候打了疫苗。这样的一个理论风行了很长时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小孩得孤独症是因为疫苗。虽然打疫苗有百万分之几的概率使得他得了这个孤独症,但这导致大量的家长拒绝给孩子打疫苗,从而导致大量的孩子生病、死亡。这就是我们说,看起来无害的这些理论和研究最后会给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就是伪科学所带来的危害,它是要命的东西。那为什么见证无效?这里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可能大家没感觉,我说几个数据你就知道了:抑郁症安慰剂效应的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九,也就是说你有抑郁症,我给你搓两粒这个药丸,我说吃吧,我独自配的灵丹妙药,你吃了,百分之二十九的人显著有效,吃完就觉得高兴。然后十二指肠溃疡——你说这是一个硬性疾病,十二指肠溃疡会疼的,但十二指肠溃疡的安慰剂效应高达百分之三十六,就是搓点药丸吃就行。偏头疼的安慰剂效应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九。所以,安慰剂效应导致大量的个案是不能够被证明的。还有叫作鲜活性效应。今天在路上朋友还跟我说他爸爸抽烟,别人怎么劝都劝不服。你看到有名的人抽烟,似乎没事,你就觉得抽烟是没事的。科学不能讲这个,因为抽烟对你的身体有害这件事,是心脑血管、高血压、脑科学、糖尿病等领域的这些专家研究了那么长时间把因果关系都研究清楚了的一个事。再从统计数字上看,这确实是一个危害极大的问题。但是,因为你看到了某一个人抽烟,结果活得时间很长,你就给自己找一个继续抽烟的借口这就叫作鲜活性效应。你知道治疗鲜活性效应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让他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反例。我见过有人怎么戒酒的,就是他的哥们喝酒喝得猝死,很鲜活,在他身边喝酒猝死,因此这个人就戒掉了。你得靠一个更具有鲜活性的案例才能够治疗一个鲜活性的、不科学的结论。那我们没必要这样,我们干吗非要经过这么惨痛的教训呢?我们要相信科学呀!最起码你得知道,这个东西对身体有害是大概率的事件,这已经研究清楚了。所以,不能够通过个案和见证来相信所谓的心理学,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叫相关和因果的区别。很多人所推广的心理学是用相关关系来描述的,凡是学过这个东西的人,百分之多少都得到了什么什么。这个没道理的。比如说,中国台湾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什么样的人会更加主动地使用避孕工具”,结果最后做出来的所有数据当中,跟使用避孕工具最高频相关的是家里面拥有的烤箱的人。这两条曲线几乎完全拟合,具有高度相关性。凡是拥有烤箱的家庭,使用避孕工具都比较积极。但是,这个数据拿出来以后,你就会笑,认为这个从因果关系上想不出来吧,怎么会想到买了烤箱,就会想去用避孕的工具?实际上这就是相关关系。可能有烤箱的家庭更多都是中产阶级家庭,而这些中产阶级家庭受过教育,有避孕意识,所以才会这样做。这是个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那真正能够有效地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验,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这里边有一个案例我觉得很感动:有一个叫作戈德伯格的医生,他研究糙皮病。糙皮病是很痛苦的一种疾病,就是身上的皮肤变得很糟糕,然后消化道也会出问题,还会出现拉肚子等等一大堆的问题。当时的很多医生认为糙皮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是戈德伯格就认为糙皮病应该不是传染性疾病不是靠排泄物传染得的这种疾病,然后他很快说服了大家。他怎么就能够说服大家呢?他的办法真绝,他吃了糙皮病患者的排泄物,吃下去以后,过了很久没有得病,让大家知道这个病的传播途径不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大家会往那个方向怀疑呢?因为那些患糙皮病的患者的生活条件确实很糟糕——污水横流、没有好的厕所系统等等。所以,这会让人以为它是跟生活条件有关、容易传染的这么一种疾病。但是,后来他认为,糙皮病是由于某一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导致的。