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单选题-完整总结_第1页
传播学概论-单选题-完整总结_第2页
传播学概论-单选题-完整总结_第3页
传播学概论-单选题-完整总结_第4页
传播学概论-单选题-完整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项选择题1.1.传播学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特征的边缘学科,并逐步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20世纪(C)A.20年代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1.2。1946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C)A。李普曼B.施拉姆C。拉斯韦尔D.霍夫兰1.3。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的传播学者是(A)A。施拉姆B.丹斯C.拉森D。霍夫兰1。4。传播学诞生于(A)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1。5.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的传播学者是(C)A.罗杰斯B.拉斯韦尔C.霍夫兰D。贝雷尔森1。6.“传播”一词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是(B)A。“与他人建立共同的关系"B.“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C。“与他人建立共同的联系”D.“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渠道”1.7。传播学对信息范围进行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B)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C.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1。8。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传播层次是(B)A。组织传播B。人际传播C.自我传播D。群体传播1.9。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的主要通道是(C)A.听觉通道B.感觉通道C。视觉通道D.触觉通道1。10.一般认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A)A.施拉姆B.阿多诺C。拉扎斯菲尔德D。米德1。11.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A)A.亲身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亲属传播1。12.群体传播有时也称作(D)A.亚群体传播B。次属群体传播C.小规模组织传播D。小群体传播1.13.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C)A。历史一理论一实务B.理论一历史一实务C。实务一历史一理论D.实务一理论一历史1。14。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D)A。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多学科理论探索B.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多学科理论探索C。多学科理论探索-—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D。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一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1.15.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B)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共享D.讯息的影响1.16.和新闻学相比,传播学更加重视(D)A.历史探索B.业务探讨C。案例分析D.理论研究1.17.小组讨论或座谈会属于(D)A.组织传播B.人际传播C.社会传播D。群体传播2。1.传播学的分支中比重最大的是(D)A。自我传播学B。人际传播学C。组织传播学D.大众传播学2.2.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书籍是(A)A。《宣传·传播·舆论》B。《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C。《大众传播学》D.《传播与说服》2.3。广义地说,传播研究关注和探索的是(A)A。传播现象B.传播规律C.传播技术D。传播媒介2.4.施拉姆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是(B)A.《传播与说服》B。《大众传播学》C.《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D。《人民的选择》2.5。拉斯韦尔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W模式的著作是(A)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B。《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C。《解放社会矛盾》D。《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2。6.库尔特·卢因的代表作是(C)A。《人民的选择》B.《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C.《解放社会矛盾》D。《传播与说服》2。7.传播学因其学科背景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即(D)A.独立性B。系统性D.科学性D。边缘性2.8。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的学者是(B)A。拉斯韦尔B。卢因C.霍夫兰D.施拉姆2。9.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A)A.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B.提出了“魔弹论”C.提出了“刻版成见”观点D。把“反馈”引入传播学研究2。10。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C)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D。施拉姆2.11。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是(A)A.批判学派、传统学派B。法兰克福学派、多伦多学派C。社会科学学派、政治经济学派D。“思想统治”理论学派、社会文化学派。2.12。构成传播学学术渊源的学科中,与传播学关系最密切的是(A)A。行为、信息科学B.自然科学C。新闻学、社会学D.政治学、宣传学2。13.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2。14.创立二级传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的传播学奠基人是(C)A。韦尔伯·施拉姆B。卡尔·霍夫兰C。保罗·拉扎斯菲尔德D。库尔特·卢因2。15.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是由(C)A。欧洲学者创立的B。亚洲学者创立的C。美国学者创立的D.非洲学者创立的3.1。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C)A.媒介B。主体和客体C.过程和效果D。规律和趋势3.2.传播学“登堂人室”的第一步是(A)A。对传播过程的研究B。对传播现象的研究C。对传播活动的研究D。对传播方法的研究3。3.各类模式中最常用的是(C)A.文学模式B.数学模式C。图像模式D.5W模式3。4.传播学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理论和(A)A.研究方法B.模型公式C。实验方法D.调查方法3.5.当代新兴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的特征体现在传播学上为(C)A。重视实验B.理论先行C.引入模式D.理论实践并重3。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的模式是(A)A.5W模式B。申农一韦弗模式C.德福勒模式D.“传播单位”模式3。7。以传播学“鼻祖”的身份名垂青史的是(A)A.拉斯韦尔B。布雷多克C.申农D.马莱茨克3。8。申农一韦弗模式较之5W模式多了一个(D)A.信源B.信道C.信宿D.噪音3.9.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的一个重要功绩是引入了(C)A。反馈B.噪音C.传播单位D.双向循环3.10.完成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即解决了传播条件问题的模式是(B)A.控制论模式B.社会系统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拉斯韦尔模式3.11.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是在(D)A。1983年B。1940年C.1943年D。1948年3。12。讯息的不一致性产生的过程是(B)A.编码一译码B.发射一接收C。表述一理解D。输入一输出3.13.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B)A。循环B.反馈C。噪音D。信息3.14.传播的要素问题又称(B)A。组成结构问题B.内部结构问题C.外部结构问题D。个体结构问题3.15。传播的条件问题又称(C)A。内部问题B。内部结构问题C。外部结构问题D。外部问题3。16.提出“参照群体”这一概念的是(B)A。拉斯韦尔B。赖利夫妇C.马莱茨克D。奥斯古德--施拉姆3.17。大致克服了有关传播现象思考的片面性问题的模式是(A)A。赖利夫妇模式B。丹斯模式C.“传播单位”模式D。德福勒模式3。18。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B)A.基本群体B.社会结构C。初级群体D.社会总系统3。19.按照赖利夫妇的观点,单位、学校和社团属于(C)A.基本群体B。隶属群体C。次属群体D。关系群体3.20。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模式研究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A)A。要素问题B。条件问题C.构架问题D.方向问题3.21。为传播学贡献一张“蓝图”,或者说一个“脚手架”的模式是(A)A。5W模式B。控制论模式C.系统论模式D.申农一韦弗模式3。22.“过程研究”属于传播学(A)A。宏观理论B.微观理论C.实用理论D。分支理论3。23。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是(D)A.文字B。图像C.数理化D。模式3.24.对传播过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学者是(B)A.卢因B。伯洛C。拉斯韦尔D。赖利夫妇3.25.下列不是噪音的是(B)A。读者逆反心理B.读者理解偏差C。报纸排印错误D.读者思想不集中3。26。在拉斯韦尔模式中具备较强不确定性的环节是(B)A。受者B.效果C。传者D。媒介3。27.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B)A。控制论模式B。线性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3.28。在模式的类型中,最常用的是(B)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学模式D.电子模式3.29.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D)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3.30。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单向直线性"变为(D)A.多维单向性B.双向直线性C.单向循环性D.双向循环性3.31.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C)A。拉斯韦尔模式B.申农一韦弗模式C。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D。德福勒模式4.1。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区别体现于(B)A.实践性B.操作性C.理论性D。前瞻性4.2.最近50年以来传播学研究所取得的全部重要成果中,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的占(C)A。50%以上B.60%以上C.70%以上D。80%以上4.3。一切研究的基础是(A)A.描述B.分析C.归纳D。实践4。4.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方法是(D)A.归纳理论B.演绎理论C。机能理论D。模型4.5.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B)A。定性化B.定量化C.理论化D.实践化4。6。街头访谈是(D)A。判断抽样B。随机抽样C.雪球抽样D。偶遇抽样4.7.各种随机抽样形式的基础是(A)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4.8。没有经过培训和缺乏经验的调查人员最适宜使用的随机抽样形式是(B)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4.9。调查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调查对象时最适宜用的随机抽样形式是(A)A。多阶段随机抽样B.整群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等距随机抽样4.10。在我国被很多人称为典型调查的抽样形式是(B)A。偶遇抽样B.判断抽样C。雪球抽样D.定额抽样4.11.在传播学研究中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传播活动的抽样形式是(C)A.偶遇抽样B。判断抽样C。雪球抽样D.定额抽样4。12.归纳理论的基础是(A)A。数据B。演绎C.模式D.模型4.13。传播研究的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A)A。选择课题B。确定研究客体C。研究设计D。分析资料4。14.机能理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费斯汀格有关态度改变的(C)A.劝服有效理论B.二级传播理论C.认知不协调理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4.15.报刊问卷的回收率一般在(D)A.20%以下B.15%以下C。10%以下D.5%以下4.16.在传播学研究中,作为正式调查的抽样形式是(A)A。随机抽样B.非随机抽样C。偶遇抽样D.雪球抽样4.17。表明样本的代表性较高是指,比较起来样本指标十分接近(D)A。调查总体B。抽样框C。样本本身D。总指标4.18.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工作量小,但得到的信息却较多的抽样形式是‘(B)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体随机抽样4。19。不能用来推断总体指标的抽样方法是(B)A。判断抽样B.定额抽样C.雪球抽样D.偶遇抽样4.20。影响样本代表性的最主要因素是(B)A.总体的大小B.样本的大小C.单位差异程度D。课题精确程度4。21.内容分析的对象性特征是(D)A。客观性B。系统性C.定量性D。显性内容4.22。传播信息的载体是(A)A.文字符号B。指定分析C.归因分析D.断言分析4。23.在大众传播研究中,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研究的研究方法是(A)A。问卷B。抽样C。内容分析D.控制实验4.24.有助于提高敏感性问题回答率的提问方法是(B)A.委婉法B。间接法C.消虑法D。虚拟法4.25。内容分析的核心就是通过某一标准来对媒介的信息内容进行(A)A.分类统计B.单元确定C。标准划分D。样本分析4.26.达到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的关键是(C)A。客观化B。系统性C。定量化D。系统化4。27。内容分析的核心是(D)A.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B。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C.从表示特定事件的文字符号的变化来推断事件的发展变化D.通过某一标准来对媒介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类统计4。28.控制无关变量最简单的方法是(B)A。保持恒定法B.消除法C。调查研究法D.效果平衡法4。29。单一实验组的实验逻辑,是把实验对象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全部归之于(A)A。实验刺激B。实验效应C.前测D.后测4.30。具有很强的研究控制目的色彩的实验环境通常被称为(A)A。人工模拟环境B.研究变量控制C.实验室控制D.实地实验4.31.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B)A。实验室控制B。实地实验C。人工模拟环境D.实验室环境控制4.32。对于不易或不能消除的无关变量的控制可用(B)A.消除法B.保持恒定法C。效果平衡法D。援助法4。33。可以抵消被试对象的个别差异的方法是(C)A.消除法B。保持恒定法C。效果平衡法D。援助法4。34.1952年在其著作中曾对“内容分析”下过一个经典性定义的是(C)A。施拉姆B。希尔泰兹C.贝雷尔森D.麦克法考尔4.35。最早提出“舆论领袖”概念的是(D)A。施拉姆B.麦克卢汉C。拉斯韦尔D.拉扎斯菲尔德4.36。在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中,继“选择课题”之后的是(D)A.搜集资料B.分析资料C。研究设计D。确定研究客体4.37.立意抽样就是(A)A。判断抽样B。简单随机抽样C。等距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4。38.被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的是(C)A。雪球抽样B。简单随机抽样C.等距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4。39.“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B)A。简单随机抽样B。偶遇抽样C.判断抽样D。机械抽样4。40。