那你说你怎么辩论?辩论的方法就是我排除这个因素,我用可证伪性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更加有力的证据,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你要简单地看因果关系,你会觉得这家没有厕所、那家上的是公共厕所、这家也是——你把公共厕所这件事跟糙皮病联系起来,这个有道理。你能够这么想,因为它是相关性的关系,但它并不是因果关系。你越是这样相信,你就越会看到更多这样的证据,这叫作选择性偏差,所以你就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当然,我们不能够说相关关系没有价值,两个数据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它是有价值的。价值在哪儿呢?它有助于证明假设的聚合效度,我就可能会朝这个方向做更多的关注、进行研究,所以我不能轻易地排除一个相关关系,但你绝不能够简单地用相关关系就代表着因果关系。这就是我们说,第二类容易出现的心理学的偏差。第三类就是我们要知道学会控制条件。最近我读很多管理学的书,大部分都是概括、总结、回顾、定义。为什么呢?管理学极难做控制条件。就比如说,“这个领导的个人领导力对公司的影响占比百分之三十”,这结论怎么得出来的?你不能够把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两家公司,别的条件都做得一模一样,唯独只有这个领导有一点点不一样,然后我们来看这个结果是什么。因为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没法控制条件的一个研究。医生为什么能做这样的实验呢?医生完全可以做到随机分配与操纵。随机分配和操纵共同定义了真实验,也就是说医生把这些患者随机地分配成两组,然后操纵他们的治疗手段,甚至连那些给患者发药的护士都不知道他们发的是药还是安慰剂。一旦护士知道了,他们对待这两组患者的态度可能会不一样,可能会影响到最后的治疗效果,这个叫作污染治疗的数据所以,只有那个设计实验的人知道哪些人吃的是安慰剂,哪些人吃的是药,然后让那些护士们发药,外形都一样,过一段时间看统计结果。这样才能够看出来这个药是不是真的有效所以,我们经常讲控制组、双盲实验,这就是要把控制条件做好。如果不做好控制条件,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经常会搞不清楚,哪些是对现象的描述,哪些是对现象的解释。比如说,八十多年前有一个德国人,说他的马会做算术,叫聪明的汉斯,然后大家就都去看这匹马。这匹马的特点就是它站那儿,然后你说:“二加二等于几?”它拿蹄子开始敲,“梆、梆、梆、梆”,敲四下,停了,“二加二等于四”。“十加十呢?”敲二十下。“八加七?”十五下。周围的人就傻了,然后把它牵到各种各样的地方表演,这匹马都行,都能敲得准确,所有人就觉得不得了,这匹马学会了数学,对吗?你看,这个就叫作对现象的描述,对现象的描述是说你问这匹马问题,它确实能答出来。但这不是正确的解释。后来有一个很细心的科学家去研究,发现这匹马根本不是会算数,因为马会算数这事确实有点太离谱了,但是这匹马的确有一些特异功能。这匹马的特异功能是:它善于观察主人的表情。就是主人只要快到那个正确答案的时候,虽然极力控制,但是也会做出一些不一样的表现。比如说“八加七”,当马敲到第十四下的时候,它的脚抬起来,然后那主人很紧张,马立马敲一下,停了——它能够读出人的表情。后来,人们发现它不仅仅读主人的,周围的人的表情也能读出来。那怎么办呢?控制呗,控制一下实验条件就好了。把周围一屏蔽,拉个布遮起来,这匹马再也算不出来题了。它只要看不到周围人的表现,它敲这个就是错的;它只要能够看到人,它就能够敲出来是对的。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不科学”。所以我们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对现象进行描述,我们就只会觉得“你看,这心理学多棒”!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叫作自闭症儿童的辅助交流器。因为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很痛苦,孩子不会沟通。有人说:“我发明了一个东西,把这个头套戴到孩子脑袋上,然后给他一个键盘,这个孩子就能够打出特别多优美的文字。”然后那些家庭就觉得终于得救了:“我的儿子原来是个天才!他会写诗,一说话就是诗意的语言!”因此,好多人买这个交流器。买完以后,有些科学家就怀疑说,这个东西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他们去观察,才发现那个键盘所用的方法跟聪明汉斯的方法一模一样,就是诱导孩子打那个键。当他打完这个键,就诱导他打那个键,键盘上给一些轻微的提示,非常轻微的提示,让那些孩子的手跟着打键盘。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是那个键盘在决定,胡乱地说一些诗意的语言。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善意的安慰性的玩具。不会,它会使得这个孩子变得更封闭,它会使得这个孩子丢失正确治疗的可能性,它会让这个家庭和孩子之间产生大量的误解,甚至会影响到这个孩子的健康和生命。这就是伪科学看起来都那么好、那么温暖、那么让你觉得有希望,但是它会给你造成大量伤害的一个原因。然后下一类伪科学叫作“你要小心爱因斯坦综合症”。什么叫“爱因斯坦综合症”?就是爱因斯坦似乎是横空出世的,爱因斯坦在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以后,所有人觉得颠覆了——完了,牛顿竟然错了,我们之前全部都理解错了。大家听我们讲过《爱因斯坦传》,就会知道这是多么震撼的一件事。它给大量老百姓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科学的出现就是颠覆性的,就是一旦出现一个了不起的理论,我们就会觉得又颠覆了。后来你会发现,所有喊这种颠覆了、彻底的、最新的、了不起的,都是出现在电视广告里,尤其是夜间长篇电视购物,它都是颠覆性的。颠覆哪儿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是伟大的变革性的突破,爱因斯坦也不是。这里最重要的叫作“关联性原则”。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牛顿的理论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无论爱因斯坦理论中的那些新概念是多么令人震惊,包括钟表变慢、质量会随速度增加等等,但它们都遵从关联性原则。在宣告牛顿力学的滞后性的同时,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否定那些以牛顿观点为基础的运动事实,或者是认为其毫无意义。相反,在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这两种理论做出了本质上相同的预测。爱因斯坦理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够解释更为广泛的新现象,而这些是牛顿力学所做不到的。因此,即使是爱因斯坦理论——这个科学历史上最惊人的基础性的概念重构——也依旧遵循着关联性原则,它是一点一点地突破的。你可以说牛顿的理论在某些方面不能够给出解释,但是现在爱因斯坦的这个理论能够解释;你也可以说爱因斯坦的理论在量子领域里边并不完备,现在量子力学补充了它,它们都可以进行迭代。但是,你不能说之前的理论全是错的,只有我这个东西是一下子全对的,就像那种“冲着米饭说话,米饭能够不会坏”的理论,这就属于颠覆,就是让所有的常识都变得无知。而伪科学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伪科学就觉得“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卖点,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性的结论,拿这个东西做广告是很管用的”。众多的个体会容易参与其中,就是把伪科学当作科学这么供奉起来,这是很吓人的一件事。科学讲究的是聚合性证据。什么叫聚合性证据?就是科学是在瑕疵当中进步的,没有一个证据没有瑕疵,每个证据都有可能有瑕疵。这个跟法院完全不一样,法院是认为这个证据有瑕疵,所以这个证据不能够采信,法院只能够接受没有瑕疵的证据,最后我们来判案。科学可不是,科学是说这个证据有瑕疵,我要参考一下,这个证据也有瑕疵,我也要参考一下,我把大量有瑕疵的这些证据放在一起,甚至矛盾的都可以放在一起,我来研究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在做科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双缝实验的时候,观测到波粒二象性。就是这个光打过去以后,光既有波的性质,也有粒子的性质,这就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证据。