假设某城市有28个街道办事处,先随机抽取5个街道办事处,再对这5个办事处的居民进行普查,这样的抽样方法属于(D)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4.4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B)A.问卷调查法B.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4.42.涉及心理过程的实验,要在隔音室中进行,以消除外界之光与声等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这个实验中光与声是(C)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实验对象4.43。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是(B)A。历史比较法B.内容分析法C。逻辑归纳法D.客观描述法5。1。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播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源自西方(C)A。心理学B.法兰克福学派C。结构功能主义学派D.社会心理学5.2.所谓功能就是满足需要的(B)A。过程B.方式C。条件D.行为5。3。传播是人类社会中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重点是(B)A.个人(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政治功能D.经济功能5。4。通过研究儿童的谈话,发现传播个人功能的瑞士心理学家是(B)A。托尔曼B.皮亚杰C.施拉姆D.斯蒂芬森5.5.首先提出关于传播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C)A。卢因B.霍夫兰'C.拉斯韦尔D.施拉姆5.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比喻为“雷达功能”的是(A)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文化传递功能D。娱乐功能5.7。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之为“整合功能”的是(B)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文化传递功能D。娱乐功能5.8。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是(D)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文化传递功能D.娱乐功能5。9.大众传播的一种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A)A.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B。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D。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5.10.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研究传播功能所提出的学说是(B)A.工具说B.游戏说C.社交性说D。使用满足说5.11.提出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A)A。赖特B。施拉姆C.霍夫兰D。斯蒂芬森5.12。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界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上来,这是大众传播的(B)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整合功能C.娱乐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5.13。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能够起到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统一,防范外来文化入侵的是(B)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整合功能C.娱乐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5.14。就文化体系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是(A)A.大众文化B。平民文化C.娱乐文化D.弱势文化5。15.传播功能中可以造成媒介人物的功能是(A)A。授予地位的功能B.社会整合功能C。麻醉精神的功能D。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5.16.美国《华盛顿邮报》通过揭露水门事件而导致尼克总统引咎辞职,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A)A.重申社会准则功能B。麻醉精神功能C。授予地位功能D.社会整合功能5.17.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介功能所做的最深刻、最有意义、最富有独创性的分析是(B)A。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B。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C。授予地位的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5。18.由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D)A。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B。麻醉精神功能C.授予地位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5.19.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有关传播功能分析的书是(A)A。《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B.《大众传播:一个社会学的视角》C.《功能分析与大众传播》D.《传播学概论》5.20.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非常重视个人传播,他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以归入受众研究的(A)A.使用满足理论B.游戏说C。工具学说D。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学说5.21.近年来,“电视人"、“容器人”等新名词的出现是针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C)A.隐功能B.诱发异常行为C。导致社会麻醉D.形成媒介假环境5.22。下列为隐功能的是(D)A.传递文化B.娱乐功能C。监测功能D。形成“脑海图景”5.23.电脑在许多方面可以替代人脑,这属于(B)A.异构同功B。同功异构C。一构一功D。一构多功5。24。麦奎尔增加的“动员功能”可以归为(C)A。环境监测功能B。文化传递功能C。社会协调功能D.娱乐功能5。2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C)A。帕森斯B.默顿C.赖特D.拉斯韦尔5.26。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B)A。社交性功能B.游戏说C。自我中心性功能D。工具性功能5.27.传播研究中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C)A.结构主义B.社会功能主义C。结构功能主义D.功能分析主义5.28。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A)A。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5.29.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C)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传播功能的工具说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6.1.对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来说,“开天辟地”的纲领性文献是(A)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B。《传播学概论》C。《报刊的四种理论》D。《解放社会矛盾》6。2.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构筑出一幅传播学大厦蓝图的学者是(D)A。施拉姆B。怀特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6。3。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A)A.卢因B。怀特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6。4。被视为传播学控制研究领域的“一项最杰出的研究成果"是(A)A.《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B.《报刊的四种理论》C.《论出版自由》D。《独立宣言》6。5。提出双重行动模式的传播学者是(C)A.卢因B.怀特C.巴斯D。