这两个证据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综合在一起是有效的,得出的结果是波粒二象性。这就是我们说“科学讲究聚合性证据”,科学不追求每一个证据完全正确,不追求颠覆所有的之前的研究,科学寻求的是共识,而不是突破。如果你非要说之前的东西全错,那些东西都不对,最容易的方法是建立一套自己的伪科学理论,不需要同行评议,这个最容易达到。但实际上,就算是爱因斯坦,他也是渐进性质,他的理论跟牛顿力学能够非常好地结合起来。还有一个常出现的状况,叫作神奇子弹神话。就是很多事情是由很复杂的原因构成的,但是因为我们人的大脑特别喜欢追求单一的答案,所以我们会从多重原因当中,找到一个原因拿来做解释,我们认为就是这个。但是这个东西在心理学的伪科学领域非常有市场。比如说有人搞那种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训练营,都不叫训练营了,应该叫集中营。送进来以后罚孩子,让他在烈日下跑步,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丧命,亲子关系被破坏是一定的.这靠的是什么呢?他就是说:“你的孩子之所以学习不好,就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迷恋手机。”你看,当我们的大脑简单化地把“学习不好”这么复杂的一个事情,简单地归纳为手机的问题,那么家长就可以不惜一切的代价,甚至让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这样伪科学的心理学训练营,最后导致出现悲剧,训练营被叫停。这就叫作神奇子弹神话,就是我们过去讲过那句话“如果你手里有一把榔头,那么你看谁都是一个钉子”。就是因为你的工具是榔头,所以你看哪儿都是钉子,“铛、铛、铛”地敲。假如你手中有一个工具,你认为能够戒除网瘾,那你解释所有的孩子的问题都是网瘾、网瘾、网瘾。如果你手里有工具,你认为夫妻和睦对家庭很重要,你看谁不幸福都是因为他父母离婚,因为他是单亲家庭,这都叫作不负责任的神奇子弹神话。而基本上任何一个现象的发生,都是交互作用。单一原因的诱惑是很大的,人类就是喜欢找到一个单一的原因。因为单一原因找到以后,你心里舒服。看电影的时候,这个人“啪”被打了一枪,打完一枪以后,只要出现这个镜头,这个人基本就活了,就是找子弹,“嘣”夹出一个子弹头,“嘣”往那儿一掉。这个镜头只要一出现,大家认为这人活了,没问题。你看,它满足了我们的心理,我们觉得只要一个人体内的那个子弹被取出来了,这人就没事了。人就是喜欢这么美好的东西,没办法。但问题是,这个人很有可能子弹取出来了,但是死了。这个人的死亡很有可能就不是那个子弹造成的,是因为他体内感染,或者这个子弹打了一枪没事,但他得了别的病死了,都有可能。所以,这是个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在面对孩子的学习障碍、面对抑郁症、面对肥胖、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等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寻找一根救命稻草。所以,这时候就给了骗子特别多的空间,他告诉你,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能够解决那些问题,这就是神奇子弹效应。所以,当你去用单一的原因去理解各种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上当、很容易受骗,这里的诱惑很大。我得承认,我过去一定犯过这样的错误。就是我会强调“原来这才是根本”。你忍不住就想说这样的话,因为人就是这样,人就会喜欢“我终于找到答案了”那种感觉。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说的话是:“我们离答案又近了一点,我们可能又知道了一些真相,但是真正的真相是什么,还在探索,还在追寻。”它是一个交互式的结果。接下来,这段很有意思,叫作概率推理。有很多心理学骗人是在概率上下功夫,这个叫“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就是说,人类特别容易在这个概率上面出问题。我先给你们出道数学题,你们算一下:假如有一个药剂可以检测艾滋病,百分之百能够检测出来,就是只要你得了艾滋病,这个药剂一定能够检测得出来,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这个药剂的唯一问题是,对于那些没有艾滋病的人,它大概有百分之五的阳性率。也就是说,一百个健康人来检测,很有可能有五个人会有显示出来阳性,它的错误率是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是对的。然后现在告诉你,这个病在全社会当中的比例是千分之一,也就是说,一千个人中会有一个人得艾滋病。假如你去医院里边做体检,人家说“检测一下艾滋病这个指标吧”,结果一检测出来发现阳性,请问你有多大概率得这个病?我把这道题发在我的朋友圈里边,然后让朋友圈的朋友们作答,很多人的答案都是百分之九十五。但是实际的答案是什么呢?实际的答案是百分之二。为什么?你忽略了基础概率。基础概率就是这个病在全社会的比例也是千分之一。好了,假设我们有一千个人来做这个检测,有五十个人都会得阳性,因为它的错检率是百分之五,所以这一千个人里有五十个都是阳性,而这五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真的得这个病。但是,我们人的大脑很难做这样的运算这就是概率思维的问题。如果没有概率思维,你在世界上很难理解很多道理。我跟你讲“男人比女人个子高”,你同意这句话吗?男人的平均身高肯定比女人高,人就这么发育的。但是,你非得给我找出一郎平,你说:“郎平郎指导比你高多了。”你非这么说,这叫抬杠,就是我们完全不接受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像癌症、肺癌和吸烟,很多人说“吸烟多的人容易得肺癌”,你应该同意这个概念吧,但你告诉我“那个人吸了一辈子,最后好好地走了,没得”,这是跟概率思维较劲。我们得有概率思维的应用。这里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说样本量大小的问题、赌徒谬误的问题。什么叫赌徒谬误?比如说抛硬币,我连着抛了五次都是正面,然后我问你下一次抛的是什么?假如你是一个学过概率的人,你会知道说无所谓,一半一半。但是赌徒不会这么想赌徒认为已经连成一条龙了。在赌场里面好多人分析这个,说这个运已经开了多久了,所以下一把一定怎么怎么样,他觉得自己似乎能够预测那个走势。我觉得最可笑的是有人去社区里边,看那些卖彩票的地方把那个线画出来。竟然还有人出关于彩票的书,也就是有多少种方法可以预测彩票,然后还有很多人买,买了这本书在那儿研究,最后倾家荡产,把所有的钱全部都花光。这就是他完全不知道关于概率思维的东西。你看,赌场才不相信赌博的概率,赌场的概率是被驯化过的概率。什么叫作被驯化过的概率?因为开赌场的人稳赚,他一点儿都不赌,去玩的人才是玩命,而且你是稳输。只要你有期待在那儿,一定输。赌场不会允许你带几十个亿一次赌,说:“我这次跟赌场赌身家,我出几十个亿,赢了赌场归我。”他们从来不玩这个,他得保证他的钱比你多得多,只要你在这儿玩,你就死定了,你就永远输在这个地方,所以大家不要赌博。概率思维如果结合起来偶然性,你就能够发现市场上特别多的骗局。什么叫偶然性?就是人的大脑不能够接受偶然性,所以人的大脑喜欢绞尽脑汁地虚构关系,虚构很多无谓的关系。比如说有一种工作,就是股票经纪人,他们就是在股票市场上,给你推荐股票的那些人。这些股票经纪人的能力有多“强”呢?如果让猴子随便选股票,猴子就是乱选的,大概有一半的猴子的成绩能够超过标准普尔指数,打败了三分之二的股票经纪人。也就是说,那些股票经纪人经过审慎的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如猴子胡乱买。他是通过对于偶然性事件的过度解释来形成自己的专业性。而且这里边还有骗局,你说他不是故意骗你,但确实有故意骗你的人。故意骗你的是什么人呢?比如说预测足球赛的胜负。有一个人是哈佛大学数学系的,就这样骗了别人很多钱。他在城里边的每个酒吧讲“今天晚上这个队赢”,然后那个店主就发现,这哥们连着十次都说对了。店主后来说:“你是干吗的?你为什么都能说对?”他说:“我是哈佛数学系的,我们有一套算法,我能够算出来哪个队赢,这个特别容易。”然后,那店主说:“那咱就合作吧,要不然,我弄点钱?”弄了几十万美元给这小孩赌球,小孩拿到这个钱就消失了,没出现。为什么呢?我原来也收到过这样的信,信上说请一定关注某某股票,这个股票下周一定会涨,然后关注,涨了。过一周又来一个“请一定关注某某股票”,又涨了,我说这个厉害。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让我花钱,加入他们的俱乐部。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玩概率。那个小伙子为什么十次都能准呢?他选一半的酒吧说这个队赢,选另一半的酒吧说那个队赢,这样的话他就有一半肯定是对的。然后到第二次去的时候,在这里边选一半,他说这个队赢,那里边选一半,说那个队赢,就是运气加上选择、加上聪明,最后就造成一个“神”——能够预测所有东西的人。这就是叫作“对于偶然性的错误解读”。