拉斯韦尔6.6。集权论的“圣经"是指(C)A.《论自由》B.《独立宣言》C.《君主论》D.《论出版自由》6.7。《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目前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的是(C)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6。8.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的是(B)A。使用与满足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参与论D.社会责任论6。9。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的是(C)A。社会参与论B。共产主义论C.社会责任论D。使用满足论6。10。第一次对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构成重大挑战的著作是(D)A.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B。李普曼《舆论学》C。布里德的《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D。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6。11。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是(B)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6。12。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单一缺陷的是(B)A.卢因B。麦克内利C.巴斯D.拉斯韦尔6.13。政治控制主要是(A)A.政府控制B.政策控制C.政权控制D。政法控制6。14.传播控制中最重要的控制形态是(D)A。自我控制B.受众控制C.经济控制D.政治控制6.15.传播控制中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B)A。政治控制B。经济控制C。受众控制D.自我控制。6.16.传播控制中包含所有控制形态的是(C)A.政治控制B.经济控制C。文化控制D.自我控制6。17.对传播媒介而言政治控制是一种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它是(A)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自外而内D。自内而外6。18。对传播媒介而言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它是(B)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自外而内D.自内而外6。19.对传播媒介而言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它是(C)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自外而内D。自内而外6.20。对传播媒介而言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的控制,它是(D)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自外而内D。自内而外6.21。从根本上说,青年记者感到的压力来自于(C)A.政府部门B。媒介组织C.社会系统D.部门领导6.22.“自我修正”观点属于(B)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共产主义理论6。23.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的基本观点是(B)A.观点的自由市场B。媒介是不独立的C.媒介是第四权力D。提出社会责任理论6。24。控制分析的研究是针对(D)A。政府B.社会C。受众D.传播者6.25.按照批判学者阿特休尔的观点,任何媒介都受制于某种(C)A。文化B。传统C.权势D.制度6。26.控制研究的研究对象是(C)A。传播效果B.受众C.传播主体D。传播内容6.27.在传播控制中,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A)A。经济控制B。政治控制C。文化控制。D.受众控制6.28.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A)A。卢因B.霍克海默C.施拉姆D.拉斯韦尔6。2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D)A.怀特的把关研究B.霍夫兰的把关研究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6。30。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C)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7.1。传播学内容分析中被分析的内容是(D)A。压制方法B.文化历史背景C。新闻D.社会上传播的各种信息7。2.“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是指(D)A。传播机构B。传播条件C.传播目的D。传播内容7。3。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娱乐性内容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A)A。分散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B.集中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C。提供信息D.发挥协调功能7。4。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数学家申农发表了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A)A.信息论的基本问题B。系统论的基本问题C.控制论的基本问题D。方法论的基本问题7。5。较早地对信息种类作出概括的是控制论创始人(B)A.施拉姆B.维纳C.巴斯D。阿特休尔7。6。娱乐节目、体育比赛及一切渲染爱情、暴力、罪恶的信息属于(A)A。复原性信息B.指导性信息C.维持性信息D.说服性信息7.7.大众传播的内容力求(C)A.抽象B。深邃C。平易D.刺激7。8.人类最原始的信息表现形式是(C)A.图像B.符号C.语言D.文字7.9。创立系统论的是奥地利科学家(B)A。申农B。贝塔郎菲C.维纳D。布里渊7。10。新闻属于(D)A.指导性信息B.复原性信息C.刺激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7.11。信息的分类,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为(B)A。客观信息类B。语言、符号和图像C。指导性信息类D.说服性信息类7.12.维纳把信息分为(B)A.语言信息和符号信息B。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C。新闻信息、教育信息D.新闻与非新闻7.13.按一定符号规则“约定俗成”,对任何观察者都一视同仁的信息是(C)A。语义信息B。语用信息C。语法信息D。语言信息7。14。符号的符号称为(A)A。文字B.语言C.字母D.信息7.15。在现有的符号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符号是(B)A。推理符号B.语言符号C。表象符号D。数理化符号7。16。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A)A。指说性B.操作性C.特殊性D。一般性7.17。所谓符号就是(D)A.信息B.现象C.新闻D。标志7。18.传播学对符号的研究带有(C)A。普遍性B。特殊性C。操作性D。一般性7.19。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是(C)A.图像B。体语C.艺术D.类语言7。20。传播学受惠最大的是(A)A.信息论B。方法论C。系统论D.控制论7.21。在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之间的信息是(B)A。潜在信息B.人工信息C.实得信息D.先验信息7.22。首次提出一般传播系统模式的是(D)A。施拉姆B.维纳C。拉扎斯菲尔德D.申农7.23。把申农度量信息不确定性的熵和力学中的熵直接联系起来的是(D)A。施拉姆B.维纳C。拉扎斯菲尔德D.布里渊7。24.最基本的信息层次是(A)A.语法信息B.语义信息C.语用信息D.语境信息7.25.生物基因工程属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的(D)A.替代性B。共享性C.传递性D。扩充性7。26.最早提出反馈概念的是(C).A。香农B.申农C。维纳D.德福勒7.27。一般认为,新闻属于(B)A。教育性信息B。维持性信息C.复原性信息D.刺激性信息7.28。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是(A)A.语言B。文字C.符号D。图像7。2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D)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7。3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C)A。译码B.编码C。编码和译码D。反馈7。31。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D)A。康德B。施拉姆C.申农D.维纳8.1。