这个与错觉相关的东西特别好玩,我在这儿给大家念一段:“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称为错觉相关,当人们相信两类事件通常情况下应该一起发生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频繁地看到了同时发生的现象。”各位理解吗?比如说英国人认为,如果你看到一只黑猫穿过马路,你今天就要倒霉,然后就会有无数的英国人说:“我就是这样,我就是看到一只黑猫过马路,我今天就倒霉了。”我妈妈特别逗,我妈妈说:“只要脚底板痒,家里就肯定来人。”这哪儿来的?就流传下来这么一个习惯。然后那天家里一来客人,我妈说昨天晚上她脚底板痒得要命。你看,对我妈来讲,这是一个极其能够被验证的事,只要她脚底板痒。我妈甚至有时候用可证伪性。我妈说,“你看我今天脚痒了,今天家里肯定来人”,结果家里没来人。我妈说:“但是来了一个电话,虽然没来人,但来了个电话,本来是要来的,你看害得我白痒了一下。”这就是我们说“:当你认为这两件事会同时发生的时候,你会更多地观测到同时发生,但这两类事件同时出现都是随机的,并不比任何其他事件出现的几率高。”同时发生的频率更高时也是如此。总之,即使是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期望的联系,他们在原本没有规律的地方看到了规律。多可怕呀!我们心中的那些迷信、我们那些小小的算计,或者我们被别人利用、被别人欺骗,往往是来自于这个东西。比如说,当社会上发生了一些很悲惨的事件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有很多人去谴责那个受害者。那为什么这个社会上会形成鄙视受害者的这个习惯呢?这就是错觉相关就是我们不能够接受好端端的一个坏事,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正常人身上呢?但那就是偶然发生,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偶然性事件,你得能够坦然地接受偶然性事件。但是,这个会让我们心里不舒服,因为如果你坦然地接受偶然性事件发生,就代表着偶然性事件也会发生在你的身上,所以你就不安全、不舒服。因此,我们就更愿意把它解释为不是偶然性事件。“你被你的校长性骚扰,一定是因为你不检点,一定是因为你穿的衣服太暴露”,这种话很坏,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找到一点点平衡,让内心能够稍微舒服一点点,你根本不知道加害在对方身上的是多么大的网络暴力。所以,这就是我们说偶然性的事件所带来的伤害。那我们怎么理解巧合这件事?这里给大家算了一个账,这个也解释了我多年来心中的疑虑。比如说,我以前骑自行车,那时候老骑自行车,我就不喜欢压那个井盖,我觉得我的车如果压着井盖,我今天就要倒霉,今天又被人揍了一顿、今天考试成绩又低了等等。当你对外在的世界完全无助的时候,就像我们的先民一样,我们的先民对这个洪荒的宇宙完全无助的时候,就在使劲地找联系、使劲地找规律,他给自己构造一套系统,让你看起来似乎安全一点。就像我整天绕着井盖骑自行车一样,实际上很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我跟你们说一个吓人的巧合:若干年前,有一个人抛掷了一系列流传甚广的关于亚伯拉罕林肯和约翰•肯尼迪之间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这两个总统不是都被暗杀的吗,有哪些巧合呢?“第一,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肯尼迪则于1960年当选,差100年;第二,林肯和肯尼迪都关注民权的政治观点;第三,林肯和肯尼迪这两个名字都有七个字母;第四,林肯有一个秘书叫肯尼迪,肯尼迪有一个秘书叫林肯;第五,两人都由叫约翰逊的南方人接任;第六,两人都被有三个字的人杀害,就是杀他们的人都是三个字的;第七,布思和奥司华德都持有不受人欢迎的证件,就是杀他们那个人都是持意见者;第八,布思在剧院里射杀了林肯,然后躲在仓库里,奥司华德从仓库中射杀了肯尼迪,然后躲在剧院里。”吓人不吓人?你会觉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冥冥之中有注定吗?这六七件事情来自于一个多大的概率事件样本库呢?“每天4950个配对事件,乘以1年365天,乘以10年,得到18067500个配对。总之10年当中,如果有6个你认为罕见匹配的联系发生了,那么就有18060000个也可能是罕见匹配的其他配对事件发生。所以,你的生活中的罕见匹配,发生的概率是0.00000033。