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称为(D)A.媒体B。媒介。C.传媒D。渠道8。2.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B)A。中介B。媒介C。渠道D.传媒8.3.人类传播活动是渗透一切社会活动的(A)A.现象B。本质C.过程D。行为8。4。下列被认为是普通媒介的是(B)A.报刊B。电话C。广播D.电视8.5。媒介中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被称为(A)A.普通媒介B。特殊媒介C.传播渠道D。大众传播媒介8.6.媒介中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被称为(D)A。普通媒介B。特殊媒介C。传播渠道D。大众传播媒介8。7。人类传播史的一个里程碑是产生了(C)A。劳动B.语言C.文字D.媒介8。8。在人类原始、古老的传播手段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渠道是(B)A.刻木B。口头语言C.标石D。烽火信号8.9。人类传播发展史上书面文字发明前漫长的历史时期被称为(B)A。手抄传播阶段B。口语传播阶段C。电子传播阶段D.大众传播时代8.10。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的传播形式是(A)A。手抄文书B。手抄书稿C。手抄新闻信札D。手抄报纸8。11.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发明雕版印刷大约在(C)A。唐朝B.宋代C.隋代D.明朝8.12.约于15世纪初产生的报道商业、政治消息的手抄新闻信札(NewsLetters)出现在(A)A。威尼斯B.罗马C。法兰克福D。长安8.13.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手摇金属活字印刷机的人是(A)A.谷登堡B.爱迪生C。摩尔斯D.贝尔8。14。西方传播学界认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是(B)A。1546年B。1456年C.1654年D.1465年8.15.1865年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存在的科学家是(D)A。摩尔斯B.爱迪生C。谷登堡D.马克斯韦尔8。16。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机,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流传送声音先河的发明家是(C)A.摩尔斯B。爱迪生C.贝尔D.马可尼8。17。近代印刷报刊诞生以后,推动报刊业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是17世纪兴起于欧洲的(A)A.工业革命B.商业革命C.技术革命D.农业革命8.18。1901年实现了横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信号传递的科学家是(D)A.摩尔斯B。爱迪生C。波波夫D.马可尼8.19.1848年在美国成立的纽约六家报纸联合创办的通讯社叫(C)A.路透社B。美联社C。港口新闻联合社D.合众社8.20.1850年在德国创办的新闻通讯社叫(A)A。路透社B.德新社C.港口新闻联合社D.合众社8.21。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广播电台创立于(B)A.1848年B.1920年C.1936年D。1923年8.22.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广播电台的地方是(B)A.纽约B。匹兹堡C。伦敦D。威尼斯8.23.世界电视业进入彩色电视广播阶段是在(C)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8。24。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同时推出,使受众产生强烈感情的传媒是(B)A.广播B.电视C。报纸D。杂志8。2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A)A。“媒介即讯息”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冷媒介“D。”热媒介“8.26。依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下列不属于冷媒介的是(C)A.电话B.电视C.无线电广播D。照片8。27.依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要求传播对象高度参与,尽情发挥想像力的媒介是(C)A.热媒介B。时间媒介C。冷媒介D.空间媒介8。28.”发现变化进程的第一人“是(D)A。麦克卢汉B。拉斯韦尔C.梅罗维茨D.英尼斯8.29.提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两个概念的学者是(D)A.梅罗维茨B.麦克卢汉C。戈夫曼D.英尼斯8.30.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了《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倚性》两部著作的学者是(D)A。梅罗维茨B。麦克卢汉C.戈夫曼D。英尼斯8.31.50年代初,英尼斯发表了《帝国与传播》专门分析了(A)A.媒介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D。媒介与人的心理联系8.32.提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两个概念的学者是(C)A.梅罗维茨B.麦克卢汉C.戈夫曼D.英尼斯8。33。首先创办"便士报“的国家是(C)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8.34.下列不属于无线电广播长处的是(C)A。传递信息迅速B。受众广泛C。生动、形象、逼真D.可随时随地收听8。35。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都具有(B)A。保存性B.大量收集信息并大规模复制和向全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特点C。选择性D。价格低廉的特性8。36."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C)A。英尼斯B。戈夫曼C.麦克卢汉D。梅罗维茨8.37.提出”感觉的平衡“的概念的学者是(C)A.英尼斯B.戈夫曼C。麦克卢汉D.梅罗维茨8.38.麦克卢汉以各种媒介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为标准,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是(B)A。口头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印刷传播时期B.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C。口头传播时期,组织传播时期,大众传播时期D。人际传播时期,大众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8。39.麦克卢汉认为,在口语传播中(D)A。人的视觉功能加强,其他感觉被削弱B。在人类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C.分裂了人类的感觉生活,阅读和思考成为个人化的行为D。各种感觉器官可以同时受到刺激,处于和谐状态8.40。下列属于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著作的是(B)A。《媒介即讯息》B.《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C。《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D。《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8。41.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C)A。信息B。消息C。讯息D。传播8.4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D)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效果D。传播渠道8。4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的”脱离部落文化阶段“,指的是(B)A.电子传播时期B。文字印刷传播时期C"地球村“来临时期D.:口头传播时期8.4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B)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讯息C.冷、热媒介之分D.全球一村8。45.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A)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9.1.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D)A.传播者B.信息C。把关人D。受传者9。2.决定受众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大众传播的特性是(A)A。广泛性B.混杂性C。分散性D.隐匿性9。3.在传播学兴起的初期,人们对受传者的认识是(A)A。有感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力量而把受传者仅当作传播产生影响的对象来研究B。受传者的积极作用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C.传播学者们已认识到受传者的重要性D。人们已认识到受传者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9。4。对于视听兼备的综合性媒介电视来说,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C)A。获取知识的工具B.满足信息需要的渠道C。消遣、娱乐的工具D。满足心理需要的工具9。5.搞好媒介讯息设计,使之为受众接受的一个关键是研究(B)A.受众成员B.受众动机C。受众需要D.受众特性9.6。个人差异论以之为基础的心理学模式是(A)A.刺激一反应论B。沉默的螺旋C.格式塔心理D.议程设置9.7.社会分类论的基础是(A)A。社会学B.心理学C。政治学D。人类学9。8.按照社会关系论的分析,左右受众成员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的是(B)A.受众的心理结构B.受众的种种社会关系C。受众的先天条件D。传播者的魅力9.9.人们对传播媒介有关SARS的报道见仁见智,这体现了受众的(A)A。选择性解释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接触D.选择性记忆9。10.影响受众有选择性的传播行为的,是信息的(B)A.普遍性B。可获得性C.特殊性D。共享性9。11。在大众传播中,收集受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是(C)A.受众分析B.受众测试C.受众调查D.受众分配9。12.大众传播信息传向受众成员的通道上的”第一关“是(B)A。选择性理解B.选择性接触C。选择性记忆D。选择性反馈9。13.对受众选择性因素的认识连贯论解释又称作(C)A.实用论解释B。”靶子“论解释C。认知不和谐论解释D。使用与满足论解释9。14.对受众选择性因素的实用论解释又称作(D)A.认识连贯论解释B。"靶子“论解释C.认知不和谐论解释D。使用与满足论解释9。15.对受众选择性因素的可获得性论的解释又称作(B)A.认识连贯论解释B.易得性论的解释C.认知不和谐论解释D。使用与满足论解释9。16。下列是专门进行报刊读者调查的机构是(B)A。伯奇报告公司B。西蒙斯公司C.盖洛普公司D。哈里斯公司。9.17。下列木属于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的是(B)A.延迟性B。直接性C。代表性D.累积性9。18。电子媒介受众调查中最常见的是提供关于(C)A.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B。读者概况调查C。观众、听众数量及构成的视听率调查D.音乐节目受欢迎度调查9。19.下列不属于读者调查种类的是(C)A.读者概况调查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C.”节目检验“研究D.读者一非读者研究9。20。收集反馈迅速,获得的反馈信息准确率高,不易产生误差的采集数据的方法是(B)A。仪器记录法B.即时式电话询问法C。回忆式电话询问法D。日记法9.21。在大众传播中,大部分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测定的形式是(C)A.受众来信B。座谈会C.定量化形式D.定性分析9。22。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被用于(D)A.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B。试图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C。调查受众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D。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9。23。读者概况调查采用的方法是(B)A。辅助回忆的方法B.人口统计学分类法C。内容分析法D.实验室法9。24。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采用的方法是’(A)A。辅助回忆的方法B。人口统计学分类法C。实地考察法D。实验室法9。25。在我国,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受众进行系统的抽样调查始于(C)A。70年代初B。70年代末C.80年代初D。80年代末9.26。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是(D)A。北京市读者调查B。北京市听众调查C。北京市观众调查D.北京市读者、听众、观众调查9.27.发起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的是(C)A.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B。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学术团体C。首都新闻学会D。中央电视台9.28.调查人员将视听日记表分发给调查对象,要求他们在一周的时间内逐日填写视听日记,记录下自己的视听行为,并要求一周后将其寄回的采集数据的方法叫(B)A。仪器记录法B。日记法C。面对面调查法D.电话询问法9。29。调查人员先选定~组电话号码,然后打电话向受众了解视听情况的采集数据的方法叫(D)A。仪器记录法B.日记法C.面对面调查法D。电话询问法9.30.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要求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表的采集数据的方法叫(C)A.仪器记录法B.日记法C。面对面调查法D。电话询问法9.31.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A)A。社会关系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结构论D.个人差异论9。32。与其他传递、收集受众意见的方法相比,受众调查最突出的优点是(C)A.分散性B.主动性C。代表性D.灵活性9.33.着重强调个人心理因素对传播效果影响的理论是(C)A。社会分类论B.社会分化论C.个人差异论D。社会关系论9.34。反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C)A。线性模式‘B。社会系统模式C.控制论模式D.传播单位模式9.35.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D)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C.使用与满足论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10。1.与传播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D)A.传播功能B.传播媒介C。传播控制D。传播效果10。2.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的是(B)A。拉斯韦尔B.戈尔丁C.霍夫兰D。哈特曼10。3.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贯穿这门学问的一条主线是(C)A.传播模式B.传播方法C。传播效果D.传播对象10.4。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C)A.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社会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B.学习层面上的效果、理解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C.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D。社会层面上的效果、政治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层面上的效果10。5。直接考察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的第一人是(A)A.李普曼B.麦奎尔C。施拉姆D.德弗勒10。6.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的著名学者是(B)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霍夫兰D。戈尔丁10.7.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认知效果,在传播学中也称(D)A.警钟效果B.休眠效果C.结晶效果D。视野制约效果10。8.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者是(B)A.罗杰斯B.霍夫兰C。哈特曼D.拉斯韦尔10.9.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的是(A)A.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内向传播10。10。西方发达国家黄色报刊的特征是(A)A.刊载低级趣味内容为主B.刊载政论为主C。读者局限于组织成员D.读者限于部分外围群众10。11.拉扎斯菲尔德运用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是(D)A。实验心理学法B.前后比较法C。控制对照法D。抽样调查法10.12。构成”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基本内容的视角为(D)A。使用者B.满足者C。传播者D。受传者10.13.