有6个罕见匹配出现在18000000个事件当中,的确看起来很稀罕,但并不奇怪。罕见的事件确实发生了,它们也是少见的,但是偶然性这一因素保证了它一定会发生。”这些事件就是偶然发生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你选择它发生了,有那么多种奇怪的组合,你非得认为脚痒和家里来人是一对,这个就导致你觉得不得了,就像我非得认为压了井盖跟今天成绩考低了有关系。你知道这个多容易验证,比如说我今天压了井盖,压了井盖以后,跑到学校去,发下来成绩,一看数学第一名,忽略;英语第二名,忽略;物理不及格,倒霉,今天压了井盖。你看,这就是选择性地接收,使得你把其他所有的匹配忽略掉,你就觉得只要你干了这个事,你就一定会出现那个问题。所以那些“看到一只猫走过某个地方,看到某样东西就倒霉”的说法就这么来的,这叫作偶然性。丹尼尔•卡尼曼是现在能够被称作心理学家的支柱性的人物,就是没有他的话,大家都已经质疑心理学了。他是真正心理学扛鼎的人。丹尼尔卡尼曼在以色列空军服役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就发现到以色列去打仗的那两队飞机回来了,有一个小队的飞机被打下了四架,另外一个小队只被打下了一架,然后那个领导就对丹尼尔•卡尼曼说:“你去分析一下,你不是负责分析的吗?你去分析一下这两个小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这个区别?”丹尼尔•卡尼曼作为心理学家压根就没去,他认为这是随机事件,今天这个队倒霉,打下来的有四架,那个队运气好,只打下来了一架。但是,如果你要去分析,你控制不住人的大脑,就喜欢给它添油加醋,就喜欢增加联系性,然后去找,你一定能够找出特别多的原因,证明这个队很卓越,那个队很糟糕。但是你试试看,下次再一打仗,这个队又掉了几架飞机呢?你所有的结论都反过来了,又变了,就是没事找事。所以我们人得学会什么呢?这里边有个建议是“学会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什么叫作“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有一个实验是这样做的:他和一个人说:“你可以预测这个桌上亮的是红灯还是蓝灯?”。这个心理学家早就设计好了,这个红灯亮七十次,蓝灯亮三十次,然后看你大概能拍中多少次。实验开始了,红灯、蓝灯这样拍,然后没过多久,他就发现红灯老亮,因为很明显这个七十次,另一个三十次,所以很明显这边亮的特别多,然后这边亮的特别少。然后,这时候你说你应该怎么拍呢?按照你要想得到最高分的做法,你就应该一直拍红灯,最后你能得七十分。但是没有人这样做,所有的人都觉得红灯亮了几次了,应该来个蓝的吧。结果没有人的分数能够达到七十分,大部分人都是四十分、五十分,这就是叫作“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我们在心理学当中有很多所谓的心理学的伪科学,它们所给你倡导的那种生活方式,就是希望你能够每次拍红蓝灯都是对的,我帮你再优化一下,让你每次都对。不可能,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偶然性,你要能够学会接受这些偶然性,你要接受你的生活会出现问题。你像我为什么绕着井盖走?我就希望一次倒霉的事都不要发生,但是不行,你最好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开车,老老实实骑着自行车,该倒霉的事发生就发生了。这时候你接受了这个错误,反倒减少了整个系统性的错误。这个作者是特别替心理学操心的人,他说为什么心理学不招人待见?诺贝尔没有心理学奖,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是丹尼尔•卡尼曼,他得的竟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然后,人们并不把丹尼尔•卡尼曼的书放在心理学的架子上,而是放在经济学的架子上。哈佛大学有个很著名的教授,叫斯蒂芬•平克,他是一位典型的心理学教授,但是人们把他的书放在科学的架子上,也不放在心理学的架子上。作者在书里说,心理学的书架上,现在最常见的是三类书:第一类书是早期经典,就包括我们所说的卡尔•荣格,弗洛伊德,还包括我们讲的《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这些人。虽然我们很喜欢这本《自卑与超越》,但你得知道,它并不符合科学的原则,它可能有一些智慧。就好像我们讲孔子、老子,你说孔子的话经过科学验证了吗?那可能很难,但是它有智慧,它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