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B)A。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效果、休眠效果B.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C。结晶效果、视野制约效果、休眠效果D.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可信性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0。14.”使用与满足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B)A.3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0。15.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进行了调查的学者是(A)A.赫尔卓格B.卡兹C。贝雷尔森D。贾尼斯10.16。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叫(A)A.长期的预期效果B.短期的预期效果C。消极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10。17.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效果叫(D)A。长期的预期效果B。短期的预期效果C.消极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10.18.传播技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A)A。实用性B.理论性C.强制性D.哲理性10。19。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学者是(C)A.竹内郁郎B.艾宾豪斯C.贝。雷尔森D。饱户弘10.20。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是(C)A。皮下注射论B.有限效果论C。宏观效果论D。微观效果论10。21.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C)A。唯物主义观点B.本能论观点C.唯意志论观点D.技术决定论观点10.22。《创新与普及》的作者是(D)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施拉姆D.罗杰斯10.23。罗杰斯认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是(A)A。一级的B。两级的C。多级的D.N级的10.24。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又被称为(C)A.竞选调查。B。意见领袖调查C.伊里调查D.拉氏调查10。25.提出”五项一般定理“的学者是(C)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克拉帕D.罗杰斯10。26。克拉帕的观点极端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D)A.强大效果论B。宏观效果理论C。适度效果论D.有限效果论10。27.”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A)A.传播的说服效果B。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C。有效效果D。休眠效果10.28.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C)A。内容分析法B.定性分析法C。实验心理学法D.实地考察法10.29."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属于某种(B)A。强大效果论B.适度效果论C。有限效果论D。宏观效果理论10。30。下列不属于”有限效果论“的内容的是(B)A.传播流程研究B。”知识格差“研究C.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D.”使用与满足“研究10.31.霍夫兰等人提出了(A)A.可信性效果的概念B.结晶效果的概念C。意见领袖的概念D。两级传播的概念10。32。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C)A.结晶效果B.改变效果C。”休眠效果“D。警钟效果10。33.大众化报刊面向的读者是(C)A.社会精英B。知识分子C。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D。特定的新闻爱好者10.34。政党报刊的特点是(A)A。以政论为主B.完全具备了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C。以刊载低级趣味内容招徕读者D。面向的读者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10。35.在传播过程中无疑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是(D)A.传播技巧。B。传播对象C。受传者D。传播者10。36。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A)A.卢因B。凯尔曼C.韦斯D.霍夫兰10.37.明确地提出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的学者为(B)A.艾宾豪斯B。怀特C.贝雷尔森D。韦斯10。38。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C)A.短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B,。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长期效果C.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D.短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10.39.明确提出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的构筑者的学者是(C)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李普曼D.施拉姆10。40.意见领袖的最早提出者是(C)A。饱户弘B。贾尼斯C.拉扎斯菲尔德D。沃卡尔特10.41。研究战时宣传最为著名的学者是(A)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李普曼D.施拉姆10。42。《舆论学》分析了大众报刊对现代人的重大影响,该名著的作者是(B)A.施拉姆B。李普曼C.拉斯韦尔D.霍夫兰10.43.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指出,在购物、时尚、娱乐等领域,意见领袖最重要的素质是(C)A.社交性B。社会经济地位C。生活阅历D.政治性10。44。卡兹等人指出,在社会政治问题上,意见领袖最重要的素质是(C)A.生活阅历B.社会经济地位C。社交性D.社会政治地位10.45.免疫效果又称(A)A。接种效果B。休眠效果C。结晶效果D.改变效果10。46.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传播技巧,称为(D)A.多面提示B.一面提示C.诉诸理性D。两面提示10.47。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的传播技巧,称为(B)A.多面提示B。一面提示C.诉诸理性D。两面提示10。48.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D)A。综合型为主B。某一集团为主C。知识分子为主D。单一型为主10。49。意见领袖和被影响者保持着(A)A。横向传播关系B.纵向传播关系C.内向传播关系D。外向传播关系10.50.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是(A)A。探讨传播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B。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C。批判"魔弹论“D.重视使用与满足论的研究10.51。《人民的选择》的作者是(D)A.李普曼B.卡兹C。施拉姆D.拉扎斯菲尔德10.52。根据新事物普及过程调查的结果,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的是(B)A。卡兹B.罗杰斯C。克拉帕D.贝雷尔森10.53.直接导致”魔弹“论被否定的理论是(A)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性效果论10。54.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D)A.有限效果论B。议程设置论C。”魔弹“论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10。55."魔弹论“出现于(B)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C。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D。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11。1。在1972年最早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假说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肖和(B)A。麦奎尔B。麦库姆斯C.罗杰斯D.拉姆斯丁11.2.”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A)A.认知层面B.心理和态度层面C。理解层面D。行动层面11.3。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的李普曼的名作是(A)A.《自由与新闻》B。《舆论学》C.《传播模式》D。《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11。4.”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A."镜子“式的反映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C.权力的工具D。群众的喉舌11。5.对”议题“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是(D)A.麦库姆斯B.李普曼C.温达尔D。韦伯11。6。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具备不同的特点.”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的是(D)A。图书B.报纸C.广播D。电视11.7.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解释,人们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B)A。人际传播B.大众传播C.内心传播D.组织传播11.8.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传播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A)A.影响源B。经济源C。政治源D。组织源11。9。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D)A.优势B。个性化C。反馈机制D.整体倾向性11。10。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D)A。认知层面、精神层面、行动层面B。心理层面、态度层面、行动层面C.认知层面、态度层面、精神层面D.认知层面、态度层面、行动层面11.11.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D)A。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B.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C.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D。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11。12。指出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的我国学者是(C)A.喻国明B.李彬C。范东生D。张国良11.13。最先提出“沉默的螺旋”概念的是(A)A。诺依曼B。李普曼C。麦奎尔D。韦伯11.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影响和制约舆论是通过营造(B)A。意见领袖B.意见环境C.议程设置D。两级传播11。15.“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舆论"的含义是(C)A。公共意见B.公众意见C.公开意见D.公正意见11。16.下列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意见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C。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是现实的客观反映D。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现实的如实反应11.17.关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前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B.后者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C。后者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D.后者是以告诉人们“想些什么”的方式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来11。18。“议程设罩功能”理论暗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B)A。是“镜子”式的反映B.不是“镜子"式的反映C。不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D.是一种歪曲式的反映11.19。早在1920年,在《自由与新闻》中,提出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的学者是(B)A.施拉姆B.李普曼C。拉斯韦尔D。罗杰斯11。20。对于报刊是“直接民主制喉舌”的观点,李普曼的看法是(A)A.予以批评B。非常赞同C。同意D。既不赞同也不反对11.21。为了克服由于大众传播的“拟态环境”所造成的西方民主制的危机,李普曼的设想是建立(C)A。新闻检查机构B。新大众传播媒介国有化C。对事实负固定责任的组织D.全球化的网络媒体11.22。“拟态环境”的营造者是(C)A。受众B.社会团体C。传播媒介D。政府机构11。23。用实验证明,趋向行为的动机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的是(C)A。曼德尔B.罗杰斯C。阿什D。马丁11。24.对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的是(B)A.马丁B。莫斯考维西C.卡兹D。池田谦一11。25。“培养"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是(C)A。诺依曼B。卡兹C。格伯纳D。韦伯11.26.被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的是(A)A.培养分析B。沉默的螺旋C.知识沟理论D。议程设置功能11.27.“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它是什么的有机组成部分?(A)A。文化指标研究B.制度分析C.传播效果研究D。讯息系统分析11。28。“文化指标研究”起源于20世纪(C)A。50年代中期B。60年代初期C。60年代后期D。80年代11。29。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作用尤其强大的是(D)A.报纸B.图书C。广播D.电视11。30.提出“知识沟"理论假说的是(C)A.诺伊曼B。松伯格C.蒂奇诺D.艾蒂玛11。31.绘制“知识沟”假说示意图的是(B)A。蒂奇诺B。松柏格C.麦奎尔D.艾蒂玛11。32.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A)A.社会合意B。公众意见C.大众话题D.媒介议题11。33。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B)A。大众话题B.社会控制的机制C.公众意见D.社会合意11.34.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者的意识和心态进行调查的是(C)A。武汉大学舆论研究所B.复旦大学舆论研究所C。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D.北京大学舆论研究所11。35。诺依曼认为,任何舆论乃至流行或时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B)A.议程设置机制B。沉默的螺旋机制C。拟态环境的机制D。选择性机制11。36.在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中,与大众传播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的是(B)A.魔弹论B。有限效果论C。宏观效果论D。微观效果论11。37。进行“编码与释码"研究的是(B)A.马丁B。霍尔C.霍夫兰D。麦奎尔11。38.对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的是(C)A.“沉默的螺旋”理论B。“培养分析”假说C.“上限效果”假说D.“知识沟"理论11。39.认为大众传播过程反映了“语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的是(D)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沉默的螺旋”假说C。“知识沟"假说D。“编码与释码”研究11.40。与“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受众观相似的是(A)A。魔弹论B.“使用与满足”理论C.“编码与释码”研究D.“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1.41。依据格伯纳等人的观点,增大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的是(D)A.知识B.年龄C。性别D。电视接触量11.42。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平等将成为社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